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传奇---宁夏姓氏宗族探源系列(之何姓)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17日 宁夏新闻网


大唐灵州昭武九姓传奇
宁夏姓氏宗族探源系列(之何姓)

宁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04-17 17:25

 

  古代中亚地区的大月氏国、称霸欧亚大陆的贵霜帝国、大唐六胡州粟特人,都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国家和超级家族。追根寻源,他们同出一脉,均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月氏国后裔——隋唐时的昭武九姓。他们在东晋时开始东归,至唐初,才回到祖国的河套灵州定居。他们虽居灵州只有半个世纪,涌现出的功臣名将却贯穿290年唐朝历史。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强国

  昭武九姓,源出中国西北古代月氏族,公元前5世纪时,在祁连山一带游牧。据《北史·西域传》记载,“其王本姓温,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

  战国末期,月氏部落多次击败匈奴,曾迫使匈奴屈服,送交王子来做人质。到秦朝时,月氏与邻邦乌孙部落迭相攻击,结为世仇。西汉文帝时,月氏大败乌孙,杀其首领,乌孙投靠匈奴。公元前174年,匈奴与乌孙合军攻占祁连山,月氏人被迫率众西迁,到达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61年,乌孙依靠匈奴支持,远征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遂占居伊犁河流域。月氏人只好翻越葱岭,再向西远徙,到达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在今中国新疆、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国界处的帕米尔高原),用武力在希腊役属的巴克特利亚(汉称大夏)国征得居留之地,名为臣属,实为独立王国。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助月氏复仇东归复国为条件,欲联合大月氏国共击匈奴。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滞留。10多年后,当张骞逃脱到达大月氏时,月氏人已在阿姆河定居30多年,“地肥沃,少寇,志安乐”,月氏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为由,拒绝共计匈奴。一年后,张骞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公元前125年,大月氏征服大夏国,其部族一分为五,设五部翕侯,反客为主统治大夏原居粟特族。历经百年民族融合,月氏与粟特形成一个强大民族联合体。这便是昭武九姓粟特人的来历。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五部之一的贵霜崛起,统领月氏五部,征服了中亚地区的西天竺、吐火罗、萨迪劳卡伊等众多邻邦,在公元50年建立贵霜帝国。到迦腻色伽帝王时,帝国达到鼎盛,疆域向西扩张至亚欧大陆腹地里海、向南扩张至今印度恒河流域,成为当时与中国东汉、罗马、安息并列齐名的世界四大强国之一。

  到公元90年,汉将班超大败贵霜国时,不知贵霜王名,以“月氏王”呼之,故中国史书只记有月氏国。公元3世纪,受西亚波斯王朝的攻掠,贵霜王朝日益衰落,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公元4世纪,西印度诸王公叛离贵霜,降服东印度,贵霜王朝势力更加削弱。公元425年,贵霜被白匈奴嚈哒灭国。

  昭武九姓的东归之路

  公元360年之后,嚈哒统治粟特族居地,月氏人仍以粟特族的小公国独立存在,分别称为康、米、何、史、曹、石、安、火寻、戊地等9国,其子孙均以国为姓,但统“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历史上称其“粟特人”,又因其原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汉史称其9国为“昭武九姓”。公元376年,前秦苻坚为开西域,派大将吕光率步骑兵7.5万人攻西域诸国,兵锋直至粟特。公元384年,吕光撤军回国时,就有昭武九姓跟随东归,被安置在河西建康郡(治今甘肃高台县),之后陆续有粟特部众徙居贺兰山下。正如《宁夏通史》所说,公元431年,北魏破赫连夏国,“曾收胡户徙之胡地城(今青铜峡市邵刚镇附近),此胡户中就有粟特人。”太延中(435-439年),北魏荡平河西王沮渠牧犍、鄯善国,疏通西域通道,粟特人陆续举族东迁,通过河西进入今宁夏地区。但此时的大部分昭武九姓还在粟特之地。公元6世纪60年代,萨珊波斯、突厥联盟灭嚈哒国,粟特归突厥统治长达近百年时间。至唐初,粟特人已同化于突厥之中,唐朝将粟特人归为突厥。公元7世纪初,突厥乘隋唐战乱,调集粟特挥军东归南下,掳掠中国北方。唐朝历经10多年北伐,于贞观四年(630年)大败突厥。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夏州至代州一带设置羁縻州,安置突厥降众30万人,其中包括昭武九姓部众,其首领史善德、康苏密分别被唐太宗授予北抚州和北安州都督。还有部分昭武九姓散居于灵州境内。

