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明:何氏世系与成姓之谜

    中华何氏网 2011年5月29日 何菊明


纵观国内何氏族谱与研究资料,有关何姓的成姓原因与世系,争议颇多:(1)韩姓改何姓是音变吗?(2)何姓的受姓始祖是谁?(3)何氏始祖的墓葬地在哪里?(4)何姓成姓时间是秦代还是汉文帝时期?远古时有何姓吗?为什么湖北等地的族谱中将汉初大军事家韩信记为何氏第四世祖?其中的受姓始祖之争,在百家姓中实为罕见。

对于何氏源流的考证,本人认为,应以唐及以前的资料为首选,其中以史记、汉书、晋书、三国志、地方志、考古等资料为落实点;对于族谱中的源流与世系,应以何姓早期居住地的记载为主,以迁徙地为辅。通过比较各种资料,本人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观点:(1)世上都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哪有一个姓氏顺应别人读音而改变写法的?所以本人不同意纯粹的音变之说,所谓音变只能理解为因避祸而按当地读音改姓,韩姓改何姓在很多族谱上的记载均与避祸有关;(2)关于韩改何的记述,各地族谱差异较大,但是根据各地族谱所载人物,最有影响的是两支,一是允公或庶公一支(其中有何武、何嘉、何桢、何之元等),二是何瑊一支(比较世界何氏网中有关文章,可知该支人物与何允或何庶一支的后人明显不同)。因此韩改何应源自多头;(3)何氏始祖墓地应分别定为陕西扶风何允墓、安徽望淮岗何瑊墓;(4)何姓的成姓时间一般认为是在秦代,这样世界何氏网站所载考古文物“何尊”的定性,可否由何氏族谱予以推翻?何氏为何在西汉时就出现大量名人,这与成姓时间是否不符?如成姓更早则与《庐江何氏家乘序》中“上古之世,何氏未有也”又不相符。另外,为什么有些族谱将汉初的大军事家韩信作为何氏四世祖?这些均是难解之谜!

关于观点(2)的理由:韩姓改何姓的始祖,目前主要有何瑊、何庶、何允之说,其中允公的身份只有两种说法(韩王安次子或韩王室公子),但何庶的身份各地版本差异较大。本人认为,何姓成姓出现纷争的缘由只有三种可能:一是秦灭韩之后,原来的韩王族裔不止一人改为何姓,即何氏源于多头。在古代,为官者必须向朝廷申报谱牒,何氏为官比较多,他们申报时出于背景考虑,虚报了不同的名人为先祖,以至很早的时侯何氏世系就已错乱,这从现存的汉、晋、隋、唐代的何氏谱序不一就可说明;二是鉴于各地以何允、何庶为先祖的族谱后人基本相同这一事实,应该肯定是同一支何氏,始祖就是何允。这一支由于避祸与迁徙,有关始祖的记载比较乱,不仅出现了庶公为始祖的说法,还混淆了何允与何瑊两支的部分记载;三是早期的族谱因为避祸而隐瞒了真实情况。现在所见最早的何氏谱序或完整的家谱是转自三高堂的《庐江何氏家乘序》与《浈阳水木记》,它们分别出自西汉与东汉,由十世左右的官员所修,还有现在得到普遍承认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所载受姓始祖与事迹各不相同。如果不是存在隐情,应该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关于观点(3)的理由:瑞安何氏谱明确记载何允、何成等何氏前几世均葬于陕西扶风,有具体的墓地位置与朝向,它符合国人归葬故里的习俗。有关庐江部分,谱中记载何氏自十世何武、何嘉曾任职庐江,但二人后来均迁四川,之后何氏主要葬于四川、山东、河南等地,自十七世祖何桢才由山东任城官迁庐江郡(潜邑),并葬于潜山天柱山谷,且后代多葬于此,故址有三高书院等。所谓“三高”是指何桢后人何胤、何求、何点三兄弟,何氏自称“三高门弟,四友人家”即源于此。因此,何允公之墓地在陕西扶风,而迁潜始祖何桢墓在潜山,望淮岗何家坟可能只是何瑊或何瑊那一支后人之墓地,仅凭宋代一名人作出何家坟为何氏始祖墓的结论虽然有点武断,但作为一种象征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观点(4)中提到韩信可能与何氏有关,是因为湖北等地族谱多记载韩改何始于淮阴侯韩信之孙何成,如蕲阳何氏谱(源于江西,内容略有不同,如何武为第九世),其理由有民间传说萧何换子,而后韩信后人改姓何,还有人提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赵氏孤儿篇暗喻此事。但这种说法存在三个疑点:一是四世祖何信(字亚仲)的生卒年代与淮阴侯韩信不符;二是将汉文帝时期(韩信之孙何成)定为何姓的成姓时间与事实不符;三是湖北何氏谱与江西谱为何不同,两者显然是同一支何氏。有关韩信的事虽然难以考证,但有趣的是,如果以韩信作为四世祖,可以解释全国何氏谱有关何氏始祖的记载为何混乱的诸多问题。本人比较湖北何氏族谱与江西谱,虽然前者源自江西,但仍有明显不同,不排除这一支借其它资料(如安徽宿松谱)修订的可能。贵州遵义何氏谱序提到允公第四世何信,有十年时间恢复韩姓,但因仇家常以淮阴侯韩信之事相诬,再改回何姓。虽然贵州谱中的何信(亚仲公)并不是军事家韩信,不过两人出生时间相差不大。下面假定韩信确实为何氏允公一支的第四世,汉代何氏谱因为避祸对族谱进行了掩饰。假定韩信是韩王室后人(如史记中漂母称其为王孙),并且存有后人且改为姓何也是可能的。韩信虽然被“夷三族”,但当时同情他的大有人在,极有可能保存有后代,其子孙因为避祸改韩姓为何姓,这在汉代资料中不可能找到真相。司马迁在韩信被杀七十多年后,到韩信的老家淮阴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也未写明韩信的家世。另外,有族谱记载司马迁为何庶像题赞“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宁去侯统,甘为庶民。承先启后,继旧开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中“宁去侯统、甘为庶民”,似乎就是说明何庶名字的来历,其前辈地位显赫,虽蒙冤祸又不得不放弃“翻案”。如果韩改何仅因强秦,则何氏源流在汉初就恢复清楚了。因为韩改何发生在秦代韩亡国之后,根本不存在“宁去侯统”之说,可见避秦之说纯属托辞,如果将其理解为避汉初韩信之祸则较为合理,为何庶像题赞也体现了司马迁的保护之意。因为部分族谱记载何庶即何修,而何(韩)修为何成之父、韩信之长子(本谱中记载韩信共有三子,但另两子均无后)。本人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猜测——何庶是假名,何庶即为韩修,将韩修记作何庶的原因只是避韩信之祸,部分族谱将何庶伪托为韩非之后也有可能,甚至不排除何瑊谱与何允谱出自同一人或兄弟俩改姓的可能。何氏的重要人物何寿、何武均是司马迁同时代的官员,汉代各种文献与家谱都不可能披露真相。由于后代修谱时有的沿用汉朝时的记述,有的恢复了何成、何修、韩信的真实身份,导致了各地家谱的不一致。至于各地记载何姓始祖不一的问题,可以解释为何氏后人在追记先祖时选取的始祖不同,或以允公为始,或以何修(庶)为始,或以何成为始。如果以上猜测属实,则所有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在此不一一列举。不过这一假说成立的前提是,贵州遵义何氏谱所载何信就是淮阴侯韩信,他在离开淮阴前几年才恢复韩姓,后人再改为姓何,并且其他族谱中所记的亚仲公的事迹不是真实的。显然,这个假设的可能性太小,更难以考证,但贵州遵义谱出现的亚仲公复韩姓十年的记载合情合理。

