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文化---惠山杨菊仙祠(四褒祠)及潜庐纪事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1月1日 杨世奎杨钧健


一、家世集略

杨氏远祖咸以汉太尉震为始,祖祠均以“四知”为子孙训。而无锡鸿山杨氏宗族则源出于唐《新昌谱》,始祖名於陵,字达夫,相唐穆宗为左右仆射,居长安之“新昌坊”,繁而名之。至宋,磁州杨业支属之。十五世祖名邦义,字稷,宋政和进士,领沿江总制司,驻建康。金兵陷建康,不屈遇害,谥“忠襄”。现南京雨花台尚有“剖心石”古迹,即忠襄公成仁之处。邦义生五子,长子名浚,字伯浚,号杖庵(谱载邦义四子再兴,奉长兄浚命,从岳少保北伐,屡破金兵,于临颖之战,以二百骑侦敌,杀金兵二千,马陷小商河,为敌射死。张宪、岳云继之,大败金兵,收其尸,箭镞得二升余)。宋高宗南迁,徵浚赴行在,授成忠郎,侨居临安。因“忠襄”葬建康,春秋岁必两视,念去墓道远,遂筑别墅于无锡鸿山下,为中间憩息之所。浚子名时泽,时泽有二子,长名?,次名燧,号日晖,授宣义郎。宋嘉定间,日晖公自钱塘析居无锡,是为鸿山立支之始。至二十五世祖,名子震,字孟声。少依寺头姐夫童致纲,遂家焉,是为我杨氏寺头支谱始祖。

鸿山杨氏宗谱寺头分城支第十九世祖,名英,字文叔,郡庠生(新昌谱第三十三世)。明末,自北乡寺头镇迁城,于北门下塘聚族而居,是为迁城始祖(杨氏寺头宗谱城中分支文叔公支谱始于此)。

文叔公迁城后,300余年传10余世,子孙繁盈,历代人才辈出,学有所成者不绝,尤以发展近代地方工商业著称,贡献乡邑。以族繁未能全述,谨以杨延俊(菊仙)支近世纪事集编成册,以为后辈对先人渊源有所循溯。

迁城二世祖鸿森公名绍雍,为文叔公长子,附贡生,封文林郎,汤阴知县,育有九子。精粹汉学,好学乐施,邑志有传。

三世祖自亭公,名铭朱,鸿森公四子,太学生,封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究心理学,结社讲学,孝友谅直,高尚不仕,邑志有传。

四世祖若迁公名度汪,自亭公子,雍正乙卯拔贡,乾隆丙辰博学鸿词,选庶吉士,江西德兴县知县,封文林郎。著有《十三经疑义解》、《云逗楼诗文集》。清《先正事略》及锡金、德兴县志皆有传。

五世祖补亭公名廷彬,若迁公次子,太学生。六世祖映绅公名陛炎,补亭公次子,太学生。均潜德弗曜。映绅公配刘太夫人,诏旌节孝,工诗,著有《筠心集》传世。

七世祖桂岩公名绍基,廪贡生。丹徒县学训导,苏州府学教授。著有《况梅斋京廷游草》诗集二卷。清望重于时,邑志有传。

杨氏累代素儒,城北居所因建有“鸿博”第,立有棋杆,遂有“棋杆下”之称。下塘一带族宅于同治三年甲子,均毁于兵火。五年丙寅,艺芳公兄弟营大成巷新宅成,奉母侯太夫人居住。额堂“保滋”取“保世滋大”之义,为大总统徐世昌手书,各宅大厅“保滋堂”额由李鸿章手书。光绪十年甲申,艺芳公于棋杆下老宅旧基复建新屋迁住。十七年辛卯,艺芳公奉侯太夫人命,斥资创筹杨氏义庄,建义庄大厅及义塾于宅旁,由用舟公就近主持筹办。老宅渐复旧观。后藕芳公支森千公建新宅于道场巷底;用舟公支味云公建新宅于太平桥五福弄(又名长大弄);以公支、望洲公支各房仍世居大成巷宅。

二、高祖菊仙公传略(1809—1859)嘉庆十四年己巳至咸丰七年己未

八世祖、菊仙公名延俊,桂岩公长子,1809年嘉庆十四年己巳十一月生。

1832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以乡试第一入泮。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应顺天乡试。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北闱中式。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中会魁。朝考以误题未入翰林,以知县用,掣分山东。历署章丘、思县、乐安、冠县知县,皆有惠政。以补用同知授肥城知县。时太平军兴,加之连年旱涝,上官征发丁壮刍粮,日不暇给,菊仙公每不以科派扰民。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间,忠亲王僧格林沁率大军与太平军林风祥、李开方相拒于冯官屯。僧王议凿黄河水灌之,并后征马于肥城。菊仙公为节民力,捐俸之外以帑济之,购马应差;黄水泛滥,菊仙公又力遣舟楫,并以仓粮散放,妥以安置,活灾民无数。不三载,负帑至二万金。1857年咸丰七年丁己夏,上官以亏帑去其官。留山东二载,刊课艺于鸾翔书院,士益鼓励。同县朱厚基、福基昆季及徐炳烈等均负笈署中,其后皆成进士。1859年咸丰九年己未,以病卒于任,诰授朝议大夫。门人数百里外咸来送丧,私谥曰“献惠”,旋入祀肥城名宦祠,故族中咸称“名宦公”。邑志有传,墓葬江阴青蒧,与侯太夫人合兆。

