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好人】何昌淑:扎根大山铸师魂
-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0月3日 广安在线
发布时间:2012-10-3 9:28:25 来源:广安在线
孩子渴求的目光,令她信心满怀扎根山区30载,稚气娇嫩的童音,让她兢兢业业培育桃李,用青春铸就师魂。今年48岁的何昌淑用一支粉笔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书育人的璀璨人生,她用满腔热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用一生的坚守和执著放飞了大山孩子的梦想。
山道弯弯书写青春之歌
1982年9月,年仅18岁的何昌淑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那所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的华蓥市观音溪镇李子垭村小,这里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更高的山,终年山风呼啸,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泛白的黑板坑坑洼洼,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除了条件的艰苦,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要面对的还有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
何昌淑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挨家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昌淑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村里老刘的女儿小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说:“女娃上不上学无所谓”,刘家太穷了,负担小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何昌淑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昌淑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昌淑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昌淑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两个小时过去了,门终于开了,何昌淑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在何昌淑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晴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孩子们不能一直这样上课,何昌淑打定主意,要改变现状,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昌淑却累得消瘦了一圈。
大山里放飞孩子的希望
李子垭村幅员面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多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小溪。每当春夏时节,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组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另一个组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学生背过去。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哆嗦。何昌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用自己的工资,买来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补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较远,为了不耽误上课,只好将午饭带到学校吃,何昌淑为了照顾孩子们,也将午饭带到学校吃,并动手搭了一个简易灶台,从家里拿来一口锅,帮学生蒸饭,孩子们从此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
何昌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子女,学生病了不能来上课,她就在放学后去学生家中为他们补课。李子垭村一组的孤儿王勇,父亲早逝,母亲难耐山里的贫穷,远嫁他乡。孤苦无助的小王勇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眼看就要失学,何昌淑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替他交上学费,何昌淑还常常帮他买学习用品,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
1990年的一天,班上学生向剑波放学回家,不慎摔倒在乱石堆里,下嘴唇被石头磕穿,血流不止。同行的学生都吓懵了,不知如何是好。何昌淑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出事地点,用手帕替他捂住伤口。山上没有医生,她背上向剑波就往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跑。不知哪来的力气,身体瘦弱的何昌淑,背着向剑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了近两个小时,没歇一口气。由于抢救及时,向剑波不久就伤愈出院,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何昌淑的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半山腰,丈夫体弱多病,幼子又需照顾。每天,她沿着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家与学校间奔忙。每逢刮风下雨,山路泥泞不堪,上坡时,只能紧贴着岩壁,摸索着石头奋力向上爬,下坡时,只能屏住呼吸,紧抓着旁边的茅草往下滑。为此,何昌淑常常手上流血,满身污泥。亲朋好友看她那样辛苦,纷纷劝她放弃,但是,每次她都坚定地摇摇头。
三尺讲台30载耕耘铸师魂
正当何昌淑的工作刚有起色时,厄运突降到她的身上。1989年3月,她的丈夫因病瘫痪,继而去世,留下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和一个仅四个月大的女儿,而且,大儿子是个智力低下的哑巴。何昌淑强忍住内心极大的悲痛,匆匆办完丈夫丧事,拉着大儿子,背着小女儿,赶回学校,又开始上课、批改作业、家访……
为给丈夫治病和办丧事,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担,沉重地压在她柔弱的肩上。何昌淑既要上好课,又要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得抽时间去种地……在教师——农民——母亲三种角色中不断转换,过了好几个月,她心力交瘁,有几次动了心,想走下山去,开始新的生活,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她一次次放弃了这个念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给了何昌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她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她将小女儿托给年迈的母亲照顾,更加紧张地投入到工作中。
尽管工作繁忙,生活艰辛,但何昌淑从未间断过学习。她大量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知识,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她不断摸索,大胆创新,总结出一套富有山区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懂事了,行为习惯良好,学习成绩上升,村民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偏远贫穷的李子垭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00%。
1998年,何昌淑考取了中师,毕业后,她由一名民办教师转为了正式教师。毕业分配时,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困难,打算让她去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任教,但她却坚决地回到了李子垭村小,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山村教师这个岗位。直到前两年,在组织的一再动员和同事们的竭力劝说下,再加上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她的照顾,她才恋恋不舍地来到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观音溪田坝子村小任教,后来又调到观音溪初中教小学。
面对工作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幸,何昌淑没有退缩,当面临更好的选择时,她坚守了自己的信念,毅然放弃。何昌淑先后荣获了“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市民”、“广安市师德标兵”、“广安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广安市师德楷模”、“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先后被中、省、市等数十家媒体报道。2007年,她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代表。(华蓥记者站 杨天军)
分享按钮>>小何,快离开害人的传销黑窝
>>编纂出版《中华何氏文化大典》合作协议书正式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