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禹后裔"姒改何姓"之真谛

    中华何氏网 2011年10月23日 重庆何其容


2011-10-02 09:47  百度空间

浅谈禹后裔姒改何姓之真谛

重庆市涪陵区何氏宗亲会、文史研究会会长  何其容


    正我夏禹之苗裔,清我姒改何姓之源流,是我们禹后裔姒改何姓人多年来的夙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子孙后代对我们的期盼。禹后裔姒改何,谱书有据,史籍有证,是一支源清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的生力军,是一支神裔华胄的堂堂正正何姓人。然而,杞被楚灭,使堂堂正正的神裔华胄变为编氓。司马迁在《史记》中一句话“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定调,又以“韩、何谐音”,“韩、何一家人”的讹传,使国史沉没,家谱尘封,后人无可适从,不知已祖之所自出。竟而数典忘祖,随其大环境、大气候、大舆论同化了自己,无知的默认,冒认了当地族人为同宗共祖。这种谬误,主要是缺乏史料的解读。为此,拙文正本清源,正我姒改何之名。

一、 禹后裔姒改何,有《何氏历代世谱》记载的依据

1、“禹字高密,长于西羌,事舜封于夏,称夏伯锡姓姒氏,治水功成受舜禅有天下,都安邑”。《何氏历代世谱·卷三(2页)》(下面简称《世谱》。

2、禹后裔15代孙懿公,“商汤丁酉三年,汤念夏德之盛,不可使其后无茅土之封,因封懿于杞,使奉禹祀”。禹后裔36代孙东楼公,“周武王已卯十三年再封于杞,都雍邱”。《世谱·卷三(4、6页)》

3、禹后裔21代孙商·杞惠公于商时仿古金天氏系姓之例创制姒氏《谱牒》。《世谱·卷三(4页)》。

4、从商·杞惠公修谱起,往下有定公、靖公;周·杞有钦公、厘公至简公失国,其子禹裔窜居江南庐江河上,踵厘公续修旧谱;及至西汉修公、毅公、鄢公;东汉敞公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休公(抱残续修)、潜公;西晋函公、玄公、风度公祖孙三代续修;南北朝时敬叔公、晦公(重修谱牒);唐代政公、修文公、伟公、羲庆公;北宋继杞公(续成《何氏历代世谱》56卷);南宋大受公撮取《历代世谱》著图系一卷;明代超字绍先公《自述何氏本纪》;明代旭公、仲山公、化龙公、士鼎公;清代显虞公、坦公、廷赞公、天泰公;民国星垓公、文钦公及至现代各地族贤修谱,可谓禹后裔读修《何氏历代世谱》代不乏人,世代相传,纚纚如贯珠,朗朗若星月。

5、禹后裔65代孙贲偾,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因先世自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前445年),杞被楚灭至秦并吞六国后之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窜居江南庐江河上,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世谱·卷三(10页)》。

6、东汉敞公永元九年丁酉(97年)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庐江冶父山,安徽庐州府庐江县之野)。“以垂不朽”。《世谱·卷三(15页)》。

7、北宋继杞公将敞公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与休公以下诸公踵修的谱牒著成《何世历代世谱》56卷,厚德载物,功不可没。

8、南宋大受公谱序曰:“自黄帝以至于今,凡传一百二十有六,纪年三千九百二十有二”。其间易姓者四:一,黄帝姓公孙;二、昌意得姓为姬,或云妘姓;三、禹事舜,封于“夏”赐姓姒氏;杞简公被楚灭,其子禹裔率族人窜处江南庐江河上,后历绍圣、念祖,徽荫、熙庵、裕昌、衍夏七世至贲偾,当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遂以人居河之义,改姒为何,所谓易姓者四,此也。

9、明代超字绍先公《自述何氏本纪》曰:“余何氏者夏禹之苗裔也。按世史类编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禹姓姒氏,受舜禅有天下,国号夏”。《本纪》祥实记述了从黄帝一代起至132代止,真是敬宗睦族,传承后代,尽职之心,难能可贵。

10、明代入蜀始祖德明公裔孙仲山续修《何氏世谱》,尽心尽力,收集资料,得以完善。

11、民国二十五年星垓、文钦合修的涪陵《何氏族谱》十本,共中卷三重载《何氏历代世谱》,并补正了《超公自述何氏本纪》。从而使禹后裔姒改何的源流、世系更加完整。我们2011年4月联宗35支禹后裔(德明公世系)续修的《何氏世谱》,也是传承《何氏历代世谱》源流、代次而编写的。本着以史为据,以实纪事的原则,使《何氏世谱》真正成为后代子孙传承和珍藏的宝贵史籍。

