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三高堂太岳何氏何真后裔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30日 柯万英


三高堂太岳何氏 

——何真支系

太岳何氏是庐江郡何氏的一个重要分支,何祯是其一世祖。他们的迁徙路线图为:何氏三高之一的何胤之子何撰,南朝时迁居会籍;南宋初,何堂徙居广州香山;南宋末,何鲲由香山徙居东莞;明初,何真徙居太湖县南安洲,清初年,何真后裔有人迁居岳西县司空山麓,至今十一代。

太岳《何氏宗谱》载:“……(谱)一为正祥公手辑,二其纲越凡公增系,……自东楼公封杞,而后衍为氏族者夏二十余姓也。其后为何,盖在春秋之季,按西猗获麟后,杞闵公灭于楚,其子孙散居淮上,遂为淮上,历求庐江,今姓氏也。族谱注何为杞后,庐江为郡望意者,其据此乎。窃考唐尧有何侯隐苍梧山,通鉴载舜南猗止其家,是杞何姓复有讹韩为何者,谓为周虞叔后。

以予因稽何姓先贤,托始于何侯以得姓,自唐尧时已然矣。厥后虽有杞何、韩何之分,代遥无徵,惟据其族所传为是。自汉魏晋唐宋,其间忠孝节义德业文章昭著史策者,多籍庐江郡,如何比干之阴德,来叔颖考之忠义老成,次道始祖桢裔,六朝联姻帝室,文武奇才,件件有传,曰潜天柱山故居,何氏三高亭院。

今而迁湖始祖三十八世真公为太湖一世祖。真公,据所传,洪武元年受招归附,委任江西,后封东莞伯。迁太湖之祖九宗:唐庆继舜英士佐仲廷士绍和玉书志士根,以维宗法,更有以效孝治之其后哉。庐江三高春秋远,真祖瓜滕世泽长,何氏门下振家声!”(此序为他人转录,未查阅原谱)

太岳《何氏宗谱》何真以上至何祯直系世系为:—桢—忄军—准—忄炎—叔度—尚之—铄(求、点、胤)—胤—撰(迁会稽)—贤—位—灌—权—绪—佳—臻—德迎—新—济—哲—珙—优—璨—渐—浩—属—轮—曦—堂(子铭、锦)—锦(三子)—霖(子鲲、鲸)—33世鲲—嵩—望—泰(子钦英、睿英、俊英、智英)—睿英(子贺、真)—38世真(子清、杰、重)

庐江郡何氏第九世何胤,字子季,别字小山(父何铄任宜都太守);南朝齐、梁人,齐为秘书郎,梁授都亭侯光禄大夫,不受;赏白衣尚书和库银,皆不受,享年八十六,卒葬潜山县蔡家畈(潜山谱称蔡家坦)。夫人谢氏,生子何撰、何选。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为齐梁时潜山人,学问广博,齐亡后不愿在梁朝做官,曾经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晚年隐居天柱山。时人称为“何氏三高”,天柱山有三高书院、三高亭。“三高”卒后均葬于潜山县。

何胤之子何撰,梁朝庐陵王任其为主簿,不就;任会籍令,举家迁居浙江会籍。何撰之后十八代,历经三朝,世居会稽,此际无显宦高官,裔孙皆寄迹田野。

三十世何堂,字子友,谱载“应募广州,有治绩,居香山。”

三十三世何鲲,字咏江,宋末避金兵入侵之乱,由香山徙居广州东莞岭,与本县人共办团练,保境安民,(何鲲)任团练使。其子何嵩任团练都指挥,何望、何桂、何乔等叔侄皆为骑蔚。东莞伯何真是何鲲六世孙。(何真为何祯第三十八世)

太湖县“三高堂”《何氏宗谱》“真公传”曰:“公讳真,字懿文,睿英次子,贺公弟也(《庐江郡何氏家记》称何真有一弟名迪),元任左丞,明任布政,后封东莞伯。盖自宋末由鲲公避乱迁居广州东莞;即领保境授团练使职。凡六世,至真公,尤娴韬略,少挺英剑,仿佛孙吴,壮怀饱学,爱兵怜民,来归益众。其聚义兵也,大要以保守为主,不轻出兵,为广之保障,故变乱,经数十年而广无恙者,赖公之力以之至也。迨明正大统,公即应运佐明,入朝谒上条奏,屡世团练之又。后因有功勋,晋爵而封东莞伯。吴氏一品夫人,廿余年事上无微谴,夙夜寅畏,厥后携四子(有义子名子宣)宦籍太湖,因卜居焉,故为我太邑迁湖之始祖。夫妇年逾八十无疾而终(《庐江郡何氏家记》称何真67岁卒)。逝时眼观五代,荣贵当朝。后世子孙繁衍盖由公之积德也。

