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斯 95岁老兵何汉忠的默默人生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3日 潇湘晨报
2012年04月01日 09:58 来源:潇湘晨报
一册长约20公分、宽约7公分的剪报小册,被何汉忠用白色硬纸包裹起来。小册外表并不精致,封页上工整地写着“长沙会战”四个字。这是老人几年前的作品,内容是某报纸“连载”栏目中关于长沙会战的节选。
70年过去,很多战争细节老人已难以想起。对于那段历史,老人也不爱与家人提起。
如今,95岁的他已看不全、听不清,可每周末的拳击赛节目,他绝不会错过。午饭时间,老人请记者到餐馆吃饭,他吃了两碗米饭,还喝了一碗汤。吃完,老人用抽纸擦擦嘴,摆起左手,瞪了瞪眼,对记者说:“不许你付钱!”语气之坚决,不容回绝。
记者范思鼎 长沙报道
关于战争
“鬼子在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1917年4月,何汉忠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家世也算显赫:一个拥有米店、钱庄、当铺等生意的大地主家庭。何汉忠回忆,父亲在家并不理事,经常闲坐桌前没精打采地把玩着算盘。
1937年,日军攻打广东,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负责人在广州发出了保家卫国的声音:“我们要死守广州城!”在父母都不知情的情况下,何汉忠与7名同乡从小榄镇出发,前往省会广州。他们在那里报考了黄埔军校,因为身材并不算高,何汉忠被分配到了炮兵科,7名同乡也被分到其他学科,从此失去了联系。
1941年,已升任第四军战车防御营连副的他,随军从广西步行进入湖南——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正是发生在此时此地。
何汉忠记得,行军途中,公路与铁路均被破坏,炮身和炮弹也需分解运输,他和战友们肩扛手提,才得以转移。而今的风景名胜河西岳麓山,正是当年长沙的制高点,如果失守,就意味着长沙不保。他们的任务,便是在河东阻击敌人的继续行进。
“鬼子在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何汉忠告诉记者,当时我军的武器并不落后,均为从苏联、美国引进的炮火。苏联炮因其车轮铁质,不比美国炮的胶质,需要4个人才能抬一门炮,射程可达1500米。由于攻击目标较远,具体自己打死了多少日军,何汉忠也无法知晓,只有炮轰时泛起的滚滚浓烟让他难以忘却。
回忆当年的生活条件,何汉忠告诉记者,当时一日三餐还是有保证的,一般8人一桌,只有一大盆青菜,少有荤腥。“那时候军医不多,药也不是很够。有一次,一个排长想从河东到河西,结果受伤了,我们没有其他的药,就用盐水给他消毒。”何汉忠回忆。
在何汉忠眼里,那次颇具意义的胜利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打个胜仗,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作为军人
“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
从家族排行上,何汉忠是16姊妹中的老二,家中的长子,他的口音带有明显的粤语特征,直到现在,除了“吃”被同化成了“呷”,几乎没有特别改变。女儿江国利称,因为语言,她很少跟父亲有过深入的交谈。
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浓重,与他的交流有些吃力。稳步晋升的何汉忠始终认为,不论做到什么官职,万不可有当官的架子。何汉忠告诉记者,行军途中布置军帐,他从来都是先让部下安顿,他则站在帐外为他们站岗放哨,等部下布置好了,他才开始张罗自己的军帐。
一次日常巡逻中,他和一位战友看到两个排长在老百姓家翻箱倒柜,战友建议他枪毙这些没有军纪的害群之马,何汉忠没有这样做,他说:“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妻儿。”何汉忠收缴了两个排长的枪支,并教育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
作为一名军人,何汉忠最大的信条便是不做逃兵。他说:“这个当兵的跑了,那个当兵的跑了,谁来打仗?谁来保护国家?”
