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榄何氏开菊城之始

    中华何氏网 2011年9月4日 南方日报


时间: 2010-08-24 08:28:54 来源: 南方日报 罗丽娟 李华炎

内容摘要: 毫无疑问,何吾驺给小榄何氏家谱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显赫印记,作为一位官位显赫的何氏后人,他的功名成就、书法珍品为后辈所传诵。南迁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艺菊、赏菊习俗,到明代经济勃兴期,小榄的菊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准,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间菊花会,世代沿袭。
 

  历史上的小榄凤山脚下,野菊遍地,香气四溢。如此钟秀之地,由何氏家族于800多年前发现,从此掀开小榄镇人文历史的鸿篇巨著。

  800余年之后,何氏先祖眼中的福地小榄,成为了“全国乡镇之星”,不仅经济高度发达,而且因为闻名中外的小榄菊花会,享有文化名镇之盛名。如今,何氏不仅为小榄的开村姓氏,同时作为一个文化印记,成为小榄人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何氏全貌

  小榄为中山何氏最大的集中地,共有以下几族:何贵九郎、十郎兄弟族于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其中九郎后代分支东莞大汾乡和顺德桂洲,十郎后代分居龙门和清远;何彭泽族原籍南雄,其先祖由珠玑巷迁木棉树顶,其子于明万历中叶迁居小榄,后代分支到石岐柏山、员峰、三乡等地;何柏青族于明万历末年由顺德马宁迁来;何俊斋族于清康熙末年由佛山迁来;何镇光族于清咸丰末年由增城迁来。

  此外,黄圃镇一村何洵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顺德上地乡迁来;后岗北何日承族则于明朝由顺德桂洲迁来。

  何吾驺历经六朝两任“宰相”

  在地图上,小榄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当属绕圈一周的“水色匝”。水色匝所围圈内,是古时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新市社区。

  随着水色匝的牵引,沿着长长河堤,不久便可到达新市社区。晚明时期,这里曾经建有当时小榄最为显赫的宅第建筑“翁陔园”,其主人便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晚明宰相何吾驺。

  以“传奇”论何吾驺并无虚夸之过。其“传奇”色彩,不仅在于一名读书人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顶峰,官至“宰相”;也在于其仕途曲折,几番进退,二度出任“宰相”;更在于其身处末代,出场华丽显赫,转身退幕却落寞苍凉。

  何吾驺为小榄何氏第十三代孙裔,他的仕途之路始于万历年间己未年殿试。那一年他考取进士二甲四名,从此官路亨通,到崇祯年间,官至内阁大学士,成为明代首辅。然而,政治风云莫测,不久何吾驺便因与幕僚温体仁政见不合,被罢黜返乡。

  何吾驺的故事并不能由一位朝廷大员在政党之争中落魄罢官返乡的句号而结束。明朝败落之后,何吾驺追随南逃的南明皇族,曾出任弘光朝首辅、绍武朝“代天子行事”、永历朝太傅等要职,在清顺治二年到八年短短六年内,几番大起大落,可谓历尽人间沉浮。

  如今再次走访繁华的文化路和正义路,向当地人询问宰相故居,皆愕然摇头。翁陔园繁华一世,却终究不敌世事变更,如今声名不再,踪影难觅。

  新市社区文化路六巷。在四周喧闹绚丽的商业店铺夹杂之中,有一处破旧的单进间古建筑,只见浮雕暗沉,墙垣剥落,屋檐草长,此处便是翁陔园仅存的头进间遗址。

  这处从朝代更迭、风雨侵蚀和建设规划中幸存下来的翁陔园痕迹,没有路标,也没有指示说明,鲜为人知。这间不过一二十平方米的残旧建筑,于街市中黯然隐匿,孑然孤立。屋内,厢房已不复存在,唯有那墙旧时木雕窗花,繁复的样式和条纹才羸弱地显示出当年装饰细节的讲究和精美,其中斑驳脱落的漆色却又暴露出岁月风化的无情。原来的后花园,已被改建为人民公园,老叟孩童游乐其中,却不再是当年的喧闹繁华。

