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15年 男子老何终于找回母亲骨灰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14日 解放网
晚报记者 陈珍妮 报道
手捧老母亲的骨灰盒,今年53岁的老何泪流满面。也许是背负了太久“把老妈骨灰盒弄丢了”的罪名,这些年,他一直受到弟妹们的责备。
今年4月起,上海最早的骨灰寄存单位之一卫家角息园发起“为无主骨灰寻亲”的行动。面对墓园中千具无主骨灰,寻亲过程艰难漫长。同时“寻亲消息”一经发布,墓园电话几乎被打爆。因为各种原因与家人骨灰“失散”的市民,像抓救命稻草一样向墓园求助。本报记者历时近一个月蹲点调查,全程跟踪“寻亲”过程,倾听墓园工作人员的悲喜苦乐。
寄存单遗失,竟和母亲一别15年
4月初的一天晚上,老何在美国家中接到在上海亲戚的电话:“报纸上说现在有个为无主骨灰找家人的活动,你不妨去问问,说不定能出现奇迹。 ”亲戚口中的“奇迹”,是找到已经遗失了10多年的老母陈琼珍的骨灰。
“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也要试一试。 ”找不到老母亲的骨灰,是老何多年来的心病。家里有三个兄弟姐妹,老何是大阿哥,还有一个二弟和一个三妹。童年时,父亲开一家照相馆,母亲帮父亲做账并在家打理一切。直到老何10岁那年,父亲不幸过世,母亲靠着家里亲戚资助,把他们三个孩子拉扯大。二弟和三妹分赴澳大利亚和英国,并在国外定居,老何则守在上海,守在母亲身边照顾。
1994年母亲过世后,老何把母亲的骨灰盒寄存在龙华殡仪馆。虽然母亲生活在上海,但出生在广东,兄弟姐妹们都希望母亲能葬回老家,老何和弟妹则更倾向于葬在上海。由于意见不统一,买墓的事情耽搁了下来。
1997年,老何被公派到美国工作。“通知得很突然,走得很急”,老何无奈只能先到美国,再慢慢与家人商量母亲的落葬事宜。
但老何不曾料到,这一别竟是15年。
当年由于走得匆忙,老何把骨灰盒的寄存单弄丢了,只保留了一张骨灰盒寄存费用的收据。就在老何在美国的几年中,龙华殡仪馆的部分过期骨灰转移到了卫家角息园。后来老何托上海的亲戚到龙华殡仪馆询问,由于没有寄存单,仅凭姓名,电脑中找不到任何记录。
每次回国,老何总会到龙华殡仪馆去问,可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电脑中查不到这个人了”。
“每年清明冬至弟妹都会怪我”
找不到母亲的骨灰,老何没法向弟妹和亲戚交代,用老何自己的话说,“这么多年我都抬不起头”。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年的清明、冬至,远在他乡的弟妹给他打电话时,总不免要责怪他这位大哥,更会追问:“到底找得到吗? ”老何的答案总是:“我还在找,上次去找的时候殡仪馆说查不到。 ”
“我的那种内疚、压力,真是心里很苦,却又说不出。 ”一提到这个折磨了他多年的心病,老何的心情就难以平复,他哽咽着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接到亲戚的电话之后,老何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决定买机票回国,再一次寻找母亲的骨灰。
只有一个名字,电脑查不到
老何辗转联系到卫家角息园,确认了龙华殡仪馆一部分骨灰确实寄存在这里,并且“寻亲”活动还在继续,他当天中午就赶到墓园。
但当工作人员根据老何提供的信息和母亲名字在系统中查询时,依然查不到任何信息。
“当时我真的很沮丧,感觉这次如果再找不到,可能这一辈子就找不到了。 ”绝望的老何手足无措。
负责“寻亲”的墓园业务副主任徐伟勇对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家属很着急,不断地说:“请你们再想想办法,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代价,帮我找到母亲,否则没法向家里人交代……”
翻遍上万名册终于找到老母骨灰
由于年代久远,从龙华转移到这里的骨灰信息许多是人工手抄,会不会没有录入电脑?哪里还有可能找到?徐伟勇和四名工作人员把尘封已久的一本本硬抄册翻出来,从上万的名字中寻找“陈琼珍”三个字。利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和周末,经过四天查找,终于发现了线索,根据记录的信息,排除了同名同姓的可能性。
接到墓园电话,老何喜出望外,“虽然没说一定能找到骨灰盒,但事情终于有眉目了。 ”
由于各批骨灰经历过几次 “搬家”,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千只骨灰盒中一只只确认。“只要一有空,我们就泡在寄存无主骨灰的安息堂里找骨灰盒,一找就是好几个钟头。”记者发现,由于一边找一边免不了吸进灰,工作人员鼻子下都有两条 ‘黑鼻涕’了,每次擦干净都要很用力。六天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人员找到了那只骨灰盒,上面刻着“陈琼珍”。