【插叙互联网“维基百科”文章:何真(1321年-1388年),字邦佐,元末广东人,八岁丧父由母亲叶氏(太湖县谱为向氏)扶养长大。何真早年担任元朝的河源县务副使,时值中原群雄继起,兵祸波及家乡,因此他弃官组织乡兵对抗盗贼。他先后打败土匪王成、陈仲玉,驱逐黄常、杀王仲刚,占惠、循二州,元朝任其为惠州府判,擢广东都元帅。

1362年,南海三山豪强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打败邵宗愚,收复广州。元朝晋升何真为资德大夫,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敕赐南台银印。陈友谅派军进攻广东,何真败陈军于胥江。

后,何真部将马丑寒与土匪邵宗愚勾结,断何真粮道。广州失陷,何真败逃荒野,几乎灭亡。隔年,何真再整兵马,先破马丑寒,再败邵宗愚、王成,复夺广州。各地豪强皆来依附。

1368年2月,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廖永忠至福州,何真审时度势,奉表归顺明朝。何真到南京后,受到朱元璋赏识,授中奉大夫,并委以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后历任山东、四川、山西、浙江等地布政使。

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明廷封何真为东莞伯,食禄一千五百石。赠以铁券(铁券,是用铁铸成,为皇帝对大臣嘉奖的文字凭证),赐钞万贯,并赐府第于京师,显赫一时!次年病故,明太祖亲自为文祭悼,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谥号忠靖。

太岳《何氏宗谱》载:何真之胞兄何贺,兄弟同办团练,保境安民,南征北战,后何贺、何真归顺大明朝受官,何真封东莞伯,何贺封东莞侯。何贺上奏请还乡安居务农,朝廷仍然按照侯爵职位,每年给予俸禄;卒后与夫人徐氏葬于广州香山七里峰。

太岳《何氏宗谱》载,何真封东莞伯,后与夫人吴氏携子“宦籍太湖”,因此卜居太湖,谱称何真为“太邑迁湖之始祖”。具体迁徙太湖县时间,《何氏宗谱》未明确记载。

太岳《何氏宗谱》“坟山记”载:何真卒后与夫人吴氏合葬于太湖县西庄畈上、黄土堰下、鹿驮山保杨家湾章姓屋后蜈蚣形。何真夫人吴氏生子三:子清、子杰、子重。(何真葬所待考,宗谱与明史有异)

何真长子何子清,字荣,袭爵东莞伯。谱传“行略”记载:虽遭蓝玉之谤(明史记载,因为蓝玉一案牵连,何荣当时被杀害,详见后文),何损芳名,即古之奇男丈夫不过是耳。随父迁太,择卜茗麓之南。“行略”(同于简介)又介绍:洪武初年,随父奉召陛见与宴,赐授指挥职,后袭父爵。朱棣起兵造反时,建文帝朱允文封何子清为都指挥。何子清自德州进兵伐燕,多次获胜,后来战败被燕军俘获。朱棣当上皇帝后,将其削爵,降为延平卫,戍守边防,子孙世代为军籍。但是,何子清后裔每年都派人到太湖,与族人联络,祭祀先祖坟茔。其中有个人在太湖久住不归,卒于太湖,其坟人称“长官坟”。何子清生一子三孙三曾孙,其子名何大礼,夫妇合葬太湖阁老坳;幼孙何尚满迁居彭泽县。三曾孙为:兴一、兴安、兴伯。(宗谱记载其裔多葬于太湖县)

何真次子何子杰,名宏,任安庆丞。“行略”称:……随父任江西增广学试,侍奉于父亲身边,也经常谋划政务,参与决策。洪武十五年,同父一道入朝觐见明太祖;廷臣都很看重他,推荐为安庆丞。在安庆任上,他肃清江防,征收粮草,安民富民;公务之余则乐山乐水,吟诗填词。某次,因公务路过太湖县石山潭古渡口,觉得此地风光优美。后因丁父忧(办丧事守孝)而举家定居于此(义弟子宣同来)。靖难之役后辞官不出,卒后与朱氏夫人,及子媳、孙、孙媳同葬于鹅子山下何家林(又名杨博士桥)。

因为伯父遭遇不幸,何永让同叔父何子宣不再迷恋官场,二人行医显于世,创业持家于太湖,后于明朝宣德年间购置了鹿驼山、西庄畈、打鼓岭等处田庄,其后裔遂分居各地。何子杰生一子一孙三曾孙,曾孙名兴缘(后裔缺记)、兴隆(生六子)。

