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博物馆藏何冀平《天下第一楼》人物构思手稿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6日 北京晚报
何冀平198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人艺。她贡献的第一个剧本是《好运大厦》,剧院于1984年上演,并拍了电视剧。随后她就开始考虑下一个写什么。大约在1986年前后,她就萌发了要写烤鸭故事的想法,于是之在《天下第一楼》首演之后发表的贺词中说:
两年多以前的一天,她向我提出要写关于烤鸭子的故事,征求我的意见。说实话,我当时听了颇感意外,甚至有些踌躇不安,这么年轻的“女孩儿家”,这个题材拿得下来吗,又能写出些什么新鲜的意思来呢?但我还是同意了,并违心地说了几句这个题材有前途、很新鲜之类的鼓励的话,天晓得,她能写出什么来呢,她对“五子行”又能有多少了解和体验呢?(于是之《贺何冀平同志》,见《〈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263页)
何冀平后来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曾经提到1985年读过一篇外国人记述“全聚德”的文章,作者竟然称赞烤鸭技师“不亚于演奏巴赫乐曲的音乐家和山水画家”,这引起她的很大兴趣:“我在北京城南荒僻的小胡同里,找到正宗挂炉烤鸭的第三代传人田文宽,他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老家山东,话不多很诚恳,一双大手非常有力。是他把我带进和平门烤鸭店。”(何冀平《〈天下第一楼〉写作札记》,同上,4页)
烤炉这个地方,在行里被视为禁区,除了烤炉师傅,外人是绝对不许靠近的。但有了田师傅的面子,她在烤炉前看了三个月。不久,何冀平又结识干了六十年堂头的李祥寿——饭馆让人服,全靠堂、柜、厨,堂,就是过去说的“堂头、跑堂”,也就是戏中林连昆扮演的常贵儿。她与这个和善的老头儿成了朋友,他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都一古脑儿地倒给了她。她感慨:“从南城到北城,在那些陋室窄巷中,我寻找着当年被叫做‘五子行’的人。他们多数没有文化,满肚子不为人知的学问,像一坛深埋在地下的陈年佳酿,就要随风化为泥土。自古留名皆将相,什么地方有他们的姓名?我要为他们立传。”(同上,5页)
但是,何冀平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行是一个海洋,越深入越觉得学问多。我眼花缭乱,饥不择食,小本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心里却觉得茫然。”她沉浸在思考、求索和创造中,写了很多草稿和片段,光是结尾就反复修改了近一年,可见其创作的艰辛。于是之事后称赞她说:何冀平“所收集的材料,足够写出一部长篇来的,但她只写了一个只能有四五万字的剧本。从‘经济效益’上说她是吃了亏的,但这种吃亏的精神令人钦佩,我想观众会报答她以应有的热情。”(于是之《贺何冀平同志》,见《〈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263页)曹禺也给予她很大鼓励,赞赏《天下第一楼》“是一出好戏”;听说中戏戏文系她的同班同学中只有她还在坚持写戏,曹禺有些激动,对她说:“搞戏是清苦的,这个戏不是写了‘敬业’精神嘛!写戏也要有这种精神,现在各方面是多么缺乏这种敬业精神呀!”(董静整理《没有不散的宴席——曹禺谈〈天下第一楼〉》,见《〈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256页)
首演定在1988年6月12日,《天下第一楼》一炮打响,一夜红遍京城,被誉为领导满意、剧院满意、舆论界满意以及观众满意的“四满意”戏剧,何冀平也因此剧成为万人瞩目的剧作家。
2012年06月05日 11:20:15 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按钮>>【身边感动】何吉发:为了16年前那碗面
>>东至县成功人士何龙林回村捐资 成立助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