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何氏双杰与台湾经济奇迹

    中华何氏网 2012年4月30日 炎黄纵横


 

本文介绍的何氏双杰,指的是寿宁斜滩何家的宜武、宜慈两位先生。

闽东交通的优势在海路。但在以陆路为主的过去,闽东是相当闭塞落后的。直到清乾隆年间,四川人李拔到福宁当知府,还说:“先祖李白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其崎岖险隘未有如宁郡之甚者。”

闽东社会的近代转型,有着漫长的积累渐进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可能是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闽海关的设立。尽管省内外学者都不怎么重视三都澳开辟为自由商埠一事,但它毕竟是中国“条约商埠”以外最早的一两个“自开商埠”,对闽东北经济的发展和走向,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例如,1908年,土货出口总值为250万海关两,茶叶一项占了97%,因而对闽东茶业的外销型转轨发生很大影响。一时间,福安的坦洋、穆阳,福鼎的白琳,寿宁的斜滩,周宁的东洋,以及政和的铁山,都成为闻名遐迩的重点茶区。闽东烟店、布庄、鱼行、药铺等其他方面的商贸活动也兴旺起来。

随着宁德三都尤其是福安赛岐崛起为闽东北的经济重镇,原来僻处赛江上游山岭间的斜滩也在清末民初迅速走向繁荣,成为邻近闽浙县份如政和、泰顺、庆元、景宁、周宁的货物集散地。寿宁的第一家商业公会、第一所邮电机构、第一个金融组织,都出现在斜滩,民国年间寿宁最大的商号(复兴商店),店址也在斜滩。行走在这里河上的木船,人称“斜滩槽”,一般载货一吨,数量维持在一百艘左右,其中为复兴商店运货的达40-90艘。此地商贸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何氏宜武、宜慈兄弟,就是这个年代先后出生于斜滩(宜武出生于1912年,宜慈小他九岁)。

何家是斜滩望族之一,宜武、宜慈的祖父何葆瑛晚年离开仕途,回乡经营茶叶生意,家道殷实,父亲何佺承续茶叶生意,兼事文教活动,家庭教育环境很好,这些都为兄弟俩后来的成功铺设了道路。

何宜武在创办世华联合银行之前,已经有二十多年杰出的侨务工作基础。他从1949年1月开始任职于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当时东南亚有许多华侨是经营小型商业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还常受当地政府的排斥,宜武先生主持制订《分区辅导华侨发展现代企业计划》,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环境和经济发展需要,设定项目,予以技术支持,协助华侨从小商业转型为现代企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倡导和组织了专家技术服务团、投资合作访问团访问印尼、泰国等地,在东南亚华侨界造成借重台湾设备、技术发展企业生产的风气。随后他主持起草《华侨回国投资条例》,并会同有关部门官员定期访察侨资事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上世纪六十年代(1961-1970年)华侨回台湾投资企业约643家,投资总额约1.5亿美元,对台湾经济起飞发生了积极作用。

1961年何宜武从美国进修“远东地区经济开发及国际贸易”等课目回来,创办了应届侨生生产技术讲习会,此后形成制度,至1980年,参加讲习结业的侨生达3476人,项目包括彩印、酿酒、罐头、远洋渔业、畜牧、制糖、造纸、铝片加工等技术。1962年他还会同相关部门在台北举办“华侨经济发展研讨会”,邀请侨营企业和侨商团体参加,决议成立“亚洲华商贸易会议”(后改名世界华商贸易会议),每年轮流在各地集会。其第六、七、八届年会分别在东京、台北、洛杉矶举行,宜武先生均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倡议在总会之外设立“世华”的金融、药业、观光事业、航业等四个专业性联谊会。这些活动扩大了台、侨的网络联系,促使台货行销全世界,也为世华联合银行的顺利成立创造了条件。

世华联合银行自1971年开始筹建,宜武先生是筹备处主任。1975年5月正式成立,董事长为菲律宾侨领蔡文华,蔡去世后,由泰国侨领林来荣继任。但蔡、林在本国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常驻台湾,银行业务一直由副董事长何宜武主持,1998年因泰国受金融风暴冲击最大,何宜武亲任“世华”董事长。在何主事的25年中,世华联合银行有很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很好的制度构架,也创造了极佳的业绩。资本额由最初的新台币4.56亿元扩张到377亿元,增长了八十几倍,它的80多个营业据点遍布台湾各地,还在美国、马来西亚、香港、新加波、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地区)设立了7个分行或代表处。何宜武卸任时,“世华”已在全球2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178位,跻身于一流银行之列。这对台湾金融业发展和经济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对台湾经济转型的更直接的大推动,是何宜慈先生的科技开发工作。

宜慈是宜武的胞弟,家中排行第四。他是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首届毕业生,1957年和1961年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是举世闻名的硅谷半导体生产基地强大的技术扶持者。宜慈先生博士毕业后,留在斯坦福大学继续做微波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部门的顾问。从1963年起,宜慈转而受聘在美国国际商业电器公司(IBM)东菲许契尔市任实验室工程师、研发部经理,计16个年头,先后获得34项美国专利和12次公司发明奖。

1974-1978年,何宜慈以向IBM请假的方式回台湾推进科技发展。这个阶段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加速发展资讯工业,推动电子科技大型研究计划。这个大型计划包括四个子课题,微处理机的设计与应用,由台湾大学工学院执行;离子佈植和电子元件金属系统研究,由台湾的清华大学工学院、理学院执行;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研究,由台湾的交通大学执行;发光二极体及陶瓷基板研究,由成功大学执行。计划三年完成(1976-1979年),目标是通过该计划的实行,大学设计研发能力应达到美国1976年厂商柜上产品的精密度。这项大型计划完成时,为台湾训练了资讯工业四项重要技术约200个高级人才,及时与新竹科学园区计划相衔接。

1979年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计划正式启动。宜慈先生为此毅然辞去正如日中天的IBM公司的职位(当时IBM公司连续数年都名列世界各公司总市场资本的榜首),回台湾就任科学工业实验园区筹备处主任。当时,园区主要参考美国的硅谷、波士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这三处成功的科学园区,尤以硅谷模式为开发蓝本。这是一项目标远大的计划,但要在缺乏当地既有工业支持的情况下,将一片田野换成世界第一流的工业园区,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史无前例的。不少人疑惑:一个尚在开发中的小岛,如何能够追求发达国家的尖端工业呢?何宜慈为了打造华人科学辉煌的梦想,放弃了IBM这个蓝色巨人的福荫,开始了他自称为“筚路蓝缕”的创业行程。1980年9月,科学园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何宜慈兼任局长,从此孜孜不倦地规划和经营,使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为台湾高新技术工业的摇篮。据200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宣布,这里共引进300多家高科技企业落户,销售总额达到300多亿美元,创作了十万多个工作岗位。“新竹”以区区500公顷的一方农地,创造了台湾10%的GDP,它对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大牵引作用由此可想而知。

以上的介绍虽然很不深入,但大致可以看出,何宜武、何宜慈兄弟前后相续的华侨经济工作和科学园区工作对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着相当的作用。何宜慈先生晚年的时候说:“今后十年、二十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他还对人家说:“只要有机会能贡献一己之力,凡有利于中国人的事,就愿意全力以赴的去做,回台湾是如此,去大陆也是同样想法。”现在,海峡两岸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愿我们在行进中都能从何宜慈先生的话里获得一份启示。



2010-10-15 09:01 林校生 来源:炎黄纵横


分享按钮>>【最新消息】编辑发行《当代何氏英才录》丛书启事
>>何志雄:台湾之行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