杨氏源流(一)---------起根发苗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姓,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大家庭中为较大的一支,虽然宋代时的《百家姓》中将杨姓列居第十六位,但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八十年代初期,杨氏家族的人数已近7000万,在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六位。而且其姓氏的起源古老,记录详实,历来以巨姓望族称著。尽管诸多学者在追溯杨姓起源时都称杨姓"在皇为黄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西京为丞相,东汉为司徒,魏室为九卿,晋朝为八座……"然而却很少有人研究杨氏家族真正的辉煌源自何起,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源头就在华夏民族的祖地之一西岳华山脚下。杨氏家族中封侯拜相的英雄豪杰的祖辈都出生在华阴这片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热土上。他们的子孙或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建工立业、封侯拜相,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创江山、平天下,革故鼎新、兴利除弊而受人拥戴成为一代明君。总之,他们的功绩千秋传颂,他们的足迹遍及九州。1994年,当全球董杨姓氏文化研究会邀集海外杨氏血亲来华阴举行盛大的纪念东汉太尉杨震逝世1870周年暨祭祖活动的时候,"天下杨姓归华阴"一说已成为定论并深深地在海内外杨氏宗亲的心里所下了根。

天下杨姓归华阴从何说起呢?且抛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不论,起根发苗在姬周。

一、剪桐封弟周武王伐纣即天子位,由于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贤臣辅佐,文修武偃,物阜民安。周公姜尚对武王的文治武功非常欣赏,便把自己心爱的女儿邑姜许给武王为妻。武王初与邑姜欢会时,梦见天神对他说:"我要让你的妻为你生个儿子,他的名字叫虞,将来分封在唐地,为你治理那里的臣民。"武王的梦境果真变成了现实。那一个岁尾,邑姜临盆生子,儿子的手纹纵横交错,是为虞字。于是武王便为他起名叫姬虞。因为武王有长子姬诵,二子邗叔,虞排行在三,按时伯仲叔季的排列习惯,姬虞又名叔虞。

武王驾崩,长子诵即位为成王。这时,远在东方的唐地(今山西太原晋源镇一带)发生了武庚之乱,也就是商朝末代帝王封的后裔封地的叛乱。成王诵亲自领兵前往征讨,翦灭了叛贼。由于他凯旋而归,心中大快,便与已长成少年的叔虞玩起游戏来。成王看见活泼可爱的叔虞正拿着一片绿油油的桐叶玩耍,就从叔虞手中接过桐叶,随手剪成玉王圭 形状,然后赐给叔虞说:"王将此王圭 封于你".姬诵一句戏言,叔虞并未在意,然而却被在一旁观看兄弟游戏的朝臣史佚听见了,并将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叔虞稍长,史佚提醒成王姬诵不要忘记当年的诺言,要对叔虞实行封赏。成王说:"那不是我和弟弟一句玩笑话,你怎能可以当真呢?"成王无奈,只好把叔虞封到唐国作诸侯。于是剪桐封弟便成了中国帝王史上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督虞受封唐国前,唐国的局势很不稳定。由于这里是商纣王裔孙的封地,且与之毗邻的虞国、芮国、霍国等,都有些商朝残留的势力,常常起兵滋事,反对周王翰的统治。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难以安身立命,因此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久而久之也成了周成王的一块心病。

尽管分封叔虞是由一句戏言而言,但能早日治理好唐国也是周成王的愿望。于是分封之日,周成王为叔虞举行了隆重的授士授民仪式。史书记述说,周王子赐叔虞"杯姓九族,职官王正",帮助他建立了唐地的新政权;又赐督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清洗之钟,"借以向当地炫耀周人的文治武功,以促使国民的归顺。由于唐国地处夏商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为了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治理教化臣民,成王又命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实行比较宽容的羁糜统治,借以收买和笼络夏商旧墟的臣民和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使他们逐渐归于一统不生异心。

叔虞受封唐国后,果然不负成王的厚望,他一方面以武力作后盾,在封国苦心经营,很快就处理和融洽了周边各部落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领导封国百姓开发农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封国百姓首先解决了温饱,人心稳定,安居乐业。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唐国已是当时周王翰东北部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叔虞也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受人民欢迎和拥护的诸侯王之一。这个局面的开创,为叔虞的子孙在以后几百年间争霸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叔虞死后,他的长子燮父继承了侯位,并把他的国都迁到了晋水旁,于是便改国名为晋,自称晋侯,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发端。其后经历了燮父的儿子——晋武侯宁族,宁族的儿子——晋成侯服人,服人的儿子——晋厉侯福,福的儿子——晋靖侯宜臼,宜臼的儿子——晋瞀侯司徒,司徒的儿子——晋献侯籍,籍的儿子——晋穆侯费王。唐晋8代诸侯王近300年间,晋国的国力一直呈不断增强的局势。直至晋献侯籍的儿子——晋穆侯费王继位娶了齐女姜氏为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后,晋国的分裂便埋下了隐患。

