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源流】何瑊谱支裔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5日 尚书坊何氏


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
何重建
      本人为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族的后裔。为编写家谱,本人于今年2月3日至11日回广东新会寻根问祖,到景堂图书馆查到《何氏世原》、《庐江何氏世原新会族谱》、到新会档案馆查到《尚书坊族谱》(何氏),到番禺购到《庐江沙湾何氏族谱》。并与近日完成了家谱的“历史部分”,即何氏一世至五十世(即新会一世),及新会一世至二十五世的内容。不知是否有何氏的族人感兴趣。如有兴趣,我陆续贴上来。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先贴《编者按》:
  何族五十世之前的情况,均来自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年何英华所编纂的《何氏世原》,》、《庐江何氏世原新会族谱》,原书收藏于新会景堂图书馆内。并参照了公开出版《庐江沙湾何氏族谱》;
  何族五十世之后,即新会一世至二十五世的情况,来自清明同治九年(1870年)何英华所编纂的《尚书坊何氏族谱》,原书收藏于新会档案馆。
  原文均为繁体字,古文言文,无标点,生僻生冷字不少,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阅读文字艰辛的古文,确勉为其难。即使勉强看懂了,但对原有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恐会打些折扣。而续写家谱-----使我们何族的后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家族发展历史-----这一重要目的将受到影响。
  因此在编纂本族谱时,考虑到上述因素,以人为本,方便阅读,采取了忠实于原文的排列次序,但翻译成白话文写出,其间一些关键的、重要的叙述,而基本又能看得懂意思的古文,就用双引号全文引用。
  对文字中所提到的古代地名、人名、官职名称、年号等,我们尽可能查到其出处,做到准确,用括号加注的形式,加以介绍。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业绩的,或对于何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祖先,我们制作了小标题加以提示,并非原文所有。(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有些历史族人的史料在族谱之外,我们尽可能收集起来,也用加注或附录的形式写入,并注明出处,也可以说是对原有族谱的充实吧。

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一)

序  言

何绍志

小时候听祖辈说,我们何家祖先叫何熊祥,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六部尚书”,相当于丞相,当时萌生了解先祖历史的星点想法。但因工作繁忙,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长期以来,只能将这个想法埋在心里。斗转星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本人今年也年届九十。近年来数次回广东老家,众宗亲聚集一堂,老人们相互熟悉,谈起往事,恍如昨日。而年轻一代则因很少往来,大家形同陌人,相逢未必相识,更谈不上知道祖先之事了。于是修家谱之心思再度产生。2004年时,本人曾经拟过一份我族世系表分发各位。

后来看了一些报刊上对修家谱意义的报道,更加强了我的这个愿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而与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家谱。因为它是我们“根”,记录着生命的传承,也标识了社会的变迁。

家谱其实就是最平民化的史籍。家谱不仅记载着族人最基本的世系状况,而且还往往记载着族人的姓氏流源、族规家训、重大事件、风土人情及族人传记等内容。家谱的本质仍是生命之链的接续。只有家谱,能够让最平凡的生命得以在文献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经生存的印记。

不论今后历史、社会、个人如何发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对“根”尊重和依恋,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

今年春天,我携儿子重建夫妇及侄女何义为探索修辑家谱之事,专程回到新会。方明了我新会尚书坊何族,代出名、贤良者,大不乏其人。如忧国忧民,为国家栋梁者;如忠贞爱国,不惜以身殉节者;如刚直不阿,为民请命者;如英勇善战,以德服人者;如慈祥恺悌,克勤克孝者;如淡泊明志,文采风华者……..虽明末清初,我族遭“三藩”尚可喜之难,家道一度式微,但经各位先贤努力,至同治光绪年间,新会尚书坊何族渐兴。推翻满清、抗日救国,我族人奔赴国难,义无反顾。新中国成立,老一辈老当益壮,少一代人材辈出,后生可畏,在各个领域屡有建树,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何族,源于“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的韩国,历史十分悠久。从战国至南宋末年,何族经历了五十世。新会何族,因南宋最后一个皇帝遁至新会并跳海自尽,原南宋丞相何  的后人随皇帝南迁,最后在新会何村定居而发生,历史上被定为新会一世。至我这一辈,已经是二十八世,如果算上前五十世,我们这一辈可以算作何族的七十八世了。


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但我族先人对修家谱的事情十分重视,差不多每过一百多年,都有重修。家谱成了我们族人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表达了族人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据查,何族首部族谱始于东汉,为十一世何顒所修,东汉时任荆州主簿,编著《浈阳水木记》,记载了何族一世至十世的发展。

第二次修族谱,为三十三世,何昌期主持修编,他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卫尉上将军,进侍中太保,封宁国伯,修谱时间是公元785年。具体编辑事务由其儿子三十四世何鸣瑾承担。

《何氏世原》载,由于何族三十三世的后人众多,各人的后代也“益众”,于是“皆各自为谱矣”。

第三次修族谱,为三十九世,何楷所修。他在唐宣宗时任州司马、经略。退休后,他把何族之前的三十八世全部记载下来,再从自己父亲一支记起。时间是公元847年后。


第四次修族谱,为明太祖朱元璋时即公元1394年,由时任奉议大夫(正五品)的长沙人陈南滨所修。陈与当时在刑部任职的一位何族祖先认识,交谈之中,得知何族的历史相当不寻常,且带有传奇色彩,遂主动要求为何族续谱,并作序。

第五次修族谱,为新会十六世,由时任六部尚书何熊祥主持修撰,并作序。时间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609年。

第六次修族谱,由何熊祥的孙子,十八世何任生主持修撰,并作序。时间在公元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

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又有我族人何英华专门修辑了《尚书坊族谱》;在此基础上,何英华又于1870年修辑了《何氏世源》和《庐江何氏源新会族谱》。这三本可以算是何族第七次修族谱了。

1986年、2002年时,分别有何卓坚、何能两位他系族人,在第七次所修的族谱的基础上,将自己所属的一支续下来。其余各支则未顾及。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经过晚清、民国、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变迁巨大,我何族人散布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可能获取完整的资料。同时,子子孙孙繁衍,何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21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人数何止数十百万,已经不可能用一本族谱所涵盖------“各自为谱”已经成为当代修辑家谱的特征。


从1870年至今,已经过了130多年,怎样把我们新会尚书坊何龙野一支的发展“续”下来,遂是难题。

在新会景堂图书馆李中壮先生的大力协助下,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理清了相关的线索。

我族自十六世何熊祥之后,其四个儿子的后裔全部定居新会县会城,邑人统称为“尚书坊”。

何熊祥四个儿子(十七世)后来分为四个世系,即长子何文起,称“举户长房”;二子何文玉,称“广户三房”;三子何文若,称“恪户六房”;四子何文兹,称“秀户六房”,分别各续家谱。

古代人生子,子又生孙,绵延不绝。一代代人或分家或离家外出,交通信息也不发达,不可能有人全盘了解掌握各支及其后人的情况。作为族谱,只记自己一支的情况是普遍现象。因此之前诸世先祖,常常只记有一人。


我们查到,《何氏世原》卷一最后部分,另外增加了十八世何凝生、十九世何石人,系何凝生次子。但其小楷笔迹粗黑,并不端正,墨迹也比较新,而且清晰,与前面的绢细流畅笔迹,且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完全不同,很显然是以后才加上去的,与原作者何英华无关,而且可以想见,此人应是何凝生的后人。且在文字中出现“知政路”等现代路名,作者应为民国年间人。

令我们高兴的是,《何氏世原》卷二明确注明,十九世何泽四(即何石人)“居南塘”,而十九世其他人则各居他所(如斗米围、知政路等各处)。而我宗亲都知道,先祖何龙野公的“祖屋”即在南塘。(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本人回忆,祖父曾经说过宗族的堂号,即叫“珠树堂”。由此可以明确,先祖何龙野及其后裔,应属新会尚书坊何族十七世何文起公的“举户长房”,及十八世长子何凝生公的“珠树堂”。而十九世何泽四公,及其后裔,应是我宗一支的近、现代的先祖。


先祖二十五世何龙野的儿子,即我宗二十六世何藻廷,为尚书坊“族副”(即副族长),在族中有相当之地位,因此《何氏世原》卷一最后所加的何凝生、何石生部分,应为我宗先祖所加。这样就使我宗族谱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延续至十九世。

《何氏世原》卷二的世系从何族起源至五十世,以后则排到新会尚书坊二十五、六世。由于从十七世“四房”之后,各分支后代各自延续,形成族谱体系虽然十分庞大复杂,但各系的发展脉络却十分清楚。可以使我们找到延续家谱的依据。据此,我们就可以排出我宗一支的世序:十六世何熊祥、十七世何文起,十八世何凝生,十九世何石人,二十世何川望,二十一世何子友,二十二世何似谋,二十三世何仁锡,二十四世何朝清。

何能先生为新会尚书坊何族二十八世,他在2002年续何族一支家谱时,已经七十六岁,本人当时八十五岁,虽相差九岁,但我们仍应为同时代人。如果我为二十八世,则先祖何龙野则为二十五世。


同时,根据20年为一世的规律,根据已经知道的二十四世以上祖先的朝代生年,从年代上推断,先祖何龙野可以明确为新会尚书坊何族二十五世。

两者推论的结果完全一致。

先祖何龙野为清朝官员,在族中有相当的地位,族谱中不会遗漏。他的一个儿子二十六世何藻廷,已知为民国初年新会保卫团的团长,而辛亥革命后,不少城邑的清军驻军易帜为地方保卫团。为此推论,二十五世先祖何龙野应为当时的清朝新会城的地方官,以其儿子为武职,很可能是承袭其父的军官职。

从家谱史料看,在二十五世中,我宗一支只有何瑶林、何平林、何文林、何云林四人是清军官员,尤其是后两位均在清军新会营任职,文林、云林还为六品官,推论先祖二十五世何龙野应是其中的一位。

清代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在族谱中也是如此。如前文所记的十七世祖何文若,名士埙,字文若,号朗水,廷吹;十七世祖何文兹,名士坊,字文兹等,均只记其字或号,不会直称何士埙、何士坊的。

本族二十五世祖何龙野,其名字族谱上不可能见到,只能查见字、号。故如上推论应是可信的。


根据“框架”要求,本家谱分序言、先祖简介、何龙野家族世系表、名录(二十五世后)、附录(何家姻亲名录等)及后记共七部分。

望我族宗亲昆仲,敬祖追远,薪火相传,弘扬祖德,增进宗谊,敦亲睦族,继往开来,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2006年12月

(注:这是何重建代已经年届90岁的父亲所拟的。何重建)

 

