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贤:愿为乡土文化发展尽绵薄之力

    中华何氏网 2012年9月24日 南方日报


 

2012-09-21 09:06:0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没见其人,先读其书。在仔细拜读散文集《文笔塔下》和《回岐耸翠》后,笔者深深地迷上了文中“文笔塔”和“回岐耸翠”两处景观(清远石角名胜),也看到了这两本书的作者何群贤眷爱家乡的感情。借助这两部跳动着家乡的脉搏的作品集,何群贤用手中的笔墨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

  从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变为一名文联工作人员,何群贤把现在的状态概括为一句话:吸收文学艺术气息,增加工作生活乐趣。

  乡风民俗孕育文艺之心

  十年创作,何群贤收获不少。从2002年散文《岭南油糍》在人民日报发表至今,她已有不少作品陆续见诸于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报纸杂志,多篇散文作品获奖。继2007年出版散文集《文笔塔下》后,2010年她又推出了第二部以家乡名胜缩影为书名的散文集《回岐耸翠》。散文集《文笔塔下》和《回岐耸翠》是姊妹集,两部作品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承上启下的连贯性。

  当笔者转达别人评价她的散文是“乡土系列”时,何群贤笑着说:“既然别人这样说,我就承认一点吧。”何群贤说她的写作除了工作上的需要外基本上是随心、率性,想写就写。作品能在无意中展现乡土风味也不错。她认为文化的作用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姿态影响进而左右生活。

  何群贤的祖父是民国时期的私塾老师,尽管在她五六岁时祖父便已去世,但祖父留下的古书籍和墨宝,以及他对孙女的言传身教,让幼年的她留下朦胧的印象。

  何群贤认为小学时期是在她人生中埋下文学种子的重要阶段,宋振生、林耀洪、温丽蓉等老师的教导,让她至今受益。这几位老师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而不因陋就简,他们不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及游乐,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嬉戏玩乐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那些普通的、乡野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东西居然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和深厚的乡土知识,家乡里的文笔塔、风雨亭等古旧建筑饱含的文化和乡村风情,在陌生和新鲜中不知不觉占据了何群贤的心头。

  何群贤说,读小学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加减乘除,而是知道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那些在简朴生活中追求美好的绝不舍弃的情怀。受小学老师的影响,到了初中,何群贤不自觉地文艺起来了。

  因初中学校离家远,她就在学校寄宿,学校虽是镇内一所重点初中,但却建在郊野。何群贤就经常利用晚饭后和自修课之间那两个小时的时间,相邀新老校友到郊外游玩,走田垄、爬山冈,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并时不时发点感慨,写点小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一念,偶尔还获得一些奖励,更加激起了她写作的热情。

  何群贤说,任何一种书写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做支撑,文艺离不开现实的土壤。正是文化渗透和自身的追索,支撑着她一直走下去。现在的她,离家乡越远,亲近本土文化的机会却更多,工作之余,爬山涉水,坐艇过桥,享受自然,感受文化。她认为,在她的作品中,乡土系列只是其中一部分,把她的作品归列为“乡土系列”有点抬举,不过,她愿意为本土文化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良师益友相伴写作之路

  何群贤真正走上文学之路,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当年她在一家县级报社里工作,在繁忙的采编之余,总编也就是带她正式走入文学殿堂的邱鉴波先生要求同事们写一些副刊上的散文、诗歌。邱鉴波先生策划、组织采编时不忘带领同事们进行文学采风、参加文学沙龙,也鼓励何群贤向名报名刊投稿。

  在他的“怂恿”下,何群贤开始“不知天高地厚”地向《人民日报》投稿,居然初投命中,这一下子大大激励了她写作的积极性。在繁忙工作之余,她见缝插针地进行写作,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造就了两本散文集的出版。

  自从走入文学这个圈子后,何群贤身边总有一群文化人士,他们互相之间亦师亦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人认为文相轻,武相斗。但她认为,只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她和文友之间可以一年半载不联系,但遇到在文学方面可以互相分享的东西,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有时还会争个脸红耳热,过后又有说有笑,“都是文友,大家在写作上既吸纳别人之长也保留自己见解。”

  多读细思成就现实之作

  何群贤在谈到创作时说,让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成为写作的源泉,这恐怕是写作更有力度和更富韵味的不二之途。为此,她一直要求自己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以提升作品的神韵和表现力。从年少的品作学文,到现在的借鉴吸收,她从阅读、思考中吸收了丰足的养分。工作之余,她喜欢外出走走,到郊野、到乡村,在城市的旮旯、在历史陈迹里,一颗好奇的心是她前进的驱动器。

  传统意义上,女性文学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专注于身边的事,何群贤的作品,同样有着传统女性写作的特点,不同的是除了纵向地向“自我”深入,她的作品也像男作家一样横向地向社会扩张,关注社会现实,如:《十年河东?》、《乡野女孩》、《走过城中村》等,这些关心民生、关怀民瘼、关注生存环境的文章,让人感觉沉重,发人深思。而她则认为,自己写作上还有很多欠缺,但会继续前行,继续探索。

  她认为,为文学艺术界朋友提供联络、协调、服务职能,是一种陶冶性情的工作,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单位每次组织展览、演出,她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忠实的观众,忙碌的协助工作之后,她总会像挑剔自己的文学作品一样认真地欣赏展览、演出,看不明听不懂想不通,就会向行家请教,从中对各个文艺门类进行学习。从刚开始的不了解到慢慢看出个门道,悟出一些想法,她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在文学艺术这个领域,她是一名工作者,也是一名孜孜不倦的创作者,她说自己乐于参与其中。

  人物档案:

  何群贤,清远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三级作家,是广东省第四次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代表。著有散文、诗歌、小说数篇(首),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读者》、《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杂志,出版散文集《文笔塔下》、《回岐耸翠》。其创作的散文作品曾获羊城晚报“禾雀花之美”一等奖,中国平安公司“低碳生活”征文大赛一等奖等。

  合办单位: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协办单位:长利兴旅游服务有限公司

  专题策划:邓梁波 刘国华 梁有华

  专题撰文:魏金锋

  专题统筹:杨世华 杨敏仪

  编辑统筹:姚楚湘


分享按钮>>“铜陵好人”何滨滨命名表彰会举行
>>记福建师大退休教师、归国华侨何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