齐女姜氏在晋穆侯继位第七年生了太子仇,第十年生了少子成师。这时,晋国有一个叫师服的大夫说:"真奇怪啊!这完全是晋侯的命所注定的。长子仇,仇就是雠;少子成师,就是能唤起民众的意思。名字本身就隐含预示着一个人的命运,就像物归其类一样自然。晋侯的两个儿子名字意识对立,晋国又怎能不乱呢?"晋穆侯费王死后,他的弟弟殇叔继承了兄长的诸侯爵位,费王长子仇心怀嫉恨,出逃在外,秘密的营构自己的势力。四年后,他率领人马杀回都城,袭击了叔父殇叔,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诸侯地位,称晋文侯。

文侯仇死后,他的儿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在他继位的那年,他把自己的叔父、也就是太子仇的弟弟成师分封到曲沃作领主,并赐号桓叔。曲沃的地盘大于晋国都城的地盘,一呼百应。由于曲沃被恒叔治理得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晋国上下都对他另眼看待,仰望有加。这是有人说,晋国大乱,其祸根必在曲沃,因为"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时?"果然,曲沃桓叔死后,他的儿子鲜继位为曲沃庄伯不久,便借机杀了当时晋国的国君晋孝侯。

曲沃庄伯卒,他的儿子称继位,是为曲沃武松。不久,为了夺得晋室的诸侯地位,武公便与人谋,杀了晋小子侯,接着几年后又杀了晋侯幺民日。他把在晋国都城所获得的金银宝器全部献给了周厘王胡齐,以使周厘王封他为晋国的国君,从此武公便取得了晋国诸王的合法地位,号为晋武公。晋国也结束了百余年间太子仇后裔与成师后裔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晋国复归统一。

晋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诡诸,承袭了晋君的职位,是为晋献公。少子名伯桥,传说他出生时,两掌相合,百日不开,武公甚为着急。后两手分开,左手纹为木,右手纹为易,举国惊异。长大后,周厘王念其父统一晋国的功勋,所他封在杨地管理百姓,始称杨侯,他便是华阴人所称的木易杨的先祖。

二、劫后余生《华岳志》载:"杨硕,晋叔向之后。祈盈之难,先人选居华山仙峪。"华阴杨姓子孙都称自己为杨伯桥之后,可为什么史书上要记为晋叔向这后呢?这是由晋叔向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所决定的。如果把唐叔虞作为杨氏家族的第一代开山鼻祖,那么杨伯桥则是他的第十三代子孙,而晋叔向正是杨伯桥的第五代孙。

杨伯桥,又名文实,周襄王(前651-619在位)时任为中大夫。周襄王五年(前647年)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为杨侯,谥号贤敬。他有三个儿子:杨逊、杨近、杨述。长子逊袭其爵位。

杨逊又名杨文,是其伯父晋献诡诸的太子舍人。即为太子宫中料理事务、联络左右的官员。逊之妻卫氏,生子名突。

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采于羊舌,管辖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故以封地为氏,人称羊舌突,后百余年间演化为复姓羊舌。突长子名职。

羊舌职,晋悼公时为重臣,辅佐中军尉祁奚作中军尉副。生四子:三、长子羊舌赤,字伯华,为铜革是大夫;二子羊舌月,字叔向,食采杨氏县;三子羊舌鲋,字叔鱼;四子羊舌虎,字叔熊。由于兄弟四人都曾身居朝廷要职,故在当时被称为"羊舌四族".羊舌职通位时,中军尉祁奚也已年过七旬,即将告老还乡。晋悼公便请祁奚推荐和选拔可以担任中军尉或中军尉副的人。祁奚先不避仇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可惜解孤还未上任就突然病故。祈奚又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祈午和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羊舌月。祁奚特别强调说:"羊舌职有二子,曰赤、曰月,二人皆贤,唯君所用。"晋悼公采纳了祈奚的意见,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副。羊舌月虽然作为二子,不能承袭父爵,但由于祁奚的推荐,时间不长被晋悼公请到朝廷作了太子彪的老师。