二、禹后裔姒改何有史书作佐证

1、《史记·卷二(9页)》,“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卷三十六(472页)》“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东楼公生西楼公”……“杞·简公春立,立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灭杞”。“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太史公曰:……“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勾践兴。”

2、《辞海(1417页)》载:“杞,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封的诸侯国,姒姓相传,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

3、《纲鑑·卷一(8页)》载: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禹事舜禅封于夏,赐姓姒氏。

三、各地《族谱》的记叙

1、湖南临相市板桥《何氏族谱》“清·道光五年何祖擎《续序》云:“何氏湘湄巨族,其源远,其流长,莫不知禹后为(封)杞,杞(姒姓)后为何”。何开珏《重修谱源流序》云:“我祖大禹后,东楼公封杞,至杞后避乱,迁江南庐江。至汉始改姒为何,由庐江分迁,其地不一,后迁会稽,数传生羲图公为延安府尹。至南宋后嗣迁湘,翼凤、附凤兄弟同登理守丙戌科进士。临湘发科,实为破天荒焉。”

2、益阳《何氏支谱》云:“一则神禹明德之后,商王报功,爰宾夏裔,封诸大河之南,国名曰杞,厥修典礼,用奉禹祀”。“周武胜殷,求东楼公而嗣之,以备“三恪”,国仍其旧”。

3、湖北监利《何氏族谱》与重庆涪陵《何氏族谱》所载源流,世系均相同,只是在黄帝125代分支(前者是铸公后裔,后者是镕公后裔)而已。

4、贵州仁怀《何氏族谱·序》曰:“粤稽何氏,肇自神禹本姓姬,赐姓姒氏,轩辕昌意之裔,颛顼之孙,鲧之子也。”该支系始祖何潜。

5、四川武胜1919年《何氏族谱》《老谱》《何氏记略》载:“余何氏者,夏之苗裔也……至秦政时”时有贲偾者,僖之远支也,窜居河上(庐江河上)家久之,遂以地为姓,又谓河旁有水,于是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

6、四川广安《何氏族谱(6页)》,记:“杞·周代国名姒姓,伯爵。,武王克商,求夏苗裔,得东楼公,封于杞以奉禹祀。迁都淳于,又迁缘陵;襄公二十九年又迁淳于(今河南杞县即雍邱也。淳于废城,在山东安丘县东北。缘陵故城,在山东乐昌县东南,后为楚所灭)。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连年战争,杞国是个小国,公、侯、伯、子、男、它的地位属“伯爵”,而深受诸侯强国欺侮。东楼公31世孙定川,定居庐江,而由杞·姒改何。”这个何定川与何贲偾以居地庐江河之义,舍姒改何同出一辙,贲偾,东楼公30代孙,定川,东楼公31代孙,他们是叔侄关系,但定川改姒为何姓记叙没有贲偾公改姒为何姓的记叙详实。

7、贵州遵义、习水;重庆、江津、壁山、綦江、长寿、梁平;四川郫县、遂宁等地谱序都叙是禹后之裔。

四、其它书籍及名人对姒改何的叙述

1、《中华姓氏源流史》—当代史学奇才,著名史学家何光岳著,全书分装四册,收集族谱4000多部,33000余册,全书400多万字。他在《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姓(2473页)》中对涪陵《何氏族谱》的点评:“涪陵何氏世系(为夏禹之后)以黄帝为一世祖,夏桀为十九世祖,桀子懿,被商汤封于杞,是为杞国第一代君。四十一世东楼公,周武王十三年已卯又封于杞。六十三世杞简公姒春,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被楚惠王所灭。杞国共传四十八君,一千二百年,可补《史记》之缺。简公子禹裔,窜居庐江河干。七十一世贲偾,当秦始皇二十六年时,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

2、《姒姓何与姬姓何的源流析》—原北京建设部监察局局长何俊新撰文,长达23页,22000多字。在他阅览群书,极力引经据典质疑和否认姒改何的史籍《何氏历代世谱》后,顿觉柳暗花明,在文中13页的顶行开始写道:“诚然,姒姓之何的《何氏族谱·卷三》的先秦部分所言,许多情况是符合史实的,可谓言之凿凿有据,如夏禹为黄帝之裔,姒姓。其子启为夏后氏,周武王灭商后,确实封东楼公于杞,以继禹绝世,而奉夏后氏,亦后来确为楚惠王所灭,这在《史记》、《春秋传》中有传。”又说:“秦始皇24年灭楚、26年灭齐、统一六国……期间杞国的后裔改氏,很有可能。问题是改什么氏?前有国已灭,前有爵现已失,前姓姒,今抛弃,不姓杞”。

