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园】再访山西两渡村何氏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1日 山西新闻网


  一个4800口人的村落,四分之一村民姓何。仅在清朝,该村何氏就出了15名进士、29名举人;何氏十五世孙何澄,8个子女皆攻自然科学,5人留学国外,二女儿何泽慧是中科

院院士、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与丈夫钱三强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物理学界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5月28日上午,汾河之畔的灵石县两渡镇两渡村,礼炮鸣响,千羽信鸽振翅冲天,何家文化广场竣工揭幕,本报记者也得以探访到何氏———这个显赫家族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何氏百年人才辈出

  仅清一朝,何家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山西一带曾有“无何不开科”之说

  为回来参加这场庆典,88岁的何泽涌老人的一只手腕摔伤了,一个上午,他打着绷带站在主席台上。何泽涌的父亲名何澄,有书载曾为蒋介石的老师。“父亲从小离开两渡,却从未相忘于两渡,父亲给在苏州修建的房子起名为两渡书屋,我们兄弟姐妹有6人都出生在两渡书屋。”何泽涌说。

  这是一场何氏家族的欢聚盛宴。何氏族人们从全国不同的地方返回灵石,返回两渡———这个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小村镇。

  出灵石县城沿汾河谷道驱车北行十余分钟至两渡,古时汾河流经村之两侧,村民出行需摆渡越水而得名。后有何氏乡绅捐资建成一座石桥———秋晴桥,横越汾河,贯通两岸,乡民得以摆脱摆渡之苦。

  那曾是个风景秀美宛如江南的地方———《灵石县志》卷十一记载:“城北三十里名两渡,石桥蜿蜒,叠水环漪,平洲小艇,宛见江乡;林梢青峰,数叠烟云变灭;每当秋晴雨过,浓翠扑人,觉无限诗情踊跃于斜阳村落间矣。”现在,石桥虽有破损,但骨架犹在,汾河水是近乎干涸了,桥下低洼处积了一潭死水,远眺,石桥倒影相随,半圆形的桥洞连着倒影,正好锁成一个O形,河畔有些垂柳,景色尚很怡人。

  “两渡有村民4800余口,其中原有三分之二的人姓何,后汾西矿务局在这里建矿后,不少外姓迁来定居,现在,估计姓何的人超不过四分之一了。”何氏十七世孙、72岁的何新瑞说,他打开家里一个朱红色的老柜子,捧出一个蓝色锦盒,里面是一套已经泛黄的《家谱》。《家谱》记载:何姓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其少子别封于韩,今陕西韩城县古之韩国也。及韩灭,以国为氏子孙散处江淮之间,谓韩为何,故又为何氏……本族自河南大石桥迁来。

  关于这点,灵石县文史委员会主任张国华曾赴各地考证,最后确定“两渡何氏确实来自河南淅川县大石桥村,自一世何立本迁至灵石,至少有400年历史了。”

  两渡何氏至清代鼎盛一时。顺治七年,傅山先生为两渡名商何氏所邀,在家塾“双藤书院”讲学,先后数年,书院遂声显三晋,人才辈出。张国华主任“用3斤废纸换回一套民国二十三年编制的《灵石县志》”,参阅发现,仅清一朝,何家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山西一带曾有“无何不开科”之说———何思钧、何元烺均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慈禧、光绪西逃时的后站扈从大臣何乃莹就是两渡人,时任顺天府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

  何澄一家满门俊秀

  大女儿何怡贞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完物理学博士;二女儿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物理学界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大儿子何泽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近十年……

  在新落成的何家文化广场地上,镶嵌着一幅何澄先生遗墨碑刻,内容为:两渡,共和堂。笔法遒劲———何澄虽一直旅居他乡,却心系两渡,不能释怀。

  何澄,字亚农,号两渡村人。因崇敬傅山先生,又号真山。

  “我是上小学时知道两渡的。父亲好收藏,与苏州几乎所有文物界人士往来密切。一次,我路过一家文物商店,店的门匾落款为两渡村人。我好奇,问店主两渡村人的涵义,店主说:就是你父亲啊!原来父亲的号就是两渡村人。”何泽涌说。

  《中国方城》主编苏华一年多来奔波于国外及全国各地,收集、整理、研究有关何澄的资料,与山西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张继红合著的三卷本《孤云野鹤———何澄评传》、《收藏圣境———何澄的文物世界》、《满门俊秀———何澄子女的科学传承》近期将出版发行。他说,何澄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从不愿意出头露面,这种性格也影响到他的8个子女;他与国民党很多要员交好———孙中山、蒋介石、阎锡山等,但在民国史上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在有关的辞书中甚至连个词条都没有;他与当时的金融大亨们熟极了,并有一些书信留存下来;他在收藏界相当有名———文物收藏及文物的鉴赏力,是我们现在一代收藏家远远不及的。后来,这样的藏品绝大部分捐给了苏州博物院,现在,该院的许多镇馆文物均系他的遗藏。