晋悼公去世后,周灵王十五年(前557)的时候,晋国的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羊舌月便作了平公的辅佐大臣。《左传。襄公》载,周灵王"十五年春,安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月作太傅,张君臣作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七鞅作公族大夫,虞丘书作乘马御".从此羊舌月登上仕途,一直从晋平公到晋顷公病逝,辅佐了晋国三朝诸侯,在晋楚争霸的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了近60年。

这期间,羊舌月的家庭中曾召来两次灾难。第一次是羊舌月的同父异母弟弟羊舌虎因是栾盈的党羽被牵连进栾祈之祸。

栾盈是晋国的下军副尉,是晋卿栾厣的儿子。而栾厣是中军尉范的女婿。栾氏家族是晋室中的强族,自家族中栾宾、栾成、栾枝、栾盾、栾书、栾厣以至栾盈七代都是晋室卿相,贵盛无比,"晋朝文武,半出其门".由于栾氏的家族声势显赫,更兼栾盈自少谦恭下士,散财结客,晋室文武多归附门下,羊舌月的弟弟羊舌虎就是其中的一个。

栾盈的父亲栾厣去世时不足五旬,母亲栾祈也不满四十岁,中年丧失,难耐寂寞,与朝臣州宾私通。栾盈随晋侯讨伐齐国时,州宾公然宿于栾府,不复避忌。栾盈伐齐归来,闻知此事,恼羞成怒,鞭杖守门官吏,严禁随意出入。其母栾祈见事已败露,担心栾盈会杀了州宾,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恶人先告状,到娘家向父亲范进馋,并密奏晋平公,诬陷栾盈图谋犯上作乱,要求驱逐栾氏一族及其同党。羊舌虎因是栾盈同党,首先被抓入狱。接着羊舌月、羊舌赤等也被捕投牢。整个家庭中只有羊舌鲋一人幸免于难,因为他和范的关系关密,后来多亏老臣祁奚替羊舌月在范面前求情,羊舌月才被释出狱,并官复原职。

羊舌月为人质朴,虚怀若谷,且德才兼备,讲求礼义信直,是早期杨氏先祖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关于他高尚的德操品行,《左传》中记述很多。

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春,秦伯的弟弟缄来晋国重温盟约。羊舌月让不当班的行人(官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子员去接待缄并交谈盟约的事。此时,正当班的行人子朱说:"今天我姓朱的当班!"意思是这件事应该让他去办理。可是子朱一连说了三遍,羊舌月都置之不理。子朱发怒,拨剑相向说:"职位级别相同,为什么不让我处理这件事而让不当班的子员来处理?"羊舌月说:"秦国和晋国不和睦,时间已经很久了。今天重温盟约的事至关重大,如果谈不成,军队就要流血,百姓就要遭秧。子员历来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不存私心,而你虽巧舌如簧,但居心叵测,还常常违背主上的旨意。那邪恶奸诈之心来侍奉国君的人,是不能担当此任的。"为此,两人在朝堂上争吵不休,甚至打起来,加秦国的使者也起身相劝。晋平公对秦国的使者说:"请不要介意,我的臣下争执的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这说明,我们晋国要大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沟通两国的关系,安稳晋国的社稷,羊舌月刀斧不避,挺身而出,敢于黜退当班的子午而起用不当班的子员,其深谋远虑、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可见一斑。

