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肇基】广东何氏肇基祖一览
-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5日 何中兵整理
一、广东兴宁何氏源流
开基始祖——念四郎:据石马族谱《何氏渊源》记载:“念四郎公讳铨字源美,号罕明。生于元朝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卒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家从大埔县迁徙松源。再迁至程乡县(今梅县)城郊乌蓼沙开基立业。-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偕三子文深、四子文汜率家由乌蓼沙迁兴宁县和山仁仙乡(今永和)。公生四子。长子文渊公仍留乌蓼沙,后裔迁黄陂;次子文滨公迁叶塘;三子文深公仍住永和;幼子文汜公迁住 石马。” 故兴宁何氏后裔把念四郎公作为迁兴宁的开基始祖,即为兴宁何氏一世。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二、广东大浦何氏源流
大埔何姓分别是由福建武平和梅县松源迁来。
在埔何姓农村人口1.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湖寮、百侯、岩上、西河、银江、高陂、大麻等镇。聚居最多人数是湖寮双坑3ooo多人,其次是大麻南坑近2000人,再就是湖寮莒村、大麻恭下、大麻小麻均在1000人以上。 仅双坑的主要名人就有:何崇儒(南宋)、何以告(乾隆)、何如璋(1938-1891)、何逸山(107岁)、何寿朋(1866-1921)、何仲英(1883-1950)、何寿田(1888-1948)、何卓群(1891-1962)、何侠(1891-1968)、何公辅(1893-1973)、何振锋(1898-1961)、何天杰((1904-1939)、何祖绍(中日抗战时期名人)、何育廉(民国)、何其谋(1909-1998)等等。。。。。
还有最出名的农家才女山歌手“尖尾剪”就是银江的何好娘。
三、广东紫金何氏源流
紫金的何氏嗣裔从南海郡冈头村和兴宁市等地迁入。据2006年紫金姓氏人口统计,全县何氏人口有5700人。
(一)何国顺裔系
何瑊五十七世何国顺九世孙何继成,字双池(1537-1595)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紫金县附城镇城西村。
(二)何源美裔系
1、长子何文渊。其子何德聪生五子,二、三子何仲轩、何仲昂的后裔从兴宁县北厢龙归洞老富岭(今黄槐镇禾村)先后四支迁入紫金县青溪,其中一支先迁往惠东县洋乌潭后才迁来青溪开基,何宝亮、何则新迁入白石村,何则启、何若盛、何清泰迁入榄树下村。何文渊后裔迁外地的有何其明迁广州白鸽斗;何其清、何其广、何其熙、何其滔迁居鹤山县南洞;何三耳、何三捷、何三元迁居增城市八斗;何子恭、何子宽、何子惠迁居清远市石角圩;何卓任、何卓越、何卓第迁居清远市东瓜布;何子仁、何子义、何子礼、何子智、何子勇迁居清远市泮湖塘。
2、次子何文滨。其后裔何运辉兄弟清末从兴宁迁入蓝塘镇何屋坝。还有何启图后裔数人从兴宁市叶塘镇上何村、下何村几人迁入上义圩。何文滨三世(姓名待考),由兴宁县谢洞迁入中坝袁田开基。何文滨后裔有一支系,由兴宁迁今瓦溪红光岐山子建祠立宇,后裔分居米糊坑、米糊坪等地。
3、三子何文深。其曾孙四十六世何承宗又名天寿,从兴宁市和新村瓦塘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入紫金水墩镇丰湖村(今丰上村)开基,其十一世何上昌生四子,三子何安于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龙窝镇茶松村鸭仔塘,水墩丰湖村何氏有一支系迁入油早塘。何文深十世孙何廷瞻与弟廷即的前辈从兴宁和山禾村经龙川、南海、清远、博罗迁徙,最后移居永安县西门约龙带乡居住。何廷瞻生一子何景聪,何景聪六世孙何文振移居黄塘镇龙潭井,至何文振之孙辈何桂旺等堂兄弟分布在宝山梨树下、鸡公田、珍常陂、彭桥等地。何文振的儿子何应俊后裔迁入黄塘镇上黄塘村和拱桥村。原居宝山的何氏因国家开矿,屋地被征1992年大部分移民迁居惠州市郊大湖溪、珠海湾仔、东源康禾。何文振兄何文扬生四子:何应福、何应禄、何应寿、何应宏往阳山县。何文深后裔的一支系,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由兴宁县城迁至瓦溪墩头大水坑,至十一世何海龙再迁至上黄砂神岗陶前(今瓦溪红光村沙坪)开基。
4、四子何文汜。其九世孙何贤宗的妻子携子何仲华从兴宁市石马迁入古竹镇上洞、下洞村。八世何法桑。由兴宁迁龙窝慎田村开基,其子何仰梅迁入瓦溪镇高田村佐坑,何仰梅生子何怀益,后裔居高田白石垴、白梅树,何怀益的一个孙子何瑞云携三个儿子,移居九和镇幸福村。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四、广东阳江何氏源流
入粤始祖何昶(41世祖)
1、入粤始祖何昶与其二子定居广东南雄(《中华姓氏通史223页》,《广西藤县》、《广东始兴县》和《阳江市马曹》等族谱均载),传至50世祖何桌,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乙末科状元,后抗金殉国(见《中华姓氏通史》)。52世祖有十人,他们在南雄分迁广东各地,贵一郎何琇(天贵)迁居新会,贵二郎何琛(天伦)迁居南海、番禺、顺德;贵三郎何瑛(天祥)迁居南海、顺德;贵四郎何琪(天德)迁居增城;贵五郎何瓒(天衢)迁居增城、顺德、黄莲;贵六郎何琼(天京)迁居番禺沙湾;贵七郎何珩(肇易)迁居东莞、江乡;贵八郎何琚(天觉)迁居新会、广州、龙门;贵九郎何球(天惠)迁居香山、小榄;贵十郎何琳(前峰)迁居香山、小榄、龙门;传至54世祖何景泰由新会迁居阳江县独洲二图麻曹村(现在马曹村),后人丁兴旺,分迁阳江各地。(《中华姓氏通史》、《马曹村族谱》) 阳江何氏主要是马曹、岗背为多。 广东阳江阳春何氏约有4万人(据《阳江县志、阳春县志》)。广东阳江何氏有自己的家派(字辈)。12世纪起立为:“奕世期荣显,清勤慎睦恭。燕贻能济美,维翰实光宗。”当地尚有其他家派未能及公布,有待查证。
2、珠玑巷何族
