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写意抱华楼

    中华何氏网 2012年5月28日 浙江日报


 

  简洁的几何形体造型、利落的外立面、拱形的连廊、金字塔式的玻璃天窗……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将于5月28日绚丽绽放,同期将举办首届“百花迎春——2012抱华楼国际花卉画邀请展”。七载织茧,一朝化蝶,营建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所呈现的又是怎样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画艺术殿堂?

  庙山之妙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塘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花香岚气,间以白雾,花儿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抱华楼被何水法用水墨的灵气,深深地“种”在了庙山之间。

  富阳,受降镇。7年前,一日,何水法驱车驶下320国道,转进九龙大道后,信步登山,一路树繁叶茂、鸟鸣山幽,沿山腰转至后山,又见一池碧水透过花木泛出荧荧波光。山明水秀、草木清幽,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所在。何水法当即决定,“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就设立于此。

  何水法爱赏花、爱画花、也爱养花,抱华楼之名即有“抱花”之意,他刻有“花间豪士”章,可谓“花痴”。在抱华楼国画研究院,何水法不仅保留了大量庙山原有花木,也购置了大量奇花异草散植其间,大到桂花、翠竹、寒梅、牡丹,小到遍地的野菊花、萱草、海棠,无不精心经营位置,朝夕照料。四季花木陪伴,或赏或写,颇有文人雅趣。

  抱华楼的韵味远不止这些,借景、框景、转折、开合……在现代的建筑外观下,隐藏的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精神。

  “奇崛之地往往能够设计出奇绝的作品,这和中国的雕塑是一致的。雕塑讲究充分利用材质的纹理变化来雕琢作品,讲究天趣,这样的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项目仅仅是造一些房子而已,但对何水法来说,造这样一个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创作,他希望这个园也能够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留传下去。因为这是中国画家的艺术馆;这座美术馆必须是中国的、 现代的、是作品!唯一的,不可复制。

  当何水法与浙江南方设计院的设计师们相遇时,忽然发现中国古建筑,那长长的巷子,那高高的院墙,那移步易景的空间感——不管是大屋顶、马头墙还是四合院,步入其中感受到的是那份熟悉,这种熟悉的感觉其实来源于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思考方式——含蓄的、向内的,这种围合的感觉,亦如中国画对于空间的追求。

  在何水法看来,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意”即画家心中感受到的外物的精神和形象。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可以理解为画家内心的世界,有“心源”方得“心像”,后者则是具象的形态。而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的多层意义。

  “抱华楼的设计,即受此启发。”设计师王登悦试图去除传统建筑中 “形”的那些内容,而抓住“意”的本质,由描绘“意”而唤起人们心中对传统的强烈共鸣,进而重现传统。而在人们心中的“意”,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给人的“感受”而获得的“心像”。

  “其实,这也和中国画是一样的。”就像何水法的牡丹,有些地方需要留白,有些地方则需要密集,即所谓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何水法眼里,中国画与建筑的相通之处,首先表现在中国画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也即对自然的尊重。写生是画家对自然生命体悟的表达,这种表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在这个项目设计中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被确定下来的。”何水法称,这里的尊重不仅是对自然植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自然形成的地貌的尊重。

  2009年,抱华楼与水立方、鸟巢等一起,入选了欧罗巴利亚“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

  富春之缘

  何水法之所以决定建造这样一座美术馆,也是由一个机缘促成的。

  那是2005年春天,何水法率领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水法高研班”的弟子们来到菏泽写生,这是他第11次北上菏泽写生牡丹。牡丹是他的富有和快乐。牡丹使他忘却人世间的烦恼。魏紫、姚黄、赵粉、何白、二乔、乌龙卧墨池……学生们在尽情画牡丹的同时,学期也随之悄悄结束了。“很多学员都希望能有一个场所继续跟随我学习。”何水法说,营建抱华楼最初的出发点,是想建一个反哺学习的场所。

  此外,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很好地延续了南宋画院的绘画传统,何水法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有助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复兴和创新。因此,何水法更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展尽一份力。

  于是,才有了7年前何水法选址庙山的一幕。

  “当我第一次听到庙山这个名字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因为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庙山坞一带的景致,立刻觉得更加有缘了。”在何水法看来,遇到这样秀美的山水花木也是一种缘分。

  其间,充满新古典意蕴的抱华楼虽然尚未完全峻工,却已然深深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抱华楼融美术馆、教学厅、创作室、生活区于一体的设计方式更是让无数醉心于艺术创作的人们向往不已。画家在山间写生,而后可以回到创作室润色升华,作品完成后又可以放入美术馆陈列展示,还可以在这里与同好交流学习……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创作环境的确让人艳羡。

  这处艺术殿堂,同样吸引了外国艺术家的目光。2010年隆冬,杭城刚下过第一场雪,当白雪还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消融时,抱华楼却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文化使者——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院长安德烈带着对中国画艺术的无限热爱,专程来到杭州,把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驻中国文化交流中心设在抱华楼。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也成了那座古老的欧洲艺术院校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心。