晋平公十二年四月,为诸侯国之间结盟的事,羊舌月作为晋国国卿赵文子的副手来到宋国。在各诸侯国互相争执歃血(也就是谁先歃血,谁就主持结盟仪式)的先后时,晋国的使者说:"晋国是发起诸侯结盟的大国,应该先于楚国歃血。"楚国的使者说:"你曾说结盟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每一次晋国都占取歃血的头等,那就是说楚国弱于晋国。可是盟约规定的是晋国和楚国轮流主持结盟仪式,为什么晋国一定要坚持每次都主持呢?"羊舌月对赵文子说:"诸侯与我们结盟,主要是归顺和佩服晋国的德行,而不是归服谁来主持结盟仪式。因此我们要以德夺人,不要去争执歃血的先后。况且,诸侯结盟应不分国之大小强弱,平等互利,更何况盟约上规定小国本来就有主持结盟事务的权利,我看让楚国主持结盟仪式是可以的。"于是赵文子就听从了羊舌月的劝告,让楚国的使者主持了结盟仪式。楚国使者子木回到楚回后,对楚王说:"晋国的强盛是大有希望的。晋侯英明,起用了叔向这样的臣子辅佐,我人楚国无法与他们抗衡,我们缺乏像晋叔向这样的人,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晋平公六年秋(前552年),羊舌月因栾祈之难遭受株连时,晋平公的宠臣乐王鲋去拜见羊舌月表示他愿意在平公面前替羊舌月求情,让平公赦了羊舌月的罪。羊舌月始终不表态,他觉得让乐王鲋去说情是自己的耻辱。乐王鲋原以为羊舌月听了他的话会感激不尽,谁知羊舌月连一句话都没有,心中老大不快便悻悻离去,羊舌月也不起身相送。羊舌月的家人都埋怨羊舌月太不近人情,认为丢失了一次获免的好机会,而羊舌月却说:"要为我说情,除非祁大夫".家里人不解地说:"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他的话国君一向言听计从,他今天主动来帮你,你却这样慢待他。祁大夫常顶撞国君,加之他现已告老还家,国君岂能听他的?可你却想让他来帮你,这是为什么?"羊舌月说:"乐王鲋一切都顺从君王,只要君王高兴,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他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升迁。而祈大夫,举拔宗族外的人不丢弃仇人,举拔宗族内的人不排斥亲人。人要是对国家有利,他都会尽力而为,他是个主持公道、善良正直的人,不会不来帮忙。《诗》上说有正直的德行,就能使四方的国家归顺。他老人家一直是这样做的啊!"羊舌月的推断一点不假。晋平公当时也对把叔向牵连在内心中犹豫,就向乐王鲋询问叔向会不会参与谋反,乐王鲋嫉恨羊舌月对他的态度,回答说:"羊舌虎是叔向的亲兄弟,他们有手足之情,参与谋反的事,叔向岂能不知?也许他本来就是叛乱的策划者。"就这样羊舌月被抓入狱。

老大夫祁奚告老在家,听说羊舌月被投进狱中,心急如焚,连夜乘车赶进都城去拜见范,他对范说:"《诗》中说上天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子孙孙要永远保持他;《书》中说,智慧的人都是有深谋远虑的人,应该受到保护。而叔向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殚精竭虑,勤于辅政,很少有过错。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晋国的功臣和柱石,他怎么会参与谋反呢?对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即使他的子孙有了过错也应该考虑赦免,更何况他是被弟弟牵连进去的。保护和勉励有功绩、有能力的人,是先王一贯明智的作法,我们为什么不去效法呢?古代鲧被诛戮,并不影响他的儿子禹来领导和治理国家;商时伊尹放逐了太甲,后来又请太甲作了自己的宰相,而太甲始终没有怨恨;先朝武王的弟弟管叔被诛,也不影响管叔的兄弟周公去辅佐成王。为什么晋国要让叔向陷进弟弟的灾难被杀呢?国君多行好事,朝臣谁敢不努力?杀人多了又有什么好处呢?"范听了祈奚的话,立即要他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去见晋平公。晋平公随即赦了羊舌月的罪。祁奚看这件事得到解决,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在都城停也没停立即赶回老家去了,而叔向也没有向祈奚表示感谢的意思。羊舌赤心里过意不去,对羊舌月说:"祁大夫可能还留在城中,咱们应当去见他道声谢。"羊舌月说:"祁大夫是从社稷出发来向平公求情,他并不是为咱们,谢什么?"羊舌赤知弟弟的脾气,便一个人悄悄到祁奚的儿子祁午家去拜见。祁午说"老父见过晋侯之后,立即就回老家祁地去了,根本没到家里来。"羊舌赤叹了口气说:"祈大夫做了好事果然不求回报,我惭愧自己的见识没有叔向高明啊!"羊舌月在辅政期间,还坚持提倡以德治天下。晋平公二十三年(前535)三月,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羊舌月极力反对。他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德治,即用道义、政令、礼仪、信用和仁爱来维系。并指出,只有国家将灭亡的时候,才必须多定法律。他曾给郑国执政的子产写了一信,信中说:"……从前先王以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互相残杀。因此,对那些行为不轨的人,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约束,用礼仪来奉行,用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奉养。然后,制定禄位,以勉励服从的人;严格地判罪,以威胁放纵的人;就这样还怕不能如愿,所以用忠诚训诫他们,根据功绩奖励他们,用专业知识引导他们,用和悦态度使用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访求一批聪明壑智的卿相、明白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地方官员和慈祥和蔼的老师。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心情舒畅地顺从政治,遵规守矩不姓祸乱……"羊舌月对政治的态度、尤其是对仕途官员所提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放在今天依然有他的积极意义。

