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芷溪杨氏源流初考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1月20日 杨轩


一、姓氏渊源
杨姓出源有二: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带。另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周宣王之子尚父,封于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以为氏。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为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芷溪杨氏系弘农杨氏分支,认定受姓之始祖为杨杼。

二、历代迁徙
弘农杨氏三封杨国而得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国时,杼公第二十五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山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
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旺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亲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其子秉、孙赐、曾孙彪均登太尉职,荣称“四世三公”,弘农杨氏自此成为望族。震公五子奉公为芷溪杨氏第三十六世祖。
中唐时,杨杼五十八代裔承休,奉使吴越,世乱道阻,不得归,遂居钱塘(今杭州)。
杨杼六十四代裔杨辂为官于江西吉安,留居庐陵(今赣西南,即吉安与赣南)繁衍子孙。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宇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安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杨辂即为庐陵始祖。
杨辂第五子杨耸(云岫),由进士拜都御史,出刺潮阳太守,迁居广东梅州,本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粤、闽、赣、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
杨耸曾孙杨荣,字子江,以进士授西镛州司户,定居于福建省将乐县龙池团。杨荣曾孙杨时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
宋理宗宝庆年间,杨杼七十六代裔杨衍生之黄妣携子避乱,迁居将乐县白莲镇龙栖山小沛庄。
元初,杨杼七十八代裔杨太一郎自将乐迁居连城表席里南坑,为连城始祖。太一郎次子九二郎、九三郎,母丧后因住房火灾被毁,迁居杨家坊。
综上,芷溪杨氏分支迁徙路线为:山西洪洞—→陕西弘农、华阴—→浙江钱塘—→江西吉安—→广东梅州—→福建西镛州(将乐)—→将乐小沛—→连城南坑—→连城杨家坊—→芷溪。

三、定居芷溪
芷溪杨氏分为杨背杨氏、背园杨氏,分别为九二郎、九三郎裔孙,其迁居芷溪年代亦不同,但一世祖均排自杨家坊。
明洪武元年,九三郎五世孙德辅迁居芷溪背园,守祖地二百余人,外迁者二十余万,杨成武、杨汝岱等皆为此支迁出的后裔。
明永乐十一年,九二郎六世孙仕荣迁居芷溪,现芷溪杨氏多为本支,已繁衍至二十九代,居芷溪裔孙达5000多人。

四、向外迁移
芷溪杨氏迁移以九三郎后裔居多,且主要有两次外迁高峰:
明初,九三郎四世孙及其后裔(总第八十二至八十五世)从祖地芷溪背园迁往省内长汀、上杭、龙岩、永定等地和粤、赣等外省。
明末清初,受“移湖广填四川”政策影响,迁往湘、黔、浙、川。
九二郎一支,主要以近代迁出,且较为零散。

五、祠堂古居
杨氏家庙(龟山公祠), 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杨成武上将祖籍地芷溪背园,奉祀福建理学鼻祖杨时(号龟山),于康熙六年(1667年)由六九郎公的第八、九代(含迁徙至广东、江西和本省其他县的)裔孙合族兴建。相传建该祠时有不良分子阻挠,外迁闽粤赣三省的宗亲均有派人回来,其中官员就有知府2人、知县29人,当地父母官见状遂予以平息。杨氏家庙占地仅600平方米,木牌楼是芷溪现存最古老的,神龛非常具有代表性,内有名联“支同一脉联三省,享配千秋序十伦”。