  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是乌克兰三大艺术院校之一。安德烈院长把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的“荣誉博士”称号颁发给何水法,这是该院第一次把这个荣誉授予一个中国艺术家。

  俨然成为中乌艺术交流媒人的何水法,继将乌克兰精品油画引进抱华楼之后,又请来了乌克兰的国粹——玻璃艺术。该展览汇集了十余位世界顶级玻璃艺术家的50余件玻璃艺术作品,以及由“乌克兰人民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巴对克领衔3位乌克兰油画家的50余幅油画作品,是乌克兰玻璃艺术与油画精品在中国的首次同时集体亮相。“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何水法说,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

  如今,何水法在自费建成的抱华楼里,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艺术交流展,也切实体会了一把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苦与乐。于是,他将关于“民营艺术机构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的提案提交全国两会。

  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在何水法看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和文化事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对文化艺术建设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的以官方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作为主流输出方式发挥了交流主渠道作用,比如通过举办官方展览、中外文化年等活动让外界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财富,展示人文思想,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具有输出内容丰富、输出方式灵活多样等优势的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作为主流输出方式的补充,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公望之愿

  那日,跟随何水法穿行在细雨朦朦的庙山之间,雨水打在抱华楼的外墙,就像墨汁滴到宣纸上一样慢慢晕开,呈现出水墨画“以白计黑”、“墨分五色”的效果,特别契合中国画所表达的意境。站高远眺,抱华楼就似一幅中国画——将“自然面”贴在美术馆外立面,“机切面”铺到园森小路上,“火烧面”和“亚光面”交替地用于馆内各个角落。“你看,这也像极了中国画用淡墨、浅墨、浓墨、宿墨的墨法,表达出不同意境。”何水法很是得意。

  在抱华楼偌大的画室中落坐,何水法透过四处玻璃窗阁显现的自然山水画面说:“其实,我想营建抱华楼的心愿已经埋藏心底很久了。”何水法的恩师陆抑非是吴湖帆“梅景书屋”的传人,而身为《富春山居图》合璧提案的第一提案人、著名画家、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论辈份,吴湖帆就是他的师公。陆抑非曾给他讲过《剩山图》的故事,书法恩师沙孟海也曾给他讲过《剩山图》的故事。

  对这幅山水巨制的崇敬,以及突然获悉自己与这幅传世名作的关联,在青年时代的何水法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让两段画作合璧的念头悄然滋生。从此,何水法心中对《富春山居图》多了一份牵挂。

  说来也巧,何水法和《富春山居图》充满了多个机缘的巧合——公元1350年画成,时值农历庚寅年,公元1650年画焚,也是农历庚寅年。他写提案时的2010年又是农历庚寅年,距1350年恰好660周年,过了11个甲子,在庚寅年合璧展出,那是多么圆满的事。2005年,他在富阳选择建抱华楼的地址叫庙山,就是当年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的宝地之一。“黄公望正是在此一带结庐隐居,创作出了这幅著名山水画,而这幅作品所描绘的‘富春美景’,恰恰就包括了庙山的秀丽景致。”何水法感叹:这是老天冥冥之中的赐予。名日抱华楼,其寓意也是想为承传中国画尽绵薄之力。

  为实现合璧之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何水法就以大陆“杰出人士”的身份到台湾,他的第一站就到台湾故宫博物院,寻觅了一圈,只看到了徐青藤的水墨牡丹等作品,却没有看到《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后来他又去了两次,希望能够看到《无用师》卷的真迹。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抱憾而归。“没看到《富春山居图》,我不甘心。”

  2005年,当何水法选择了富阳受降镇的庙山建抱华楼后,心里隐隐觉得,“我这辈子真的是与黄公望大师有缘了。”何水法越发相信自己注定要与《富春山居图》结缘,让两段分隔多年的画作合璧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2010年,适值《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何水法觉得让两段画作“团圆”的时机已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何水法提交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的提案。当他把自己起草的《关于富春山居图合璧故里展出的提案》分送给参加全国政协的文艺界委员后,郑欣淼、冯远、韩美林、冯骥才、梅葆玖、巩汉林等委员当即附议。在温总理关怀下,2011年《富春山居图》合璧展正式启动,何水法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他说:“2011年去台湾参加《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对我来说已是四顾茅庐,而且是一次如愿之行。这是两岸百姓之幸,文化之幸,也是我何水法的终生大幸。”

  可是,这只成功了一半,《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还没能回到它的诞生地。“我特别希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也能回到它的原创地合璧展出。”站在抱华楼偌大的平台上,何水法极目远眺: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富春山居图》这幅传世名作在抱华楼相遇——让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本报记者 刘慧      浙江日报


分享按钮>>何克抗:农村教育的“飞天梦”
>>何西庆:干部最怕对群众疾苦“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