羊舌月去世后,他的儿子羊舌食我继承了他的爵位,然而一场更加激烈的灾难正在晋室孕育,羊舌食我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周武王——羊舌食我(世系表)

周成王周武王唐叔虞 燮父 宁族 服人 幅

费王 太子仇 伯 平司徒 籍 成 师 鲜 称殇叔宜臼

郗 光 小子诡诸 晋文公 晋襄公 晋悼公 晋平公伯桥 羊舌文 羊舌突 羊舌职羊舌赤羊舌食我羊舌月羊舌季夙羊舌鲋羊舌虎

三、隐居山林如果说栾祈之祸中羊舌赤、羊舌月兄弟幸免于难的话,那么春秋末期,也就是晋顷公十二年(前514)春,晋国六卿欲弱公室对祁奚的孙子祁盈和羊舌月的儿子羊舌食我的制裁则使羊舌氏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

羊舌食我是羊舌月的长子,关于他的出生《左传》上记述较为详细。羊舌月当年因倾慕晋大夫申公巫臣女儿的美貌,欲娶为妻,可是他的母亲却要他娶自己的娘家侄女,羊舌月心中不乐意,曾用血缘相近不利后代生存的病理来开导母亲。可母亲却教育他说,特别美丽的女人必然有特别丑恶的毛病,娶了她必定会给家里带来灾难。羊舌月听了母亲的话,心中惧怕,就放弃了巫臣的女儿。然而晋平公为了笼络申公巫臣,便出面撮合令两家联姻,巫臣的女儿于是就嫁羊舌月为妻,并生下羊舌食我。传说羊舌食我刚出生,羊舌赤的妻子跑去告诉婆婆说:"大弟妇生了男孩,"羊舌月的母亲看了孩子一眼,听见孩子哭声即转身离去,边走边说:"这就是豺狼的声音。豺狼似的男子必然有野心,这个人一定会毁了羊舌氏族。"羊舌食我长大后,继承了羊舌月的爵位。由于他与老大夫祁奚的孙子祁盈关系密切,便在倾公十二年被牵连进一桩公案中。

祁盈的家臣祁胜、乌臧均好色,相互与对方的妻子通奸。祁盈觉得此事有辱门庭,就把祁胜和乌臧一块抓了起来。然而祁胜早已贿赂了晋卿荀跞,荀跞就在顷公面前诬陷祁盈有犯上作乱的野心。顷公立即派人抓捕了祁盈。祁盈的家臣见主子被抓,料到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于是就议论说:"主子被杀,我们也活不了,此事都怪祁胜和乌臧,还不如咱们先杀了这两个祸根,让主仆们痛快痛快再死去。"于是就先动手杀了祁、乌二人。因为羊舌食我是祁盈的同党,他便被牵连在内。此时,晋室韩、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卿早就密谋夺取政权,正欲想方设削弱晋室力量,而祁氏家族与羊舌氏族又正好是晋室的中坚,于是祁盈与羊舌食我便作了替罪羊,六卿以"相恶于君"的罪名"尽灭其族".好在灭族之事刚露出端倪,两个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便闻风打点行装,于是,一次秘密大逃亡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地拉开了帷幕。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逃亡队伍就有羊舌食我的弟弟羊舌季夙以及他身怀六甲的妻子。

我们无知道这支逃亡队伍是以怎样的智慧与胆识躲过了六卿的搜索,也无法想像那位身怀六甲的妇人在辗转流离、长途跋涉过程中的艰难与苦辛。我们只知道钟灵毓秀的西岳华山以它的宽厚与仁慈接纳了这支队伍,也知道以后的两千年间,杨氏家族和他的传人用更加辉煌卓著的历史功绩回报了华山脚下的这片热土。

华山仙峪在华山主峰的西边,这是一条美丽的山峪,更是一条神奇的山峪。它自然熨贴、清静幽深。峪两边山峰险峻,奇石陵曾,峪道中流水湍急,草木丰茂。因上古时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在峪中峰上牧羊成仙,故被命名为仙峪,数千年来一直弥漫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平时除药农樵夫偶尔攀峰越涧外,凡夫俗子很少涉足。