  公元649年,唐高宗即位。唐朝为剪除西北边患,派军西征中亚。显庆三年(658年),唐朝最终消灭叛附无常的突厥顽固势力,在西域中亚各地建立州府、都督府,中亚粟特之地归为大唐疆域。由此,粟特人掀起东归高潮,沿古丝绸之路经河西到达灵州。调露元年(679年)10月,塞外单于大都护府管内突厥降户反叛,北方大乱。朝廷为防突厥胁迫勾结灵州境内粟特人反叛,在灵州境内置鲁、丽、塞、含、依、契6个羁縻州(史称“六胡州”),授予各部族首领相应的官职,予以安抚。5年后撤并六胡州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年),在灵州辖境置兰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分置六胡州为县。

  开元九年(721年),六胡州居民因“苦于赋役”,以康待宾为首,康、安、何、石等姓粟特人聚众起义,攻陷六胡州。当年,起义被镇压,康待宾被俘,送京斩杀。次年,康氏家族的康愿子重新起事,“自称可汗”,很快又被镇压。唐朝平息康待宾反叛之后,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同年,防粟特人复叛,朝廷强制迁徙六胡州叛众5万余口于中原腹地,“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开元十八年(730年),又将已迁到中原的粟特胡户回迁灵州旧地,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738年)以“宽宥”之名,在兰池都督府地置宥州,属灵州都督府管辖。

  灿若繁星的大唐粟特名将

  公元630年唐朝征服突厥,安姓部族首领安胐汗率众5000人内附,朝廷授其州刺史,其族人安永寿被授右领军中郎将。679年置六胡州时,安胐汗之孙安思慕袭任鲁州刺史。另一安姓部族,破匈奴衙帐归附大唐,安钵达干、安系利、安菩祖孙三代世袭定远将军。在武则天称帝后,有人诬告废为皇嗣的唐睿宗有“异谋”,安菩之子安金藏引佩刀自剖己腹,证明皇嗣不反。唐睿宗复位后,晋迁安金藏为右武卫中郎将。唐玄宗感其救父之功,授其为右骁卫将军,封爵为代国公。

  大唐名将康日知,灵州粟特人,其祖父康植六胡州之乱时绑缚康待宾入京,因功受唐玄宗召见,擢升左武卫大将军。约安史之乱前后,康日知随父投奔河北,成年后入成德军。建中二年(781年)时任赵州刺史,在抗拒、征讨河北藩镇叛将的战斗中,与部将“渫血为盟”效忠朝廷,击败李惟岳、王武俊、朱滔、田悦等叛将的围攻,先后以功擢升任深赵观察使、奉诚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孙子康承训、重孙康传业四代人官至节度使高位,成为灵州名门旺族。

  曹闰国,为六胡州之含州河曲人,安史之乱前到幽州,成为安禄山所部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安史之乱平息后,曹闰国随李宝臣归降朝廷,继续在成德军任职,改授公试光禄卿。

  史宪诚,昭武九姓史国人,其先祖世居灵州,在祖父一辈时投奔河北,三辈为魏博军部将。史宪诚少年随父从军,先后官升为监察御史、御史中丞。长庆二年(822年),靠军中粟特人的势力和手段逼迫节度使田布自杀,升任魏博节度使。829年,调任河中节度使。在离任时,要带走官府钱粮,被部将何进滔聚众杀死。

  何进滔,先祖入唐后世居六胡州。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为灵州军校,父亲何默,为夏州衙前兵马使。何进滔少年时客居魏博镇,后入魏博节度使帐下,在征讨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叛臣中立功居多,先后任衙内都知兵马使,累官至司徒。大和三年(829年),杀死史宪诚,接任魏博节度使。840年卒,追赠太傅。唐文宗为何进滔立德政碑,并让何进滔之子何弘敬袭任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先后以功晋封东面招讨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再兼中书令,封爵楚国公。866年何弘敬卒,追赠太师。何进滔之孙何全嗥承袭先辈功名,接任魏博节度使。何氏三代统治魏博长达40年。

  灵州籍昭武九姓族人中,还有唐元和年间的灵武大将史敬奉、朔方军部将石演芬、盐州裨校石璟,以及一生效忠德宗之后6位帝王、官至右领军卫上将军何文哲等等,都为唐朝建立了功勋。

  昭武九姓是雄性勃发的民族,曾以武力求得生存,建立了世界霸权;曾不畏遥远的征程,踏出了“丝绸之路”;靠忠心赤胆,建立功勋。他们曾影响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们的强族之路、传奇色彩,将永远成为世人探究的奥秘。


分享按钮>>何晴登军影杂志 曾被油烫伤失11岁入军艺机会
>>北京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侯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