按:何族五十世之前的情况,均来自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年何英华所编纂的《何氏世原》,原书收藏于新会景堂图书馆内。并参照了公开出版《庐江沙湾何氏族谱》;何族五十世之后,即新会一世至二十八世之后的情况,来自清明同治九年(1870年)何英华所编纂的《尚书坊何氏族谱》,原书收藏于新会档案馆。原文均为繁体字,古文言文,无标点,生僻生冷字不少,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阅读文字艰辛的古文,确勉为其难。即使勉强看懂了,但对原有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恐会打些折扣。而续写家谱-----使我们何族的后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家族发展历史-----这一重要目的将受到影响。

因此在编纂本族谱时,考虑到上述因素,以人为本,方便阅读,采取了忠实于原文的排列次序,但翻译成白话文写出,其间一些关键的、重要的叙述,而基本又能看得懂意思的古文,就用双引号全文引用。对文字中所提到的古代地名、人名、官职名称、年号等,我们尽可能查到其出处,做到准确,用括号加注的形式,加以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业绩的,或对于何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祖先,我们制作了小标题加以提示,并非原文所有。

有些历史族人的史料在族谱之外,我们尽可能收集起来,也用加注或附录的形式写入,并注明出处,也可以说是对原有族谱的充实吧。

 

一、从何姓起源至五十世

一世,韩瑊(何瑊),何氏缘起庐江

    “何”姓,源于“韩”姓,韩姓源于“姬”姓。

我们何氏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左传》和《春秋》记载,远在公元前700多年,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论功行赏,周武王的一位叫姬万的后人,因作战有功,被分封在山西省汾水之北,一个叫韩原的地方,世称韩武子。

    据司马迁《史记----世家王安》记载,姬万和后人姬厥继位后,因食韩原的食禄,于是向周朝申请,改以其封地为姓,韩姓自此而起。

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09年),分封诸侯,姬厥的后代韩虔被封为韩景候。传至十七世韩王安,于公元前238年登韩国王位,此时的中国版图已经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的局面。十五世韩厘王之子韩瑊,贤德博学,常与其兄弟,著名政治家韩非子纵谈国事,交往甚密,被册封为公族大夫。韩瑊洞察秦国的野心,屡劝王安不要朝秦,王安不听,韩瑊遂隐居韩原。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韩瑊与妣姜氏逃到安徽庐江县,居住在一条河边,靠为人摆渡收些渡资过日子。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至河南博浪沙时遭人袭击,疑是被秦灭之六国后人所为,乃下令搜捕六国之后人,杀之以解心头之恨。秦吏开始暗查六国后代。某日,秦吏上韩瑊渡船,问其何姓。时正寒冬,韩瑊戏指河水说:“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秦吏不解,问:“怎会有‘河’姓?” 韩瑊说:“姓氏必从人,岂能从水?”秦吏便认为其姓“何”(“从人”,即人字旁)于是离去。韩瑊过后才知道是秦吏暗查六国王公贵族之后,惊叹:“我家幸免于刀斧之难,是因‘何’一字啊!”于是决定改“韩”姓为“何”姓,为何姓一世。

汉灭秦后,韩瑊——何瑊构室营田创业,定居庐江,子孙繁衍,成为庐江望族。何瑊遂被认为是何族始祖,即一世祖,他生了三个儿子。

何瑊与夫人姜氏皆寿百岁,卒后葬于安徽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世称“何坟岗”,墓地宋时犹存。
    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3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这一段历史:
    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
    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螟那得误疑冰。
    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
    丕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明朝时,一位叫何不偕的何族后裔在其诗作《不去庐集》中,也用一首诗纪念由韩姓易为何姓的历史:“扁舟来往绣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
二世,何通,是一世祖何瑊的第三个儿子。汉朝初年,战乱刚定,他见庐江荒芜的田地很多,于是与兄弟何适、何过合力开垦良田千亩,除家用之外,还资助当地的何姓宗亲,宣传道德礼仪。人称“力田讲礼。”他也生了三个儿子,单名,分别叫采、亮、齐。



三世,何亮,是何通的次子,继承父亲“力田讲礼”的事业。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叔(三个玉字)、叔森、叔(三个土字)。由于诗书传家,三个儿子“俱以才闻”,即在当地以文才出众而著名。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四世,何叔玉(三个玉字),因“七王之乱”避居荆州

。刘邦灭项羽统一中原后,其侄子刘濞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吴王,当时庐江属吴的管辖地,刘濞仰慕何叔(三个玉)的文才,欲邀请他入朝共事。何叔(三个玉)已经觉察到刘濞有篡夺王位的意向,遂称身体不适,“详病拒之”。后来刘濞果然发动了史称的“七王之乱”。何叔(三个玉)对兄弟说,叛军必定向北进军,要经过庐江。为避免刘濞因自己拒绝为他服务而加害族人,决定举家离开庐江,长途跋涉到荆州桂阳避难,即今天的郴州市桂阳县。何叔(三个玉字)生二子,单名,分别叫何惧、何怀。

五世,何怀,生三子:绍姬、绍韩、绍献,迁居湖南 

六世,何继周  落户广东英德

何绍姬,字继周。八岁时上私塾念书,一日早晨在上学途中拾到一个布袋子,里面有几颗很大的珍珠。于是他就等在路边,直到中午见到一男子“行泣于道”。继周上前盘问,该男子称自己叫李冲,长沙人,因父亲遭人诬陷下狱,主审官员不廉,向他索取财物方肯放人。他将家产典当之后换得大珠数颗去救父亲,不慎丢失了。继周听后即“解囊还之”。李冲见这小孩如此懂道德礼仪,十分感动,仰天祝福:“童今活我父命,愿天佑童寿百岁,子孙千亿。”

继周此后“益修善行“,但到50岁时,尚未得子。一日他驾车远出,一少妇在叉路口拦住车,称自己走累了,希望能用车载她一段。继周立即下车扶这位少妇上车就座。行了十多里地,这位少妇从袖中取出一束筹签,并叫出了继周的名字,她对继周说:“你所积的善已经够了,但你的命局比较奇特,与荆州地方无缘,所以至今未得子。你要先忍耐一下,三年之后,你向南方三百里外择地居之。以后你的子孙后代会如同这筹签一样多。”说完后这位少妇就不见了,那束筹签还在车上。继周十分惊异,回家后他就数这束筹签,但怎么也数不清楚。

三年之后,汉武帝果然平定南粤,六祖继周即携妻子芋氏来到广东北江上游的浈阳大庆坊,筑室居之。此时其妻已经五十岁了,但是却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筹钟、筹锡、筹鉴。六祖和妻子“俱寿百余”,去世后葬于鸣统山北。

(注:浈阳,是汉代的县名,即今天的英德县。大庆坊在英德城外约一里地。鸣统山在曲江县界内。从一世祖至十一世的史料,《何氏世原》注明,均出自《浈阳水木记》。)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七世,何筹钟,字禹祯,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二个月方才出世。长大后“长知书,举孝廉”,“勤事陇亩”供家庭所用,并建立家族祠堂,“奉祀朝夕”,并每年到庐江、荆州的祖庙祭扫修葺。

七世,筹锡,字禹祥,出生后数月就会开口说话。长大之后,“仪容魁伟有文学”。当时浈阳旧俗多有夷风(注:应指少数民族的一些陋俗),筹锡常以中原的礼数教化后人。他也和筹钟一起举孝廉,不愿为官。兄弟二人在庭院中种了一棵树,他们去世后,有一对仙鹤来树上筑巢,人称祥瑞之兆。

七世,筹鉴,字禹和,“有智慧,举孝廉”,亦终身不为官。

三位先祖的墓地均在鸣统山。


何丹  因洞悉王莽野心被贬

八世,何丹,字伯张,是筹钟的儿子。“生而英发,八岁能通孝经并春秋,时称神童。长益魁伟,博贯群籍,善谈汉世故事。”西汉成帝鸿嘉年(公元前20年),“举茂才”(注:即秀才,因讳汉光武帝刘秀,当时改称“茂才”),拜“中散大夫”,主管“朝廷典礼”。(注:中散大夫官名,简称中散。东汉光武帝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

当时王莽为实现其野心,谦恭下士,收拢人心,“在朝公卿多附誉之”,只有何丹“独言其奸伪钓名”。结果惹怒了王莽,将何丹谪为松滋县令。当地民众因苦于劳役而荒废了农耕,十分困乏。何丹到任后,“慈祥恺悌,爱民如子,去苛政,劝耕耨。民用充足,政教大行”,连年丰收。他于元始年(公元1年)去世,当时老百姓“如丧考妣”,为他送行,葬于九曲山。每年六月一日他去世的日子,去祭奠他的老百姓络绎不绝。

(注:松滋,西汉县名。九曲山,即今曲江县界内。)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九世,为何丹的四个儿子,均单名,分别叫何(绞丝旁加酋字)、何统、何结、何(绞丝旁加玄字)。



十世,为何(绞丝旁加酋字)的两个儿子,均单名,分别叫何岳,何云。何岳有两个儿子,分别叫何顒、何显。

何顒  记载何族历史的第一人

十一世,何顒,字维仰,时任东汉荆州主簿(注:主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当时浈阳大庆坊何族人口众多,田宅均不够使用,于是他就“徙居阳山通儒坊”,并在那里编著了《浈阳水木记》,“以载初祖得姓以来十叶世系”。他去世后葬在延陵岗。

(注:阳山,即清朝时的广州阳山县,通儒坊是阳山所属乡名,延陵岗在通儒界内。)

十二世,为何顒的二个儿子,叫何旦,何昂

十三世,是何旦的两个儿子,叫何睢,何准。

十四世,是何唯的三个儿子,叫何瑷、何珙、何珰

十五世,是何瑷的两个儿子,叫何观,何靓

十六世,是何靓的儿子,叫何苗

十七世,是何苗的儿子,叫何载。何载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何(鱼字旁加亶字)、何鲂、何鳟、何鲸。

何鲂  南雄县令

十八世,何鲂,字时美,晋朝时做过官,当时地方官员“擅生杀及滥用刺面断趾等刑”,何鲂即向皇帝上奏,革除酷刑兴仁德。当时即被朝廷任命为南雄县令。

十九世,是何鲂的儿子,叫何天民。


二十世,是何天民的三个儿子,分别叫何景道、何景嘉,何景哲。


二十一世,是何景道的儿子,何原忠。据史书载,何原忠长寿达104岁,其妻刘氏102岁,“乡人为建百岁坊。”何原忠有四个儿子,分别叫何长瑜、何长(王字旁加贞字)、何长(王字旁加耳字)、何长瑞。

二十二世,何长瑜,字伯润,《何氏世原》称其“以才华见志”。他“八岁能诗,长益好学,擅有时名。”南北朝时的南宋高帝年间(公元480年)任增城县令(注:清朝时广州府增城县)。他志气豪迈,常做诗针贬时政。遭小人诬陷,被罢官回家。他生有一字,叫何三就。