仙峪东侧峰上至今留着黄氏兄弟牧羊时住过的石羊城遗址,遗址的北面就是华山有名的白羊峰。

也许这是历史的偶然,也许它仅仅只是一种巧合,羊舌食我和羊舌季夙的家眷们认为,只有这条峪道,只有这座山峰才能救助他们,佑护他们,才能保住羊舌氏族的这条根苗。

羊舌食我和羊舌季夙的妻子以及她的家人像野人一般在白羊峰巅的一座石龛下幸存下来,一个劫后余生的婴儿就生产在石龛下的一堆茅草上。这个石龛后来被人称为羊公石室。

华山的野果与表泉维系了幸存者的生命,羚羊与香獐成了他们最好的邻居,为了隐姓埋名,他们便以祖宗封地"杨"为其姓氏,复姓羊舌二字从此被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中国历史上的杨姓大族从这个石室里绝处逢生、生命一脉以至发展到枝繁叶茂的今天。

一只小鸟飞过也不能不留下影踪。最初,樵夫发现,峪道蜿蜒的山路上有了躲躲闪闪的人影;药农也听见山上石龛下有了孩子的哭声;白羊峰巅上四时八节有了飘移不定的灯火;峰上石洞中中有了藤蔓编就的吊榻……于是,峪外的人争相传告:白羊峰上有了活神仙。

年深月久,等这段神乎其神的传闻风一样悄悄乱过,山上的活神仙便与峪外红尘中人有了来往。随着星移斗转,春秋更递,羊舌季夙的儿子——杨道的家族也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悄悄地繁衍壮大。

杨道生杨忠,杨忠生杨业,杨业生杨赞,杨赞生杨祺,杨祺生杨羡,杨羡生杨惠,杨惠生杨元,杨元生杨温,杨温生杨志,杨志生杨章,生生不灭,如此这般整整经历了11代150多年,木易杨氏的家族终于在华山的佑护下重新振作了起来。

当右历史留下的创伤慢慢平复,心中的隐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散之后,杨氏家族中那些不甘寂寞之人,不愿再把山林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了。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想过一种常人的生活,于是便在三家分晋后于魏国的阴晋邑附近(今华阴市区东)置田买产,安营扎寨,为了不忘自己公室贵族的出身,他们把新建的城堡命名为晋公子官。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子孙也胸怀大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便努力跻身仕途,如杨祺曾为周元王姬仁的司马。杨羡为周考王姬嵬的左将军。杨惠为周威烈王姬午的大夫。杨元为周安王骄的左庶长。杨志为周显王姬扁的左将军。但是杨氏家族中更多的成员则远离朝廷,远离政治,在华阴这片肥沃的热土上躬身勤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的繁衍着子孙,延续着生命。其中也有不数成员把自己彻底溶进了山林,成为华山的高道名隐,如修羊公、如后来的杨硕、杨集、杨伯丑……

直到东周末年,亦即战国的末期,杨志的儿子杨章和他的三个儿子杨苞、杨朗、杨款才又重新翻开杨氏国安邦的新的一页。

四、重著辉煌如果说羊舌食我、羊舌季夙的多数子孙在隐居山林的近200年间把勤于躬耕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话,那么到了战国末年,自杨道起,杨氏的第十一代孙——杨章及其子孙则昂首阔步的迈向仕途。从此,华阴杨氏便创造了中国石代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西汉封侯拜相。杨章在战国时期跻身仕途,曾担任行将衰亡的周王朝周慎靓王姬定的左将军。其长子杨苞担任过分晋而国的韩国襄王的将领,守卫修武(今河南获嘉县一带),他的后裔便在当地繁衍下来。二子杨朗西仕于秦,被封为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君,后裔也留居临晋。三子杨款随次兄仕秦,官属上卿,他的子孙就留在华阴。

杨款长子杨硕,字太初,生于战国末期,秦王政三年随父定居华阴,隐身仙峪石室,潜心钻研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他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硕有八子,皆为汉室有功之臣。