始迁祖何昶,是个传奇人物。五代后晋时,何昶被晋帝拜为给事郎、侍御史。后周时,拜南海参军,持节谕南汉,被南汉主刘晟所拒,乃携家馆于珠玑巷。不久,雄韶浈连盗起,刘晟举昶统兵征讨,连连取胜。一日,何昶率水师泊于韶阳滩,夜遇盗,舟覆,昶落水死,其尸竟逆水上浮三十余里,雄人嘉其忠义神异,厚葬于巾子岭,立庙祭祀。宋熙和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中侍御史。何昶子孙遂卜居珠玑巷。传至何礼生五子,次子何琛迁番禺开基,三子何琰迁肇庆开基,四子何瓒迁新州开基,五子何琪迁循州开基。长子何绣及何礼之弟何利后裔仍居珠玑巷,于明代分迁南雄各地。详见《南雄五百氏族基祖录》。
五、广东肇庆鼎湖桃溪村何氏源流
耙齿巷里 桃溪村□ 古村概况 桃溪村位于鼎湖沙浦镇,面临西江,后倚巍峨烂柯山。全村500多户,2600多人。现为生态文明村,以种芭蕉、粉葛、茨实等经济作物为主,是肇庆鼎湖区农村最为富裕的乡村之一。村民多数饮用烂柯山泉水,长寿老人不少,“七十古稀之人”在该村不稀有了,村里最长寿者108岁,前年去世。□得名与传说 先祖何氏自先秦从中原迁徙至韶关南雄珠玑巷,至南宋期间,何秘得五子,大儿子长大后留守南雄,其余四个儿子到广东各地创业。二儿子何琛到了番禺沙湾,三儿子何琰于1216年来到鼎湖沙浦烂柯山下,在西江边建村开业(何琰后来曾任肇庆府通判)。何琰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到了新会与惠州落脚。 何琰开村以来,迄今已近八百年。历代先民因地制宜,在村落建筑上讲究风水。烂柯山有小溪流到村边,人们在清洌的小溪两旁遍种桃花。桃花盛开之日,与丽日蓝天一同倒映在溪水之中,似云霞,似彩锦,如诗如画,此村故名桃溪。历史名人
桃溪村外出的华侨不少。高要县志记载:民国时,桃溪村人何照轩到南洋经商开金铺,大力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有桃溪人现居马来西亚,官至拿督。
桃溪村还有人曾留学日本,毕业后在日本当教师。上学时抗日期间,一日本军队来到桃溪村,正想进村抢掠,日本军官在村口见到一画像,像中人原来是自己在日本上学时的老师,日本军官惊怕得喝令士兵后退,在江边沙滩扎营过夜。□建筑风格
桃溪村的主街是桃溪大街,沿西江建起,近两里长,街面用长条花岗石铺砌。全村共有8间坊,14座祠,5间厅,2座庙,一间书院。在大街的南边按耙齿状建起了36条整齐划一的里巷(里弄)。每条巷口都有一座牌楼,飞檐上有灰雕,檐下花岗岩牌匾镌刻着此里弄的名称。上部与两侧绘有各种彩色图画。“仁厚里”、“敦睦里”、“昌德里”、“居贤里”、“兴义里”……从巷里的命名,就有一股浓烈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鼻而来。里巷的地面也是用长条花岗石铺就。
若西江发大水漫堤,水会从巷子一泻而去,不会冲垮房屋。从古到今,附近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
羚羊峡下好风光,
峡下就是桃溪庄,
村前是西江,村后是山岗,
一字基础耙齿巷。
这首民谣高度概括了桃溪村的建筑特点。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何真人祠位于桃溪村东面,于清乾隆初以开元庙改建而成。光绪三年重修。曾任监察御史的爱国名臣苏廷魁(鼎湖人)所书“真人祠”的真迹镌刻在大门上方,“文坛怪杰”彭泰来(鼎湖人)所书的“何真人庙碑”手迹石刻现嵌在祠堂大厅里。在桃溪村的何氏家谱中(文革期间被烧毁,幸有香港族人存留),新发现有彭泰来及清初大文学家屈大均等人咏赞桃溪及桃山寺(烂泥柯山上有寺院名曰桃山寺,已毁)的一批诗文,文采飞扬,却未在世上流传。何真人祠为硬山顶,三进深,五开间。头进为十四架椽屋,前后乳袱用两柱,前檐乳袱上有三朵斗拱。后进为十六架椽屋,前扎牵,用三柱。抬梁式梁架,前有月梁,次间有横梁。梁下有彩绘的图画。大柱底座为花岗石,圆柱的坤殿木至今仍保存完好。何真人原名国祥,明嘉靖年间出生,父是长沙府官员。他曾上武当山学道。关于何真人的传说颇多,说他法力无边,会书符发咒,驱妖镇邪,造福黎民。故此,老百姓为其专建祠以祀。以前,每逢干旱或有虫灾,村民就抬着何真人的雕像到村中及田间巡游,祈求消灾祛难。每年何真人的诞辰及春秋两祭,番禺沙湾及四乡同姓宗亲,便会云集于桃溪村联谊祭祀。盛况空前。白天,超过六十岁的老者穿起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在祠堂接受后辈的祝福。围台聚餐后,晚上则由请来的外江戏班唱大戏。
六、广东怀集何屋古村源流
何屋村位于怀集县西部平原,离县城约22公里,省道S349线在村旁通过。全村238户,1520人。该村始建于清代初年,有300多年历史。何屋人崇文尚武,素有“书香门第”、“文武世家”之称。“村墟大铺头,何屋大门楼。”这是人们赞誉何屋村居豪华的民谣。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屋8座,集中分布在村寨中部,其间错落点缀着7口荷塘,绿荷妖娆,景色宜人。2003年何屋村被授予“肇庆市文明生态村”称号。
七、广东深圳笋岗、茂盛何氏溯源
深圳现在的何氏主要有笋岗何氏和茂盛何氏。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都居住在安徽省庐江府庐江县。茂盛祠堂中堂的上联为“祖德丕承远昭庐江千百年俎豆”,说的正是深圳何氏源于庐江。 从《何氏族谱》——迁闽始祖太乙郎公一脉的总谱得知,笋岗何氏的祖先是蟏公,茂盛何氏的祖先是庶公,他们是胞兄弟,秦代曾经因避难逃亡到安徽庐江,又辗转到深圳,大体迁徙路线为: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东汉迁广东英德——唐代迁广东番禺——宋代迁东莞——元代迁深圳笋岗。在迁居深圳前,他们已经纳入了广府民系,讲粤语。 茂盛何氏的大致迁徙路线是: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辗转到达广东兴宁——清代迁居深圳横岗。茂盛何氏迁来横岗之前已经纳入了客家民系,讲客家话。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笋岗村现有何氏人口上千人(包括海外侨胞)。
