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博士”秦禄昌
- 中华秦氏网 2012年6月2日 秦军
站在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的报告厅的他,看上去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区别。从他报告受欢迎的程度来看,这位从少年班成长起来的科大学子拥有众多校友的仰慕。他就是最小纳米碳管的“发现者”,被称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
玩“鸡兔同笼”的智力游戏
秦禄昌的童年是在黑龙江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从事气象预报的工程师,母亲在幼儿园工作。“在那个年代,读书只能说是一个孩子的‘副业’,没有什么压力。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小提琴,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滑雪。不过我们那时的滑雪跟现在孩子们玩的溜冰可没的比,设备非常简陋,基本上就是把一块跟鞋差不多大的木板,用铁丝绑在脚上。”
秦禄昌说,可能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他对读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他看遍了家里能找到的所有的书,这些书很多都是父母和姑妈留下来的课本、教材,也有一些历史书和科技小发明的书,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可惜那个时代能看的书实在太少了,我只好过一段时间就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电影也会看很多遍,比如《铁道游击队》”。
至今,最让秦禄昌津津乐道的,是他和自己不识字的奶奶玩“鸡兔同笼”智力游戏的情景。“每次我把书本上的题目念给奶奶听之后,自己脚指头都数上了,有时候还急得抓脑袋,但奶奶总是能从从容容地在我之前给出正确答案,这让我很不服气!记忆中,我只侥幸赢过奶奶几次!”正是类似于今天的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题,以及无数次“惨败”的经历,渐渐让秦禄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旁听生”上大学
1974年,父亲帮助哥哥复习参加考试,10岁的秦禄昌第一次开始了作为“旁听生”的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爸爸帮助包括姐姐在内的一些下放知青复习,他又是旁听生。
1978年,还在初中读书的秦禄昌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至今他还记得:当时东北一般家庭的墙壁是用报纸糊的,喜欢看报纸的他就这样趴在墙上看了很多,而当年高考的一道题正是他看过墙纸上的一段;虽然初中没学过无机化学,但高考前一天晚上,他随手翻阅的无机化学里就有第二天的考试题,他的高考化学成绩也得了满分;在当年大学录取比例仅有3%的情况下,这个正在上初中的“旁听生”考上了大学。
能够考上科大少年班,对于秦禄昌来说更是偶然。高考结束后,班主任向学校推荐他参加中国科大少年班招生考试。当时从未听说过少年班的他先是在哈尔滨参加笔试,又在零度的雨天赶赴离住地200公里以外的邻县县城参加口试。虽然优异的高考成绩足已让他被大学录取,秦禄昌最终还是选择了科大少年班。
“人外有人”的少年班
1978年10月,秦禄昌来到科大少年班。一向喜欢考试的秦禄昌进入少年班的第一次考试就不理想,中学时从未感觉考试难的他开始有了“人外有人”的感觉。
当时,秦禄昌所住的寝室有7个人,他们分别来自7个省份,却相处的很好,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可是大家有时也会围绕很多问题争论,比如人类是先有衣服还是先有修饰感,衣服是先作为御寒工具产生的还是因为人的爱美产生的?他们这种咬文嚼字的争论,结果往往是没有结论,可是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气氛,也增进了友谊!
课余的时间,班主任汪惠迪老师常带着他们划船、郊游、唱歌。喜欢读书的秦禄昌是图书馆、书店和报栏的常客,也和大家一样喜欢听流行音乐、看电影。
少年班一年级结束时开始选系,秦禄昌选择了近代物理系。因为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少年,杨振宁、李政道的成就和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给他的感受就是“物理神”、“物理牛”。再加上转系时近代物理系老师的介绍,让他认识到近代物理是一门解释人类根本问题的学科,比如人类起源、人类本源,对人的思维极具挑战性,这些问题既简单又深奥,对他那个年龄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最小纳米碳管“发现者”
1982年从中国科大毕业后,秦禄昌提前一年考上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院研究生,师从郭可信院士,学习材料科学及电子显微技术。后来又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工学硕士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曾先后工作于澳大利亚国立材料新技术研究所、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德国尤利希原子核研究中心、日本电气公司(NEC)、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及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现在成为美国著名学府之一的北卡罗莱纳大学物理系教授。
从1994年起,秦禄昌开始从事纳米碳管及纳米金刚石研究,创立了结构测定的系统方法,并开发了多种制作技术,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秦禄昌不仅是最小纳米碳管(直径为0.4纳米)发现者,而且在纳米碳管的结构测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誉为“纳米博士”。
分享按钮>>中国最年轻的飞船副总指挥秦文波
>>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