长子杨晏鸟,为汉之渡辽将军。

二子杨奋,为汉之虎威将军。

三子杨虎甘,为汉子虎牙将军。

四子杨倏,为汉之积弩将军。

五子杨熊,为汉之虎贲将军。

六子杨喜,汉封赤泉侯。

七子杨颤,为汉之破虏将军。

八子杨鬼隹,为汉之骑都将军。

其中以六子杨喜最为著名,他的发迹便是弘农杨氏郡望的开端。

杨喜,字幼罗,曾官居汉高祖时郎中骑都尉(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负责宫中夜间安全的武官),后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封赤泉侯。据《史记。项羽记》记述,当年汉高祖刘邦麾下千余人马追楚霸王项羽至乌江岸边,其中就郎中骑都尉杨喜。项羽知自己在劫难逃,便对逃出重围的二十骑将说:"我自起兵到今,转眼八年,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所向披靡,所击必破,没有一次失败,因而称霸天下。今日被困此间,想是天欲亡我,并非我不能战斗啊!今日,我已自决一死,愿为诸君再战,而且要三战三胜,为尔等杀出一条突围之路,使诸君知我善战,以免把楚军的灭亡归罪于我。"言毕,项羽把二十八骑分为四队,与汉兵相向。东边一汉将不知死活,来捉项羽,项羽大呼一声,挺戟驰下,猛力戳去,汉臣不及躲避,中戟身亡。如此三战,连胜三回,骑将杨喜,上前追赶,项羽回头一喝,人马惧惊,向后退去数里。项羽问身边骑将:"我的战仗如何?"部骑皆拜伏道:"正如大王所言".项羽与骑将突围来至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渡过乌江,项羽回答说:"天已亡我,何必再渡。况且今日一败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父老?"此时汉兵又从后面追来,项羽跳下马,将马托于亭长,又命部骑皆下马步行,各持短刀迎着汉兵,乱削乱劈,连毙汉兵数百人,项羽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认得走在汉兵最前面的是他的旧友吕马童,便说:"我闻汉王悬有赏格,得我首级,赐千金,封邑万户,我今日就把这个人情送于我吧!"说毕,用剑自刎。于是汉将便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夺项羽肢体。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开各得一块。回到汉营,刘邦言其五人追杀项羽有功,各自封侯,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属地为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人杨喜历经纪杨敷、杨胤三代,自汉武帝刘彻到汉宣帝刘询年间,华阴杨氏中又出了两名政治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人物——杨敞及次子杨恽。

杨敞是杨胤的长子,字君平。《汉书。杨敞传 》记述,他为人谨慎,办事小心,深得大将霍光厚爱,官到宰相,又封发平侯。他的妻子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杨敞在任期间,与霍光、田延年等忠臣上言直谏,废黜了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昌邑王,稳定了汉家社稷。

杨敞的次子杨恽,字子幼,为司马迁外孙,深得司马迁厚爱。自幼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曾因揭露霍氏谋反得填封平通侯,受官光禄勋。传载其平生疏财仗义,廉洁无私,但有一个缺点,专喜揭人隐私,道人过在,不肯含容,且愤世嫉俗,好发仪论,言语过激,终因此而屡遭贬抑,导致身亡。民间传说杨恽在遭贬回家后,广置田产,大造室宅,以财自娱,并在家中集优伶,演歌舞,其声缠绵悱恻,这就是华阴迷胡曲牌的源头之一。又传杨恽在收藏和保管司马迁《史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敞长子杨忠,继承了敞的爵位。杨忠子杨谭袭封安平侯,然而由于叔父杨恽的株连,被夺去了爵位,削官沦为平头百姓。

杨氏家族经此家祸,政治地位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族中有识之士认识了政治的残酷,又一次远离朝廷,在走向土地的同时,开始向文化领域进军,杨谭子杨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对经学的钻研和所取得的成就,为子孙在东汉时蝉连四代太尉做了思想与才能方面的铺垫与准备。

杨宝,字稚渊,由于受祖父、叔父的影响,自幼习《欧阳尚书》,隐居华山牛心峪设馆教授生徒,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由于他学识渊博,又长于经学的研究,所以杨家便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世家。汉平帝五年(公元5元),王莽多次征诏,遁逃不就。汉光武帝即位后,派公车来迎,依然谢绝。79岁时寿终华阴,被封为靖节先生。

东汉四世在公。由于杨宝的言传身教,其子杨霖、杨震、杨霆也都子承父业,诗礼传家,不仕朝廷。后来,长子杨震从教去了四川成都,三子杨震从教去了四川万县,唯有二子杨震留在了华阴。民间传说,杨宝年幼时曾在华山牛心峪救助过一只被老鹰啄伤的黄雀,而这个黄雀却是西王母的使者,为了报答杨宝的救命之恩,就达四枚白玉环给杨宝,并说白玉环能让杨宝的子孙洁白如玉,位极三公。如此美丽的传说,不仅使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结草衔环的成语中典故,而且成就了杨氏族史上四世三公的一段辉煌。

