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皮鞋状元”何炳传记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1日 金羊网


  大凡上了年纪的广州人,都晓得广州市有一间大名鼎鼎、历史悠久的何植记皮鞋店。该店创办于1924年,坐落在万福路353号。85个春秋中有81年“三不变”:大宝号没变、地点没变、门牌号码没变,现今掌门人是年近古稀的第二代传人何炳。

  何炳的父亲何植通,又名何深安,1901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丹灶乡荷村。1918年,17岁的何植通孑然一身去了香港当上做鞋的学徒,1924年回广州开办何植记鞋厂,经过两次失败,于1928年在万福路353号重生至今。

  在陈济堂年代,万福路皮鞋业十分兴旺。仅文德路至北京路(当年叫永汉路)鞋店达30多间,大学、黄接记、超记、祥安、柏林、同兴、信荣、步云、同益等,都是前店后厂。

  而何植记最具规模时,三层楼中首层营业,二、三楼为仓库及生产场地,旺季雇工30余人,淡季10余人,皮鞋销售对象以军、政、学、商界为主体,培养出大批制鞋高手,首徒罗坤,解放后在军需后勤部皮鞋加工厂任厂长及技师、省畜产进出口公司皮鞋加工厂设计组长叶棉等,及各大鞋厂的陆卓、杜华、何桂、陆民安、黄培谦、何善平、何星平、梁虾、黄坤、郭智林等一大批。还有一位高徒黄林,到香港开设黄林皮鞋公司,当选为香港鞋业商会会长,永远会长。

  1950年,何植记雇工200余人日夜赶制军鞋,日产皮鞋达300双,两年下来,共生产了20多万双,成为解放初期广州最大的皮鞋厂家。他曾为在广州陆军总医院疗伤的志愿军的残疾病人特制矫形鞋、为苏联空军飞行员特制军用长靴以及为广州公安干警制作警用长靴等等。

  在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何植记并入国营一新皮鞋厂(长征鞋厂的前身)。年仅18岁的何炳,评定为6级技工(当时皮鞋行业中最高技工为7级),平均月工资超过260元(当时为计件工资),那个年头属制鞋业中的“大哥大”。

  1981年,何炳办了间私人鞋厂,招牌只用两个儿子的名,叫“永志鞋屋”。

  3年后,他为奥运会夺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每人赠送一对高级皮鞋,11月,邓汉光副市长视察,说:“何植记解放前相当出名,我也曾经光顾过,你们不能忘记老祖宗啊!”对,不忘老祖宗,“何植记鞋厂”再次重生了。1988年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夜访个体户,接受提议开展对全市个体户的培训,举办10万人次的个体户“橙色计划”培训班。1988年,杨资元市长打破旧框框,批准何炳等三人出国考察,成为广州首批出国考察的私营企业主……

  何炳在最鼎盛的时期,一身竟然兼任38个社会职务,先后有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成为何植记的座上宾,他被誉为“广东省个体户外交部长”。

  1985年6月下旬,何炳接到省外事部门的通知,说澳大利亚议会议长道格拉胡·麦克莱兰偕夫人将于7月初到访,他第一时间就想到送鞋给贵宾。但什么款式?尺码多大?不得要领。何炳毕竟是老行尊,得知澳大利亚人属于英国风格的,又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进行特别目测,推算出议长身高约为190厘米,其夫人身高约为175厘米。按比例议长皮鞋尺码约为45至46码,议长夫人的约为40至41码。距议长到访只剩十多天,何炳来个全店总动员,决定为议长做45码、46码,为夫人做40码、41码,各两双,一共8双,准备鞋模、精选材料、设计,直至贵宾来访的7月9日上午7时才完工。

  上午9时30分,贵宾一行20多人,在全国人大常委刘大年等领导陪同下抵店,宾主握手互致问候。倾谈过后,何炳征得省外事办同意送鞋。议长先是一怔,然后接过这8双皮鞋一看,高兴极了,意想不到主人如此周到,十分佩服。伉俪手持皮鞋欣赏一番后坐下来试穿,尺码及款式都非常合适,又是一阵乐呵呵,立即吩咐随行人员付钱。何炳笑道:“这些皮鞋都是我们何植记的员工做的,是送给你们的礼物。”议长即时回赠了一种别致的礼物———澳大利亚土著人用来打猎的猎具“飞去来器”。就这样,何炳成了中澳人民友谊的特殊使者,此事也一时传为佳话。

  何植记虽然81年“三不变”,何炳在皮鞋业也经营了50年,至今还没有哪个部门给何植记评定为“老字号”,也没有哪个部门给它评级。他十分希望,政府完善评级机制,还个体和私营企业一个公道。


2009-04-12 15:33:00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分享按钮>>青城山百岁婆婆胡何氏穿针引线秀绝活
>>中国足坛应该感激的陕西铁杆球迷“何大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