二十三世,是何长瑜的儿子何三就。

二十四世,是何三就的两个儿子,叫何郭、何邮

二十五世,是何郭的儿子,叫何朝臣。

二十六世,是何朝臣的两个儿子,叫何承本、何承先

何牧  掘得斗金使何族再度兴旺

二十七世,何牧,是何承本的儿子,字养民。《何氏世原》称其“务本敦族”。当时他见家里缺穿少用,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何承本告诉他,何氏的祖先是庐江世家,并叙述了家族的兴衰历史。何牧下决心要发扬祖德,开垦荒地,勤勉务农。一日在田间掘土时,意外掘得一斗黄金,于是“置田躬耕,储蓄至富”。妻吴氏,生有四子,分别叫何亨,何信、何偕、何修。

二十八世,是何亨的三个儿子,分别叫何光述、何光昭、何光颜。


何光述  隋朝儒学家

二十九世,何光述,字传甫。《何氏世原》称其“徙学河汾,置义田以赡族。”其为人“寡欲恬静”。当时王通(注:隋文帝时著名儒学家,教育家)在河汾讲学,他即跟随王通学习。王通去世后,何光述继承王通的学问,“四方学者,多集其门。”当时何族人口众多,贫穷的人也不少。光述对其诸弟说:“身安饱暖而族有饥寒,义可己耶?”与兄弟“共置义田数百亩,令族内贫者耕以自给”。娶妻周氏,“贤淑齐德”。夫妻死后合葬于锦谷山(注:清朝时连县界内。)族人为他建“义爱祠”。

三十世,是何光述的儿子何梦寿。梦寿生有两个儿子,何谋、何言。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言,镇守边关名将

三十一世,何言,字子直。《何氏世原》称其为“唐新洲云浮镇将,有绥奠功。”何言“自少好观古今名将传”,长大后任乡兵统领,因其英勇善战,“寇皆远避”。时新州“蛮獠屡叛”,宋高宗下诏,拜何言为云浮镇将。他到任后,“单骑遍游”豁地,体察民情,奏请朝廷减免丝、漆等岁贡,当地百姓皆“悦服无叛者。”何言去世后,百姓“哭声震野,立庙塑像以祀之。”娶妻翁氏,连州人。葬于新州方岳山。他生有两个儿子,何徽、何攸。

(注:新州,清朝时新兴县;云浮唐,镇名,在新兴界内;方岳山,在连州界内。)(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三十二世,何徽,字子弘。他继承父亲职位,镇守云浮,并遵循父亲的管理制度,百姓爱“戴若父母”。他老后,请求朝廷让其兄弟“代守”,“朝廷从之”。他回乡的时候,当地百姓“以百头麋鹿、絮漆数车”馈赠,但何言“一无所受。”回到老家后,他放情山水,怡养天年,终年98岁。娶妻杨氏。合葬于白罗山(注:清朝时连县界内)。何攸,字子行,继承哥哥事业,为镇将,“为时所重”。因住新州,另为一宗。

何徽生有三个儿子,何昌期、何昌(衣字旁加右字)、何昌熙。

何昌期  平定安史之乱功臣

三十三世,何昌期,字伯泰,号阳岩。《何氏世原》称其“应诏勤王,有平定叛乱之功,封唐卫尉上将军(注:守卫皇帝宫廷大门的卫兵最高统帅),进侍中太保(注: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以后历代为虚衔,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均为正一品官。) 封宁国伯,乃立宗庙广祀田,会修通儒世系”(注:即修家谱)。

昌期“生而敏毅,通春秋三传”。曾经跟随父亲在云浮时,一日在与当地驻军一起出去打猎时,“忽有双虎突出大吼,同猎将士无不惊靡”,昌期“独挽弓射杀双虎”,后来当上驻军统领,勇猛过人,“名益远播”。(据广东体育志载,唐代何昌期能“开二石硬弓”----古制,每石100斤,)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诏求帅将郡守”勤王。昌期应诏前往,唐代名将郭子仪一见他“知为非常人”,遂举荐他为驻守直隶的唐军裨将。当时叛军大将高秀岩“侵掠河北”,昌期在对策时说:“秀岩者,哥舒翰(唐军名将)宿将也,勇略有谋,若布阵既成,难以求胜,不如乘其未定击之。若秀岩就擒,则禄山失臂,可制矣。”郭子仪认为昌期说得有理,就听从他的意见。于是昌期“身先士卒,大呼陷阵,挑射秀岩,中其左目,贼众大败,退走七十余里。由是诸将勇气百倍。”叛乱既定,朝廷为其请功,唐玄宗亲自嘉奖他,拜为卫尉将军。后来昌期又参与了平定史思明的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

唐贞元初(公元785年),昌期告老还乡,得到皇帝批准,并再诏封他为侍中太保,赐阳公山良田二百顷永为家业。并命令政府当局为他建筑一流的府第,史称“荣宠冠于时”。

昌期回到阳山后,“首建大宗庙”,并把所赐的田地划归宗庙所有,作祭祀用,并接济族人。其时当地何族十分兴旺,已达六千余人。昌期每年都隆重祭祀列祖列宗,并重修宗谱,制订家训二十多条,以教育后代。

昌期卒于贞元末(公元804年)。朝廷追赠“光禄大夫”,“上柱国”,敕葬阳山界七拱桥山。他娶妻候氏,英州人,夫人“恭顺和婉,孝敬仁慈”,她十分勤俭,除家有大事之外,穿着“不施锦”,“未尝以贵骄人”,被朝廷封为“宁国夫人”。

他生有六个儿子,分别叫鸣(王字旁加向字)、鸣(王字旁加禹字)、鸣珮、鸣瑾、鸣(王字旁加圭字)、鸣璋。

他的两个兄弟昌(衣字旁加右字),字伯吉,唐代永泰(公元765年)初为卫尉郎,娶容氏,有贤德,时称“女师”。他生有五子,分别叫鸣瑁、鸣环、鸣(王字旁加晋字),鸣玑、鸣璇。

昌熙,字伯治,为汀州监尉,娶李氏。生有一子,鸣臻。

“同堂十二兄弟俱以文学居禄位,时称何家十二相公。”
(附录:何昌期还是陕西秦腔的开创者之一。今天长安县以南的申店乡何家营村,相传这里是唐朝天宝年间名将何昌期的军营和庄园所在地。何将军晚年偃武修文,组织鼓乐社演奏唐代盛行的乐曲。以后,奏乐之技在何家营世代相传。村民们在农耕之暇,吹笙弄管,敲锣击鼓,自得其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长安何家营鼓乐。于是流传下来一大批唐代的古曲,今天何家营村的古乐社,至今仍保存着三百多首古曲。大多是唐代的小令、单曲,也有一些迭套、大曲的合乐。据说村中的古乐社还有两本古曲谱,上面有‘大唐开元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的字迹,系用古俗字记谱方式写成。何家营古乐社至今传唱的古谱音乐,据有关专家已经考实,确定为唐、宋间的谱曲传延至今,这堪称是研究秦腔,乃至于中国音乐行程和发展渊源考据过程中的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l981年8月,何家营鼓乐与日本奈良市雅乐团在古城西安同台演出,听众难得一听这古色古香的传统音乐。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雅乐源于大唐长安鼓乐。为了继承和发扬长安鼓乐,何家营不仅成立了鼓乐社培养新人,还建立了长安鼓乐陈列馆,展出何家营鼓乐的仪仗、乐器和曲谱。近年来到这里观赏鼓乐的游客日渐增多,长安鼓乐大放异彩。

2005年12月,应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的邀请,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一行20余人,前往约旦王国的安曼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演出,获得广泛好评。(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三十四世,何鸣(王字旁加向字),字子和,自小学习勤奋,“通经史大历”,被选补到弘文馆(注一),后来又被授中书舍人(注二),后来到史馆工作,“数进谠言(即发表正直的议论),帝不能用,贞元初(公元785年)随父南归。”在家修何族家谱,由他“总大纲”。后曾又被皇帝召回任职,但他手下的人“多失其职”,他只能托病回家不出。寿逾七十。娶妻张氏,曲江人。生有一子。墓在凤迳山(清朝时连山县界内)。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注一:唐代所设的文化教育机构,唐太宗时,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等名家来授课,弘文馆和崇文馆的学生们被要求:官职在五品以上,“所学经业,务需精熟,楷书字体,皆得正样。”

注二:中书省,有点象今天中央办公厅的决策、职能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 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何鸣(王字旁加禹字),字子粟,为卫尉寺少卿,妻张氏为妻。

何鸣珮,字子节,“博学有治才”,被授予国子监(唐代教育系统的最高学府),后被任命为定陶县令(现山东省菏泽市所辖的一个县),以“廉谨著闻”。娶刘氏为妻。

何鸣瑾,字子衡,“年十三通读五经”,“过目不忘”。唐德宗时,先后在弘文馆、史馆任职。南归后“修家庙通谱”。后奉父命,“摄宗庙礼仪训约”,他十分细密地制定了相关规定条文和程序,被族人称为“宗君”。娶候氏,为母亲宁国夫人的内侄女,“贞静孝贤,为诸妇冠。”去世后葬七拱桥山,族人为之“建亭树碑。”

何鸣(王字旁加圭字),字子信,为桂州司马(即今天广西桂林市。司马,官名,唐朝时为辅佐郡州军政首长的官员)。娶妻冯氏。

何鸣璋,字子玉,“自少颖悟好学,年十八即通五经”。贞元初科举应试,中进士,皇帝旨令其为集贤殿校书郎(注一)。他每当见到皇上,都会以历史来劝说皇上开明政治,礼贤下士,皇上很乐意听取他的意见。其母亲过世,他上书皇帝要求回家安葬,得到皇上同意,并诏赠其母张氏。他守孝三年,至唐宪宗即位,皇帝“屡诏复职”,他对家人说,“亲亡矣,禄仕奚为?”坚持守孝不出。娶妻岑氏,阳山人。

(注一:在唐代,校书郎在朝庭书库内做管理工作,能学到知识,又能接近皇上,是当时读书人最向往的官职。唐代著名诗人从校书郎起家的有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龄、张九龄、刘禹锡、元稹、韦庄等。)

何鸣瑁,字子冠,“八岁能咏诗,长通诗、易、礼三经”。贞元初,被选入崇文馆(唐代的文化机构),“待太子游”(陪太子读书)。唐顺宗时,因喉疾失音,遂辞职归家。娶妻欧氏,“亦识字能诗,常与公对咏,多有警句”。

何鸣环,字元昌。“八岁读书,日记千言,通三经。”贞元初,与其兄鸣瑁同入崇文馆,太子对他“甚礼重之”。后来因“私议诏书”,被谪回家,“遂隐不仕。主管大宗义田、祭产三十余年”,开支帐目十分清楚。娶妻莫氏。