综上所述,禹后裔姒改何是有源可述,有据可考的,源清而流远,根深而叶茂。虽然楚灭杞,使堂堂神裔华胄变为编氓(庶民);司马迁在《史记》中一句话“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定调,使国史沉没,家谱尘封。从周贞定王楚灭杞后至今2400多年,禹后裔姒改何的史料,几乎绝迹,多少史书、姓氏书籍和谱书记载都既少且误,都以“韩、何谐音”和“韩、何一家”论,实为可悲!禹后裔姒改何的源流和代次,无论以《世谱》记载为依据,还是以各种史书为佐证,都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先秦部分的历史,何俊新谓之言之凿凿有据。从杞国东楼世系(杞懿公—东楼公)当代著名史学家何光岳谓之“可补《史记》之缺”。楚灭杞,简公弟佗公奔鲁为夏姓始祖;简公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河上,繁衍七世,历经二百二十四年为后裔贲偾以居地为何,形成了根基。

然而,以居地为姓是贲偾的历史抉择。秦始皇统一六国,彻底摧毁了周王朝宗法制的重要标志姓氏制度,当新的郡县制的出现,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伴随着姓氏的二合一,姓也为氏,氏也为姓,人人都有了姓,这在姓氏制度上是一大进步,萌生了人们在姓氏制度上的一种自由、平等雏形,作为黄帝71代孙(禹后裔65代孙)贲偾选择以居地为姓的有利条件。

其一、先世失国窜于庐江河上栖息达224年之久,已由神裔华胄论为庶民,而对祖先几百年前伯爵、权威、名利的荣华富贵,也已失恋消亡;

其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消亡了祖先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只是一个庶民的身份立于社会,早已融汇成当地地域的土著民了,在地域或环境条件形成了以居地为姓的自然因素;

其三、秦统天下,诸侯割据,战乱局面已结束,此时在时间和空间都给贲偾带来新的机遇,他毅然而定冲破旧制度、旧观念,以所居地域地名为姓,舍去近两千年来的古老姒姓,确立新的何姓,说明贲偾是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是秦时姓氏制度改革,姓氏合一的姓氏文化先驱者。

贲偾以人居河之义为姓,其根基脉络贯通,地域条件形成,朝代背景造就“史籍”《世谱》记载清晰,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脉络。这些都符合历史事实,是可信、可考的,出自禹后姒改何是真实的,禹后裔姒改何的子孙是堂堂正正的何姓人。

至于有的谱书记载:“东楼公封于杞,就以国名姓杞,或叫姒何杞,说姒何杞是人名,把姒改何称之为杞改何。”这是纯属无知的误传,而后以讹传讹,写入“谱牒”流传于世误导何氏姓源。其实东楼公不姓杞,也不姓何,更不是何姓始祖;姒何杞也不是人名,东楼是受封前的名号受封为侯,或伯是爵位,爵位叫爵号,亦叫东楼,名号叫东楼姒姓。杞国在《春秋》初期或之前,因无详实文记,故爵位(号),名号合一。《春秋》中期起杞国的记实较详,《谱·牒》的记事也较多,杞国国君主的爵号,名号分离了,如杞桓公是爵号,名号姑容,姓姒名姑容。杞简公是爵号,名号姒春,姓姒名春。这些细微的区别,不能忽视,更不能以书抄书,人云亦云,要深入解读各种史籍,以史为据,传承文化。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是何氏子孙,研究各自的姓源史是必要的,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是后代子孙寄予我们的期盼,我们当以义不容辞担起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注:何其容,男,75岁,现住重庆市涪陵区黎明花园63号,曾参军入伍,任连营文书,退伍后曾任乡、区文书和区委副书记、小学教师,现任涪陵何氏宗亲会、文史研究会会长。

联系电话:15823673145


重庆市涪陵区何氏宗亲会 

涪陵何氏文化研究组

何其容    

二O一一年七月一日于居家


分享按钮>>退休职工何祖礼荣获省级优秀基层记账员称号
>>第七届城运会男子游泳“四金王”何健彬:伦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