杨氏家庙(杨辉公祠),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恒德堂,座落在芷溪拱桥店南端,是杨背杨氏裔孙为纪念九世祖辉公而建,大约于清雍乾年间始建,清末扩建,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左右。祠堂坐东向西,为梯状布局的后围居室半包围结构,以厅堂为中轴线排连,整座祠堂均匀对称,由上厅、下厅、大屋间、回廊、天井和两侧耳房等组成。现存杨显桂、升秀、杨锋、成章、成高五代裔孙仝立的“州司马”匾、杨彪、杨斌兄弟的“兄弟登科”匾、杨建的“经魁”匾和杨焕藜的“孝廉方正”匾等。“门前屠宰场,祠内无腥臭”为芷溪三奇之一。
杨氏宗祠(仕荣公祠),位于芷溪茶山口,九二郎公后裔芷溪开基祖(实列六世祖)祠。
三老祠,位于芷溪凉棚街,杨背杨氏杨振公房十一世祖天赐、天崇、天余三老祠。
兰轩公祠,位于芷溪草坪,杨背杨氏杨济公房十一世祖祠。
福诚公祠,位于芷溪背园,背园杨氏十一世祖祠。
长富公祠、长发公祠,位于芷溪背园,背园杨氏十二世祖祠。
丽章公祠,位于芷溪大圳路旁,为杨背杨氏十五世祖杨高爆祠,公有子五孙廿五曾孙百廿八人,今芷溪杨氏多为其子孙,公祠门楼题刻“庆衍东京”。
三鳣公祠,位于芷溪拱桥店旁,杨背杨氏十七世祖笏山、宿堂、渔溪三兄弟祠。
云岩公祠,又称德馨堂,位于黄沙坝,为杨背杨氏第十八世祖、第一代“百万公”祠。
峻亭公祠,又称永思堂,位于凉棚街,为杨背杨氏第十九世裔孙峻亭公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杨峻亭,名钦,字明安。侨居福州30多年,接管父亲的和昌木行,成就了芷溪第二代“百万公”。杨峻亭一生乐善好施,在福州曾带头倡建浦西路口大桥,并且疏通西河一带河沟。而芷溪的峻亭公祠也因为先后被辟为芷溪工农小学、芷溪小学、连城二中、芷溪中心幼儿园等学校而被誉为“连南文化的摇篮”。
孔怀堂公祠,常称田满祠堂、水尾祠堂,位于芷溪水尾山麓,为杨背杨氏第十九世裔孙、第二代“百万公”杨西林仿《红楼梦》大观园建造,占地达5000平方米,雕梁画栋,亭台楼榭,建成时为芷溪最宽大最华丽的公祠,但几经沧桑,绝大部分已毁,尚有芷溪仅存两座石牌楼中的一座,民国时期国民党曾在此驻兵,后为连南中学最初校址,建国后为纤维厂、炼铁厂厂址。
余庆堂,当地一般称三大门闾,位于西街路,清康熙年间始建,“历经数十年,后人增拓之”,占地10000多平方米。其总祠和5座子祠按“火”字型布局,兼有会客厅、宾舍、学堂、议事厅、演武场、巷道、宅院等,从而形成祠宅合一、祠中有祠、院中有院的格局。余庆堂素有芷溪的书香门第之美誉,清朝时期有邑庠46人、郡庠5人、廪生14人、监生6人、贡生16人、国学生4人和举人6人,杨福、杨廉、杨登璐等人曾任知县闻名于外,余庆堂一脉更是接连七代出了秀才,现保存芷溪仅存的杨鹏、杨福叔侄的“文武魁”牌匾。
集鳣堂,又称渔溪公屋,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康熙末年(1722年),迄今已有280多年。座落在芷溪沿河路竹坑桥头东侧,为芷溪杨氏开基祖第十七世裔孙渔溪公开创兴建,后由其子翥云、润田、腾风续建,历时10余年。集鳣堂采用客家普遍的“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形式,建有二进门楼、雨坪、月池、2口水井、内外文武学堂、后花园和大小房屋101间,建筑面积535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集鳣堂的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框架结构,9个厅堂两厢壁板及门扇拆下,恰可铺设18个天井位置,摆120张八仙桌宴请宾客,晒99担谷子,都显得绰绰有余,其建筑之宏大,布局之科学,计算之准确,令人自叹弗如。集鳣堂外门楼题字“南离辉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墨宝,每字缺少一笔,缘为该民居坐向与紫禁城一致,应避讳和堪舆先生所谓的“制化”。厅内“渔溪”牌匾为清代福建才子邱振芳所书,另有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等名贤墨宝,爱国名臣林则徐亦题诗云,“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
万斯堂、永裕堂,位于黄沙坝,为杨氏第二代“百万公”西林公建,两堂相依,座向一致,格局相同,永裕堂晚建于万斯堂,多一直横屋和一个后花园,两堂有芷溪的“荣国府、宁国府”之称。两堂保存较为完整,属九厅十八井,院落舒畅,集厅堂、厢房、过道、回廊、走廊、天井、雨坪、花园和内外学堂于一体,花窗雕刻精美,存有何绍基“鳣堂爱日”匾。
集庆堂,位于芷溪大圳巷,又称“进士大门”,为杨氏十六世祖杨挺山建于清康熙年间,砖木结构,四进四直横屋,门内雨坪为鹅卵石图案,厅内五柱到顶,为武进士杨彪故居,其胞弟杨斌为同科同榜武举人,称“兄弟登科”。
怡庆堂,位于芷溪黄沙坝,为杨氏第二代“百万公”峻亭公长孙杨景仁建,九厅十八井加一直横屋,是芷溪古民居中最大的深宅大院之一,建有二进门楼、雨坪、月池、2口水井、内外文武学堂和大花园,占地10000多平方米,门楼坐北朝南,门楹题刻“瑞曜光腾”。
必庆堂,位于芷溪黄沙坝,为德庵次子宿堂建,现已毁坏大半。宿堂孙杨福、杨廉均为文举人,前者历任大挑、大宁、静乐、阳高、永和、天镇等地知县,后者历任武修、思县知县、左州知州。