  此前,人们对何澄的认识止于仅有的一点文字———

  1880年生于灵石两渡,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后往辽宁辽阳投奔兄长。20世纪初,何澄赴日留学,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逢孙中山自欧洲至日本宣传民主革命并成立同盟会,经谷思慎、黄兴主盟,加入同盟会。清末回国后被派至清陆军部保定陆军学堂任步兵科教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了上海推翻帝制的革命起义,并在沪军都督府任第23师师参谋长。袁世凯篡夺共和大权后,他看破军阀混战的乱象,遂退出军政界,寓居苏州,兴办实业,并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及民国时期的一大批艺术家成为至交。

  “凡过年,张大千总会派人送一幅画过来贺岁,当时,他与叶誉虎(叶恭绰)住在网师园里,每天写字画画。有时候,我们跟着爸爸去看他时,会用他的画作叠纸飞机,他从来不恼。”专程从苏州赶来参加何家文化广场竣工庆典的何泽瑛女士对小时候的往事记忆清晰。

  后来,何澄买了网师园加以修葺,使这座古代园林得以保存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解放后,何泽瑛代表父亲将其捐赠给了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华说:何澄及其夫人王季山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是“科学、自由、平等、独立”;对子女的要求可以用他的3句话概括:“对技术要精细周到,对事务要明快通达,对人要忠厚宽大。”

  大女儿何怡贞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何澄给了她三百美金,说:如果你想出嫁,这笔钱就当你的陪嫁,如果你想学到更多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国家,就用这笔钱买张船票,出国留学。之后,何怡贞果然为她的7个弟妹带了个好头,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并顺利地读完物理学硕士、博士。

  二女儿何泽慧,在外婆王谢长达创办、姨母王季玉任校长、父亲任校董的苏州振华女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选择去德国留学———一是德国的留学费用最低,二是因为当时的山西每年有官费资助留学的3名女生名额。后转至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物理学界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大儿子何泽明,从20世纪30年代初,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近十年,回国后到重庆中央机器厂任工程师。

  二儿子何泽涌,由山西官费资助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回国后到山西抗日的大本营山西女子医学校任教。

  小儿子何泽庆,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长春地质学院最受学生推崇的教授之一。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何澄的三儿子何泽源、四儿子何泽诚和三女儿何泽瑛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使他常说的“我有8个儿女,将来分别让他们到八国联军打败我们的国家去学习,等学到比我们好的科学技术后,再想法打败他们”的话,没有完全实现。

  1946年,何澄在北京病逝,卒年66岁。从6岁经秋晴桥走出两渡,至终老他乡,“两渡村人”终未能再回两渡。

  何文苑出资建广场

  他想为乡民做一些公益事业,并希望用一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两渡村常务副书记何金钰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何澄在两渡出生并生活过的院子———八卦院。八卦院位于村子的中央,上下两层小楼,正房三间,为窑洞,两侧各有偏房三间,据说站在山顶俯瞰,整个院子呈八卦形状。解放后,这个院子分给几户“贫农”居住。现在,院子破损得面目全非,看不出八卦图的形状。何金钰对50多年前的往事尚有记忆,他说:何氏家族崇文重教之风历史悠久,相关内容曾在家庙里有所体现。解放后,政府借何氏家庙办起村办小学校,“是一所完小,有500余学生在那里读书呢,后来,家庙就被毁了……”

  何文苑,今年56岁,何氏十八世孙,好美工,因“成分不好”未能完成学业,一度以画广告画为生,后成立两渡第一支专业工程队,“挣了点钱后投资煤矿,现在有些节余”,王家大院剪彩,何泽慧被邀请回乡。“一个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穿着朴素的布衣服,看到这,我很感动,想做一些公益事业惠泽乡民。”何文苑希望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值两渡镇决定拓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核,几经讨论,达成一致:何文苑出资,在汾河滩边承建文化广场。方案很快敲定———2004年,何家文化广场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广场竣工落成。

  何家文化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左右,东北角设计为别致聚合区,呈半圆形,平面是两渡镇地形图,周围有10个花岗岩雕塑,正反两面刻何澄一家足迹踏过的19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物图案:中国国徽、日本的富士山、荷兰的风力发电装置、英国伦敦大桥等,寓意何澄一家从两渡走出去,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归祖国,回归故乡。

  “广场建成后,两渡会多一个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百姓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升。所以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两渡镇党委书记赵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以何家文化广场为切入点,拓展旅游,发展教育。”

  采写:本报记者 李红霞

  摄影:苏华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董春萍)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第十三次《鲍氏文苑座谈会》工作报告
>>【何氏家谱】山西何氏家谱文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