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之真谛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12日 重庆何其容


 

再谈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之真谛

重庆涪陵何氏宗亲会 何其容

 

禹后裔姒改何姓的源流史,我在2011年9月为世界何氏宗亲总会文史部在广东惠州召开首届何氏源流研讨会撰写的《浅谈禹后裔姒改何姓的真谛》和《姒改何与韩改何之异同》的论文,比较详细地作了论述。这次世总会文史部又通知:2012年6月1日在安徽太湖召开第二届何氏源流研讨会,为了进一步论证姒改何姓之真谛和历代杰出先祖史绩,再撰文。

一、禹后裔的传递及灭国 “大禹”黄帝之五代孙,姓姒氏(按: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禹)。舜之子商均不肖,禹治水成功,乃荐禹于天使代已位。舜崩,禹遂即天子之位。都安邑,国号夏。禹在位二十七年,寿100岁(按《世谱》载在位八年,寿103岁)传位其子启“(《纲监》卷一43页)”按经世书,起禹丁已,止桀甲午,传十七王,四百五十八年“(《纲监》卷一46页)”。 桀无道,被汤灭国。汤念“夏德之盛”,“不可使其后无茅土之封”。因封懿(桀之子)于杞(河南开封府杞县),使奉禹祀,是为杞国第一君。传至二十六代商杞·惠公仿古金天氏系姓之例创制《姒氏谱牒》,生子戴公。(《何氏历代世谱》第4页下简称《世谱》,)“值周灭殷,凡传二十一世,六百四十二年。周武王己卯十三年再封禹后裔东楼公于杞·都雍丘(今河南杞县)生子西楼公(《世谱》第6页)”。 东楼公至简公(讳春名姒春)失国(按:简公周贞定王癸已二十一年,继出公立四年,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楚惠王入寇·杞遂亡。)凡二十七君,二十三世,(按《通监》作十九世误)。六百七十八年。自是神裔华胄降为编氓。生子禹裔(《世谱》第9页)。

二、禹后裔灭国逃窜安徽庐江及以居地为姓由来 禹裔因先父简公亡国,窜处安徽庐江河干(今安徽庐州府辖境内),生子绍圣。绍圣—贲偾,相传七世,历时二百二十四年之久。《(世谱》9页)。 “贲偾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至秦政并吞六国之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实行制度大改革,全国设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改革姓氏合一。贲偾公此时是一个祖辈久居当地的土著民,早已忘却和舍念先世的显贵爵位,乘着改革的新潮,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河,此何氏之所自起也。(《世谱》第10页)生子迪光(按:杞被楚灭时,江南庐江河之地尚未入楚版图,至战国乃棣之。秦分天下为郡县,则属九江郡,今南直凤阳府秦州、杨州、淮安、庐州、庆安等府及和、滁、徐三州;江西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建昌、抚州、临江、袁州、贑州、南安等府及吉安府之半。至汉属庐江郡。清时,安徽安庆府所领之怀宁县,桐城县、潜水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及庐江府所领之合肥县、无为州、巢县皆属汉时庐江郡之一部分。我族因居庐江县时最久,故郡名庐江。)