有关族谱的考证很难,不排除部分内容存在杜撰或借用的可能。下面是有关何氏源流研究中的几个疑点:(a)史记中这样记载: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后,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唯韩无有后”应该是指韩王安无直系后人,果如此则何允为韩王安次子的说法不成立。韩成、韩非、韩允都只是“韩诸公子”,也可能是后世记载错乱的原因;(b)很多姓氏书中称横阳君咸,即韩王咸,有人可能据此猜测他就是何氏另一支的始祖韩瑊或何瑊,因为避祸后人将王与咸两字合并作为其名,但姓氏书中记载韩王咸的后人改姓为横;(c)部分何允或何庶谱上记载何信生二子分别是何瑊、何庶,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浈阳水木记)上记载,瑊是韩王安的叔父,比较谱中后世的生活年代与事迹并没有明显错误,只是前几世与允公谱相比间隔有点大;(d)部分何允或何庶谱与何瑊谱存在一些明显的混淆,比如,两谱上均有指河更姓的说法,福建仙姑山及何仙姑的记载。这说明何氏后人修谱时存在不加区分的借用现象,以至产生了混乱;(e)有关何允为始祖的记载有出自崧镇的《何氏宗谱》,其中有西晋与唐代专司宗谱的大臣所作之序。有关何庶为何氏始祖的记载,有转自三高堂的《庐江何氏家乘序》,该谱为西汉何武所修,由皇族刘向作序;还有隋开皇时期的《晋陵何氏家乘序》。前者指何庶为韩王安次子非之子,后者指庶为韩非之子。但前者没有何庶之后的世系,后者所载“庶生先,先生比干”与时间明显不符;(f)导致韩信、何信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汉初有三人同名(亚仲公何信、淮阴侯韩信、韩王信),部分地区修谱时将名人韩信代替了亚仲公何信。《史记》对淮阴侯韩信与韩王信都有记载,他二人同名,均被刘邦封为异姓王,同年被汉王朝所杀;(g)最后还有重庆谱中姒改何的说法,但这一支的后代与允公谱是一致的,其中秦末由姒改何的记载应该不成立,如果更早则有可能。而且该谱记载改为姓何之前已居庐江两百多年,也无法考证,没有人披露地方志有这方面的信息。

在《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中,亦以允公为始祖,但何庶(字自修)之父信公,并非蕲阳何氏谱之韩信,其中的何氏世系清楚,且无韩(何)信之争。蕲阳何氏源于江西,族谱存有南宋大儒朱熹、民国时期国学大师黄侃所作之序,两地族谱自韩王安以后,世系清楚,官迁明确,生卒葬地具体,可统一各地族谱的诸多纷乱。若假以时日,将时间与人物考证无误,则堪称最完整的世谱。

 

作者:何菊明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

 


分享按钮>>侯立尊:侯氏焊材 为国立尊(图)
>>国际怪易风水的旗帜—金佛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