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古迹】中国宗祠翘楚“留耕堂” 番禺沙湾何氏大宗祠

    中华何氏网 2013年6月17日 某种微笑


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又名何氏宗祠,为番禺沙湾大族何氏宗族的大祠堂,堂名得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祖宗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经毁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年)早了170多年。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迹文章系列) 

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是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李、黎、赵)之一。为纪念和祀奉何人鉴,在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何氏人族兴建了这座留耕堂。留耕堂历元明清三代,先后大修了三次,在1986年耗资百万元后装修一新重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

 

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及东西庑廊和衬祠。→(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迹文章系列) 
  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

 

留耕堂(何家祠)二进仪门牌坊,正面额刻“诗书世泽”,背书“三凤流芳”,乃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所题写。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迹文章系列) 

 二楼外眺 

蚝壳墙

 

 因为祠堂是广东乡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筑特色大多体现在祠堂建筑,因此特做以下介绍: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迹文章系列)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迹文章系列)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第三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在安徽潜山召开
>>【何氏网新闻】【图片直播】第三届世界何氏网通讯员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