三、禹后裔踵修谱牒的几个主要记实 迪光至敞公,相传八代,这是韩改何与姒改何的始祖几乎同名的八代,也是混淆不清的八代,谁是攀龙附凤,我在《浅谈姒改何与韩改何之异同》一文中作了详细的世系对比和事实的叙述,两个何修(修)出现,姒改何修在前,比韩改何修早30多年。韩庶(自修)改名何修,或韩允(讳修)改名何修,要问个为什么?。敞公,字文高,东汉汝南太守,后免官退归,由扶风平陵(今陕西西安府兴平县)徙家庐江冶父山(今安徽庐江府庐江县之野),读书种花以自娱,尝踵鄢公续修何氏族谱,并于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山,以垂不朽!(《世谱》第14页。) 敞公至继杞公,相传了38代。继杞公,字昌先,号菊友,筑室冶父山(山名,在安徽庐江县之野)种菊十余年,自号菊友,日偕词客,泛舟白湖(安徽庐江县之南有黄波湖,东当西河以入大江。黄波湖之南有荡湖,简称白湖,白湖之西北有支流,上流出于庐江县之西南)之间,煮酒吟诗为物外游。复于淳化二年辛卯(公元991年)建祠冶父,掘得敞公所瘗《源流碑》,汇集休公……风度公……羲庆公等续修的谱,汇编成《何氏历代世谱》五十六卷。生子允文、允修、允武。(按:庐江县之北有巢湖,其北有黄波湖,黄波湖之南有白荡湖,白荡湖之南为长江。继杞公泛舟白湖,其七代孙镕(字声一)之欲从兄铸(字伯寿)一叶巢湖即指此二处),(《世谱》第30页)。 继杞公至大受公,相传7代。大受字超儒,宋宁宗时进士,任安徽颖州府秦和县教谕,解甲归里后撮取《历代世谱》著《图案》一卷,(《世谱》第35页),大受公—德明公(入川始祖)相传5代。德明公,原名盛,字师发,元·至正丁酉十七年(1357年)随明玉珍入蜀,陷成都,据重庆。1363年玉珍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封公“万户侯”,世袭“千户伯”,掌涪陵军队。1364年,明太祖授公“涪陵卫指挥”;1374年以身殉国,太祖追赠“建威将军”赐谥"忠节"(《世谱》第41页)。 综上所述,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是清晰可见,有椐可查的。

四、有历代修谱先哲作考证:商代有惠公、定公;周代有钦公、靖公、禹裔公;西汉有修公、毅公、鄢公、东汉有敞公、休公、潜公;东晋有函公、玄公、风度公;南朝有敬叔公、晦公;唐朝有政公、修文公、伟公、羲庆公;北宋有继杞公;南宋有大受公;明朝有超公、旭公、仲山公、襄公、文韩公、穆公、以让公、以孝公、士鼎公;清朝有化龙公、显虞公、佑虞公、绍虞公、体先公、有基公、崇煜公、坦公、体仁公、廷赞公、忠贞公、传杞公、华光公、天泰公;民国有星垓公、卓然公、朝宗公、文钦公等,计历经12个朝代52人,可谓代不乏人。迄今四千七百多年,相传156代,朗如星月,纚如贯珠。可谓史料珍贵难得,完整的《世谱》难得。 我们今天研究(研讨)何氏源流史,是何氏有识之士的重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后代子孙寄予我们的盼望。因此,我们应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坚持以史为据,以实纪事,以事叙实的原则,应以无私的公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扬弃旧的“文贵自得”,资料保守的思想,特别要打消“唯我独尊、沽名钓誉”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也不要自作聪明,擅自评论推理,甚至是自我分析,“尽量的猜想,很可能是”去看问题,判断问题,作出结论,这是很不严谨的学风。四、和几个族贤宗长交流(回应)几点提法(意见)。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何德宝、何存兴、何柏成三位德高望重的族贤。何德宝宗长自谓进行家族谱牒姓氏文化研究,三十多年来自费遍访25个省、及直辖市、近千个县、(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上万册国史、地方志,谱牒、史料,为编写550万字的《中华何氏源流大典》巨著,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功不可没。遗憾的是他只找到了他自己树立的何姓始祖———韩庶一人为正宗始祖,其余30多个姓源始祖都归之为赐姓,改姓,冒姓,均不在研究之列。特别是他“五论始祖论”,竟而引起何氏族众哗然,争论之战不休! 华中科技大学何存兴教授,是我最尊敬的族贤,为了研究何氏文化,他走访了湖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西、广东、浙江等省中的计50多个大中小城市,查阅了数百部《何氏族谱》及大量史书,地方志、杂志、报纸等各种参考资料。历时22年之久,编写了《何氏源流考》共五版,主修了郧阳《何氏宗谱》,至今年近80老翁,仍“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为研究何氏源流史不遗余力,尤以对韩改何的研究颇深。1、淮阴侯的后代姓韦不姓何;2,韩庶为始祖的事实不可信;3、详细记载韩允的世系;4、汇辑了《禹王姒文命后裔中的何氏支系》“姒改杞,杞改何”的资料。我认为不能把重庆涪陵何氏世系的历史源流史统一起来或加否定。姒何杞不是人,也不是姓,是说姒改何姓从杞国后的含意,至于列举那些以国为姓杞的旁证,只能说是“人云亦云”天生我晚无知讹从而已。该资料第3页中说:“基于上述认识,作如下分析”1、“从夏禹王(姒文命)至杞简公·春为止,共58世都姓姒。2、从(杞简公·春之子)禹裔—绍圣—念祖—徽阴—熙庵—裕昌—衍夏这7世姓杞”。这种推理的说法,是否太轻浮随便了,既然国都灭了,后面子孙不沿祖宗姓姒而去姓杞吗?老前辈何错?当代人怎无关?存兴宗长何须自作多情。其实姒改杞姓有之,姒改其他姓有80多个,姒改何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研究一个问题(一个人,一件事)要认真过细一些为好。你编写的《何氏源流考》第五版中的七,(《何氏世系》37页)何氏一世祖何允,韩王安之子。韩王安元年—公元前238年,在位9年,公元前226年被秦处死,生子长成、次允、三悦,相传5世至何修(生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与韩王安被处死相隔23年,就相传5代人,平均多少年繁衍一代人?韩王安的生卒年到底是什么时候?没人说得清楚。也许存兴教授还需仔细的分析一下吧。 万州何柏成宗长,是我认识后多次拜访交流共事的族贤。他二十多年研究何氏源流史付出了不少心血和精力,编写出了《万州何氏族谱》、《川渝何氏源流简史》和其它一些汇编资料。他做事都是亲身亲为,精神可贵。至今仍不停笔,不清闲,风尘不避。“老骥伏枥,壮志不减”,积极撰文参加中华何氏源流研究会,凭借晚霞映桑榆,提笔写春秋。他和存兴教授一样都否定韩庶为始祖的事实,也对姒改何作了些研究与关心,在署名何锬写的《西汉名臣何武家世探源兼述何氏始祖何允由来》一文中说“按何俊新的论述”……关于韩改何与姒改何均有何比干相同世系一事。原因是:“涪陵的材料讲得清楚,其世系是北宋初年,其先辈何继杞到安徽,今之庐江县冶父镇,经长期调查,后形成的,显然,这是世系‘嫁接’,造成的”。这种引用别人的话作证据,不是以讹传讹吗?北宋继杞公,不是到安徽冶父山经“长期调查”,而是筑室为家,种菊十余年,日偕词客,泛舟白湖之间,煮酒吟诗为物外游,后建祠于冶父山掘得敞公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与休公抱残续修的谱牒,合二为一,著成《何氏历代世谱》56卷。这是“嫁接吗?”跟谁“嫁接”的?这是“经长期调查”吗?调查什么?“何俊新的”“论述”可信吗?我们都以为真吗?我们今人去论述前人所作的事或过错,也只能是个人的分析,“尽量的猜想,可能是”“而妄自非言”;也只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自讨苦吃,费力不讨好。