何鸣(王字旁加晋字),字子端,精于计算,“授并州司户”(并州,今山西太原;司户:主管地方户口、钱粮财物的官员)。娶妻聂氏。

何鸣璇,字子清,“以文学为青阳尉”(今安徽黄山附近青阳市)。娶妻张氏。

何鸣玑,字子珠,“以文学为雷州典校”(今广东雷州市,典校,官名,掌管文书的官员)。娶妻王氏。

何鸣臻,字子美,“以明经授崇文著作郎”(崇文馆专业写文章的官员)。娶妻周氏。(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三十五世,何庭扬,字朝显,是何鸣(王字旁加向字)的儿子,“博学通经”,元和初(公元806年)应试入弘文馆,有著述,功进秘书省郎(唐代专管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当时的主管官员命令他编辑丹药方书,他十分不满,说“此岂六经类耶?”于是托病南归老家,二十多年后去世。娶妻杨氏,英州人。生二子,何甸、何旬墓在七拱桥。

《何氏世原》载,由于何族三十三世的后人众多,各人的后代也“益众”,于是“皆各自为谱矣”。
三十六世,何甸,字邦辅,“恭温好礼,邑人推公为社长”(即族长),凡族人间有争斗之事,都会上门由他来判定是非。由于他的公正严明,乡里族人没有一人个犯官司的。娶妻唐氏,曲江人。墓在桂水山(清朝曲江县界内)。

何甸生有四子,国礼、国祚、国祥、国祯。

三十七世,何国祚,字茂延,“奋志穷经,寒暑不辍。”当时岭南节度使杨慎坐镇曲江,听说国祚学识过人,遂将他召入幕府,对他行拜师礼,待若上宾。国祚也为其经营规划,“成其善政”。杨慎建立自己的良好政绩之后,想挽留国祚继续为他出力。国祚对他说:我如果想做官,早就去考科举了。但当地百姓对他的治理地方政策非常拥护,竭力挽留他。于是国祚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主管曲江县教讲明三礼以训后。”此后就在曲江安家,凡官绅经过曲江,都会到他家里与他探讨经史问题。娶妻侯氏,曲江人,“贞顺和静,与祖寿俱逾百乃卒”,合葬墓在石壁山(清朝时番禺县前五十里)。生有一字,叫何楷。

三十八世,何楷,字促端,“自少颖悟过人,长通五经,作文高古。”唐太和初(公元827年),科举进士为官。但他的上司十分自傲,对下属“失待士礼”。何楷即称病,弃官回家,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当时的广州刺史听说何楷的贤德,于是聘他为广州的典校,专门教述儒学经书,桃李遍天下,当时“科目之士,多出其门。”他安家定居在番禺清水濠。娶妻黄氏,阳山人。卒后,墓在石壁山。生有一子,叫何鼎。

三十九世,何鼎,字帮器。“自少聪敏,日记万言。十六岁登唐宣宗大中元年进士(公元847年),初授著作郎”,后因“不谄权贵”,离开京城,到陇州任司马(清朝时陇水县),为官廉洁,下笔如神,陇州节度使李台“甚礼重之”。(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后来改任容、管二州经略(容州、管州,均隶属广西省;经略:唐代地方主管军政官名),当时二州政局比较动荡,百业萧条,民众揭竿而起的情况不少,其中力量最大的一支首领叫梁宗。当时地方官曾致信给梁宗,希望他能归顺,梁宗不听,地方官几次派兵前往,均“征讨不克”。

何鼎到任后,“单骑迳抵宗营,宗大惊,露刃以待”。何鼎坦然坐在梁宗的床边,晓知以理,希望他以百姓的祸福为重。梁宗听了十分感动,流着泪说:“山谷愚民,苦于征役,故窃聚偷生。前官府至,每欲擒捉,不得己而拒命。及闻使君仁憨好生,久思忏悔,今幸得睹天颜,开示顺逆,使愚民有再生之辰,诚天赐也,岂敢违命以速天诛。”“乃率众来降投刃”,回归农耕,“自是境内无弄兵者”,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年因天灾,收成不好,何鼎“发库赈济”,不足部分,拿出自己的不多的薪俸来接济,使不少人因此存活下来,度过难关。有一次他因累病倒,不少百姓为他祈祷,其中还有人点燃自己的手指为香礼佛,希望佛祖为何鼎赐福。后来何鼎因年事渐高,请辞回乡,居住在番禺。

《何氏世原》按:自从先祖何国祚迁居曲江,先祖何楷又迁居番禺,离宗庙所在地阳江较远,何鼎就将自己父亲何楷及之前的三十八世先祖,及自己一系的后人续修宗谱。

何鼎还精通星相,曾经对他的儿子说,以星相形势来看,朱全忠“必然篡逆”(注一)安禄山“将来必有废绪之祸,汝辈慎勿事之。”并通过对星相的分析后预测,“岭南将分据”,如同当年的尉陀(注二);“唐祚未艾,晋分野有王气,意者河东”(注三),如果真是这样,你们可以投奔唐祚,这样就可以匡扶唐室了。后来安禄山、朱全忠果然叛唐,岭南亦被刘隐割据;李唐的后人李存勖在河东建立了后唐,完全验证了他的预测。

他娶妻唐氏,广州人。生有四子,何泽、何溉、何灌、何渍。墓在抱旗山,在番禺沙湾界内。

注一:朱全忠,名朱温,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背叛并击败黄巢,唐昭宗于是赐其名为“全忠”。公元901 年封为梁王。公元907年,杀唐哀帝,灭亡唐朝称帝,改名为晃,建都汴,国号为“梁”。 

注二:西汉时期的南越尉赵陀,又叫尉陀,曾经割据一方。刘邦令陆贾出使南越,陆贾不辱使命,使尉陀臣服于汉。

注三:唐祚,即五代十国的后唐开山祖唐庄宗,是李唐后人。河东,即今山东省一带。


何泽,后唐重臣

四十世,何泽,字居润,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念书,长大后更清楚文学功底的重要。所作的诗歌,“有风雅体”。刘隐在岭南割据后,多次邀请他为丞相。何泽“乃避居”,并对他的几年兄弟说:刘氏割据,是沾染了过去蛮族的习气,是国家的蟊贼。河东的后唐李存勖是唐室正统,父亲曾要求我们“善事之”以匡扶唐室,怎么可以忘记呢。何泽遂去河东应试,为后唐同光年(公元924年)进士,“授洛阳令”,他到洛阳上任后,以安抚民众,稳定一方为重。

当时后唐庄宗好打猎,好几次纵马将农民的庄稼踏坏。何泽即向庄宗当面进谏说:“陛下还没有统一天下,军队粮食全靠历经动乱过的农民来供给,现在稻谷还未成熟,你怎么能够恣意在田亩中践踏呢?这样,老百姓何以交租赋,地方官员何以督促百姓来耕田呢?”庄宗欣然听从了何泽的谏言,“遂止猎,拜仓郎中”,即为朝廷掌管粮仓的官员。

到了后唐明宗朝(公元926年),何泽以“太子未立,因请置太子侍读”。皇帝心中不悦,用一番假惺惺的话来敷衍他。后来皇帝又屡次到汴洲等地巡幸扰民,大臣们“屡谏不纳”,何泽长脆在城门口“切谏”,“明宗声嘉之,即拜吏部郎中”,(即朝廷主管人事的官员)兼“史馆修撰”(即史官)。他在吏部时正直清廉,尤其对官员发放的奉禄加以限制,并严令地方官员不得搜刮民众,“民皆称快”。在史馆时,“所言皆国家大计,惜时不能用”。后来又晋升为太常寺卿。

因何泽耿直敢言,遭到当朝丞相赵凤的嫉恨,散布流言。何泽遂称病辞官回家。皇帝“赐居河阳(河南省境内),寿七十余岁乃卒”。娶妻容氏,番禺人。合葬封固山(清朝广东南海县界内)。

生有二子,何旭、何昶。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昶  北宋时镇守南疆重臣,广东何氏始迁祖

四十一世,何昶,又名何楚。后唐时,兄弟随父亲何泽居河阳,为后晋高祖(石敬瑭)所看重。何泽去世后,兄弟“扶柩南归”,守墓三年。何昶具备经济管理的才能,三年之后(公元940年左右)回到河阳,晋帝知道他回来了,“大喜,即拜给事郎(武官,正八品),未几,又拜侍郎御史(为皇帝进言的官员)”。何昶“感知遇,屡进言说,为上所重。”后来晋帝要对契丹宣战,何昶力劝不可,但帝不听,执意要战,何昶遂托病不去。后晋被契丹灭亡后,何昶避居徐州。

宋朝(公元960年)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何昶为南海参军,使岭南地区与中原相通。何昶受命后,举家南迁,建府于南雄,掌管南方的军政事务。当时南雄、韶关、浈阳一带盗贼猖獗,民不聊生,何昶奉旨为讨伐总指挥,屡战屡胜。当地安定后,何昶提兵乘船到更远的地方去征讨。船到韶阳(今韶关境内)时,遇到盗贼夜袭,时遇龙卷风,“风雨波涛暴作,舟师尽覆”,死者无数,何昶夫妻也不幸遇难。两天之后,其他尸体“皆随流而下,惟祖(何昶)妣二尸,逆水而上流三十余里。”南雄军民感叹何昶的神勇忠义,争先恐后为他送葬。墓在沙水山,并为他立庙祭祀。此后凡遇水灾旱灾或瘟疫流行,当地百姓均到何昶庙中烧香,“祈无不应”。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6年),南雄的地方官李崇仪将何昶的事迹上报朝廷,宋神宗追封他为“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其妻戴氏为“清海夫人”,并赐匾“忠义何公庙”。

沙水山在清朝保昌县界内。庙在南雄城外三十里。

《何氏世原》称何昶为“广东何氏始徙之祖”。

(编者按:从前面的何族发展史可以看到,早在西汉武帝时,已经有何氏族人迁到广东。可能何昶是政府派往南方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因此家谱把他称为“始徙之祖”。)(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四十二世,何(向字加舟字旁),是何昶的大儿子,字子卓;小儿子叫何迈,字子超。兄弟小时候即随父亲到南雄居住,何昶去世后,兄弟俩十分难过,亲自为父亲收尸,亲自背石头上山为父亲建坟,使当地百姓十分感动。当地官员刘晟曰:“此忠臣之孝子也”,遂“厚加恤典”,并要授官职给他们,他们都没有接受。因当地百姓为父亲建立了祭庙,兄弟俩“不忍心舍去,遂定居”南雄。何(向字加舟字旁)娶妻谭氏,“克勤内助,家业大振”。去世后,合葬于丛秀山。何迈,娶妻游氏,去世后合葬于台水岗。