老何想用钱来表示谢意,工作人员不收,于是送了一面锦旗和一些水果以表谢意。“实在不知道如何感谢,什么样的感谢方式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情。 ”老何说。记者了解到,和众多求助家属相比,老何实属幸运。在墓园干了三十多年的“老法师”朱德宝说:“这次很多家属来找解放前的骨灰,现在哪里找得到? ”
老何是此次寻亲中第一个找到骨灰的家属。 “十多年的心愿终于了了。 ”老何打电话给弟妹、亲戚,照例还是受到一顿责备,但这次心情不一样,“他们心里是开心的”。完成了“寻亲”,老何说自己“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清明小长假至今,工作人员就连着加班没有休息过。为无主骨灰寻找亲人,加上为来电的求助市民查找亲人骨灰,工作量庞大。“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亲属电话,但号码变了,线索就断了,也有的找到家属,由于不是至亲,不愿意来认领。 ”
“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哪怕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只要能为一个无主骨灰找到亲人,也是值得的。”参与寻亲的工作人员80后小蒋说。
对话
不忌讳、不怕脏,只求理解
每年清明、冬至的祭扫高峰中,卫家角息园中相当一部分 “祭扫大军”是到寄存骨灰的安息堂祭拜的。小蒋告诉记者,不少市民把青团、水果、鲜花放在格位里,甚至还遇到过把白酒倒进格位里的。遇到这样的情形,工作人员总是现场劝阻。 “有的家属我们一说他就明白,不做了,有些家属劈头盖脸就骂,什么难听骂什么。 ”尽管受气,工作人员还是要耐心劝说。每次祭扫高峰过后,工作人员必须清理每个格位。这个时候,一打开格位,霉味、酒味混合成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扑面而来,有的时候水果上爬满小虫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墓园工作人员表示:“文明祭扫说了很多年,可每年祭扫还是有许多陋习屡禁不止,我们干这行的,不忌讳、不怕苦、不怕脏,就怕市民不听劝、不理解、不配合。 ”尽管寄存骨灰的安息堂是室内的,但每次祭扫时,不少市民还是会烧纸烧香,室内烟雾缭绕,容易引起安全隐患。
“找对象”不敢说自己干这行
“我们这行,总体上还是受人歧视的,或者被认为晦气。 ”在一线工作了这么多年,朱德宝、蒋自强这批老员工坦言:“工作时候,时不时会碰上一些人的白眼或冷言冷语。和人见面也不会主动握手,免得对方尴尬。 ”
不只握手,还有许多事情,殡葬行业工作者十分谨慎。甚至普通人平常的问候“你好”、“再见”之类的问候语用起来也要当心。比如接运尸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门时敲门向主人家问好,人家有时会很生气的,说家里死了人怎么还会好。‘再见’也不方便说,因为人家不想再见到我们。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殡葬工作人员不主动握手,不主动问好,不主动说再见,不主动参加朋友的婚礼,不主动看望住院朋友等,这些早已习以为常。
对于像小蒋这样的80后来说,职业绝对是“找对象”的大难题,“说自己是在墓园工作的,可能还没见面就被‘枪毙’,认为不吉利,或者被对方父母‘枪毙’,被认为是一份没有尊严的工作。”在殡仪馆或墓园工作,第一次相亲时大多会选择隐瞒自己的职业。“我们会说自己是做民政工作的,等到了解相处得深入了,有一定感情基础了,再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职业,看对方能否接受。 ”
每天见证生离死别,或者和骨灰、尸体打交道,干殡葬的反而对人生看得比较开,比较透。不少人采访中表示:“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
提醒
卫家角息园将处理过期骨灰
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上海市卫家角息园拟对2011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骨灰进行清理处置,请有关客户携带骨灰寄存证,自本公示之日起三个月至来息园办理相关手续,对逾期无人认领或不办理继续存放手续的过期骨灰,将视作无主骨灰择日予以深埋。联系地址:上海市卫家角息园 (青浦区徐泾镇谢卫路598号);联系电话:59886124;联系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5:00;邮编:201702。
2012年05月14日14:53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陈珍妮
分享按钮>>“上门女婿”何谊海悉心照顾岳母胜亲儿
>>口琴演奏家何颉勋演奏中外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