关于家庭
十多年未谋面,家人一眼认出他
何汉忠的家中挂着一张穿学位服男子的照片,这是在美国生活的小儿子江国建,在华盛顿从事医学研究的他每年都会回来一次。
何汉忠有3个孩子,妻子江洁纯是长沙人,在战友介绍下,他们于1946年结婚。次年,何汉忠主动要求退伍,携妻子回到广东老家。
在小榄镇,何汉忠做起了小学老师。1952年,江洁纯难以抑制思乡情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长沙,并入职长沙协和医院(现长沙市三医院)。那时,中山开展教师队伍清理,何汉忠因政治身份离开了教师岗位。之后,何汉忠只身去了广州,在一家罐头厂获得了一份会计工作。
35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在当时并不算多,何汉忠将其中大部分换成礼物寄给了在长沙的妻子。“瓷器、饭碗、茶杯、罐头,还有吊扇……”江洁纯至今如数家珍,84岁的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当时的邮递员都说,‘你的信和包裹是最多的’。”从1952年到1967年,这些不间断的礼物和书信,还有春节期间两个礼拜的探亲假,成了这家人沟通的途径。
1967年,何汉忠被打为“反革命”,遣回老家接受劳动改造,“谁也不敢跟谁联系。”当时被要求与丈夫“划清界限”的江洁纯回忆。1979年,何汉忠得到平反,在长沙的长子江国威写了一封信寄给他,盼望家人破镜重圆。没有太多考虑,62岁的何汉忠踏上了到长沙的旅程。那是一个下午,家人都在火车站出站口等他。虽然有十多年未曾谋面,但当何汉忠提着行李从人群中出现时,一家人马上认出了他。“就是老了,精神头儿还是很好,还是那副样子。”江国威回忆。
如今,何汉忠身体依然康健,生活规律,生活上也能自理。
[记者手记]
一个倔强的广东老头
那天上午,天气温和,阳光正好。
我来到何汉忠家时,老人正在卫生间洗脚,据说刚刚散步回来。
不一会儿,95岁的何汉忠佝偻着背走出来,身上只有一件单单的内衣,起了球的蓝色秋裤被捋到了膝盖下面,脚上穿着凉拖鞋。
没有任何人帮忙,何汉忠挪进了房间。老人整理下内衣,套上一件马甲,并最终拉上了一件夹克衫,就匆忙地向我走了过来。
女儿担心,劝他换上厚实些的裤子和棉鞋,可他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嘴里发出强硬的拒绝声。
妻子江洁纯说,何汉忠早些年还坚持用冷水洗澡,不管冬夏。直到有一年患了感冒,才少了这个习惯。95岁的他,现在已看得不全、听得不清,可每周末的拳击赛节目,他绝不错过。
凌晨就会起床的何汉忠,不需要别人帮扶,他会在城市熟睡之时,独自按按头、拍拍腿,做做眼保健操,还会为自己准备雷打不动的鸡蛋和牛奶,然后再睡个回笼觉。再次醒来,有时他会与家人共进一顿早餐,有时,他会拄着拐杖在房间里踱一踱——楼下如果有意见,他则会干脆下楼转一转。
“他不喜欢别人动他东西,只要动了,就一定要还原,就算是一根针也是这样。否则,他要不停地念。”这是江洁纯给我讲述的老伴印象。
午饭时间到了,老人一定要请我到楼下餐馆吃饭,并在没出门时便嘱咐“不许你出钱”,语气坚决。
点菜时,老人除了口味清淡,没有其他要求。那一顿,他吃了两碗米饭,还喝了一碗汤。吃完,老人用桌上的抽纸擦了擦嘴,摆起左手,瞪了瞪眼,又对我说:“不许你付钱!”
[小档案]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4日,阿南惟几向集结于岳阳新墙河的日军下达进攻命令,沿路守军顽强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后,即根据计划,退避侧后。12月31日,日军第3师团一路急进到达长沙城下。
1942年1月1日,集结于浏阳河北岸廖家渡、洪山庙、东屯渡的日军,突然作势强渡。第10军东、北门防线守军立即专注以待。但在上午9时左右,最先发生战事的地方却是表面并无敌情的南郊赤岗冲。
一时间,日军分别在南门、东屯渡、北郊炮击冬瓜山、扫把塘、五里牌、杨家山、阿弥岭、开福寺、伍家岭、周家嘴、黑石渡。当年,这都是远离长沙主城区范围之地。此日,日军攻占了长沙东郊、北郊和南郊的全部前进阵地。1月2日。天刚亮,厮杀继续。
城北与城东,日军也步步逼近城区。
北面开福寺、上潘家坪、上大垅,东面袁家岭、窑岭、长岭,自凌晨开始,均遭炮击,双方死伤甚众,“修械所仅200米的阵地,敌我双方的尸体达四五百具之多”。
这一天,“因城郊阵地已参差不齐,我军退守油铺街、湘雅医院、清水塘、韭菜园、识字岭、白沙井、沙河街等一带”。
1月3日。南门口、回龙山、大小冬瓜山激战愈烈。北面湘雅医院、南面南门口、识字岭,频频告急。3个防守师师长皆往一线督战。第3师师长周庆祥督战天心阁,对表示与识字岭阵地共存亡的团长张振国说:“我陪着你干。”当天下午4时,日第3师团工兵营于“韭菜园穿墙凿洞”,爬入市区,接近核心阵地。
1月4日。日军突进市区。在八角亭至天心阁附近,双方发生了逐街、逐堡、逐屋的争夺战。
当时“以八角亭、南正街方面为最激烈,几度发生白刃战,最后第10军的炊事兵、司号兵都自动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就是在这样“反复地死斗”中,日军自始至终被阻挡在长沙城的核心阵地以外。
1月5日。天明。长沙城及四野,尽归沉寂,敌踪全无。15日,新墙河以南之日军已全部肃清。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过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1月3日,盟国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经罗斯福提名,由蒋介石出任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统一指挥在中国的美国军队以及东南亚越南、泰国的军队对日作战。
罗斯福在长沙会战大捷后的第22天给蒋介石发来了一份贺电,同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
整理/记者徐海瑞
分享按钮>>清明莫士纯宗亲祭扫始祖“士纯公”墓群纪念活动
>>左氏名人——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