“笋岗老围”位于罗湖区笋岗村,是广府(指粤方言区)建筑的典型。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深圳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旧村落之一。笋岗何氏家族对深圳中部的早期开发,有着开基立业之功。 笋岗老围是何氏家族为纪念何真所建。
何真,原籍东莞圆头山(今东莞茶园一带)人,史传“少英伟,好书剑”,本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吏,元政权的腐败把他推向了元朝统治阶级的对立面。由于受到元朝官员的迫害,何真逃到了东莞县(当时深圳地区归属东莞县管辖)东部偏僻的泥岗村(今天的深圳罗湖区泥岗村)藏身。其后,因平定叛乱,保境安民有功,曾经做了元朝的大官,成了岭南一代英豪。在朱元璋派兵收取广东之前,何真逐渐控制了西起苍梧东连潮惠二州的大部分地区。可贵的是,何真从来不贪恋仕途,也无意割据称王,自动归顺了明朝,岭南的老百姓得以免除兵燹之灾。因为这一功劳,何真被封为“东莞伯”,获赐了大量的良田与钱粮。何真多次被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为识时务俊杰之士。此后何真和其子何贵还担任了傅友德、沐英、蓝玉三位骁将的开路先锋和后勤部长,武力征服过“蛮烟漠漠”的云南。 一本仅11页的1981年的手抄本笋岗《何氏族谱》上有何真简单生平的记载:“(何真)薨于洪武廿二年七月初六,享寿六十七岁。皇上亲为文谕祭,在朝百官素服三日……” 何真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开国元勋凉国公蓝玉被朱元璋以“恃功横暴”的罪名满门抄斩。袭封“东莞伯”的长子何荣因为曾经是蓝玉的部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开斩。何真之弟何迪因不满而于同年五月聚众造反,持续了10个月才被镇压下去。何真的八个儿子除何崇祖逃生之外,其余七子皆死于党祸,何氏家族老幼咸丧,东莞伯何真之何公祠也被夷为平地。 何崇祖一房从此山居岛宿,潜形匿迹,直至朱元璋驾崩西宫,建文帝登基大赦,始敢回到笋岗收拾旧居。 200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横岗茂盛何氏的茂盛世居,建于清嘉庆年间,耗时1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茂盛世居落成时,茂盛家族只有七口人。当初有人问维松维柏兄弟:没有那么多人,为何建那么大的围屋?维松维柏回答说,很快就会多人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茂盛何氏已从十六世繁衍到了二十四世。现今居住在茂盛村何姓人口近两百人,旅居海外和港澳的何姓宗亲有两百多人。 现在,整座围屋和围屋后的风水林基本上保存完好。四个碉楼皆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焚烧,东南角碉楼被付之一炬后重建,其它三个碉楼没有被烧毁,但是至今留有焚烧过的痕迹。?茂盛村的第一代开基始祖是何俊茂,生活在清乾隆年间,原居住兴宁永和乡炉铺岭。何俊茂支持儿子维松、维柏远赴横岗创业。何俊茂晚年也迁居横岗为儿辈守业,并在横岗逝世。1988年,茂盛村村长何秋田带领何氏13人前往茂盛何氏的发源地广东兴宁县炉铺岭探祖。 茂盛村的第二代开基始祖是何俊茂的两个儿子何维松、何维柏。维松教书,维柏经商,是茂盛家业的开拓者。 维松、维柏兄弟从兴宁原籍来到横岗是在乾隆末年。客家俗语说:“要问什么苦,逼酒磨豆腐。”维松、维柏来到横岗后,开始做的正是这两桩苦差事。生产出来的烧酒,都是维柏自己翻山越岭肩挑到数十里地外的盐田沿海贩卖。烧酒极为畅销,生意越做越大,维柏兄弟在横岗创办了“茂盛”商号,经营糖油土杂百货,兼营养猪酿酒卖猪肉等。维柏兄弟终成横岗首富之一。为了子孙的家业,兄弟俩又广购良田,并于清嘉庆年间用十三年建造了茂盛世居。 茂盛何氏曾发生过一起“和丰惨案”。据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茂盛家族何国璋、何国光等人创办了横岗和丰股份公司,经营榨油和汇兑外币业务,并在横岗通往沙湾的公路中拥有股份。何国璋是董事长。和丰公司和当地盗匪有矛盾。何国璋的侄子在一次冲突中开枪击毙了一个盗贼。盗匪伺机报复袭击和丰公司,枪杀何国光等5人。何国璋在工人帮助下翻墙逃生。案子最后没有被查明,遇害的5人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追认为“五义士”,追悼会就在当时的横岗小学举行。
何氏族谱对茂盛何氏十九世祖何国光有记载:“国光公自两广优级师范毕业后,即长教牛湖青溪学校、塘坜瑞风学校校长,龙岗第八区第一学校校长,横岗学校教员,新界崇德教兵,船学校校长,阳光区长,横联乡自治会会长。不幸于一九三零年和丰惨案遇难,殊深抱怨。” 何嘉瑞是死里逃生的何国璋的儿子,他的两个兄弟早逝,兄弟三人均无后代。70多岁的他独守着父亲何国璋留下来的三层欧式小楼安度寂寞晚年。
八、 广东郁南千官镇何氏溯源
1、广东郁南千官镇何姓人家高祖是何昶,始祖何栗二子十孙之七郎官,至十七世何广濂从顺德马宁司福岸村村心坊第四十九图第十里迁居西宁县(现郁南县千官镇)?何家三凤何栗二子十孙之七郎官,至十七世何广濂祖于前清时期从顺德县迁居到西宁县千官乡谭官寨开基建业、建造福地(现郁南县千官镇)。率领子孙后代开垦荒地、填泽造田、开圹养鱼、孵养鸡鸭、磨谷制粉、织布染布……一代接一代地勤恳劳作,促进千官的地貌、经济、医药、宗教、人文发展,功不可抹。
自广濂公迁居到千官后,何家人开垦田地数百亩;建有何家祠:广濂祠、汉生祠、元英祠,等都是历史见证。何家历尽艰辛,历经悠久繁衍,己经发展到二千八百多人,培育了大批智仕贤人:工农商学兵官不乏其人;大学生数不胜数;大批的教授、教师、校长。何家历代有人出外做官、任职或经商贸易。有的宗亲往美国、香港等异地谋业或定居。千官何姓主要居住在千官圩、千官村。千官村是千官镇的中心村,千官村何姓又以三座厅为中心,还有朗冲口、永安堂、大圹头、社杆朗、庙角、花学路等自然村;千官何姓居住在邻村还有洞济的和唛顶、荷木根;上水的鱼粮滩、插仔坑;古罗的沙口岗;大全大坑村等。(有的迁往罗定新乐、广西岑溪筋竹大湴村)。 千官何姓的山林、田地均为座北朝南,硬底化水坭道路通达,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山上自然长有撖榄、兰花、灵芝、木耳等。
