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许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许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福建   辽宁   安徽   江西   四川   湖北   广东   上海   山西   江苏   联络区   山东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许氏鼻祖--姜太公 已阅:4451 / 回复:2(楼主)

中国第一个军师姜太公  姜太公(约公元前l200年~1100年),姓 姜名尚,字子牙。祖籍丝山乡冯家沟( 现属山东日照东港区)。姜尚为炎帝后裔, 先祖伯夷辅佐 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 封于吕,故又称吕尚。商纣时,姜尚居于东 海,曾去朝歌求取功名,未成,遂在渭水兹 源以钓鱼为生,周西伯侯姬昌外出打猎,在 渭水之滨遇到姜尚,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姬 昌认为姜尚是非常难得的人才,高兴地说: “我祖父生前曾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 兴’的话。先生正是那位圣人啊,我太公盼 望先生久矣!”于是尊称姜尚为“太公望”, 礼聘他为军师。之后,姜尚辅佐姬昌,率领 周军打败西北方的西戎、混夷和泾水上游的 密须、阮、共等国;然后挥兵东进,攻打黎 国,灭掉崇国;又扩建都城丰邑,充分显示 了他的军事才能。这时,据说已“天下三分, 其二归周”了。

    姬昌称王7年,积劳成疾而死。 次子姬 发继位,称周武王。武王拜姜尚为太师。姬 发的正妻是姜尚的女儿邑姜,于是尊称他为 “师尚父”。周武王九年(公元前l059年), 姜尚指挥周军东进,兵临黄河孟津渡口,他 左手举起铜钺,右手挥着白旗,高喊誓词, 命令军队渡河。一时间,竟有“不期而会者 八百诸侯”。谁知,周军刚渡到河对岸,便 马上返了回来。原来这是一次军事演习,历 史上称为“孟津观兵”。两年后,武王决心 伐纣。他整点兵车300辆,敢死队3000 人, 士兵45000人。许多友邦和8个南方小国都率 兵来会合。军队沿上次演习路线,东渡黄河。 次年2月,军队到达牧野, 接着逼近朝歌。 商军即发生兵变,掉转矛头,向纣王冲去。 纣王放火自焚,商朝灭亡。周王朝正式成立。

    周武王统一天下后, 封姜尚为太公, 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国号齐,称齐太公。 姜尚在齐地治理政务,教育官吏尊重当地风 俗,简化礼仪,鼓励居民开发渔盐,从事工 商,互通有无,使齐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东方的一个强国。第二 年,姜尚去镐京朝拜武王,被留在京都和周 公、召公一同辅佐朝政。

    武王伐纣胜利后,封纣的儿子武庚于商 都,利用他统治商朝的遗民,又安排弟弟管 叔、蔡叔、霍叔监督他,历史上称“三监”。 武王去世后,年仅l3岁的成王姬诵继位,由 叔父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心怀不 满,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诬蔑周公篡权。武 庚见有机可乘,趁机联络管叔、蔡叔,与他 们合谋,并联合东方奄、薄姑及徐夷、淮夷, 兴兵叛乱。姜尚得知后,便辅佐周公姬旦大 举东征。历经3年,平息叛乱, 杀掉武庚和 管叔,流放了蔡叔。在这场艰难征战中,姜 尚身负重伤,不辱王命,驰骋疆场,镇压叛 乱,为周王室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姜太公大约活到l00多岁, 病故后葬于 周都镐京。他是齐国的开国之主,为周朝的 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后人推崇, 并被涂上神话色彩。他一生足智多谋,擅于 用兵,历代兵家皆尊他为鼻祖。


作者:境城游侠 (2007/3/21 15:03:14)   回复此贴
  回复:许氏鼻祖--姜太公 第 1 楼

此文并未说明姜尚与许姓有何关系,何以言姜尚是许姓鼻祖?望赐教。

回:本文并不是想证明姜与许的关系,而是只是写姜的生平,而姜作为许的鼻祖已被大家公认,所以直称为许氏鼻祖。
就象写国家主席XXX一生怎样,并不一定是为了要证明XXX是国家主席一样。许凡回


作者:221.232.159.* (2007/5/9 14:58:21)   回复此贴
  回复:许氏鼻祖--姜太公 第 2 楼

拜托!!
许氏的来源只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上古时在颖川洗耳的许由,另一个则是西周时许国的开国始祖姜文叔也就是许文叔,战国初期,楚灭许国后,其后人以国为姓。姜太公-姜尚是被封在齐,他是齐姓的始祖,虽然许氏很大可能性是来源于姜氏,但跟姜尚也差太远了吧,最多只能算亲戚,以后还是搞清楚再发表吧!!!
飘过~~

作者:59.59.26.* (2008/10/11 9:55: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许氏论坛  执行时间:1,648.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许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