怀清堂,位于芷溪黄沙坝,门楼精美,门楹题刻“青莲行瑞”,为三进两横结构,屋脊逐建抬高,秀雅而不失气势。
春熙堂,位于芷溪芜山下,为清代杨笏山建,为九厅十八井,建筑面积庞大,但毁坏较为眼中,残留山墙风格独特。
裕德堂,位于芷溪大圳巷,为清代杨文斋建,为九厅十八井,但门楼破损,尚存横屋和石旗杆。
杨簧故居,位于芷溪草坪,杨簧为嘉庆进士,曾任湖南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官至江苏巡抚、护理两江总督。
诒香堂,位于芷溪竹坑,为引进芷溪花灯的燕山公之府第。
和敬堂,位于芷溪竹坑。
吉庆堂,位于芷溪大圳巷。
章德堂,位于芷溪四叉路。
谷堂,位于芷溪背园。

六、历代先贤
杨永宣(?),字世道,芷溪背园杨氏四世祖,元进士,龙川知县,爱民如子,民皆颂之。
杨德润(?),永宣三子,广西兵部侍郎。
杨梦珠(?),明庠生,剿力姑田寇有功授守备,剿上杭土寇猪婆就功授都司,唐王入汀授游击新桥战创回医,授参将。
杨汤溪(?),户部员外郎。
杨开春(1622-1679),字寅占,号蠢山,芷溪杨背杨氏第13代裔,就读于芷溪首家书院“桃源精舍”,明崇祯十五年进邑庠,清顺治六年补廪。为人淳厚简朴,不喜华饰,故自号蠢山。清庭接管汀州府后,下令蓄辫易服,当地只有他不从。后来,学师三请赴试,考取第一名,因力兴三隘文运而过了举荐的时间,著有《四书诗经其然说》、《窥天文略纲鉴纂要》等书。
杨杰(?),清康熙丁酉武举人,杨开春次子。
杨显桂(1670-1744),字窦仙,号燕山,芷溪杨背杨氏第16代裔。清康熙辛未捐国学,康熙甲申入京考授州同,任职苏州,携继配吴二姑将花灯带入芷溪。杨显桂乐善好施,修路建亭,省志县志皆有记载。
杨兰起(1716-1777),字遥馨,号素轩,芷溪杨背杨氏第16代裔,甘肃宁远知县,文林郎,中宪大夫,延榆绥兵备道,江宁布政使司加一级。
杨发洁(?),芷溪杨背杨氏第17代裔,清康熙辛卯文举人,甘肃宁远县知县,署西宁分府,陕西山阳县知县。
杨登台(1729-1812),字书萃,号云岩,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乙巳捐纳贡生,嘉庆己未捐知府衔,覃恩授朝议大夫,赠中仪大夫。杨登台幼时家贫,历尽艰辛,在福州创建了和昌木行,成为“百万公”。杨登台乐善好施,回归故里后,修路建亭造桥,常济族人。
杨彪(?),字韬岩,讳蔚彩,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庚午武举人,乾隆辛未联捷武进士,原任省塘。
杨斌(?),字仰亭,讳登鲂,号怀宸,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庚午与兄杨彪为同科同榜武举人。
杨鹏(1735-1815),字云霜,号培风,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甲戌岁试取入邑庠第四名,乾隆乙卯乡试取第十七名武举人。
杨韬(1736-1804),字鹰元,号节斋,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丁丑取府庠第一名,乾隆庚辰恩科抚院武举人亚魁第七名。
杨峻亭(1744-1818),字明安,讳钦,芷溪杨背杨氏第19代裔。清乾隆己亥捐入国学,乾隆己酉捐纳贡生,嘉庆己巳诰授朝议大夫。侨居福州30多年,接管父亲的和昌木行,成就了芷溪第二代“百万公”。杨峻亭一生乐善好施,在福州曾带头倡建浦西路口大桥,并且疏通西河一带河沟,在家乡修渠筑路,救济穷苦,死后被称为“浪迹江湖的贤人”。
杨福(约1750-1820),字芳腾,芷溪杨背杨氏第19代裔。清乾隆癸卯中举,江西大挑知县,历署山西大宁、静乐、阳高、灵丘、永和等地知县。嘉庆辛酉任山西大同府天镇知县,连任7年,至71岁寿终。杨福为官,勤政爱民,其人所属,地瘠民贫,杨福深入调查,减徭减赋,发展生产,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杨发泗(1752-?),字德会,芷溪杨背杨氏第17代裔,嘉庆甲子捐国学生,因子杨簧为官政绩,诰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资政大夫。
杨登璐(1753-1808),又名书蕉,字榖和、仪堂,号菊田、芸圃,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清乾隆庚寅入邑庠,乾隆己亥补廪,乾隆癸卯优贡,授镶黄旗官学教习,后任惠安儒学训导、邵武教谕等职。福建巡抚汪志伊察其“廉举卓异”,推任广东惠州府河源知县,任职三年,秉公办案,爱民重士,为官清廉。三年间,河源县库因故耗银万两,登璐令子变卖祖产填补,以致家业中落。登璐吟诗作文甚多,几因兵火所失,仅存《芷溪竹枝词》(19首)。
杨廉(?)号竹陂,芷溪杨背杨氏第19代裔。清乾隆乙酉副贡,乾隆甲寅恩科中试第二名举人。乾隆辛酉授河南怀庆修武知县,时遇滑犯乱,逼近县城,杨廉不畏兵寡财紧,亲督军民修固城池,昼夜严守,得以城固民安,深得民心。道光初年,杨廉调任思县知县、左州知州,勤政廉洁,颇有政声。
杨建(?),乾隆甲寅中式第四名举人,经魁。