  毫无疑问,何吾驺给小榄何氏家谱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显赫印记,作为一位官位显赫的何氏后人,他的功名成就、书法珍品为后辈所传诵。在何吾驺传奇一生中,历经六朝,两次出任宰相,一次代为“天子行事”,在一个末世朝代哀婉的绝唱声中,他被当作一个标本,壮烈出演,支撑着一个残喘挣扎的朝代。

  南迁何氏开创菊花盛世

  小榄被誉为“菊城”,得名于此地享誉海外的小榄菊花会。小榄菊花盛世,始于1814年。集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项目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自古被传承下来,成为小榄乃至中山独具特色的菊花盛会。继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小榄菊花会现正准备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熟悉小榄菊花会的人都知道,该盛会大展以60年为周期,于甲戌年举行。这种期限设定,论起来与小榄何氏先祖有关。

  据《小榄何环堂族谱》记载,小榄何氏先祖为北宋四川北斋公之孙裔。据小榄何氏后人所传,宋咸淳年间,原居于南雄珠玑巷的何氏兄弟几人,因著名的移民诱因“胡妃事件”而加入南迁队伍。他们兄弟共几房人砍竹为筏,顺流而下,其中的何九郎、十郎兄弟经连江口、南海县华桂坊,最后于1247年来到香山县的小榄凤山下,见野菊遍地,香气四溢,以为此处为福地,便决意在此落脚。此为小榄开村之始。

  南迁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艺菊、赏菊习俗,到明代经济勃兴期,小榄的菊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准,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间菊花会,世代沿袭。

  现代小榄人通常把嘉庆十九年举办的菊花会称为第一届,一方面是由于该届规模远胜从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榄人出于对开村先祖的纪念之情。1274年正好也是甲戌年,小榄人选择这个日期有纪念祖先的开村之德。这一届菊会还约定,以后每隔60年(即一个甲子),逢甲戌年均举办一次,因此,小榄菊花会也称作“小榄甲戌菊花会”。

  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漫步于以文化路、正义路和新市路为主干网络的小榄文化产业区,总能在商铺、往来车辆中感觉到某处暗藏的静谧。从街道小巷拐处探头望去,深巷纵深悠长,总有几处暗哑色调的旧时民宅,不仅给人带来视觉冲击,也使人产生恍若隔世的心理冲击。

  这种新旧杂糅的基调,颇符合何氏宗祠在整个社区建筑群的姿态。在走访何氏宗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其说何氏宗祠为祭奠先祖的基地,不如说是继承先祖优秀品质的实践地。

  何姓为小榄大姓,宗祠也比较多,较有名的是位于新市路附近的“大夫六世祖祠”和“积厚祠”。前者是现存最早的何氏宗祠,后者则是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何氏宗祠。

  如今,“大夫六世祖祠”仅存一进间,后面为民居住宅,形成鲜明的“新旧杂糅”视觉效果,却丝毫不显破败和新旧冲突;而“积厚祠”则成为百姓休闲娱乐场所,第三进间更是改为图书阅览室,成为人们习文阅文之地,足见何氏后人在阐释宗祠文化方面的独特之处。

  家住小榄镇竹源村的何启和是小榄何氏第24代孙裔,也是何吾驺的后人。何启和爱好民间收藏,对小榄民俗尤为着迷。几年前小榄民俗馆成立之初,何启和便无偿捐献了百余件民俗物件,还有一本关于小榄人文历史的著作出版。2006年小榄菊花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启和所收藏的3本关于菊花会记事便起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何氏先祖的许多历史遗迹不断被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所覆盖,但何氏后人一直以自身的方式追回所逝去的历史遗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正如何启和所言,他拿起的是一个物品,背后却是一截故事、一段历史。正是在后辈的努力和传承之下,小榄这个已然高度工业化的城镇,依然保存着隐匿的静默和底蕴。

  出品单位:南方日报中山新闻部

  协办单位:中山市档案局

  本期策划:李华炎

  采写:罗丽娟李华炎

  摄影:罗丽娟
 

 


分享按钮>>侯可、侯仲良与二程理学的渊源
>>中华燕氏宗亲会关于召开第二届会议的补充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