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八旗子弟的后现代生活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23日 博客空间


 

哈尔滨向南60公里,黑龙江五常市第一大镇,拉林。
公元1744年,农历8月23,乾隆皇帝一道圣旨, 3000户八旗子弟相继离开了皇城根儿下的百年老宅,越辽河北上来到拉林。在乾隆的圣旨里,称其地为拉林阿勒楚喀。

此后,包括索额图、和珅、鳌拜、谭泰、付恒等八旗子弟的族人们,在拉林地区按各旗方位建起24个旗屯,称为“京旗24屯”,这些戍边的八旗子弟,一边守护着清朝的北大门,一边务农自立,过起亦兵亦农的“兵团”生活。

乾隆的这道圣旨让这个古镇形成迥异于东北地区的“京旗文化”,而今,大清已成历史,旧时的八旗贵族已成地道的农民,然而,他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京旗文化”的历史。

索额图十二代孙空闲下棋抽旱烟

索额图第十二代孙何玉歧农闲时卷旱烟抽,还和邻居付英儒下棋。

63岁的付英儒其先辈是乾隆九年戍边到拉林的,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满族姓氏了,付老说,自己家是小族没什么名气,他对何氏家族很是羡慕:“早年,老何可是正宗的正黄旗贝勒爷,索额图那是康熙的老丈人,像我们这样的人见着都要问安。”

付老说的“早年”是262年前的乾隆年间,那时的何氏姓赫舍里,何氏祖谱上记录着何玉歧是赫舍里·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那时,赫舍里氏在北京城的主要生活就是遛鸟、喝茶、听戏。

祭祖先谈旧事,
大年三十拜“老影”

拉林镇的八旗后裔们从没忘记过那段辉煌的家族史。每到大年三十,何氏家族就会跪请出“老影”(即祖宗的画像),族人会从各处赶来,一起祭祖,谈起那段历史。现生活在拉林镇双桥子村的和 王申后人和氏家族亦如此。
拉林镇镇长介绍,该镇各村的名字多以旗名为名,当年的“京旗24屯”现在在拉林都可找到,比如现在的双桥子村就是镶红旗的头屯,和珅后人和英琦家就住在那里。这些戍边八旗子弟也给拉林镇留下了大批历史文物,据拉林镇初步调查,珍贵文物就有3000余件。

边务农边守边,

说京腔喝豆汁,
勺子不能叫勺子

为了不让记者犯规矩,在何家作客的付大爷京腔京韵地低声提醒道:“别说错了话儿,在这儿得管勺子叫马档子(音)。”付大爷讲,索额图的小名儿叫勺子,为了避讳,满族何氏都叫勺子为马档子。在拉林几个满族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嫁女“领生”的传统,即杀黑猪,杀猪前,向猪耳朵里倒酒,猪摆头了,就叫“领生”,说明神灵同意了这场婚事。
拉林镇宣传委员说:“如果5月来,你还能喝到我们这儿的豆汁儿。”
“提起豆汁都知道北京有,其实我们这儿的比北京的好喝。北京的豆汁儿是加绿豆的,这儿的豆汁儿是用黄豆、小米、大馇子一起发酵制成的,样子像酸奶,比较稠,酸甜可口。”他说。

贾氏祖谱传十代,
百斤面包饺子

双桥子村会计热情地请记者到自家,拿出祖谱和“妈妈口袋”。“祖谱上的满文记载,这个‘妈妈口袋’的主线是268年前留下的。也就是说,是从乾隆九年我们祖宗来拉林时开始记录的,传到我这,已经是第十代了。”
从贾家出来,记者又被双桥子村村长拦下,他说,家里包了一百斤面的饺子,要用大缸装,这里的人都有包冻饺子的习惯,这些饺子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后人去年寻根,
索额图有亲在沈

“我也是1988年从哈尔滨调到沈阳来工作的。”沈阳铁路党校的何红超说,“从小我父亲就常给我讲,说我们是索尼、索额图的后人。我一直对这个很感兴趣,离开哈尔滨那年就回到孤家子看过何氏的族人。”
何红超最近一次去拉林是几年前。“当地何氏家族组织了一次关于索额图历史资料、文物的展览,请我去了。那次有人提出,索额图被斩后,就葬到了拉林,但是没有有力的物证。”现在,何红超业余时间就收集拉林的历史资料来看,他说:“拉林和沈阳还是有缘的。咸丰时双桥子村人富升被任命为盛京将军,封为双巴图鲁。”

 


分享按钮>>东航云南地服部的80后热心肠“何大妈”
>>挑战忧郁 《笔仙惊魂》女主角何杜娟激情床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