四世三公的第一世由杨震开始。

杨震,字伯起。承父祖遗风,少而好学穷究典籍,成为当时著名学者。他在华山牛心峪设馆授徒,从者如市,被誉为"关西孔子".五十岁时,由湖城(今河南灵宝县阌乡)三鱼学馆被荐入仕途,曾担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菜太守、太仆、太常、直至人臣最高位——司徒,为三公之一,主管教化。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升为太尉,掌朝延军事大权。

杨震出仕时间20余年,由于他恪尽职守、清廉正直、任人唯贤,无论对社稷和百姓都持有一腔忠诚,从不苟且随便,同流合污,始终以"清白吏"严格要求自己,光明正大,表里如一,因此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和厚爱。他的"暮夜却金"、"忠言上谏"的事迹千百年来有口皆碑,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今各地有关杨震风物的命名如山东昌邑县的四知名、菜州郡的四知堂、华阴的四知书院、潼关的四知村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四世三公的第二世为杨震中子杨秉。他是东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杨震清廉正直的品德对杨秉影响极大,史书记载他"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40岁时步入仕途,官至太尉。他和其父杨震一样,尤以廉洁无私和正直敢言称著。他"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在极其贫困之时,"并日而食却不受私谒";"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曾为当时酒不惑、女色不惑、钱财不惑的典范。为了社稷和百姓,他多次上疏匡裨朝政,面对奸佞的陷害、天子的处罚,面不改色,无怨无悔,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四世三公的第三世是杨秉的儿子杨赐。他是杨震的孙子辈中的佼佼者。史载其"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入朝为官后,敢于指斥时弊,匡济朝政,甚至有时连皇帝的错误都不放过,其慷慨激昂、无私为公的气概与杨震、杨秉如出一辙。

四世三公的第四世是杨赐的儿子杨彪。他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以博习旧闻,公车征诏出仕,官至太尉。"他也继承了祖辈精读博览、无私正直、恪尽职守、清廉公正的遗风。与杨震、杨秉、杨赐一样嫉恶如仇,勇于斗争。他与残酷恶毒、显赫一时的汉献帝相国董卓为迁都一事在朝堂上的一场唇枪舌剑,曾给中国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奸邪、不畏强暴、敢于坚持主见、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正是杨震家风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杨震家族中还有长门裔孙杨奇、杨敷、杨众等也都承先祖教诲,不仅穷经博览、贯通古今、才性敏畅,而且都正直无私,爱国爱民,积极有为。如史书记载,杨奇"引经据义,靡不条对,门徒常二百人。"更有趣的是,一次,汉灵帝问杨奇说:"我同汉桓帝比较起来怎么样?"意思是让杨奇恭维他,说他比先帝圣明。没想到杨奇却直率的回答说:"陛下同桓帝相比,就如拿虞舜同唐尧相比。"因为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上,尧的地位比舜高。杨奇的回答使汉灵帝心中很不高兴,说道:"你脖项硬直,不肯向权贵低头,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把大鸟招致到墓前。"总之,东汉以杨震为代表的杨氏四世三公无论在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被后世评论家誉为东汉士大夫的精神领袖。汉末大儒孔融赞杨氏"四世清德,海内所瞻";魏文帝谓杨彪"乃祖以来世著名绩";西晋史学家华峤曾说,东京杨氏、袁氏(指袁安祖孙)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而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则不及杨氏也。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太宗李世民巡游经过杨氏墓地,亲自撰文祭奠。仆射房玄龄言杨震"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这些都是对杨氏的辉煌业绩及精神品格最中肯、最公正的评价。杨氏先祖若灵魂有知,当含笑九泉。

自西汉时华阴杨氏封侯拜相至东汉时四世三公的辉煌岁月之后,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河中,华阴杨氏还有几次大的发展,出过几十位显赫一时名震朝野的伟大人物。如魏晋时期号称三杨的杨骏、杨珧、杨济;北魏政权中的世家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杨广父子;唐代华阴杨氏中的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杨家将等等。这些人物及创造的业绩都在华阴杨氏的发展中上涂上了浓浓的奇光异彩,也使也氏族史上有了弘农郡望和四知堂号的称谓。

羊舌季夙——杨修(世系表)

杨业——杨赞——杨琪羊舌季夙——杨道——杨道杨华

杨慕——杨惠——杨元——杨温——杨志——杨章


分享按钮>>全运人物:陈颖——辛苦的冠军 幸福的妈妈
>>杨氏源流(二)---------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