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杨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杨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四川仁寿“杨家祠”200年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已阅:3671 / 回复:3(楼主)

[align=center]杨家祠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邱文清/文 明强/图[/center]
插图:

    祠堂和学堂,在乡土的中国是存在诸多联系的。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仁寿乡下,这种例子很多。八十年代初期以前,许多如我一样的农村娃娃发蒙读书就是在一些由祠堂改作的村小里完成的。仁寿县境内禾家场附近的杨家祠就是经历这样变迁的典型见证者。二十几年过去,这种曾经记录历史变迁,很多承载着特定社会功能的建筑已经已经消失不见,遗留下来的杨家祠堂如今也日渐破败。

  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杨氏家族的一支由湖南零陵县蒿芝坝冷水滩入蜀,落户仁寿县富加场、禾加场后,从张姓人家买得杨家坝,遂迁居于此。杨氏聚族而居,逐渐兴旺繁衍起来,形成一个普通的传统聚居村落。杨姓族人在嘉庆24年修建宗族祠堂,算起来,杨家祠距今应该是快两百年的历史了。

  杨家祠背后和两侧不高的山埂以及山腰一丛丛茂密的慈竹林,将其环抱其中。前面一个宽大的平坝,自然而然的以后成为小学的操场。祠堂属四合院式,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院内青石铺地,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历史的传统乡村建筑的原貌,也算一种文物遗存吧。

  杨家祠堂的变迁能让人体会到一个传统建筑及其承载的功能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逝去的进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同大多数祠堂和庙宇一样,杨家祠被政府没收后改为完全小学,名为杨家祠小学。三十好几年过去,附近几乡农村里但凡能够识字的,大多在杨家祠发过蒙,读过书。到了八十年代初期,人口的减少使适龄的学生越来越少,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附近乡镇纷纷建起了新的学校校舍,由祠堂改作的小学就逐渐淡出,这个曾经延续教育功能的乡村学堂逐渐破败萎缩。

  祠堂和学堂,二者在根基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一个家族而言,祠堂基于血缘关系为纽带,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它还承载着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及道德规范的最基层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历史的变革使杨家祠堂退出单个家族道德教化的狭窄舞台,成为乡村学堂,转而承担起更为广阔的现代教育公益性质作用,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然而,让人深感遗憾和失望的是,随着很多像杨家祠堂一样的建筑逐渐失去,乡村传统道德的传承也正在随之逐渐势微,我是希望承担这种社会功能的新的载体能够重新出现的。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7:23:39)   回复此贴
  回复:四川仁寿“杨家祠”200年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第 1 楼


家族啊家族
就这样就没落了啊

作者:196677872 (2008/6/15 9:45:05)   回复此贴
  回复:四川仁寿“杨家祠”200年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第 2 楼

那不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吗,那希望家族的人把他保护起来在找文物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那是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我再去找人帮忙!我的QQ196677872

作者:196677872 (2008/6/15 9:50:02)   回复此贴
  回复:四川仁寿“杨家祠”200年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第 3 楼

这样吧你们把他保护起来,我去找文物局的人。

作者:196677872 (2008/6/15 9:51:3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杨氏论坛  执行时间:4,239.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杨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