千官镇位于郁南县中南部,毗邻罗定市,距县城60公里。千官古称官宁,元代建,明代成圩,因圩成十字形,故名十官圩。清朝时期因“民多富厚,有诗书之气”,而改为千官圩。1987年建镇,始称“千官镇”。2003年与大全镇合并,仍名“千官镇”。千官地处大湾、大方和大全中心,素有“三大一千”商品杂散地美称;交通便利,距罗定市城区仅11公里,省道线、县道线贯穿全镇大部分地区,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城区范围3.5平方公里,是全县的商贸、文化中心镇。有中型水库云霄水库和云连干渠。水稻种植为主,还有以双龙芒果、千官龙眼为主的万亩水果走廊,有十万亩优质肉桂基地;还有县品牌绿色水果无核黄皮、沙糖桔的种植;养殖以“公司+农户”经营的温氏鸡。瓷土、矿泉水、竹木、松脂、桂皮、桂油等资源丰富。文化、教育、医疗设施齐全。
(如果各界人仕需要来千官投资可直接与千官何氏联系。)
2、广东郁南千官《何姓七郎官宗支谱》摘要
广东郁南千官何氏组织修编的《何姓七郎官宗支谱》,是在同宗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得以圆满完成。《何姓七郎官宗支谱》的修编与成功出版,对于增强郁南千官何氏的凝聚力、维护何氏族人的团结和稳定、对旅居海外的千官何氏宗亲寻根认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附:《何姓七郎官宗支谱》内容简介:
太公像、祠堂照片
序
(一)、七郎官宗支源流世系
1、少典氏世系【有11世纪】
2、黄帝至武王世系【黄帝至武王姬发有28世】
3、唐叔虞世系【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至成师有10世】
4、韩氏世系【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韩武子至釐王有20世】
5、瑊祖后世系【釐王次子韩瑊指河得姓,幸免于难,为何姓始祖,又称太始祖,瑊祖至七郎官有52世,至广濂公有68世,至宗泽公有71世,至当代有84世。]
6、七郎官世系
7、广濂公世系
8、辈分字
(二)、七郎官宗支图
1、少典氏及黄帝至韩氏世系图
2、庐江何氏世系图
3、七郎官世系图
4、广濂公世系图
5、宗泽公世系图、八个房头世系图、人丁分布
6、大房世系图
7、二房世系图
8、三房世系图
9、四房世系图
10、五房世系图
11、六房世系图
12、七房世系图
13、八房世系图
14、七郎官分支世系图
(三)、附件
1、参阅的《族谱》资料、盖闻、《枚玉堂规条》
2、何氏祖训录
3、均安星槎何氏大宗祠简介
4、太伏羲陵简介、轩辕黄帝陵简介
5、唐叔虞祠
6、庐江书院
7、何氏太始祖瑊工陵园简介
8、《祭祖文》
9、珠玑巷何氏纪念馆、何公轩、仆射何家祠、“三凤流芳”
10、纪念南迁的小榄碑文
11、何氏对联选、何氏图腾图形
12、远古母系族群盘古氏至少典氏摘要
13、中华何氏同源共祖统一辈序字辈(千家文)
14、何姓七郎官宗支源流简图
15、何姓七郎官宗支谱一览表
16、何姓姓氏简介(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堂号、在百家姓中排位、与韩、蓝、麦、纪、卓、韦、江、黎姓的关系)
17、千官元英公墓碑文抄录、何氏媳妇一把三叉驱鱼贼(轶事)、千官何氏简述
18、何姓状元、世界何氏会歌、世界何氏宗亲会通讯录
19、文化部办公厅函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20、后记
何姓七郎官宗支源流简图
少典氏——黄帝姓公孙居姬水之滨而改为姬——周成王弟唐叔虞封于韩以韩为氏——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何姓始初祖瑊——珠玑巷何族始迁祖昶——入粤始迁祖栗——始祖七郎官讳肇易至十六世祖讳思廪公祖以讳行者有十六世代——西宁县门创之祖即十七世祖广濂公祖到木栗圩营生迨后又至千官创业居住子孙世代相传。
宗支谱并编成了电子书,有需要购买的宗亲可与何二九的孙联系(hut58ei@163.com)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九、广东紫金何氏源流
(一)、迁徙史略(一)何瑊四世叔(三王)兄弟,汉景帝二年,吴王刘濞谋反后于前154年从庐江迁湖南桂阳,至四十一世何昶迁南雄县珠玑巷开基,至四十八世何明允生子三:长子何集(次子何(卤木)的十二世孙宗礼何斌迁入今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墩头村和东源县仙塘镇东方红村);七世孙何韬生子二,次子何宓字国顺,爵大仆寺卿,由南雄县珠玑巷迁居南海冈头村(汉朝时东莞市是南海郡管辖今寮步镇有个岗头村)开基,为一世祖。(二)何允六世何成,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拜治粟都尉,从安徽迁居陕西扶风,八世汉代何始祖比干生九子,长子何玉铨迁福建福州,三十五世何太郎名旦,科名太乙郎(892~992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进士,官至宁化县令、武丰县令、潮州刺史,迁武平县岩前开基,生十子一女(何仙姑),何太郎73岁时(施南岩为定光佛殿),携家人到离岩前十五里的冷洋对坑再创基业,传至八世何念四郎(1312-1395年)由梅县松源迁往兴宁县和山里(今和新村瓦塘)开基,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后裔迁入紫金各地。
(二)、迁入紫金概况
紫金的何氏嗣裔从南海郡冈头村和兴宁市等地迁入。据2006年紫金姓氏人口统计,全县何氏人口有5700人。
1/何国顺裔系
何瑊五十七世何国顺九世孙何继成,字双池(1537-1595)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入紫金县附城镇城西村。
2、何源美裔系
(1)、长子何文渊。其子何德聪生五子,二、三子何仲轩、何仲昂的后裔从兴宁县北厢龙归洞老富岭(今黄槐镇禾村)先后四支迁入紫金县青溪,其中一支先迁往惠东县洋乌潭后才迁来青溪开基,何宝亮、何则新迁入白石村,何则启、何若盛、何清泰迁入榄树下村。何文渊后裔迁外地的有何其明迁广州白鸽斗;何其清、何其广、何其熙、何其滔迁居鹤山县南洞;何三耳、何三捷、何三元迁居增城市八斗;何子恭、何子宽、何子惠迁居清远市石角圩;何卓任、何卓越、何卓第迁居清远市东瓜布;何子仁、何子义、何子礼、何子智、何子勇迁居清远市泮湖塘。