何(向字加舟字旁)生四子,何范、何模、何存、何著。

四十三世,何范,生一个儿子,何弼。

四十四世,何弼,字时佐,娶妻苏氏。“敦笃本业,力行古礼”。他说:侍郎庙为官府及百姓所建,我们去当做祖庙祭祀不妥。于是自己建立家庙以奉祀。时称为“知礼”。他去世后,与妻子合葬在小庾山。生有一子,叫何任重。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四十五世,何任重。生二子,何伯达、何伯适。
四十六世,何伯达,字道行。生而聪颖,六岁时母亲赵氏去世,由继母张氏扶养。他以孝闻名于当地,常以先祖的业绩教育族人,鼓励他们继承光大祖业。他“励志读书,洞究经藉”。宋元右(衣字旁)三年(公元1088年),被授为德庆州端溪县令,“清操自守,为时所称”。娶妻毕氏。去世后合葬于河村水口山。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四十七世,是何伯达的三个儿子:何勋、何煦、何然。他们三人在粤北开族。(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四十八世,是何煦的儿子,何西杰,字周英,“学有渊源,不拘时好”,被授官钦州录事(钦州,今广西省钦州市,近北海;录事,宋代掌管文书的官员),有管理边隅之功。娶妻区氏。去世后,合葬于阳津山。

四十九世,何明允,是何西杰的独子。娶妻汤氏,生有三字,叫何棠,何  、何榘。
五十世,何  ,何明允的次子,在新会何村开族,长子何棠在番禺开族;三子何榘在顺德开族,从此各为始祖。他们三人同为何氏五十世。

(编者按何氏五十世,即新会始祖(一世)的资料,来自清同治九年何英华编辑的《何氏世原》(由新会景堂图书馆收藏),及同年由何英华编辑的《尚书坊族谱》(由新会档案馆收藏)。
    《何氏世原》按:自瑊祖传至  祖,是五十世,居新会又以  祖为始祖。至别宗支派,或祖雍公,或祖熙公,或祖十郎,所祖不一,难以详述。从实际情况看,何英华也在本族谱中叙述了新会尚书坊的一支的发展延续,其他各支就略而不表了。而其他各支自成族谱,如《庐江沙湾何氏宗谱》所记的沙湾始祖即是何  的哥哥何棠的后人。

    何  ,北宋丞相、忠臣,新会始祖

新会一世,何  ,字文缜,号北齐。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二十七岁时,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考中状元(公元1115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八月,升为尚书右丞(注:官职名,相当于丞相);十一月,又加封为中书侍郎(注:与门下侍郎,尚书左、 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即政权的领导核心)。金人入寇,朝廷有人建议割让北方三镇来换取国家的安宁。他“力主战守之策”,称:“三镇乃国之根本,金人无信,割亦来,不割亦来,且河北之人,皆吾赤子。为民父母奈何弃之?”坚决主张抗击金兵。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他的主张与朝中重臣发生矛盾,遂被罢为开封府尹(注:即北宋首都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来皇帝觉得对他的处理有问题,招他回来,封门下侍郎,又拜尚书右仆射(注:相当于副丞相),再次回到政权的领导核心中。

    金兵攻陷北宋京城开封之后,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去,何  “随驾至燕京,不食七日,忠死国难,寿仅三十九岁”。遗诗:“耻陷夷人狱,含冤何日伸。人生谁无死,遗恨满乾坤。”

娶妻赵氏,被封为眷国夫人,生有二子,何雍、何熙。均因父亲的忠节,受到宋高宗的赐封。
    他同兄弟何棠、何榘同时考中进士,时人有“何家三凤”的美誉。
    (编者按:其兄何棠为番禺始祖,现存的番禺何氏大宗祠也记载了这段历史,并存有“三凤留芳”的匾额)

    
二世,何雍,字伯尧,时任大理寺评事;何熙,字伯舜。均随宋高宗南渡不久后去世。时局安定后,朝廷大封功臣,何雍的八个儿子及何熙的两个儿子,“皆受封为郎官” (注:郎官,指郎中及员外郎,是唐、宋时期尚书省各部的署员,地位清要,素受重视,很多著名诗人及文学家都经历此职)。

    何雍的八个儿子分别为太郎(传人)、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

    何熙的两个儿子分别为二郎、三郎。

    统称“十郎”。

    何太郎,新会何村立基人

三世,何太郎,字德光,号天贵。随父亲到南宋后,被诰封为奉议大夫(注:南宋时期不掌实权的“散官”的荣誉称号,级别相当于五至六品)。金兵南侵,他跟随皇帝至南雄,后移驾广东,最后到新会(注:南宋最后的皇帝是在新会跳海身亡的)。“以姓立村,名何村”(注:现新会市司前镇牛肚湾何村)娶妻闻氏。去世后葬塘面山。生有三子,何汝辅,何汝弼(传人),何汝翼。

(编者按:我们新会尚书坊何族就是由何太郎这一支延续下来的。)(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雍、何熙的其他九个儿子,亦属三世,分别在各地开基:

二郎,名德林,字用化,独守保昌(今南雄市保昌县),时称“贵二郎”;

三郎,名德载,时称“贵三郎”,裔居广东顺德龙涌村及道滘村,后又有族人移居南海河清乡;

四郎,名德延,时称“贵四郎”,裔居顺德三桂村;

五郎,名德泉,时称“贵五郎”,裔居顺德黄连忠义乡龙门河村及新安等处;

六郎,名德高,时称“贵六郎”,裔居西樵石龙增城,即番禺沙湾及顺德一带,及香山小榄、大榄等地;

七郎,名德御,时称“贵七郎”,南宋末年镇守梅关(注一),历功封将军,因守土有功,当地为他立庙。他的后人较多,分居东莞、增城、龙门、海丰、广州及曲江各地。

(注一:梅关,在距南雄30多公里的梅岭,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上耸立的关楼,为北宋时筑。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

八郎,名德容,时称“贵八郎”,裔居广州府后街,后有移居顺德、新会的。

九郎,名德芳,时称“贵九郎”,裔居香山小榄,后有分居东莞、增城的。

十郎,名德洪,时称“贵十郎”,裔居香山小榄及龙门等处。

四世,何汝弼,字朝师,号静斋,是太郎的次子。广州府学生员(注:地方的仕宦官员)。娶妻周氏。去世后,葬于新会何村。生一子,名景和(传人)。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汝辅,字朝相,号潜冈,太郎的长子,新会学生员,娶妻林氏。去世后葬于老虎坑。生二字,名景新、景泰。

何汝翼,字朝佐,号闲叟,太郎的三字,娶妻闻氏,生一子,名景福。后迁居台山。

五世,何景和,字国安。南海学生员,娶妻钟氏。去世后,葬于新宁朝景山,风水上称之为吉利的“仙人大座”。生有一子,名弘甫(传人)。

何景新,字国明。本地乡学生员,娶妻林氏。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36年),捐出自己的土地和粮食供奉当地华明堂佛祖。去世后葬于新宁,其墓葬风水为“山飞龙形”的好格局。生有三子,名弘大,弘毅,弘重。

何景泰,清朝时阳江北津口有景泰大王庙,“灵著一方”。

何景福,字国寿,在新宁任盐官,在端芬村开基。娶妻冯氏。(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六世,何弘甫,字博才,是何景和的儿子。娶妻谭氏,龙塘人。生有十个儿子,名文峰、义山、竹亭、仰胜、怀齐、养清(传人)、养吾、若天、若愚、朝仰。

何弘大,字博夫,是何景新的长子,为元朝鸟史(注:专职养鸟的官员)。娶妻伍氏,斗岗人。生三子,名天泉、天德、天惠。

生一女,嫁给萧积善。至正十七年八月十五日,遇寇,“从容死节”,朝廷赐贞节坊,当地建有节姑亭,“时人多有诗题者。”

何弘毅,字博真,是何景新的次子。娶妻许氏,文村人。生二子,名仁、慈。

何弘重,字博能,是何景新的三子。娶妻冯氏,潮连人。生三子,名宽、恩、峻。

七世,何养清,字应缘。是何弘甫的第六个儿子。娶妻谭氏,龙塘人。生一子,名:时进。

其他七世祖大部分裔居新会何村

八世,何时进,字居广。娶妻李氏,小塘人。生一子,名:安分。

九世,何安分,字三保。娶妻莫氏。去世后葬何村大冈山。生三子,名松轩(传人)、竹轩、梅轩。

十世,何松轩,娶妻汤氏。何梅轩的次子过继给他做儿子,名处士。


十一世,何处士,娶妻潘氏。去世后葬于何村升堂园。生一子,名桥所。

其他几房的后人均居何村尚书里。

十二世,何桥所,字端,生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初五日,卒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娶妻梁氏,桥下人。去世后葬于石碑都桥下较椅山。生二字,名芦月(传人)、江月。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芦月,由何村迁到新会城

十三世,何芦月,又名何安,字世宁,是何桥所的长子。生于明朝弘治四年辛亥(公元1491年)六月十七日巳时,卒于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四月初四日,寿六十六岁。

他从吏员做起,“初授将仕佐郎(从九品)”,任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典吏(掌管文书和治安的官员),后调至南京淮安府清河县任典吏。因管理有功,晋升为登仕郎(正九品),任广西东兰州吏。

何芦月后来由何村迁至新会城外新魁滘,即清朝时的翰林里。建有“登仕祠”,与十世、十一世,十二世的先祖同居一祠堂。

娶妻梁氏,桥下人,寿八十一岁。去世后,葬于何村桥下篱竹坑,何芦月的墓侧。生有一子,名东池。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东池,官至吏部尚书

十四世,何东池,又名何昂,字顺可。生于明正德七年壬申(公元1515年)十七日,卒于明万历七年己卯(公元1573年)十月二十日,寿六十八岁。

初赠通议大夫(明朝官名,正三品)南京刑部左侍郎。天启元年正月十五日加赠资政大夫(正二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天启三年晋赠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正二品,主管人事的官员)。

娶二妻,结发妻刘氏,坑头人。去世后,合葬于潮居孝二图三江镇傅公坑,又名虎山,墓坐甲向乾,风水为“渴马饮泉”的好格局。第二个妻子陈氏。生一个儿子,名泰宇。(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泰宇,吏部尚书,定居尚书坊

十五世,何泰宇,又名何上新,字甸秀。因父亲何东池随祖父何芦月最早在南甸做官(今云南玉溪),后来到南京上新河做官,母陈氏生泰宇,因此而得字名“上新”、“甸秀”。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公元1546年)七月初一日。

还在婴孺时,“性沉而聪,行事多不类凡庸”。长大些后,“晨月夕读”,从不间断,博览群书,凡事都能掌握事物的核心,并写得一手好文章,“倚马万言”。

当时朝廷正在革除学宫中人员太多、水平低下的弊病,新会在广东,虽是不小的城市,每年经过考试选拔进入学宫的“不逾若干人”,这些人中其实良莠不齐。但要将他们清理出去,却十分困难。父亲教育他,要他抓紧时间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何泰宇在20岁时,就以真才实学,“即补弟子员(官学的学生)”,后来又升了一级。亲戚们都前来祝贺送礼,他都不接受。三年之后,就考上进士。“贺者复频而至”,他很不高兴。他曾对自己的知心朋友说:如果我“力学无成,致负先人之德,九泉可作我。”

