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院何家祠堂“72家房客”动迁

    中华何氏网 2012年8月5日 南方都市报


 

2012年08月01日08:06  南方都市报

广州现存的清代书院群大、小马站及流水井书院街复建项目酝酿多年,近日有了实质性进展。古书院群位于北京路附近。

早在2002年,流水井庐江书院的住户黄先生便听说要搬迁;上周五,他从越秀区房管局处拿到了金沙洲复建住宅小区的钥匙,成为大小马站书院街内更新保护项目范围内首批异地安置的居民。

80平方米安置房月租400元

走下又窄又斜的木楼梯,穿过铺满麻石的小巷,越过庐江书院的侧门,跟坐在何家祠道的街坊们道声招呼上班……这是住在庐江书院38年之久的黄先生每天的生活轨迹。但这种场景很快将不复存在,他准备搬迁了。

位于流水井29号的庐江书院如今虽然已经成为了北京街文化站,但是书院两侧那些两层高的“房中房”仍属于政府直管公房,居住着80来户像黄先生这样的“72家房客”。

黄先生说在10年前就已从媒体上听说动迁、也有房管局的人来进行摸查住户的意向,但一直“只闻风声,不见雨点”。

今年5月初,越秀区房管局开始跟庐江书院住户洽谈,10多户选择货币补偿,他们拿到了3000多元/平方米的补偿和200元/平方米的奖励,已在近日搬走了。剩下的60来户,都选择了异地安置。

5月中旬,黄先生和十多户街坊被安排到金沙洲看房子,可挑选的房子均为8—9楼无电梯的房间。黄先生选择了86平方米大的一间在9楼的套间,3元多/平方米的租金加上0 .7元/平方米的管理费,黄先生每月花费约为400元。

上周日,他们满心欢喜地给新家“拜四角”,有条不紊地张罗入伙的事宜。

古书院群复建工程一度停滞

据此前媒体报道,为了让百座古书院和3条书院街重现羊城,2002年广州市政府已立项将其纳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对其进行复建、改造和开发。原计划于2010年完成,但是后因开发商原因,复建工程被一度搁置。

直到去年9月,越秀区政府提出《广州市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与更新规划》,项目才再次启动。

南都记者在大马站内一张贴的《批前公示》中看到,规划中的大、小马站书院群北起中山五路,南抵西湖路,东临教育路,西至大马站路,其中教育路、流水井及其邻近的小马站路组成的区域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约占2.5平方公顷。

目前,该项目正在启动规划方案编制、立项、直管房动迁、收地、安置房源筹集等前期工作,预计到2015年完工。

讲古

庐江书院比陈家祠更老

当年数百座的书院,现在剩下来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像三益书院、西湖书院、濂溪书院、禺山书院、然藜书舍、粤秀书院这6座书院,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只剩下矗立在流水井的几个牌楼。而在这批残旧破败的书院中间,庐江书院尤为显赫。

庐江书院实为何家祠堂,于1813年落成,比1888年落成的陈家祠“年长”整整75岁。祠堂由广肇二府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合建,是清代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穗赴考时饮食起居、温习读书的地方。庐江书院在道光、光绪年间曾经两度重修。

在这里居住了38年的黄先生亲历了庐江书院的发展变迁。他告诉记者,庐江书院最初是学校,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被作幼儿园之用。大概在5年前,北京街文化站迁入了庐江书院。

该书院1993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北京街文化站、北京街考试博物馆、北京街文化活动中心、北京街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基地。

与庐江书院同为属于《广州市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与更新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保护范围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又名曾家祠)、以及药洲遗址。药洲遗址目前是一个茶馆,供游人游览。

“房客”生活

一条水管80多户用天井俨然“晒晾场”

黄先生所住的地方是二楼一间的30多平方米的公房,黄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将近40个春秋。

“楼上一户,楼下一户,平时走路都不敢太大声”,黄先生出入就是通过一条窄窄的木楼梯。他称,这是房改之后的格局,过去,上下楼都要穿过一楼人家的客厅。除了生活空间的逼仄,用水也曾十分紧张。“一条水管供80多户人用,早上把桶拿出去排队,晚上下班回来还没有轮到。”黄先生指着书院露天天井,说起上世纪70年代大院里每家每户排队轮水的情景。庐江书院的天井周边俨然一个“晒晾场”。“家里没有阳台,所以只能在这里晾衣服了”,还有人用簸箕晒着咸鱼、菜干,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不久的将来,这些场景不复存在,街坊们就要搬离这里,结束“大杂院”生活。
 


分享按钮>>佛山何氏宗亲联谊总会雪中送炭圆何氏学子大学梦
>>寻找史继禄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