(2)、次子何文滨。其后裔何运辉兄弟清末从兴宁迁入蓝塘镇何屋坝。还有何启图后裔数人从兴宁市叶塘镇上何村、下何村几人迁入上义圩。
何文滨三世(姓名待考),由兴宁县谢洞迁入中坝袁田开基。
何文滨后裔有一支系,由兴宁迁今瓦溪红光岐山子建祠立宇,后裔分居米糊坑、米糊坪等地。
(3)、三子何文深。其曾孙四十六世何承宗又名天寿,从兴宁市和新村瓦塘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入紫金水墩镇丰湖村(今丰上村)开基,其十一世何上昌生四子,三子何安于嘉庆年间(1796-1820)迁入龙窝镇茶松村鸭仔塘,水墩丰湖村何氏有一支系迁入油早塘。
何文深十世孙何廷瞻与弟廷即的前辈从兴宁和山禾村经龙川、南海、清远、博罗迁徙,最后移居永安县西门约龙带乡居住。何廷瞻生一子何景聪,何景聪六世孙何文振移居黄塘镇龙潭井,至何文振之孙辈何桂旺等堂兄弟分布在宝山梨树下、鸡公田、珍常陂、彭桥等地。何文振的儿子何应俊后裔迁入黄塘镇上黄塘村和拱桥村。原居宝山的何氏因国家开矿,屋地被征1992年大部分移民迁居惠州市郊大湖溪、珠海湾仔、东源康禾。何文振兄何文扬生四子:何应福、何应禄、何应寿、何应宏往阳山县。
何文深后裔的一支系,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由兴宁县城迁至瓦溪墩头大水坑,至十一世何海龙再迁至上黄砂神岗陶前(今瓦溪红光村沙坪)开基。
(4)、四子何文汜。其九世孙何贤宗的妻子携子何仲华从兴宁市石马迁入古竹镇上洞、下洞村。
八世何法桑。由兴宁迁龙窝慎田村开基,其子何仰梅迁入瓦溪镇高田村佐坑,何仰梅生子何怀益,后裔居高田白石垴、白梅树,何怀益的一个孙子何瑞云携三个儿子,移居九和镇幸福村。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十、广东南海烟桥何氏源流
何氏祖公经南雄珠矶巷迁入岭南,之前一直在石龙居住,第六世祖以捕鱼为生,寻到此地,感觉自然环境不错,便在河边附近定居,渐渐把一部分湿地填平。烟桥村建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短短几百年间,村中人才辈出,有族谱为证:“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其中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参谋长)的何文绮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是最令烟桥村人感到自豪的历史名人。 如今烟桥村最年轻的何氏传人已是第26代。据村委会何主任说,何氏第二、六、七和第八代祖先皆葬在村子西面的金雀峰上,朝向烟桥,拜山扫墓若遇着好天气,则在山上能看到何氏六世祠堂。山上有对联道:东阁留香,石龙排演开甲第;西山拥翠,气含金雀壮辛楣。一句话,把何氏源流及先人对后辈的期望交待得一清二楚。烟桥名人:何文绮 清朝兵部主事
何文绮曾于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数年后告假返乡,执教广州,因其学问甚高,各地官员争相把子女送入门下,其学生多有成才。与林则徐交情甚深。三元里起义失败后,何文绮愤而作诗18首,其中一句为“不废一钱兵亦足,飞将军在复何如”,表示对朝廷镇压起义的不满之情。两袖清风,返回烟桥,主持族务,重修六世宗祠,申建节孝牌坊,敦教乡人,振兴烟桥何氏。朱九江未中举前,曾每年步行1个多小时,到烟桥找何文绮把酒论诗,可谓其入室弟子。
何丹山 七十二峰山人
原名何苯(1807——1883),号西樵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南海九江烟桥人。幼年家贫,性聪慧,自学绘画技法。取法新罗山人,尤擅翎毛,工于竹树鹩哥。晚年所画桃花柳燕小幅,只以赭色点桃,画极淡雅。尝论画不难于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实。晚年隐居于西樵,在山中设“碧云画楼”,摹景写生,开岭南画人点染南国风光之先。西樵山翠岩壁上有他刻下的七绝诗一首。宗祠 建筑繁琐而精致 何氏六世祖祠正对烟桥,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何文绮主持下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大门梁柱上石雕、木雕、灰雕和砖雕搭配,样式乃清末典型繁琐而精致的风格,宗祠建造得十分坚固,据称瓦顶亦有五层,子弹亦无法穿透。
白麻石门题额“何氏六世祖祠”几个遒劲的大字,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两侧一副对联:云初仪水部,旌表重烟桥。宗祠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为二进三间的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宗祠内祭台上密密麻麻排列何氏各世祖显妣考之神主。屋顶挂“播聚堂”的牌匾,乃于光绪十八年,由大名鼎鼎的翰林院学士李文田亲手所书。李文田来自顺德,乃咸丰六年钦点的探花,当时民间有“文有李文田,武有李小龙”的说法。
宗祠外有一块“郡邑乡贤”石刻,乃是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呈奏,为纪念何文绮“入祀乡贤”而镌刻的。“播聚堂”:何氏家族在清朝甚为显赫,这是何氏六世祖祠,也就是“播聚堂” 走过小庙不远,看见一处废弃的建筑,榕树亭亭如盖,盘结的根从只剩下窗框和门洞的青砖墙上,垂下如门帘一样的气根,苔类与蕨类植物贴着墙面蔓延,墙内墙外爬藤植物疯了似地长得到处都是。
