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人物】何红亮:捡拾那束失落的篾丝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6日 东阳新闻网


 

2012年11月30日 14:29 东阳新闻网

  何红亮,高级工艺美术师,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21岁跟着父亲何福礼学习东阳竹编技艺,不知不觉间,已然有23年光阴。留给外的印象却很淡薄——极少抛头露面,每天奔波于家和厂之间,热闹的聚会和展览也不大能看到他的身影,只有一件件竹编精品在无声地提醒人们:东阳竹编还有个传承骨干叫何红亮。

  也许,他是道尴尬的分水岭——往上,是他的父辈,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年代的竹编老艺人,技艺炉火纯青;往下,是数量寥寥的70后。他就这样站在中间,成为唯一的竹编60后。

  他是父亲的骄傲。天资聪慧,为人纯良。1989年,何福礼创办了东风竹编工艺厂,何红亮放弃当时还算优裕的经委系统工作,回家跟着父亲学习竹编技艺。于他,这是极为自然的事,长在竹编世家,传承竹编技艺,这是必须的;打小自己就起欢磨磨锉锉,搞些小设计,做竹编正好对手这种动手能力。在父亲的催化下,这份禀赋很快就转化为对东阳竹编的“自来熟”。“不是我自夸,红亮是东阳竹编年轻一代中少有的,能胜任设计、打坯、制模、编织甚至油漆等全套工序的传人,他还会做篾匠活为竹编备料呢!”父亲何福礼的话里掩不住的自豪。

  尽得父亲真传的他还凭着勤奋好学,获得厂里老职工的喜爱,顺带着也就学会了他们的独门秘技。只用一年多时间,他的作品已成了样品。外表敦厚的他,却是个谈判高手,出师后几乎每届广交会,他都单刀赴会。在现场,他用漂亮的竹编样品吸引了外商,又用精湛的竹编展演令外商折服,拿回了一份份订单,还获得了“免检”资质。直至现在,仍不断有老客户上门请其加工外贸产品,而理由是“质量好,很多高难度的活只有他才符合交货标准”。

  随着竹编出口形势转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风竹编工艺厂转向精品生产为主。何红亮与父亲何福礼、弟弟何红兵一起,通力协作,发挥所长,接连创作了许多精品,包括国内最大的竹编子母宫灯、迎香港回归吉尼斯长龙、大型半立体竹编《羲之爱鹅》、大型笔海《西游记》以及仿景泰蓝立体竹编《吉祥平安》等等。他的造型艺术与编织技法,在这一次次创新中逐渐成熟。许多竹编精品,都是父亲提出构想、弟弟设计图纸,再由他打坯制模,然后由他编织样品。靠着自己的积累与摸索,他克服了样品制作中的多个难关,比如对于大型竹编“大象”的色彩,他就创造性地提出在棕色的基色上,加入青铜色,这样不仅有古朴的韵味,还能表现大象在丛林里穿行时身上被植物叶片和汁液染绿的趣味。对于父亲的代表作《关爱》,除了用喷漆处理松鼠的窠,他还用染色篾片弹插,使效果更加逼身……“许多技术难关,因为有了红亮参与,才顺利攻克。”何福礼表示,这是个会竹编“全套把式”的人才。也因为如此,年轻的他成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2005年他又随父亲赴北京故宫博物院修缮倦勤斋,成了父亲的技术帮手。

  不耀眼却有亮点,不张扬却有个性。以此形容何红亮,相当确切。针对竹编制模过程中,线条处理较为粗放、人物造型难以传神等难题,他加大了攻关力度,使立体竹编人物脸部表情趋于丰富、动作更为多样化。近年开发的《乐叟图》《渔家乐》等,都由他承担了制模与编织等主要工序,获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
 


分享按钮>>【何氏人物】何红兵:梦想拒绝纠结
>>【何氏人物】何福礼:竹影摇痕岁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