五、团结一心,和谐共勉 研究何氏源流史,本是一件大事,何氏族人共同的一件大事,是我们何氏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的目的:传承文化,厚德载物,睦族敦亲,振兴中华。不是各树旗帜,唯我独尊,图名图利;不是争强弱,论嫡庶,划正宗与赐冒之分;更不能互相攻击,谩骂,制造矛盾,而应是史料交流,资源共享,团结一心,和谐共勉。不以已见为自尊,不以位高而自恃,不以权微而自轻。历史证据是唯一的,一切伪造(猜想,推论)是无用的,我们参与研究何姓源流史的每一个族贤、宗亲都应该先正已而后正人。换句话说,先把自己的始祖(落业祖)的源流弄清楚,找到(收集)的史料(史书、老谱),经过反复过细的考证,能拿得出真实的硬件,不怕别人提出质疑,首先要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检查问题,考证问题,不要只道自己是而言别人非……。如果我们一时找不到史料(史书)佐证,就不要轻易作结论(判断),本着远祖文化认同,近祖血缘相亲和一姓多源,多源同宗的原则处理问题。我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伪装的应当剥去”。历史的造就(考证)自有后来人,让我们携手共勉吧! 附注:何锬到底是谁?至今不见其人和介绍其人。重庆[何锬]姓氏文化编辑部在哪里?有哪些人员组成? 重庆涪陵区何氏宗亲会会长 何其容浅识 2012年5月20日 病中写于居家 按:此文为在太湖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何氏姓氏研讨会论文

 


分享按钮>>浅谈禹后裔姒改何姓之真谛
>>浅谈“姒改何”和“韩改何”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