后来升“少司寇”(主刑狱之官),既加“都察御史”累至“南太宰”(正三品,监督朝廷中央官员的官)。同时,朝廷也把这些官职赠予他已经退休的父亲何东池,并封其两位为“夫人”。何东池很高兴,“乃开宴受贺,展然喜曰:藉有子,可以报先大人矣。”

何泰宇忠孝成性,“终身乐善不倦,惟传家,以简肃二字而已。”


他对风水很有研究,曾经跟随风水先生“奔走峦壑,务求吉地,虽皲足灸肤所不恤也”,并“著有阴阳全篇一卷”。

他事业成功之后,把家从新会城外的新魁滘搬迁到城内的翰林里,最后再迁至城中心的南兴街(即后来的尚书坊)定居。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九月十六日,皇帝又敕封他为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注:中央派下去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官员)。万历三十五年再封其忠宪大夫(正四品)、太仆寺少卿。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加封通议大夫(正三品),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三年之后,又加封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

崇祯四年辛未(公元1631年)十二月初三日,何泰宇去世,寿八十六岁。他去世后,皇帝派员为他修建坟茔,崇祯六年五月初四日,皇帝为他写了祭文,全文如下:

皇帝遣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堂上官、分守岭南道副使陆鏊,谕祭诰封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何上新曰,维尔朴心守素,天性含淳,德比太邱,风高万石。冥鸿寄隐,对鲤传忠,教成诠莞之臣。溯尔渊源之自,孝方侍养,福享遐龄。忽闻谢世之音,宜锡忠孝之典,特陈谕祭俾予偕藏灵爽有知,祗承无数。

何泰宇娶妻汤氏,何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秉德温淑,恪慎恬和,言无戏诞色,不曾铅华。米盐必严出纳,其秉家也,多节约,其持身也,惟勤劳,其教子妇也,则有方,其御婢媵也,则有体。更好茹素,独乐陀那(即吃素信佛)”,见家庙荒败,就出资修葺,“不惜倾囊”。公元1626年大水灾,她尽出自己的首饰来救济难民、掩埋死者。她“以子贵”(注:即十六世六部尚书何熊祥),初被封“孺人”(五品),继封“恭人”、“淑人”(三品),累封夫人(二品)。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去世,寿八十一岁,“受赐诏谕赐祭奠”,何泰宇去世后,“同赐墓于石碑都二图鹿角塘”,阴宅风水极好,称“七星伴月”。

生有一子,名玄谷。

十五世何泰宇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何熊祥,六部尚书“擎天一柱”

十六世,何熊祥,字师帝,号乾宰、玄谷,是何泰宇的儿子。生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十八日寅时。他“德性沉默,淹贯经史”,二十岁时,即补新会“弟子员”。二十二岁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乡试二十三名举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河北南宫科举考试,中168名,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选读中秘书,授浙江道监察御史”,督理军政。

他十分体察发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了解到上谷军因要缴纳税款,不堪负重,兵士逃亡,便于工作上奏请求罢免欠税;后又视察福建省盐运,发现掌有实权的大中丞侵占关银二十七万两,他不惧权势,上奏揭发,百官震动,由是朝廷上下“风采振刷,百执凛然”,面貌一新。云南中丞李材因被诬告,充军发配到闽南多年,何熊祥了解了他的冤情后,为他上奏申辩,使冤案得到纠正,当时的议论均称赞他的为人。后奉旨巡按江苏,发现当地征税“比他省独苛”,又上奏请免,先后减免皇饷6万两,旱涝银50万两,及旧欠税款60万两。这些事情,“皆人所不敢言,祖(指何熊祥)独言之,至今三吴(百姓)合掌思祖不忘。”后来巡视南都七郡,平冤狱,又奏免税银15万两。他先后上疏十多次,都得到皇帝的亲笔批准。

他任御史六年,任满后补京堂(京官)九年,之后,历任太仆少卿、大理寺左右丞。直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才升任大理寺正卿(主管刑律的官员)。“人皆以为恬拙之故,祖曰,迟速何伤。”(意思是:因他升官太慢,有人说他太笨,不会去运动钻营。他说,升官快慢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历四十六年,他升为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左侍郎。恰在这时,户部、礼部等三部尚未有人充任,皇帝命他兼管。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升为资政大夫,南京左都御史。时值兵部、工部的官位空缺,皇帝又命他兼管。这样,何熊祥就“总摄六部”。后来又升为“冢宰”(宰相的别称,正一品)。

在刑部期间,他发现许多囚犯没有得到及时发落,致病死狱中。他即上疏陈利害,及时处理,救活了一批犯人的性命;在吏部,他奏请用人、发饷以救辽东的厄困;在礼部,他奏请太子不要停学,皇孙要及早举行婚礼,端正宫中仪节;在户部,他举报假冒文书起送的奸宄、清除运兵雇募的弊端,恢复“阻冻运雇”的规则。并奏请储蓄,年积国帑数十万;在兵部,他通过说服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兵士因待遇而“聚众鼓噪”的事件;在工部,他奏劾“芦课解纳”,把不合理抽来的税款,提供给辽东充实军饷。

天启元年,他兼任南京工部尚书,次年又兼任吏部尚书。他在南京任尚书期间,间或有户部、礼部、兵部等尚书位置空缺,在未有新职到任之前,均由他以“冢宰”的身份兼管,当时朝廷有“六部尚书何熊祥”的雅称。又因他屡屡上疏言事得到皇帝允准,又身任南京“冢宰”,掌握军政大事,又有“一柱擎天”的美誉。

他为官刚正不阿。有一位税监企图并吞织造(纺织业)的税款,他上奏揭露,得到制止。京都有位叫吴宗尧的官员,因上奏陈事,触怒皇帝,被下诏入狱。他知冤情后,一连十多次上奏为他申辩,直至皇帝认可,平息了这场冤案。有一位御史言官,因劾奏一大臣失职,用词过激,皇帝不悦,将其削职为平民,在朝诸多大臣“相视错愕”,均不敢出声,只有何熊祥立即上疏为其解罪,言辞恳切,使皇帝动容,收回成命。明嘉靖时,清官海瑞被革职下狱,几至丧命,后来复官。到天启朝赐号时,海瑞的儿子却没有得到恩赐。何熊祥认为不妥,于是上疏请赐海瑞的一个儿子入国子监读书获准。

何熊祥以自己的声望,办了很多别人认为很难办的事,“进贤,退不肖,俱满人意”,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他答曰:“吾有虚、公二字而已。”(意思是虚心、为公。)

他的奏疏,多是亲手撰写,不随便假手他人。有些奏疏,他常常在轿子里思考,回府后在烛光下撰写出来。“义取明白”,很能得到皇帝的重视。为此,有些官员上疏,先把奏稿给他过目,“祖曰可矣,此疏即无不当上意者。”(意思是说,只要他说可以了,这奏疏一定为皇上所称许。)

他“平生最寡言,外常钝,而内甚辩,正大诚笃。”他身居显贵,但“性不善侈,朝夕供给,廉俭而已”。

由于他在南京任职出色,皇帝又希望他去做北京的“冢宰”。此时,他的父亲何泰宇写信给他:“你侥幸做到大官,操守清白,皇上很知晓你的心思。我幸亏身体健康,你不要挂念。”但何熊祥渐生“南归侍养”老人的心愿。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四月,他上疏请求辞职回乡奉新,但未被批准。熹宗皇帝朱由校对他说:你是人才,继续为国效力吧。到了七月,何熊祥又上书请辞职,他在奏疏中说:“古礼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今臣父母年已八旬,亦一子不从政之时矣,而臣为独子,子不从政,非臣而谁。”于是得到批准“回籍侍养”,但仍要“俟候召用”。意思是要随时把他召回朝廷。何熊祥上疏谢恩。

此时他已经五十七岁,南归之日,南京郊外为他送行者塞满路途。许多官员、百姓父老,“俱赠以诗”,“咸谓祖为神仙中人”。有一位叫陈道亨的官员写道:

北斗声名冠六曹,怀旧此日赋劬劳。

汉朝扶老分鸠杖,岭表传家有凤毛。

君自陈情追李密,人从启事忆山涛。

蒲轮指日征安石,伫看苍生拥节旄。

何熊祥南归新会后,各级官员多次举荐他复出,但他均以父母年老为辞,在家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乐趣。他回乡后二十多年,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他教育后人,他“一生不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旦邑有大事,即身出主之,全无难色”,至于和睦乡里,施舍贫困,无不尽心尽责。他毕生著有《四巡奏疏》六卷、《马政事宜平刑八义》十卷、《南都疏略》二卷、《南都续刻》一卷。

何熊祥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去世,寿七十六岁。他去世前,嘱子孙为人要“光明简肃”。

他去世后,皇帝派专人来谕赐葬,赠以光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太保加二级,谥号文懿。荫一个儿子入国子监读书,敕葬于新会市都会村孔雀山。

崇祯皇帝为他颁祭文、葬文,并设祭品两台,每台有猪、羊等十五种祭品

“皇帝遣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岭南道右参议张明熙    谕祭原任南京吏部尚书何熊祥曰,维尔望隆帝赍行应台符载笔词,垣纷球瑯之在,御抗章言路,凛霜雪之当途洊陟,列卿晋总铨部,遇盘根而利器自别,批大却而迎刃有余。迨天署之升华,持风裁而益峻,扬清激浊,绌枉登良正藻鉴之式。凭勿念亲而乞休,克忠克孝,善始善终,方拟蒲轮之征。俄惊箕尾之逝,良深悯悼。特霈彛章,载锡几筵,营厥宅兆尔灵,不昧尚克歆承。”

“谕葬文    谕祭原任南京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何熊祥曰,维尔望重四朝,节敦三人,人伦藻鉴,邦国羽仪,胡遽云亡,窀穸忽届,载颁谕祭,用写予悲,歌些招魂,新阡永贲。”

娶妻梁氏,生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卒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寿八十八岁。以夫贵,初封“孺人”,晋封“淑人”,累封“夫人”,后又加封“一品夫人”。生有四个儿子,名文起、文玉、文若、文兹。

庶妻李氏。生有一女,名瑶英,“少聪慧能诗词,其诗载八广东名媛诗选。”(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附录:

沙头有块明朝牌匾
    在南海沙头镇无意发现一块明朝遗留下来的牌匾。据村里的老人说,牌匾上的“垂裕堂”三字乃明朝后期三部尚书何熊祥手迹。
    这块长近4米、高约0.8米的牌匾目前安放在沙头水南青叟村的文化室墙壁上(见上图)。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为了考证这块牌匾的来历,他们曾专门到南雄珠矶巷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据史料记载,牌匾上的“垂裕堂”三字为明朝后期的大官何熊祥手迹。何熊祥是广东新会人,年轻时考取功名,在任为官近50年,官至当时的吏部、户部、礼部三部尚书,位高权重,显赫一时。这块牌匾就是400多年前有人建家族祠堂时,专程到南京请何熊祥题字,寓意家兴人旺,生活富裕,牌匾上的“熊祥拜书”等字样可作印证。
    这块牌匾一直被当地何氏后人视为珍宝。现在,当地村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去年该村年底股份分红人均6000元以上,今年青叟村更投资500万元开发周边土地发展第三产业,何氏祖辈的冀望已变成现实。(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十七世,何文起,名士域,号耿奄、人止,是何熊祥的长子。“笃志好学,补本邑弟子员”。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恩贡科举入仕,初授湖广宝庆府新宁县知县,所有的钱粮文书,“概出己手,毫不假人”。“最尚气节,虽遇尊贵不为屈挠。”新宁县的一些老字号商店与官府多有关系,很难管理,地方官“多受掣肘”。何文起不畏情面,秉公处理,始得太平。有一次,官府遭受盗贼,校尉“大索不获”,于是抓了不少无辜的百姓。何文起知道后,将这些校尉抓起来“杖之”。这些校尉都是东西两厂的人,皇帝得知后大怒,马上派几个官员到新宁县问罪。何文起面对从京城来的高官毫无惧色,义正严辞对他们说:老百姓都是皇帝的臣民啊,校尉诬陷、鱼肉百姓,已经“恶声日彰”,他们这些恶行,难道皇帝会允许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下令禁止校尉再有类似行为,并改口称:新宁县有一个好官啊。

这件事情广为传播,没有多少时候,“民得晏然无扰矣”。何文起于是“益励节操,勤劳政事,劝农讲学,扶弱仰强,浚池修城,百废俱举,士民悦服”,新宁县的经济蒸蒸日上,赋课也是当时上缴得最多的一个县。

公元1642年,中央机构有变动,何文起奉命到京城负责考选录用工作。在上任途中,忽然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马上“奔丧回籍”,因悲伤过度而得病,还在孝服期就因病去世。他生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卒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年仅五十八岁。(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娶妻许氏,生子名凝生;鲁氏,生子名木生;梁氏,无子;钟氏,生子名实生;黄氏,生子名节生;麦氏,生子名任生、茂生。共六个儿子。

著有《烟霞清史》一卷、《珠树堂遗稿》二卷、《人止集》一卷、《喜貂集》一卷。

编者按:何文起在新会尚书坊何族世系中称“举户长房”。(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十七世,何文玉,名士昆,字文玉,号见五,是何熊祥的次子。“生而孝友,宽恕和霭”。年仅十三岁时,“即以文学补弟子郎”。父亲去世后,受皇恩入国子监读书。于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参加官员考试,“初授文林郎(正七品),南京后军都督府经历都事”后晋升朝列大夫(从四品),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加一级。

他断案明察秋毫,平反了不少冤狱,以至江淮间“有狄使君生我之谣”(意思是:宋朝断案高手狄仁杰的后人。)他“持法可正,又能屹如山岳不动摇”。曾经有个富商犯法,当地的行政长官大司寇“欲为袒免”。何文玉坚持不同意,他说:“三尺法者,天子与天下共也”,你怎么能够因为你官大,就能随便歪曲更改呢?大司寇怀恨在心。这个富商为减轻罪责,“赂以千金”,被他严辞拒绝,依律治罪。因此得罪了上官,派他去负责捕杀蝗虫的事。此时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即辞官回老家守孝,“不复问户外事”。

后来清兵入关,燕京陷落,他“因痛时事日非”,以侍奉家中老人为由,多次拒绝上面请他再度出山的要求,“绝意仕进,杜门不出”。经常与文人学士“高谈玄说,以遣其牢骚耳。”

1646至1647年间,“群盗蜂起”,两次围困新会城,其时“孤城危如累卵”,他“倡弟侄大捐家资,以饷士卒,悬千金,赏购敢死士出击破之”,斩杀了他们的首领,“城赖以存”。1648年,新会大旱,“饿殍遍野,复率弟姪行糜赈救,存活无算。”族中有一位伍姓节妇,为将母亲的牌位供进祠中,其子将家中30亩田抵给何文玉。他知道后,为他圆了这个心愿,并当场将抵押文书烧毁,归还田地,并称赞这个儿子贤孝。“凡邑中有事,艰于财者,不惜倾囊,乐为捐助,施棺捨药,名闻乡邑。故时人暗暗称羡,诵德不忘。”

    他出生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卒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79年),享年72岁。葬于归德都十图北街村狮子山。

    娶妻容氏,以夫贵,初赠孺人(六品),继赠宜人(五品),晋赠恭人(四品),没有生育。后娶潘氏,也以夫贵,同容氏,亦无生育。再娶刘氏,生一子,名彬生,因子贵,赠孺人。

    编者按:何文玉在新会尚书坊何族世系中称“广户三房”。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十七世,何文若,名士埙,字文若,号朗水,廷吹。是何熊祥的三子。“幼聪敏,遵祖训,资性仁孝,质直好义。”少年时就勤学攻读,艰苦尽力。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考中科举,到南京任职,“授文林郎(正七品),大理寺右寺右评事,佐大廷尉”,他办案有公正严明之誉。几年之后,父亲去世,他即南归守孝。(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曾优游林下,曾与两三友生,研究风雅,廊庙之音,以及山川人物之异,胸怀澹荡,一往情深。”平常多观古今书史,日夜不休。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如果不记得圣人的话,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不知老之将至乎?高山景仰,虽不参至,余心向往之。”昔日卫武公(注: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卫康叔的孙子,以勤学,能自责,百采众谏著称)到老年还那么好学,我怎么敢懈怠呢?我们应该一天比一天更谦虚地学习,更加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啊。

    他“宽洪厚重,寡言慎笑,乐于施予”,告诫子孙不得放贷。

    1646年新会城被围困时,他协助哥哥何文玉捐饷募士,家乡得以安然。

    曾经有一位姓季的督院官员上疏皇帝,“准以原官起用”。但他天生宁静淡泊,坚不复出。

    他身体健康,“最少疾病,不烦医药,年逾八旬,健步如常。日用不肯浪费一文,而敬宗睦族,扶危赈饥,修郡邑宫殿、乡祠祀产,则殚心竭力以为之,大为舆论所称颂。”

    著有《肃闻清史》一卷、《律陶闲咏》二卷、《会心格言》十卷、》《小石渠闲草》四卷、《古照堂集》三卷。

    他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出生,卒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寿八十七岁。葬于何村庙前马曹山。

    娶妻金氏,以夫贵,封“孺人”,生子,名全伯。续娶甘氏,生子,名仲采。再娶刘氏,生子名,祚奕。又娶张氏,没有生子。

    编者按:何文若在新会尚书坊何族世系中称“恪户六房”。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十七世,何文兹,名士坊,字文兹,何熊祥的四子。“勤志力学,补本邑弟子员。”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735年)拔贡生。“识见高卓,刚断自持”,不与庸流侪伍。清兵入关后,遂隐不仕。优悠自娱,“所居惟浚池沼,筑亭台,栽花种竹,啸月吟风,以自赏其幽趣而已,户外事不问也。”

    生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卒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寿四十二岁。葬于怀仁都一图汾水江牛山。

    娶妻黄世,是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年状元黄士俊的长女,赠七品安人。年仅二十九岁就因病去世。生有四子,名永公、达公、逸公、惠公。

    编者按:何文兹在新会尚书坊何族世系中称“秀户八房”。

    十八世,何仲彩,名东凤,字仲彩,号陟庐。是何文若之次子。连山学禀生,后皇帝诰赠征仕郎(从七品),光禄寺典簿。。为人“温恭恬静,乐善好施。”当时何文若捐金重修何村祖墓,并捐出土地供祭祀用。何文若去世后,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把重修祖墓的工作最后完成,共花费三百八十两银子,还把自己的田地捐出供祭祀用,族人都称赞他的义举。

    生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寿四十三岁。葬于新会城西草塘村井岗,风水称是“仙人骑马”的吉地。

    娶妻余氏,以子贵,敕赠六品孺人,生子,名泽春。续娶妻邓氏,以子贵,敕赠六品孺人,生子,名泽奇。寿九十三岁。

编者按:

以下资料均来自《庐江何氏世原新会族谱》,而该族谱的主体内容来自《何氏氏原》卷二。是新会尚书坊二十八世何能先生于2002年完成,均是仿宋体刻版。

据何能先生考证,自十六世何熊祥之后,其四个儿子的后裔全部定居新会县会城,邑人统称为尚书坊。

何熊祥四个儿子(十七世)后来分为四个世系,即长子何文起,称“举户长房”;二子何文玉,称“广户三房”;三子何文若,称“恪户六房”;四子何文兹,称“秀户六房”,分别各续家谱。

何能先生在《何氏氏原》卷二的基础上,从相关族人及新会图书馆中收集到有关何族四房十八世之后的资料续写而成族谱,功不可没,。遗憾的是,主要文字为世系的名录,及记一些官职,没有具体内容。

又按,《尚书坊族谱》只记到十七世。《何氏世原》卷一则记到十九世。从内容看,十六世何熊祥生四个儿子(十七世),共生有十四个孙子。也就是说,十八世应有十四人。

根据字迹辨认,《何氏世原》从前五十世,记至新会一世至十七世,笔迹完全一样,而十八世只记何仲彩一人,也是相同的绢细流畅的小楷笔迹。可以想见,《何氏氏原》的第一作者何英华应为何仲彩的后人。

古代人生子,子又生孙,绵延不绝。一代代人或分家或离家外出,交通信息也不发达,不可能有人全盘了解掌握各支及其后人的情况。作为族谱,只记自己一支的情况是普遍现象。因此之前诸世先祖,常常只记有一人。

《何氏世原》卷一最后部分,又增加了十八世何凝生、十九世何石人,系何凝生次子。但其小楷笔迹粗黑,并不端正,墨迹也比较新,而且清晰,与前面的绢细流畅笔迹,且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完全不同,很显然是以后才加上去的,与原作者何英华无关,而且可以想见,此人应是何凝生的后人。且在文字中出现“知政路”等现代路名,作者应为民国年间人。

令我们高兴的是,《何氏世原》卷二明确注明,十九世何泽四(即何石人)“居南塘”,而十九世其他人则各居他所(如斗米围、知政路等各处)。而我宗亲都知道,先祖何龙野公的“祖屋”即在南塘,据何绍志回忆,祖父曾经对他说过宗族的堂号,即叫“珠树堂”。由此可以明确,先祖何龙野及其后裔,应属新会尚书坊何族十七世何文起公的“举户长房”,及十八世长子何凝生公的“珠树堂”。而十九世何泽四公,及其后裔,应是我宗一支的近、现代的先祖。