在我眼中,废墟有种特别的吸引力,它的好看,在于它被长久遗忘,让人能从中看到野生力量的入侵与文明痕迹的退让。其清冷的结局透着几分神秘,令人不能不牵挂它所衔接的前因。后来我们从村委会何中鹰主任口中得知,这里原是一间祠堂,村子曾有祠堂七间,东北、东南各两间,分别是厚德堂、入福堂、五美堂和上智堂,西北有丹桂堂及明镜宫,乃为岭南画派西樵老人何丹山所有。祠堂的命运,大部分被拆,村中老人说,拆剩的祠堂也已不复原貌,成了仓库。唯一幸存的是在烟桥前的播聚堂。祠堂:就在烟桥前头,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祠堂,叫何氏六世宗祠。村里原本有六座祠堂,可惜除何氏六世宗祠外,其余皆已在历史的风烟中消散。六世宗祠重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现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风霜后,一种沧桑的质朴美悄然扑面而至。广东中山张溪何氏何氏源出卢江郡。五十世祖于宋咸淳八年(1272年)壬申,诏出胡妃藏匿民间,十年(1274年)申戌正月,人民畏惧,各处逃走,祖辈兄弟十人,扁舟为桴,飘泊岭南各地。
雍祖为入南海之始祖,熙祖派居南海河清,北翘祖于明代初迁居香山张溪,为入张溪一世祖。
谱内载:子孙繁衍系列、生卒年月、墓葬地,子孙传十六世。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十一、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何棠下村简介
九龙镇何棠下村位于萝岗区北部,九龙大道两旁,原九佛东南端,由庄片、下社、上社和金水里四个自然村共24个生产社组成(其中庄片分红星、联星、五星、光明、革命、新兴以及丰一、丰二、丰三九个生产社,下社分人和、兴隆、红旗和群英四个生产社,上社分前进、胜利、红卫、团结、东风和更生六个生产社,金水里分金一、金二、金三、金四和竹山五个生产社)。村内有九龙大道横穿而过,全村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本村属丘陵地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水、林木等自然资源丰富。 全村常住人口5798人,流动人口350人。主要以何姓为主(占93%),除陈姓外别无其他旁姓。主姓何氏,800年前源自南雄珠玑巷,经新会、钟落潭、良田后迁来棠下,为区别其他棠下,八十年代取名何棠下。村内有一所建制小学,在校学生368名。有一支业余篮球队和醒狮队。有一所白云区石井镇帮建的卫生站,有一间纪念建村800多年历史的何氏宗祠,有一个竹山革命老区。 本村主要以种养业为主,有部分初级第三产业,没有工业和民营企业。不少村民以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为生。主导产业为蔬菜、白兰花、龙眼、荔枝,去年农业年产量达8241吨。去年全村人均收入6006元。集体经济主要以九龙大道扩建征地补偿、少量房屋租赁、部分山地管理费为来源。去年村集体收入为176万元(正常年收入8万元)。目前村委共有固定资产近400万元,财务方面有90余万元工程款欠债。 全村共有低保户(贫困户)86户213人,特困党员17人,残疾人148人(无证的33人),烈属1户,均享受相应的政策补贴。外出务工人员近300人。
十二、宋、元珠江三角洲上的珠玑巷何氏迁民分布
广东高要:
(1)桃溪何氏 谱载韩釐王之子(前295—273)避秦隐居卢江易姓何,32世何永旭为后晋御乐参军,子迥、迈迁珠玑巷。12世,至何秘生五子,长子琇留南雄,次琛迁番禺沙湾,三名珃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官肇庆府通判,家城东櫂桂里,迁砚山东中屏冈化龙坊,衍大布冈心溪、西门后街五通巷、庙村、天冷冈石溪山塘、聚蚬岗排子地、门楼坊如南坊、明洞河凹、垠鹤、新塘、冷水、大布、鳌围、江河各地。(1947年《高要县志》)
(2)茅岗何氏 宋何寿祖自珠玑巷迁县东南范州都茅岗村。至1947为27世,口180人,有祠,后衍深源里、眠冈、罗竹、东冈、鹅塘、贝水新村、陈村、古料、迳口、罗客各地。(同上)深源里祖名税养,宋末自茅岗迁此。1947年为23世,口160人,有祠。眠冈祖贵宗,元由茅冈迁此,至1947年为23世,口180人,有祠,罗竹洪武初由深源迁此,有家谱抄本,1947年22世,口850人,有祠。东冈祖名世德,明初自罗竹迁此,1947年21世,口250人,有祠。鹅塘祖秋月,明中叶由东冈迁此,至1947年16世,口90人,有祠。贝水新村,祖德实、德华,清初由东冈迁此,至1947年1 4世,口1OO多人,有祠。陈村祖名发英,由深源于嘉靖间迁此,至1947年17世,口50人。古料祖名承宗,明初由茅冈迁料村,1947年为20世,口500人。罗客祖汝球,明自茅岗迁此(属官棠都),1947年14传,口62人。(据1947年《高要县志》)
(3)渡头何氏 祖方锡,宋末由珠玑巷迁居富湾墟渡头,1947年为22世,口350人,有祠。(同上)
(4)广塘何氏 祖去龙,宋末由珠玑巷迁此(属马安都),至1947年27世,口300人,有祠。(同上)
(5)勒竹园何氏 祖名一壮,据墓碑明初由珠玑巷迁此。1947年为20世,口90多人,有祠。(同上)
(6)西岸何氏 祖名祚昌,明初自珠玑巷迁此,1947年21世,口60人,有祠。 (同上)
(7)何田何氏 祖名贵三郎,咸淳五年(1269年)自珠玑巷迁番禺沙湾,再迁南海登州,又潭村,再迁清远,传至庆庾始迁高要横石都古斗村。明初迁此(属银都)。1947年为24世,口380多人。分支有新桥、横江、银江、门坳、鹧鸪坑、山塘、坑塘、禄洞、大基头。(同上)
(8)仙洞何氏 祖名家隆,清初居此,祖先由珠玑巷迁来横江都。至1947年13世,口80多人,有祠。(同上)
(9)庆云社何氏 先祖珠玑巷人,清嘉庆间迁居城西庆云社,1947年为6世,口70人,有祠。(以上据1947《高要县志》)
(10)孝友何氏 先祖迁自珠玑巷,至何权始居大湾孝友村,1947年为l0世,口70多人,有祠。(同上)
广东高明:塘际(明城镇)何氏 淳熙四年(1177年)由珠玑巷迁此。
广东佛山:
(1)石湾何氏 《佛山地名志》云《何氏水木记》说:“宋代何氏乘筏由珠玑巷顺流到此,遇石搁浅登陆,故名。”
(2)张磋海口何氏《佛山地名志》中称:“由南宋末年珠玑巷迁此,中经广州。
广东南海:
1、小塘华平何氏《佛山地名志》称:“其祖来自宋时珠玑巷。”
2、里水河村何氏《佛山地名志》说:“咸淳年(1265~1274年)南雄珠玑巷难民何姓人先到此定居,故原名何村。”
广东顺德:
