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敬的“牛棚”生活(走基层·探访熟悉的陌生人)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25日 曹树林
2012年04月25日07: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曹树林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棚,给它们镀上了一道金边;塑料大棚中,鲜嫩的无公害蔬菜泛出一片新绿;育苗基地里,云杉、垂柳长势喜人……
4月下旬,记者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华昱农业科技公司。这是一家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养牛、沼气发电、育苗、大棚蔬菜同时发展,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清晨7点半,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人从远处走来。黑色外套,戴着眼镜,皮肤黝黑。他叫何志敬,康乐县人,2001年4月份毕业后到康乐县畜牧局工作。现在的他,是康乐县派驻畜牧企业的“科技特派员”。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有天然草场35.8万亩,无工业污染,发展畜牧业优势独特。从2003年开始,康乐县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其中一项就是对畜牧企业开展技术帮扶。这一年,何志敬从一个公务员转变身份,到县上的畜牧企业做起了科技特派员。
“我总共服务过三家企业,刚开始去的第一家企业当时正在筹建,养殖区、厂房什么都没有。养殖区怎么规划?生产区怎么布局?这些工作我都参与了,很有成就感。”何志敬笑着回忆。
记者跟随着何志敬来到牛棚里。他一边仔细观察牛的进食状况,一边介绍起他每天的工作:
7:30—8:30,吃早餐,给饲养员安排任务,牛第一次听音乐、采食;
8:30—9:30,清理牛粪,堆肥发酵;
9:30—10:30,拉草拌料,清理食槽;
10:30—11:00,根据牛棚里的温度,调整棚膜的高度,让牛处在舒适的15到20摄氏度的环境下;
11:00—12:00,观察牛的饮水情况,对有生病迹象的牛进行治疗;
12:00—14:00,午餐和午休;
14:00—16:00,拉第二天的草料;
16:00—16:30,给每头牛加精料,牛在舒缓的音乐中第二次进食;
17:30—18:00,喂水。
18点以后,何志敬和饲养员们就下班了。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那么,为什么晚上不给牛吃东西呢?对记者这样一个“外行”的提问,何志敬开心地笑着解释:牛是反刍动物,有4个胃,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牛进食的时候食物并没有消化,而是暂时存在瘤胃里,到晚上的时候再吐出来慢慢咀嚼消化。
何志敬还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牛也是很聪明的。在吃草料的时候,牛会先去吃离它最远的地方的草料,最后再吃自己正前方的草料,这样才能吃得最多。
何志敬说,华昱公司2011年的肉牛出栏量是600余头;仅仅一年之后,到2012年底出栏量将达到3000多头。每头牛的利润在1500元左右。
在何志敬的带领下,记者随后走进了华昱公司的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育苗基地。一片绿色扑面而来,清爽怡人。华昱公司是康乐县循环农业的试点企业。肉牛养殖、沼气发电、无公害蔬菜种植、育苗基地四项产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发酵产生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用来种植无公害蔬菜;沼渣则作为有机肥用在育苗上。
何志敬说:“循环经济是这几年才开始搞起来的。单纯养牛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单一。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对这一块扶持的力度很大。”
在康乐县,每个上规模的畜牧企业都有像何志敬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全县共有78名“科技特派员”。除了给企业做技术服务外,他们还为公司联系的零散养殖农户提供技术咨询。
农户发展养殖,资金是个大问题。康乐县积极探索农业信贷担保途径,2009年成立了由政府注资控股、企业参股的康乐县金牛资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扶持零散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康乐县委书记乔跃俭介绍,“县里每年都拿出将近1/6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畜牧产业上,解决产业发展中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康乐县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基地118个,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1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25个,年出栏200头以上的31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39个,全县93%的农户参与畜牧养殖。
“现在我任职的企业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就感觉我学到的东西用在实践中生效益了。”何志敬说,“随着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我这个"特派员"也越干越有劲儿了!”
分享按钮>>画家何多俊的辛夷情缘
>>海南崛起山地女车手 何冲包揽省运会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