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何姓】何系列:“何家花园”的兴衰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18日 大众日报


 

济南过去的私家园林多已不存,有的废为民居,有的融入公园,也有的改为公共文化活动场地,颐园就是一例。


颇具江南风格
颐园位于古城西部、 五龙潭以北,与风光旖旎的大明湖隔河相望。这是民初原察哈尔省(今已撤销,划入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督军何宗莲于1918年弃官回济南后所建。当时范围较大,北部为其宅邸,南部为花园(园林建筑),遂以“颐园”命名,寓以颐养天年之意,当地百姓则称为“何家花园”。
颐园内遍植高大乔木多种,夏日浓荫蔽日,又加从大明湖吹来的习习凉风,十分清爽宜人,春光中桃花盛开,娇艳无比。园内引入五龙潭北流的溪水,绕厅堂四周潺潺流过,水清见底,游鱼可数,花圃中的名贵花卉争奇斗艳,引来蜂蝶翩翩起舞,池塘中盛开的莲荷红白相间,掩映在浓绿的荷叶丛中,更具风姿,微风吹拂,阵阵幽香,沁人肺腑。
水中有一处平台,上面建有一处六面亭,朱红楹柱,碧瓦覆顶,亭内富丽典雅。院内主要有两处厅堂建筑,客厅为砖石结构,坐北面南,正面四楹抱柱。何宗莲多在此接待宾客,或与文友小酌、品茗,吟诗作文,唱和酬答,享受远离政坛风云的清高隐逸之乐。
在客厅右侧还建有一处方厅,其建筑构思独特巧妙:四周均以门窗代壁,东西两面各有四扇门窗,南北两面则各有五扇门窗,皆为精美的花棂雕刻,上镶大块玻璃,宽敞明亮。园内假山占地较大,系用太湖石所建,极具江南水乡的风格。

园主何宗莲其人
何宗莲(1861年—1931年),字春江,号澄溪。1861年生,平阴县平阴镇南门村人。其幼年家贫,父母早亡,与兄嫂及侄子何丰林、何锋钰一起生活。为谋生计,1880年,他至长清县投清军吴长庆部当兵,后历任什长、把总、千总,曾随吴长庆赴朝鲜,镇压兵变。1885年入李鸿章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新建陆军左翼步兵第二营哨官及管带、北洋常备军左翼第一营营长、北洋陆军第六镇第十二协协统、第一镇第二协协统等职。后入定武军任总教习,当时,曹锟、田中玉等任教习或军官。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何宗莲驻守奉天海城牛庄,曾率部数百人与日本侵略军战于摩天岭、两夹山,屡挫强敌。1895年,袁世凯受命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何宗莲任左翼步兵前队领官,后升营管带。1902年,袁世凯奏准清廷,以原武卫右军为基础,按西法编练北洋常备军,何宗莲初任左翼第一营管带,后连连升任,历任师长、察哈尔都统。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任北洋陆军第一镇统制官兼甘肃河川镇总兵。辛亥革命后,任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察哈尔副都统。1912年10月,以副都统代理都统职。1914年,察哈尔新军发生兵变,何宗莲因镇压兵变不力,被免去师长职务,调回北京。
1915年8月,免察哈尔都统职被袁世凯调回北京,任大总统侍从武官(将军府将军),同年12月,因拥戴袁世凯恢复帝制,被封为一等男。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何宗莲仍任大总统侍从武官。1917年,何宗莲被授予陆军中将衔。1918年2月被任命为弼威将军。不久,何宗莲引退归鲁,从此不复过问军政事务。


积极响应“实业兴国”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曾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布告,施出各种实业救国计划;北洋政府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刺激人们投资和开办实业的兴趣和热情,许多在职官吏和拥有一定资金的商人或士绅纷纷响应号召,积极与工商界合作或独资兴办企业,掀起了创办实业的热潮。
何宗莲定居济南后,过着许多离仕高官曾经过的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来,他见很多官吏和有钱的人都兴办实业,自己再也坐不住了,决心投身于实业,既为社会作出贡献,又为自己积累资本。
1917年,山东督军马良出资7万元买下因亏损而被迫停业的泺源造纸厂,开机仅一年半,又因经营困难,以“无意营业”为由急于拍卖。于是,何宗莲清理自己历年的积蓄,连同袁世凯赐予的5万元,及其他贵友馈赠的现金10多万元,共计35万元买下泺源造纸厂,后更名为山东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公司),何宗莲任董事长。华兴公司于1919年4月正式开机生产,时有从事生产的工人百余人。
上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日俱增,日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至1930年,华兴公司累计亏损达 12.5万元。“九·一八”事变后,抵制日货运动再次席卷济南,华兴公司的经营才稍有回升。
另外,何宗莲还与湖北督军王占元在济南西关东流水开办丰年面粉厂,资本10万元,后扩大到100万元,可以生产出4种规格的面粉。
或许是由于有幼年苦难经历的铭记,何宗莲的心灵很快与那些在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水旱天灾摧残之下苦苦挣扎于死亡线上的难民的呼声产生了共鸣,他在济南时热情投入赈灾救民的慈善事业。
1931年8月何宗莲在济南病逝。1933年3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奖何宗莲,并批准建立何宗莲纪念碑。1934年8月1日,何宗莲纪念碑在济南商埠中山公园四照厅(1937年被毁)东侧石台上落成,碑呈方塔状,上面镌刻国民政府的褒奖令及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撰稿,清末翰林院编修、民国北京参议院议员庄陔兰敬书的何公传略,社会各界数百人冒雨参加了纪念碑揭幕式。此碑于“文革”时被拆。