杨簧(1776-?),原名杨笙,字履春,号竹圃,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杨济公房)。嘉庆庚辰年(1820年)中进士,签分刑部浙江司主事,后升授陕西司郎中,接着改任军机司员上行走,列为京察一等。道光乙酉年(1825年)出任陕西延榆绥兵备道,连任江苏苏松、常太分巡粮道,庚寅年(1830年)升任湖南按察使,癸巳年(1833年)升任江宁布政使,甲午年(1834年)调署江苏巡抚,丙申年(1836年)调任护理两江总督。著有《竹圃诗文集》。
杨宾(?),嘉庆戊午文举人。
杨怀渊(?),嘉庆戊午文举人,大挑教谕,屏南训导。
杨成玉(?),嘉庆己未进士。
杨成魁(?),嘉庆己未举人。
杨钟麟(?),嘉庆庚申恩科文举人,永福、闽清、邵武训导。
杨标榜(1779-?),字觐升,号凤池,芷溪杨背杨氏第20代裔,嘉庆甲子乡试第四十一名武举人,嘉庆丙寅掣箴分发江苏松江府白粮帮卫千户。

杨钟(?),嘉庆癸酉文举人,晋江教谕,延平、泉州府教授。
杨箎(?),嘉庆癸酉文举人。
杨梦麒(1785-1849),字应郊,号瑞亭,芷溪杨背杨氏第20代裔,嘉庆丙子乡试中试第十四名武举人,道光壬午补授漳州府龙溪县云霄营千总,道光癸未署理泉州府同安县守备。
杨登霖(?),嘉庆荐辟例仕,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古田、永安教谕,福州府教授,福州鳌峰书院、凤池书院监院。
杨西林(1791-1853),字雄翰,讳锋,芷溪杨背杨氏第19代裔,授儒林郎,选直隶州。杨西林另辟蹊径,艰苦创业建立了涵括种植取材、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的一条龙纸业经营体系,在众多商业发达城镇建立分号,垄断了连南、上杭一带的纸业,成为第二代“百万公”。杨西林为人忠厚,对人友善,救济穷苦。
杨桂森(?),清嘉庆癸酉拔贡,授镶兰旗教习,道光壬午举人,任浙江龙泉知县。
杨伯元(1808-1889),原名伯兴,字怡士,号濑翁,芷溪杨背杨氏第20代裔。青年时被廪贡生部选为泉州府惠安教谕,清道光己亥恩科第十一名文举人。咸丰己未捐办团练,因募潮勇有功,以内阁中书、双月补用、加光禄寺署正衔。光绪丙戌告老还乡,重游泮水,督学陈旌“芹藻重馨”。杨伯元性纯孝,内行惇厚,因母患头风久,研医而善岐黄术,继而乡隘瘟疫大作,杨伯元不避传染,亲自诊视,施赠药资,人称“万家生佛”,后举为孝廉,辞而不受。杨伯元多有习作,但多数毁于火,存诗《爨余小草》两卷。晚年,潜心研究佛学,于大乘经寺诠注佛经,留有《劝世文》、《报恩词》(又名《血盆经》)等。
杨斌元(1813-1859),乳和春,字谟烈,号芷汀,嘉庆荐辟例仕,芷溪杨背杨氏第20代裔,建安训导,调补安溪教谕、保升知县。
杨镛(?),道光辛巳恩科文举,澄海、嘉义、平和、将乐教谕,福州府学教授,福州鳌峰书院、凤池书院、越山书院监院。
杨埙(?),道光乙酉文举人。
杨维屏(?),道光乙未恩科文举人,甘肃隆德中卫知县,直隶束鹿知县。
杨维城(?),咸丰辛亥恩科文举人,永宁州知州。
杨维章(?),咸丰乙卯文举人,淡水教谕。
杨焕藜(1833-1897),乳必蕃,字子向,号星构,别号退庵,清同治壬戌举“孝廉方正”,孝辟例仕,授山西知县,改分浙江知县。
杨维培(?),同治丁卯文举人,新安、大埔、番禹知县。
杨廷传(?),同治戊辰文进士,户部江南司主事。
杨豫(?),光绪癸巳恩科文举人。
杨树璜(?),光绪癸卯文举人,民国众议院议员、民政部主事。
杨溢(?),随营以功授千总,发乱窜闽,无复汀连,升补都司,防剿永安、宁洋匪留闽以参将尽先补用,赏戴花翎。
杨孟达(?),岁进士,廉州合浦知县。
杨孟起(?),训导,瑷州、临安县教谕,江西安南府教授。
杨怀祖(1881-1978),乳炽声,字孝荪,芷溪杨背杨氏第22代裔。幼年受业于同乡名士黄颖成,13岁中秀才,入县学为廪生,被称为神童。怀祖除精通古典文学外,还自学数理,著有《微积分》一书(未付印)。连城县立中学成立时,任国文教员,兼教数学、物理。同时还在县教育局兼任初等教育课课长。民国重修县志时,怀祖为黄颖成得力助手。他工楷书,字秀丽潇洒,人多称善。《连城县志》刊印时,石印蓝本大半为其手迹。民国32年,任《连城实验简报》(1947年改为《连城民报》)编辑。
杨树庄(1882-1934),字幼京,福建闽侯人,祖籍芷溪,为芷溪杨背杨姓杨济公房后裔。早年毕业于黄埔水师学堂,辛亥革命期间率舰参加起义,1914年任北洋海军永翔舰上校舰长,1927年率海军官兵归附国民革命军,任国民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政府主席,1929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任海军上将、海军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等职。