杏坛马宁何氏 《泰泉集》54云:“松逸何公讳千之,字伯强,顺德人,其先文广,建炎中,始自保昌迁广城,传三世曰弥深。宋末再迁马宁。”此条记述南渡初已入广州的,可见南宋迁民是不断分期分批南下,时多时少。
广州:
广州何氏 何伯川等《何氏水本源记》说:“何氏始祖出于珠玑巷,因宦居南雄。宋南渡时,喾祖因寇陷南雄,迁广州桂林坊为初祖。”
广东中山:
1、环城区曲涌何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咸淳八年(1272年)何姓从珠玑巷迁此,背山面海开村。”
2、小榄三角社何氏 《榄屑》(何大佐撰)说《南雄水木记》云:端平间,兄弟世居南雄保昌珠玑巷,至度宗咸淳八年壬申(1272年)诏出贵妃胡氏为尼。九年癸酉,胡氏颠狂,出郡溺水。贾似道奏民间收匿,大索之。十月甲辰正日,人民畏惧,举族奔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飘泊。夜半突至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琳都华桂坊住歇,既而之小榄凤山下,卜室三角社居焉。”又据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十《柳州太守何敬亭墓表》记十郎居北方,北宋末中原多故,挈家南徙,流寓南雄珠玑巷。后迁香山小榄乡。”(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3、小榄何氏 据黄佛颐文:“始祖由珠玑巷迁居木棉头至彭泽,再迁小榄。”
广东新会:
邑城尚书坊何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宋尚书桌十郎因宋南渡,徙于南雄。子太郎迂新会何村(今河村),十世至泰宇,迁邑城新魁滘,生熊祥,万历中,为吏部尚书。迁城内因祠建坊,子孙环居,今丁口2500人。”
广东鹤山:
1、沙坪大兴社何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南雄何姓先祖迁此定居。”
2、雅窑云蓼何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l274年)汴人何姓先祖。入粤居南雄,再迁本邑楼冲,后分支至此。”
3、桃源沐河片村何氏《鹤山县志》说:“咸淳四年(1268年)南雄三十八姓九十七人携眷南奔,其中何姓迁此定居。”
广东番禺:
沙湾何氏 按伯川、如澄《何氏水本源记》说:“喾祖于宋南渡时,寇蹈广州,避地广州桂林坊为初祖,但旧谱又说初、二祖仍留珠玑巷。有记“何人鉴始居番禺沙湾乡,即今四世祖,实沙湾何氏之始祖也。”
广东东莞:
1、虎门镇赤冈何氏 《琴轩集·何氏族谱序》:“其先南雄沙水人,宋南渡初,何行迁赤冈。”
2、莞城北街何氏 据杨宝霖综合《琴轩集·宝安何氏族谱序》、《讷庵处士何公墓表》、民国《东莞县志》卷44《选举表》云:“世居南雄沙水,有宏者,登宋崇宁(1102~1106年)进士,为四会令,摄东莞,卒于官,子孙遂家于东莞城北街。”
3、茶山镇员头山何氏 《东莞茶山何屋村何氏族谱》:“祖居南雄,历十世,何氏嗣祖迁东莞城西栅口,复迁员头山,明初封东莞伯何真,为入莞后第五代孙。”
4、万江镇大汾何氏 《东莞大汾何氏家谱》:“何粟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第一,官至尚书右仆射,随徽、钦二帝被虏北迁,粟二子雍,熙居南雄沙水,粟之曾孙九继之子东起,仕元为南海沙湾巡检司。任满,居东莞莞城之何篱贝(今平乐坊街尾),东起孙佐,迁大汾。”
广东增城:
1、仙村镇沙头何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2、石滩镇南堂何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3、石滩镇沙龙何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十三、潮汕何姓源流考略
何姓,是潮汕大家庭姓氏之一员。提起他们的祖先,大多数会回答:原由兴梅客家人衍变而来。
中国宋代出版的姓氏小百科全书《百家姓》明确指出:“何庐江”,说潮汕何姓与中国何姓同源,出自江西庐山、九江一带。
两晋:第一次南迁
远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元年),何姓已是中原地区名门望族,世居河南南阳宛地(今河南南阳市)。最初见诸史籍的,是汉代武将何苗。当时,汉高祖刘邦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迁徙“六国强族”,即“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共十余万人于关中,其中包括部分何姓。何姓由此成为集官僚、地主、文人于一身的仕族。 何姓的第一次南迁,是在西晋永嘉4年(310年)。当时,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316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成帝太宁元年(326年),朝廷置“晋安郡”。地处东南沿海的晋安郡,远离北方战场,遂成为当时中原仕族的理想避难处。两晋时代崇尚门第,讲究郡望。入闽仕族中以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大姓氏最为显赫,号称“衣冠八姓”。
其间,有何姓从赣北迁居闽南,散居粤东,是为今天东南沿海何姓之始祖。
唐末:衍为客家始祖
唐代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农民。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亡。中原仕族,惶惶终日。
唐僖宗乾符一年(875年),山东、河南一带发生旱灾,爆发了3万余人参加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湖北,攻占浙江、福建、广州、洛阳、长安,于乾符6年(880年)在长安建立政权。在这一期间,大批世居中原地区的士族,为避战乱,纷纷南迁。地处闽西山区的宁化县石壁乡,时称“玉屏乡”,据闽赣要冲,始有中原何姓入住避乱,是为今日客家人之始祖。