故址上建成少年宫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当年曾风光无限的颐园历经社会的动乱,几经易主,又疏于修正,建筑大部分塌毁。解放初,这里变成了一家做台秤的工厂,还有一部分变为机关用地。 至“文革”前,原颐园建筑仅剩下残破的假山和少许平房,周边为空地。
共青团济南市委员会少儿工作部学习外地经验,拟建立一处少年宫,作为培训人才的基地,促进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而占地40多亩的颐园故址很适合建立少年宫。只是当时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政府财政非常紧张,建设少年宫的资金来源尚无着落。
后来团市委少工部了解到,早在1958年时,全省少先队员为建设拖拉机站曾有一部分捐献款,后因形势变化不再建拖拉机站,而这笔资金尚存。经多方努力,济南市少年宫的建立方案终于得到批准。1964年秋,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将32万捐款全部拨付,山东省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很快拿出了一期工程的设计方案。1965年8月1日,占地3200平方米的济南市少年宫落成。
“文革”期间,少年宫的发展受到阻碍,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少年宫才又恢复到正常秩序。今天的少年宫已建成多功能、全新的、设施齐全的少年儿童活动基地,当年的“颐园”如今成为培养济南“小名士”的摇篮。以赈灾慈善事业为怀的何宗莲先生如果得知,亦应当含笑九泉了。

 

何宗莲的赈灾救民之路

乔润生 孙晓娜 整理

关于何宗莲赈灾事迹,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先生在所撰《1926:何宗莲济南大赈灾》中有详细的介绍:“1920年春夏,值鲁豫等省大旱,山东旱情尤重,重灾区达30余县,灾民400余万。何宗莲‘不忍斯民之罹于厄’,于是力邀名绅吕海寰、张英麟等,发起组织山东灾赈公会,募捐赈灾。……至11月上旬,公会共募得赈灾款13.6万元,而向灾区发放第一次急赈款却达16.8万元,不足之数只好先借垫支付。……由于何宗莲带领灾赈公会同仁积极进行募捐、调查、采购、发放等工作,1920年山东的严重旱灾得到了一定的救济。”
1926年春夏,山东再次遭受严重的旱灾。鲁西鲁北41县,二麦枯死,秋禾未能播种。鲁西地区,在1925年张宗昌与豫军作战时曾遭兵灾。此次旱灾,使饱受兵灾煎熬的鲁西人民境遇更如雪上加霜。1926年5月10日,代省长林宪祖召集地方绅商代表讨论赈灾事宜。会议决定成立山东灾民救济会,并当场推定何宗莲为会长。5月20日,山东灾民救济会举行首次职员会议,何宗莲当场带头捐款大洋1000元。1926年秋,随着新粮的收获,此次赈济鲁西灾民的工作结束,山东灾民救济会撤销,何宗莲又转而通过红十字会济南分会进行赈济活动。
1928年5月,日军占领济南,济南城内总商会等民间团体建议成立了济南临时治安维持会,何宗莲被推举为会长。在担任济南临时治安维持会会长期间,何宗莲主持制定了该会章程,规定该会“以维持地方治安为宗旨”,以“赞同政府协同各团体维持地方秩序、市面安宁、中外人士生命财产”,“保卫领土,维持交通”,“营救难民及侨民出险”等为义务。依据章程的规定,积极与日方交涉,要求其释放所拘捕的中国军民,归还掠去的中国物资,募集散放款项和粮食,救济日军侵略暴行造成的大批难民。6月中旬至下旬,济南临时治安维持会与日军进行多次交涉,使被拘捕的北伐军南方籍者918人和北方籍者百余人先后获得释放。7月15日,日本古董商与临淄县龙池地方的劣绅勾结,盗买六朝时期的古石佛两尊、成化碑一座及残碑一方,偷运至淄河车站,企图经胶济铁路至青岛出境。济南临时治安维持会多次与日本驻济南领事交涉,予以阻止。
1929年12月,山东省政府组织省立慈善公所,何宗莲被聘为董事。韩复榘主鲁时,何宗莲还多次建议韩在济南官扎营一带设置养老院。

2008-08-14 07:26:00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按钮>>【何氏何姓】何系列:攀岩岩面上的“飞人”何翠莲晋级
>>【何氏何姓】何系列:访意尔康集团党委副书记何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