先祖二十五世何龙野的儿子,即我宗二十六世何藻廷,为尚书坊“族副”(即副族长),在族中有相当之地位,因此《何氏世原》卷一最后所加的何凝生、何石生部分,应为我宗先祖所加。这样就使我宗族谱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延续至十九世。

《何氏世原》卷二的世系从何族起源至五十世,以后则排到新会尚书坊二十五、六世。由于从十七世“四房”之后,各分支后代各自延续,形成族谱体系虽然十分庞大复杂,但各系的发展脉络却十分清楚。可以使我们找到延续家谱的依据。但这些内容以名录为主,基本无具体内容,即使看了也不知所以然。有些分支甚至排到30世,出现了现代人名,相信是何能先生将其自己的一支往下续了。

本谱专述何龙野系,因此本族谱从十九世开始,就专述何石人(泽四)一支的发展世系。而其余各房及其世系就从略了。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十八世, 何凝生,名钟英,号若公,是何文起(举户长房)的长子。封荫生,奉政大夫(从二品),南京应天府治中。

娶妻张氏,生一子,名九润,字泽三。继娶郑氏,以夫贵,封五品宜人。生三子,名九渊,字泽四;名九澜,字泽远;名九源。

祖与妣生卒皆不祥。

自立堂号:珠树堂

何木生,由贡生升中书科中书;

何实生,由贡生升兵部职方司主事;

何节生,由贡生升兵部武选司主事;

何任生,由贡生升国子监学录;茂生,生员

    十七世何文玉系:(广户三房)壬生、彬生

    十七世何文若系:(恪户六房)全伯、仲彩、祚奕

    十七世何文兹系:(秀户八房)永公、达公、逸公、惠公

十九世,何石人,名九渊,字泽四,是何凝生的次子。封贡生,承父职奉政

大夫,南京应天府治中,候选州同(相当于当时省的副职,从六品)。

居南塘。建有石人公祠,祠堂前对联:“诗传东阁,路识南塘。”

娶妻聂氏,以夫贵,封六品孺人,晋封五品宜人。生三子,名嵩望、川望、野望。继娶陈氏,以子贵,封六品孺人,生二子,名雨望、周望。

祖与妣生卒皆不祥。

著有诗集《弹夹(加金字旁)山房》一卷。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二十世,何嵩望,出嗣。

何川望,名作辑,监生;

何野望,出嗣,徙居广西;

何雨望,名(雨安下加洪字),岁贡生,候选训导,改选主簿,寿八十岁

何周望,名旦。

    
二十一世,何子友,何川望之子,候选州同。

              何洞友,何雨望之子,监生,寿七十岁。

              何著友,同上,出嗣。

              何澄友,同上,生员。

              何晖友,同上,生员。

二十二世,何似谋,何子友之子,贡生,例赠修职郎(正八品),候补县丞。

          何会谋,何子友次子,贡生,例赠文林郎,候补知县,寿七十三岁,又名鹿门祖。

          何叶谋,何子友三子,武生。

二十三世,何仁锡,何似谋之子,贡生,山西候补县丞,署平定直隶州分州。

何珍锡,何会谋长子,贡生,候补知县,加六品衔。又名“大宅”。

何文锡,同上次子,监生,又名“二宅”。

何金锡,同上三子,监生,又名“三宅”。

何玉锡,同上四子,监生,又名“四宅”。

何蕃锡,同上五子,赠登仕郎(正九品),候选巡检。又名“五宅”。

何珑锡,同上六子,湖南候补巡检。又名“六宅”。

何耀锡,同上七子,候选巡检。又名“七宅”

二十二世何叶谋生五个儿子,何瑚锡、何允锡、何亨锡、何钦锡、何廷锡。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二十四世,何朝清,二十三世何仁锡长子,议叙八品,敕赠武略骑尉(正六品),晋赠武德骑尉(正五品),海门营口市中军守备,寿七十一岁。

何蕙清,何仁锡次子,议叙九品,赠登仕郎(正九品),候选巡检。

何善清,二十三世何珍锡长子,监生。

何荣清,同上次子,赠登仕郎(正九品),候选巡检。

何际清,同上三子,监生,出嗣。

二十三世何文锡共生四子,名沅清、芹清、美清、漕清,均无功职。

二十三世何金锡生有二子,何奕清、何万清。

二十三世何玉锡生有一子,何泰清,监生。

二十三世何蕃锡生有二子,何仕清,候补巡检,寿七十二岁。

何海清。

二十三世何珑清生有二子,何雨清,赠武德骑尉(正五品),即用营守备。

                        何淇清。

二十五世,(编者按:此时已经是清咸丰朝)

二十四世何朝清系:

何瑶林,封武略骑尉,即用营千总。

何平林,咸丰壬子(公元1852年)科武举,军功尽先于总署,海门营中军守备。

何文林,新会营记委,军功六品,敕授武略骑尉(正六品)。

何云林,新会营记委,军功六品顶戴。

二十四世何蕙清系:

生有五字,名秀林、周林、石林、礼林(候补巡检)、壮林。

二十四世何善清系:

何桢林,长子;何翘林,次子,候选巡检;何燧林,三子;何仪林,四子,出嗣;何锦林,五子,新会营记委。(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二十四世何际清系,何仪林入嗣。

二十四世何沅清系,长子何昭林,次子何梅林,出嗣。

二十四世何梅清系,何梅林入嗣。

二十四世何美清系,长子何富林,次子何儒林。

二十四世何漕清系,长子何嵩林,次子何晴林,三子何芬林
二十四世何奕清系,长子何鹤林,次子何满林。

二十四世何万清系,长子何大林,次子何英林,三子何聘林。

二十四世何泰清系,长子何世林,武生;次子何维林。

(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二十四世何仕清系,长子何广林,生员;次子何攀林,监生;三子何辉林,监生。

二十四世何海清系,长子何俊林,次子何列,三子何铣。

二十四世何雨清系,长子何泽林,同治壬戌(公元1862年)科武举,兵部差官。次子何熙林,三子何镛林,武生。

二十四世何淇清系,长子何樟,次子何柏,三子何椿。

编者按:

先祖何龙野已被明确为新会尚书坊何族二十五世,而且为清朝官员,在族中有相当的地位,族谱中不会遗漏。他的一个儿子二十六世何藻廷,已知为民国初年新会保卫团的团长,而辛亥革命后,不少城邑的清军驻军易帜为地方保卫团。为此推论,二十五世先祖何龙野应为当时的清朝新会城的地方官,以其儿子为武职,很可能是承其父的军官职。在二十五世中,我宗一支只有何瑶林、何平林、何文林、何云林四人是清军官员,尤其是后两位均在清军新会营任职,文林、云林还为六品官,推论二十五世何龙野应是其中的一位。

又按,清代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在族谱中也是如此。如前文所记的十七世祖何文若,名士埙,字文若,号朗水,廷吹;十七世祖何文兹,名士坊,字文兹等,均只记其字或号,不会直称何士埙、何士坊的。

本族二十五世祖,名何龙野,其名字族谱上不可能见到,只能查见字、号。故如上推论应是可信的。(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据此,我宗一支的二十四世就应为何朝清;二十三世应为何仁锡;二十二世应为何似谋,二十一世应为何子友,二十世应为何川望,十九世何石人,十八世何凝生,十七世何文起,十六世何熊祥。

附录:何族盛衰探究

我们总算将何族一世至五十世,又自新会何族一世至二十五世的发展历史轨迹搞清楚了。

看完这段历史,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有一个大大的疑问:明朝时,我们的祖先是何等的辉煌鼎盛,怎么到清朝时就突然衰败了呢?我们何族在这一段历史中究竟遭受到怎样的磨难和挫折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仔细查看了历史文献,终于在《何氏世原》中找到答案。新会何族十八世何任生于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左右重修了族谱,并作了“重修谱帙叙”,其中有一段讲述了我们何族由盛而衰的原由,现将这一段话原文录下:(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甲寅,平南王尚可喜纵总兵班际盛掳掠乡村,垂涎本乡人材济楚,财物殷富,于十月二十日肆行屠劫,家居逃出兵刃之下者,仅三十余人。通乡大小尽为俘虏,非先出为商者,为工先,充县点先,充兵丁则几几乎。如诗所云:靡有子遗之句。喜天眼宏开,祖德荫庇,平南王廉知本乡良善,责其官佐,示其放赎,乃得公行稽查。此时所余殘喘,星寓他方,无复有故乡之思。迨丙辰感谋归,聚而致分为涂人而被欺侮,归见屋宇倒塌焚者,莫不潜然出涕,而兴黍离之歌,且着强辟团聚,竭力耕作,以为赎资张本。两年之中,赎归者未有一二。丁巳六年三月(公元1677年),有司郑茂发又以‘失印’诬陷,兵差叠加,奔东走西,无有宁居,物业又复丘墟,拘监者将二十人向非。国朝洗漱冤诬,大开监门,则虽欲分为涂人而不可得。又外海一岁,每税一亩用银一两四钱,每丁用银二两六钱,嗟嗟斯时也,苦上加苦,难上加难,不知将何以聊生矣。辛酉岁(公元1681年),巡抚李携会安达公尚之信,为请旨,释放俘虏,乃得多方夤缘,领回围聚。其或藏匿,或星散于各省各邑者尚多,此时念及亲亲之义,适令人悲痛而增泪耳。”

原来这段历史发生在我族十七至十八世之间,即在康熙朝平“三藩之乱”时。公元1674年,平南王尚可喜的手下垂涎我们何族的殷实财物,对我何族人纵兵劫掠,财物被抢,人丁则沦为工人、差役、兵丁。后有族人回归,辛苦了两年,想凑资金把被拘的何族人丁赎出。不料又被地方官郑茂发诬陷与“印信丢失”一案有牵连,再把我何族族人抓捕或充当兵役。短短5、6年间,我何族遭两次如此浩劫,家族的命运跌至最低谷。(本站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族谱文章系列)

后来遇朝廷大赦,我族人虽出狱为平民种田,但无奈课税太重,民不聊生。直到公元1681年,有一位姓李的巡抚到广东视察,体察我何族的苦楚,与尚可喜的后人安达公尚之信,共同向康熙皇帝请旨,请求放何族族人一条生路,得到皇帝的恩准。何族人总算脱离了苦海,从零开始,生生息息,重新崛起。经过一百年左右,至二十五世(清咸丰、同治年间)时,总算有六品官的族人出现,但已经无法与宋、明时的家族辉煌相比拟了。

 


分享按钮>>【申屠氏名人楷模】申屠棠
>>【申屠氏名人楷模】申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