后梁时,何姓37世裔孙何大郎中进士,后授福建宁化县尹。何大郎在职19年,任满不归,择居石壁乡。后唐时,卸任后的何大郎游旅至粤东北武平地域(今广东平远县一带),“嘉其地美,而徙居于此”,“生子五”,是为今天粤东何姓始祖。
六、七百年间,何姓裔嗣柯枝蔓延,散居粤东、赣南、闽西各县,蔚成大族,成为客家主要姓氏之一。明代初年,有一支定居大埔县湖寮乡双坑村,是为今天潮汕何姓的开基始祖。
明清:融入潮汕社会
明朝初年,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明王朝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措施。商品经济得以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至1522年),世居大埔湖寮乡双坑村的何姓第61代裔孙何石泉,迁入饶平县饶洋乡名扬楼村,是为今天潮汕何姓之入潮始祖。随着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增加,村、镇贸易集市发展迅速。何石泉在短时间内,即成为当地有名商人之一。“山海之民,猎山渔海,耕农自食,贾不出门”,即其当时的真实写照。
清代初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以“闽粤通衢”、“河海交汇之圩”为特色的沿海商业城市。期间,饶平何姓始迁居潮州、澄海等县。
250余年,何姓后裔散居潮汕各县、市部分乡、村、镇。目前,汕头市区有何姓约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潮汕三市现有何姓,应在6万至7万人之间。除了绝大部分是客家后裔,尚有少数由珠江三角州迁来。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肇基文章系列)
十四、潮汕地区的客家何氏
何氏在潮汕地区人口近9万,分布在普宁、揭东、揭西、榕城、惠来、饶平、潮安、湘桥、汕头、潮阳、潮南、澄海、南澳和丰顺等地。 先秦时期,何氏在鲁豫湘青甘陕已有足迹;汉晋时遍布川鄂苏赣;西晋入闽,是客家的先锋,衣冠入闽八大姓之一,当今成为福建第19位大姓。 客家始祖何大郎。原南京直隶庐江郡人何旦,又称何太郎,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后梁龙德2年(922)任宁化县尹。任满解组,次岁往梅,复由梅至潮,莅岩前(闽粤交界处),后在汀州定居。他是战国时韩国末代君主韩王安第36代孙,生五子一女。其后裔于宋末元初,为避战乱大规模迁移,一路由福建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和龙南,进入广东翁源;另一路直接由武平进入广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广东何姓客家人奉何旦为始祖。
何嗣韩,又名何德,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初任军需官,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被封安抚节度使,分镇泉州,食采螺阳(今惠安),福建何姓尊奉他为始祖。世代子孙繁衍闽地,后来有的裔孙迁居广东潮州。
何某,于元代至正28年(1368)由福建诏安下何村迁徙潮阳直浦都何厝村(今金玉镇)开基创族。
何石泉,于明代中叶由大埔湖寮双坑迁入饶平县饶洋名杨楼另创基业。
澄海隆都何厝村的何姓人,由饶平迁来定居。
潮阳红场镇第四溪何姓人,是由普宁迁居创族。
潮汕(含丰顺)何氏近9万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6000人;潮阳区2600多人,聚居金玉2300多人,其余分布棉城、海门、关埠、贵屿等镇;潮南区约500人,分布红场、两英、陈店等镇;澄海约1000人,分布隆都、澄城等镇;南澳约400人;揭阳榕城区约7000人;揭东1万多人,分布桂岭、白塔、龙尾、锡场、曲溪等镇;揭西约5000人,分布五经富、棉湖、河婆等镇;普宁约2万人,聚居流沙,分布占陇、军埠、池尾、下架山等镇;惠来约2500人,分布惠城、葵潭等镇;潮州湘桥区约2500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枫溪、庵埠等镇;饶平约8000人,分布三饶、饶洋、钱东、黄冈等镇。此外,原属潮汕的丰顺县约1万多人,分布汤坑、潘田、丰良、东阝留、黄金等镇。
十五、广东怀集何氏
吾赵祐公,乃开元之始祖,在南京珠玑巷沙水村而来,矧今稽考,一十已世矣。若无宗派相传,恐其流长派别、树大枝分,使历代追考无由,兹今继往开来,亦已遥遥而难序。余等不肖末学,尽愚耕惭后稷,实为三代之罪人。虽然虚居世代,枝脉首重敦伦。故以齐集于何族宗祠,清演派谱,隆高曾、列上下,庶使昭昭谱牒,历历版图,祈后裔追宗有自,而先灵享祀无虚,木本水源,永垂不朽云尔。
怀集桥头新宁何村何族行派
●何自泰 续修 自开元太祖传至廿五世,“广”字传起,修成40字行派,俱取天干为首,话有天道健行不息之义也。
广天维立国,
良善兆其昌;
光荣传惠泽,
建世显悠长;
怀德文明树,
家龙裕赞扬;
贤才能作宝,
源远启之祥。
十六、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
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是番禺沙湾北村人,他们是开创广东音乐的著名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至今仍广为人们演奏。他们对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人们景仰,被誉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2000年5月18日,中央文化部授予沙湾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广东音乐、飘色)的称号。
十七、待续......
分享按钮>>【何氏文化】广东大埔双坑何氏“集福”
>>【房氏网新闻】世房总会执行会长房运平会见国际巨星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