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云南何志伟

    中华何氏网 2012年8月28日 环球网



  
何志伟

推荐理由:

  自主研发“MA培养基”,为生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拥有香蕉组培育种及高产栽培、复合式高温高压消毒、外殖体培育最佳组合、室内节能育苗、有糖培养基升华等尖端组培技术。成功选育出适宜云南省香蕉产区种植的“9199”、“云红”、“云丰”、“红丰”等优良品种15个,并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种苗,目前已向社会提供以上各种植物组培苗上千万株,为果农创产值数十亿元。每年在全省推广良种香蕉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增产2000千克,共增20余万吨,实现增收2亿多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个人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红河州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单位荣获全国科协授予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一、尽职尽责,在云南边疆地区香蕉产业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河州茶桑果站(香蕉科学研究所)站长(所长)、州管专家、州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何志伟同志,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认为香蕉是云南省的优势产业,是红河州位居榜首的热带果种,在云南省水果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蕉产业的发展,将关乎边疆地区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相关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工厂化、规模化香蕉组培苗生产基地,并在金平、元阳、河口、红河、元江、元谋、保山等香蕉产区建立高产高效优质香蕉生产示范点,从种苗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对广大农户给予最大的扶持和指导,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种苗推广到哪里,跟踪服务到哪里。经过多年的努力,示范推广成效显著,促使香蕉产业成为滇南地区几百万民族群众行、住、吃、穿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在全州乃至全省推广香蕉良种上百万亩,使红河州的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农民实现增收数亿元,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三农”和水果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技术上大胆创新,使红河州香蕉技术研究所成为全省香蕉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

  本着“科技兴州”、“科技富民”的指导思想,敢为人先,求真务实,以自主创新为灵魂,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何志伟同志凭着满腔的工作热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从垒实科技基础入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基础条件,最大限度地创新生物组培技术,把科学技术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生产上。本着创新一项科技,培植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信念,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示范、推广,自主创新了多项尖端技术,培育出了适宜省内蕉区栽培的“红丰”、“红源”、 “皇帝蕉”、“巧克力蕉”、等十多个香蕉良种,做到蕉农需要多少种苗,就可按时按质按量地提供优质种苗。充分发挥科技产业龙头作用,为全州水果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不辞辛劳,深入边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指导,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运用。

  通过召开现场会、散发科技材料、播放科普录像等形式培训农户,把科学技术实实在在送到农民手中,诚心诚意地为广大农民办实事。累计指导培训各类人员12万余人次。记不清爬过多少座山、淌过多少条河、走过多少田间地头、面对广大渴望通过科技致富的农民,从沅江到河口,从红河沿岸到版纳、怒江,从国内到越南、缅甸等地,都留下了他匆忙的身影和耐心的讲解,在提升水果栽培技术上,对香蕉、柑橘、芒果的育苗管理和规范化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给予农户细致入微的指导。树典型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在红河沿岸,果农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香蕉、芒果等水果的规模化生产,全州香蕉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香蕉亩产从每亩1.5吨增至每亩2吨以上,产值连年翻番。买新车、盖新房成为当地的普遍现象;边疆尝到实惠甜头的广大农民都对何志伟同志表现出由衷的敬意。


来源:环球网 | 2012-08-28 13:23:00 |

 


分享按钮>>天津画家何东应受邀到加拿大举办画展
>>人物事迹 辽宁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