杨采衡(1909-1996),乳名佛水,芷溪杨背杨氏第24代裔。1929年11月参加红军,193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游击队参谋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军事教员、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教育科科长、特务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训练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二纵教导团团长、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服务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勤部训练处长、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抗战组组长;1962年调国家地质部,历任地质部办公厅副主任,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水文局副局长、顾问。离休后,编辑撰写了大量革命史料,为研究地方党史提供了可靠资料。
杨成武(1914-2004),又名杨能俊,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人,祖籍连城县芷溪背园,排芷溪背园杨氏第20代裔。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团政治委员;随后参加长征,指挥红四团突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到达延安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师师长、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1939年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随后率领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华北主力部队第三兵团司令员,率部队参加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张家口战役、平绥战役、保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平津战役和太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荣获两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杨汝岱(1926-),四川仁寿县人,祖籍芷溪背园。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参加工作,相当高中文化。1950年至1952年任四川省仁寿县富家区工作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县土改工作队副组长、组长、队长。1952年至1954年任四川省仁寿县方家区副区长、工委书记、区委副书记。1954年至1956年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56年至1970年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0年至1976年任四川省仁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1977年至1978年任中共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至1983年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常务书记。1983年至198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87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9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党组成员。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参考资料:
[1]杨观文.中华杨氏大典.华夏翰林出版社,2006年3月.
[2]芷溪杨氏族谱编委会.芷溪杨氏族谱,2007年春月.
[3]邹日升,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城县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年11月.
[4]政协连城委员会.芷溪古宗祠文化初探,2003年五月.


分享按钮>>芷溪第一民居---------集鳣堂
>>文化古迹------------杨辉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