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沙湾居、坊、里、街、巷得名----何兆鸿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9日 何兆鸿


 

 

  清末,沙湾的村居已发展为辖下一居,三坊、十三里,共有大街三十三条,巷二百八十四条。由于历史文化深厚,这众多居、坊、里、街、巷,极具各个朝代的鲜明特色,含义深邃,意境优美,成为欣赏历史文化名镇的一篇华章。

  沙湾的居、坊、里、街、巷得名,基本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突显宗族理念

  如何族为让万世子孙不忘宗祖,他们以秦初得姓于安徽庐江的史实,把留耕堂前至墩厚里的那段街命名为“庐江週道”;明朝中业,在今东村京兆小学至坭墩巷、安宁东街二宅巷至天海祠一带,形成黎氏子孙为主的聚居地,他们以前人“躬修文学,明习文法,以经术通于世务”为训,逐将此片聚居地名为“经术里”。

  二、 以名人命名

  名臣李昴英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登丙戌科鼎甲进士第三名(探花),官至龙图阁待制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监修国史、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自号“文溪”。昴英于宝佑五年卒,谥“忠简”,人称“李忠简”。其沙湾子孙为纪念他,便把村最西边的民居区定名为“文溪里”,把在东村李氏宗祠(久远堂)斜对面的巷定名为“忠简门”巷。

  清道光、咸丰年间,沙湾何氏二十一世和二十二世的高瑶、与斗等人,在北村车陂街与鹤鸣街相通的巷中,建成几乎清一色的以红砂岩石作墙基,直建到二层才用青砖作墙,墙厚五、六十公分(称五隅墙)的多层“镬耳大屋”,时至今日,人们仅记这一巷的大屋是高瑶等人所建,于是也称其为“高瑶巷”了。

  三、 彰显科举功名职衔

  沙湾何氏五世祖翊龙(四世祖德明第四子),因明经科授文林郎,今北村的“文林坊”即为纪念他而取名;何子海(沙湾何氏九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中乡试举人第二名,翌年再中进士,授将士郎,任邳州雎宁县县丞,其在任上大有政声。由于他与高祖何起龙均中进士,乡人便将他们的原居地题名“进士里”巷。

  何氏远祖昶公(又称玉山太公),任后晋御史参军,为平雄(州)韶(州)浈(江)盗贼,领兵征战,屡获大胜。后因狂风大雨,波涛暴作,全部战船翻沉,昶公与妻同溺亡。其死者无数顺水而下,唯昶公夫妇尸,却逆水上流三十余里回雄州(即现在南雄)。后赐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沙湾后人建流芳堂(即西村小学原最东面的那座祠堂)纪念他。由此,流芳堂所在之处亦为“侍御坊”。

  四、旌表人瑞

  清乾隆、嘉庆年间,推行“优老之礼”。实行民间凡百岁老人,朝廷赐九品禄及银三十两建牌坊门的旌门制度。沙湾历来环境优雅,社会稳定,民间富裕,乡人注重养生,“优老”的老人尤多。由此,乡人把老人居住地改为旌表巷名。如北村亚中坊的“百岁坊巷”、“升平人瑞”巷、侍御坊的“百岁坊巷”及东村江陵里的“长寿巷”。

  五、表达乡人的良好愿望和崇尚理念

  由于乡人知书识礼,居、坊、里、街、巷的命名,亦充分体现他们的良好愿望和崇尚的理念,而各坊、里所表达的各又不尽相同。

  村中形成居住区最早之一的北村承芳里,所表达的愿望是纯朴、直接的,所以把里中并排的巷,一口气改为“承荫巷”、“承芳巷”、“承福巷”、“承贵巷”和“福禄巷”、“福寿巷”、“福善巷”;“荫德远从宗祖种”,因有德于先人庇佑,所以南村侍御坊的主要巷名是“接德巷”、“为德巷”、“成德巷”、“德祥巷”;西村忠心里崇尚仁、义、忠、礼、信,构筑和谐,所以里中的主要巷名有“太和巷”、“仁和巷”、“仁安巷”、“和厚巷”、“忠信巷”、“礼义巷”。

  六、以景或当时风俗命名

  由于水绿青山塔高于安宁西街十米多,与两地相通的巷需拾级而上,时时望天轻叹,故其巷名雅称“步云里”巷;北村亚中坊有一条街靠近文屋山和土地岗,由于风水特别好,引来群鹤聚居。一早一晚,鹤群在街的上空翱翔、鸣鸣声叫。由此触景生情,这条街得名“鹤鸣街”。

  亚中坊还有一条巷,每逢中秋等佳节,每家都扎鱼灯、花灯,并挂在门上,引来人们前来品评欣赏。为此,人们就把这巷定名为“赏灯巷”;最为俗气的是“鸡膥巷”。在封建时代,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但因家贫,许多妇女要把家中养的母鸡生下的蛋拿去换钱,但又不能直接到市场,只好拿去较少人来往的地方悄悄摆卖。而北村滑石巷与郡侯祠相连的那段巷最为适合,妇女们常聚集在这里卖鸡蛋,时间一久,此巷就叫“鸡膥巷”(广州方言,即鸡蛋)。

  (何兆鸿)来源番禺日报

 

2012年06月09日05:03 |   番禺日报


分享按钮>>何卫宁:认准的路坚持走下去
>>龙均海公开基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