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瑾:博士生论文答辩不应是“浮云”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5日 何瑾


 

 

  时下,高校毕业生正纷纷进行毕业前的论文答辩,其中包括博士生的论文答辩。然而,在参加了几场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之后,笔者发现中国式的博士生论文答辩不乏敷衍与世故,甚至还有博士生在答辩通过之后轻描淡写地说:“只要毕业论文搞定了,答辩都是‘浮云’。”

  对其中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的印象尤为深刻。先出场的几个全日制博士生,在答辩过程中还能做到战战兢兢、有模有样地进行论文陈述并回答评委的提问,而轮到几个在职博士生出现时,答辩的性质就完全变味了。只见年纪明显要比全日制博士高出一截的几个在职博士生,先是短平快地把论文梗概介绍了一遍;接着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地谈及自己读书期间,在工作上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表态愿尽地主之谊欢迎老师们到其所在地做客……一番答辩之词说得热情洋溢又生动得体,不愧是百炼成钢的职场老手,然而其所谈内容却大体与学术无关,更谈不上与评委进行交流互动和所谓的“答辩”了。

  然而,不少评委老师却乐意以此方式与博士生进行答辩交流。在前期收取博士生连同毕业论文一起送来的评审费之后,评委还可以在答辩现场收取数量可观的答辩费。答辩结束之后自然又少不了一顿“谢师宴”,还有精致礼品之奉送乃至桑拿洗浴和卡拉OK之安排;或者诚如博士生所言,今后少不了要到其所在地去“做客”。

  其实,很多评委老师只要粗略浏览毕业论文,就可以知道答辩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如何、能否够上通过毕业的水准。然而大家之所以心照不宣地大开方便之门,原因无非在于以下三点:一是维护“圈子”之间的往来。承蒙人家导师给面子邀请自己前来参加论文答辩,如果过于较真则显得不合时宜,也让导师下不了台,更何况今后还要与同行相互呼应往来。二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既然收取了博士生孝敬的评审费,答辩时不让其通过则显得不合人情。三是缺乏监督机制。反正最后博士生论文上网时也只有博士生和其导师的签名,没人知晓谁人参加了现场答辩,自己无需承担相关的风险,也就乐意答辩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作者系大学教师)

2012年06月04日06:09 东方早报


分享按钮>>何晓亮:新能源汽车高端化 或高处不胜寒
>>干年古桥何公桥露真容 苏东坡曾写下《何公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