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达平:“创新之火”铸就辉煌业绩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11日 中国江苏网
26年来,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达平用创新的火焰,把一个炼铁的土焦窑发展到横跨运河两岸、占地5000亩的巍巍钢城;把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年产300万吨钢、300万吨材的国内知名特钢企业。去年,淮钢销售收入149.34亿元,利税10.6亿元,位列全国特钢企业第三、世界第六。今年,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淮钢利润增长11%。
沸腾的钢水,成就了何达平的人生辉煌;飞溅的钢花,映射出苏北大地“两个率先”的光明前景。
“八字方针引领企业26年”
1970年,清江市(现淮安市)政府拨款100万元建了个小高炉——沙钢集团淮钢特钢公司的前身清江钢铁厂诞生了。这个土焦窑为淮安产出第一块铁,但由于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落后,年年亏损。上世纪80年代省冶金厅发文,勒令清钢下马!
生死关头,以何达平为首的新领导班子走马上任。
何达平,1970年从苏州电力学校毕业后支援苏北建设,1971年被抽调参与钢厂筹建大会战,从班组长、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公司副经理一路走来,深知淮钢发展的艰难。对外,淮安一没矿山二不靠江达海,办钢厂客观条件先天不足。对内,设备是三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小、产能低,没有竞争力。
上任伊始,何达平制定了“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的发展思路。他说:科技进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改造是落实科技进步的载体。
手上没钱,何达平的对策是:走开放合作之路,“借人家脑袋、掏人家口袋”,积累发展资金。
他与无锡第三钢铁厂合作,联合实施450轧机改造工程。因不配套而“睡”了多年的450轧机被技术性“叫醒”后,改变了公司要将钢锭运往苏南开坯再返回轧材的历史,仅运输费、加工费两项每年就省下1000万元。
1988年,机电行业大发展带动矽钢片走俏,敏锐的何达平果断决定与矽钢片的龙头老大上海矽钢片厂联营,改造技术设备。四年后就收回投资,获利5000万元,成为淮钢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1986年到1993年,淮钢老厂连上4个10万吨的台阶,浴火重生,完成了第一次跨越。1993年,是中国钢材产销最为兴旺的年份,淮钢还掉全部贷款还盈利1个亿,迎来钢花四溢的春天。
“时刻想着危机才能远离危机”
在企业发展上,何达平总是站得高、看得远。1993年,淮钢利润突破亿元,成为“亿万富翁”,有人开始飘飘然,说要盖个漂亮的办公楼,还有人说要盖两座职工公寓,好好享受一下企业福利。
何达平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小富即安、不乘势而上,用不了几年全厂人都要下岗回家。为此,他点燃淮钢发展史上的第二把“创新之火”: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同时,推动自主创新,跨过大运河建一条中国最新最完整的短流程炼钢生产线。
上多大的项目?有人说上个30吨的电炉,这样就赶上国内先进水平了。有人说买个国外的二手设备,上个50吨的,这也是国内同行的普遍做法。
何达平却有更大的手笔,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涅利公司70吨的生产线,建一个投资10亿元的新厂!有人反对,说他好高骛远。他说,“上30吨和引进‘二手货’是省钱,但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技术,跟在后面永远落后”。
有了先进的设备,并不等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的发展还要靠自主创新。1996年,为攻克“铁水热装”电炉炼钢技术,他亲任技术攻关组长,吃住在车间,夜以继日地试验,终于攻克了全国领先的“铁水热装”工艺难关,创造了全国同类电炉炼钢电耗最低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这些年来,淮钢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一路迅疾奔跑,开发新品种199个,新产品127万吨,新增效益3亿元。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打开了淮钢跨越发展的一片新天地。从淮钢最先进生产线下来的成品钢被源源不断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上海地铁、京沪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淮钢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铁路用弹簧钢生产基地之一,跨入全国冶金50强。
“思路超前才能行动超前”
2000年前后,在全国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何达平分析:目前全国电炉太多,电炉炼钢将进入亏损期,淮钢成本技术都不占优势,必须转型,错位发展。他点燃了淮钢发展史上的第三把“创新之火”:转型升级,调整结构,从优钢向转炉炼特钢转轨。
2004年,总投资12.6亿元的烧结—炼铁—转炉长流程炼钢线投产,每天产钢3200吨以上,淮钢迈上年产200万吨钢、200万吨材的新台阶。正因为这条生产线,当2005年3月全国钢战白热化,大多数钢厂亏损时,淮钢的特钢市场一枝独秀,实现销售75亿元。
与此同时,一直关注世界冶金科技最前沿的何达平,把目光盯在国外转炉生产特殊钢大棒材技术上。2007年,国内首条转炉特大棒材生产线在淮钢建成,使淮钢钢、材产量双双突破300万吨,成为全国特钢产量最大的单元基地和全国最大口径连铸圆坯生产基地。
“只要有利于淮钢发展,我们就去干”
2006年,何达平采取了一个同行看不懂的动作——企业改制,引入战略投资,与国内第一大民营钢企沙钢重组。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很多人说“何达平把好好一块肥肉往人家嘴里送!”
为何走这一步?何达平说:“世界范围的钢铁重组是大趋势,而目前国内钢企,规模小、数量多,有年产六七万亿吨的效能但竞争力弱。与其将来被吃掉、挤掉,不如现在主动攀大求强。”
重组后的淮钢怎么样?何达平说:“重组前淮钢是银行高风险区,重组后市农行一次性就授信20个亿,享受苏南企业待遇。额度高了,利率也下调了,现在仅银行贷款利率一项一年就为淮钢减少2000到3000万元成本,只要对淮钢发展有利,我们就去干”。
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企业机制更灵活,抗风险能力更强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企业发展,反而成为淮钢发展新的“里程碑”,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不走单打独斗的老路,淮钢在2007年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实现“四连跨”,显示出重组的巨大优势。
从改造老设备到建设新厂区,从转型特钢到引入战略伙伴,淮钢26年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持续创新之路。凭着“创新”这个“法宝”,何达平每次都把困难化成一次新的机遇,促成淮钢的“四次”大跨越,让企业及时搭乘上一列列时代发展的“高铁”。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蔡志明 沈峥嵘 编辑:后晨
2012-06-11 08:39:00 中国江苏网
分享按钮>>花儿厦门唱区将强兵弱 冠军何钰菲或成独苗
>>昌吉州:何银粉 小板凳一刷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