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铮: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5日 中国文化报


 

  何晓铮,山东济南市人,祖籍山东菏泽。1958年师从山东雕塑家协会主席王兆善学习雕塑,同年拜面塑大师李俊兴为师学习面塑,1959年成为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2010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

  走进何晓铮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架上、窗台上那一尊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色彩艳丽的面塑。

  自从1959年成为面塑宗师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的一辈子就和面塑拴在了一起。

  完美者何晓铮

  26日,当记者在何晓铮家里见到他,眼前这位老人虽须发银白,但透着一股精神气儿。提起面塑,他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何晓铮的面塑被称为“何派面塑”,既传承了山东面塑出手快、一气呵成、色彩艳丽而不俗的特点,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气息、艺术气息。

  虽已年过古稀,何晓铮老先生依然没有停歇手中的活儿。“趵突泉公园管委会向我约过一组作品,给的题目是趵突泉节气。”何晓铮介绍,用民俗特征表现节气构思复杂,要靠“心”来创作。例如用鞭炮表现春节、粽子表现端午节,很多细节要考虑到,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有几个徒弟打下手,还是花费了三个多月才完成。

  “艺术最怕赶活,趵突泉节气这组作品要的时间太紧,不然会做得更完美。”何晓铮说。

  何晓铮的完美主义表现在每一件作品上。《李逵捉鱼》是何晓铮满意的作品之一,“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小小的面塑将黑旋风李逵生猛、强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胳膊和腹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

  2003年创作的《姚明像》花去了何晓铮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件作品被反复推敲、重做,只因为他觉得没把姚明的“神”表现出来。“当时觉得形似神不似,就重新做,反反复复很多次才觉得《姚明像》不仅是形似,更多的是有了那股神儿。”

  何晓铮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仕女、寿星、罗汉、观音等创作,他的作品也是与时俱进的。何晓铮称:“用传统的艺术反应现实事件才是传统艺术的最大的意义,传统要继承好,但是创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杨利伟、刘翔、姚明、萨马兰奇,甚至连乔布斯都成为他“指尖上的作品”。其中2006年创作的《刘翔像》已被刘翔本人收藏。

  在面塑制作形式上,何晓铮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我曾经看外国人做出来的水晶鱼,就想为何不做水晶面塑呢?”为了这个水晶面塑,他付出了好几年的心血。就是这种对面塑艺术的执着守望,何晓铮发明了水晶塑和浮雕面塑,创作了七种面塑,成为一代面塑大师。

  为师者何晓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师后,何晓铮就致力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几十年来,他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面塑艺术也在各地开花结果。

  何晓铮说,他的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学员,这些年在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授课,听课的都算学员。第二层是学生,是经常来家走动、学艺的。第三层才算徒弟,是传统的作坊式的手把手教出来的。规格最高的徒弟叫入室弟子,是在诸多徒弟中遴选出的佼佼者,要经过正式的磕头拜师仪式才算是入门了。何晓铮对记者说,他各地的徒弟有150多名,但是入室弟子只有近50人。

  北到内蒙古、南至峨眉山、西达新疆石河子、东到福建都有何晓铮的得意门生。做何晓铮的徒弟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经过一次严格的面试。“这个面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远也要来一趟。首先看有没有诚意,再看人品和艺德,还看学习有没有灵性,最后还要看有没有持久性,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如果这几点都具备了,那才可以传授他技艺。”何晓铮说,“我有个新疆的徒弟,为拜师千里迢迢来了两次。”

  有人说,入室仪式是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但是何晓铮认为,有些民俗流传下来还是有合理性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行磕头礼,更能加深师徒间的关系,明确师徒的责任和义务。

  面塑宗师李俊兴当年看中何晓铮,收他为徒,为此两年没收其他徒弟。何晓铮回忆起当初拜恩师李俊兴为师时,济南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副所长曾说他手大不适合做面塑,李俊兴却说:“做面人是用心而不是用手。”这句话对何晓铮影响至深,他对自己的徒弟也这样讲,手只是心的延续,是心的工具。何晓铮收徒弟也有一条:“只要我觉得你行,你肯定行。”

  何晓铮现已73岁高龄,当记者问到他还会不会再收入门弟子,他表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基本不会再收了,但是也绝不放过有才华、有素质的可塑之才。

  传播者何晓铮

  为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古老的面塑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何晓铮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览。如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何晓铮个人面塑展”,在北京华都饭店、济南饭店多次举办的展览和观摩会,以及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的“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的展出,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面塑绝技,弘扬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何晓铮给记者展示了一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册子,收藏了多年来国内外友人的来信和照片。扉页上,有一位德国艺术家给他邮寄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何晓铮先生,让我在济南期间很幸运地欣赏到了魔术般的艺术。”何老说,几十年来到各地推广面塑、举办各种展览,也结识了各国的艺术家。艺术说到底是相通的,面塑这门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欣赏。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民俗老街曲水亭街有何晓铮的面塑工作室,常常有人驻足欣赏。何晓铮说,曲水亭街是最具济南风味的老街,把工作室设在泉畔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面塑艺术。

  年过古稀的何晓铮跟面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时常想起50多年前当面塑宗师李俊兴问他愿不愿意从事面塑工作的时候,他曾不是很情愿。但一脚踏入面塑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出去。

  “我曾经有很多机会调去高校和其他文艺机构,但是每一次别人提供这种机会我都婉言拒绝了。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会这么做,只有三个字‘离不开’。”

  何晓铮曾获多次殊荣,他对其中一个尤为看重,即“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自从迷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面塑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守望。(记者 宁昊然)

发表时间:2012-06-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按钮>>何伟胜摄影展在潮州市博物馆展出
>>何园“水心亭”将现花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