名宦公与李文忠鸿章甲辰乡试同年,丁未会试又同号舍,李文忠首艺甫成,得疾,名宦公以年谊为之料理汤药,促成三艺,扶持出闱,旋同捷南宫,故于同年中交谊最笃。

三、惠山潜庐——留耕草堂

惠山“潜庐”及其主厅“留耕草堂”为曾祖杨艺芳(宗濂)建于光绪八年(1882)之祠堂园林。

杨艺芳于咸丰十年以户部员外郎在籍为父杨延俊守丧,由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的奏调,檄杨艺芳组团练从戎。后又留安庆大营佐曾国藩戎幕。同治元年李鸿章组淮军驻上海,杨艺芳随之以“濂字营”导锋,辗战沪、昆、太、苏、锡、常与刘铭传、郭松林等迭克名城。又奉檄总常、镇二郡营田,垦荒二年,益田数十万顷,流民得安。同治六年随李鸿章北征平捻,总理营务。八年以道员官楚北,九年又奉调随李鸿章西征入陕。旋又因法舰集津、沽,海疆有警,调赴直隶协办洋务。十余年间,衣甲未卸。同治十年简赴湖北荆、宜、施道,随后又兼榷新关监督。至光绪八年,杨艺芳因职责所关,已有九年未曾劻里省亲。恰侯太夫人重病,弟杨以劻在里侍母,急函驰达,杨艺芳乃潜行劻里视疾。御史邓承修向有隙,以杨艺芳权榷新关数年,疑有亏弊,劾之。奉旨着湖北督抚查复,经委派官员实查,严复簿藉,查历年出纳清楚,无锱铢肥己,抚府据实奏复。邓承修又纠御史屠仁守和大仆寺少卿延茂,以杨艺芳擅离职守弹劾,遂被罢职。杨艺芳从戎入仕,离家数十年,久有劻归侍母之意。今得劻里遂其终老之志焉。锡邑杨氏族人众多,杨艺芳侍母之余,从之悠游于九峰二泉之间,惠山浜龙头下上塘间,委托二弟杨以劻筹划园林别墅建造,杨以劻精地理,风鉴,亦善布置,并邀请吴中名匠,凿池、叠石并辅以劻廊、亭、榭、布置花木,建有在山亭、丛桂轩、偏厅、门厅并筑“留耕草堂”读书表志。别墅总名潜庐,并自号“潜斋主人”。逾年而成,奉母憩息。

光绪十年(1884)中法衅起,神机营将军善庆知杨艺芳老于军务,多次函招赴京筹练武备。杨艺芳闭户两年,又不得不再出。“留耕草堂”则由杨以劻作精研阐易之所,间有子弟读书,邑间士绅多有聚会咏吟其间,为一时之喻。光绪十八年(1892),杨艺芳以母侯太夫人丧,去官劻里,守制其间。1893年间并与三弟杨藕芳议创“业勤纱厂”于“潜庐”。又于“潜庐”之前,面横街建“四褒祠”。造楼厅之楹广其庭,门厅对面即为寄畅园。光绪三十年(1894)祠成,祀山东名宦杨菊仙(延俊)暨配侯太夫人及国子监学录高叔祖杨菊人(延骘)暨配诏旌节烈杜太夫人。杨以晚年一直隐居于“潜庐”。至光绪三十二年疾重,才由家人舆劻大成巷宅正寝,旋卒。“潜庐”遂无专人定居,朔、望由族中子弟轮值在“四褒祠”上香,在“潜庐”休息。

春、秋大祭,则族人集至,游宴其中。抗战以前还有专人管理,时加修缮。杨翰西于1915年及1934年都予整修油漆。“四褒祠”在抗战胜利前夕,因看守者不慎而毁于大火,一直未及恢复,余屋解放后大概由房管部门管理。“潜庐”由部队占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①1921年杨宗瀚(藕芳)长子杨森千在惠山浜下塘(潜庐对河略后)建

杨藕芳祠,有西方建筑风范,具有时代特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杨翰西在鼋头渚建横云山庄别墅,沿湖围堤建“光禄祠”,祀父杨宗濂(艺芳)。祠在池中,为北方古典建筑,面池有白石栏杆,步阶入水,后有亭榭,颇具水石之胜。现辟为“诵芬堂”。

(作者系菊仙公裔孙)


分享按钮>>志同道合,会而通之——刘韓与杨时
>>当代人物---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杨姓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