何真第三子何子重,“行略”称其:子重,名贵,不求闻达,高尚其志,拟迹巢由,拒绝朝廷征召,以赋词吟诗为事,扶贫济困为务;与妻王氏合葬于西庄畈鼓楼嘴。生一子二孙二曾孙,曾孙兴赞、兴然。(太岳谱对何子重记载简略,《庐江郡何氏家记》对其记述颇多)

清初,何真后裔曾在太湖县鼓楼畈建有何氏宗祠,宗谱有“祠堂记”述其事。太湖何真后裔现有族众万人。

太岳何氏后代以何兴隆之子:文芳、文贵、文富、文良、文宾、文亮,等“文”字辈兄弟六人为六大房,开展族务活动。

清朝初年,太湖县南乡(今新仓镇),何真第十五代——何汝芳迁居司空山下冶溪河(今名司麓村团结组)。何汝芳,字继远,生于雍正八年,卒于乾隆五十一年;夫妇合葬于殷姓屋边椅形坟山(子、孙同葬于此)。配田氏,生二女,长嫁太学生胡戴生,次嫁太学生陈声和;二子良风(生子三)、良信(生子四人)。

冶溪镇世系派字:文亮——玉——万—— 思——昌——必——正——天——锡为——汝芳——良、啟、赞、德、胜、立、达、恩、宏、光 ……(待补充)

冶溪何氏至今繁衍十一代。清朝后期,司空山何氏族人大量外迁,主要去向为陕西省商南县、浙江省建德县等地。冶溪镇现有何氏二十余人,有何大成先生大学肄业后任国家核心机关公务员。

何真后裔与太湖县另一支何氏——由潜山县迁居太湖县的何正枢、何正均兄弟同居县城南乡南安洲。1992年,两支曾合修族谱,称“新仓股”。

太岳何真后裔世系字辈:真子永辇 兴文玉万 思昌必正  天锡汝良 啟赞德胜 立达恩宏 光承宗训 学进道隆 福缘善庆 长发其祥 运开世胜

太岳何氏修谱时间较晚,对先祖迁徙情况及历史,缺乏文字记载,谱序对何真的历史称“据所传”,因此,某些内容与明史和东莞方面的何真后裔家谱有所抵触。但是,基本事实清楚,可信度较高。现将《明史.何真传》、维基百科文章、东莞何氏宗谱、及相关研究文章摘选于后,以供何氏族贤参考。

【何真佳作欣赏】何真被誉为岭南一代名贤,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也留下了一些诗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何真奉旨回乡收编东莞地方武装,路过韶州时,拜谒了唐代名相张九龄祠,题《谒张九龄祠》:诗情豪迈

提兵昔过梅关北,奉命今还五岭东。古庙尚留朱履迹,旧题差见碧纱笼。一天云气千山雨,万壑松声十里风。谒罢相祠复回首,蓬莱宫阙五云中。

【 何达成、何达明审阅】

 

 

附:明史  何真传

何真非同普通人物,清朝桐城人大学士宰相张廷玉主编《明史》,其列传第十八有十六人,第十六名即“何真”。何真传 827字,

《明史.何真传》曰: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命具汤镬,趋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何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迁山西右布政使。再与贵勾军广东,擢贵镇南卫指挥佥事。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卒。

子荣嗣。与弟贵及尚宝司丞何宏皆坐蓝党死。真弟何迪疑祸及己,遂作乱。击杀南海官军三百余人,遁入海岛。广东都司发兵讨擒之,伏诛。  

 

 

附:南方网:东莞伯——何真

(本文根据对市博物馆张一兵博士和副研究员暨远志的采访写成,部分文字来自张一兵博士所著的《深圳古代简史》和汪开国、刘中国所著的《大鹏所城——深港六百年》。)

何真,原籍东莞圆头山(今东莞茶园一带)人,史传“少英伟,好书剑”,本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吏,元政权的腐败把他推向了元朝统治阶级的对立面。由于受到元朝官员的迫害,何真逃到了东莞县东部偏僻的泥岗村(即今深圳罗湖区泥岗村)藏身。其后,因平定叛乱,保境安民有功,曾经做了元朝的大官,成了岭南一代英豪。可贵的是,何真从来不贪恋仕途,也无意割据称王,自动归顺了明朝,岭南的老百姓得以免除兵燹之灾。

当初,何真在元惠宗至正年间任广东河源务副使,又转任淡水盐场管勾,目睹了元朝政局动荡,贿赂公行,无心留恋仕途,于是以母亲多病为由弃官回家乡圆头山。动荡的政局当然祸及了乡间,何真于是把村民组织起来,武力自卫,勉强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

当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多次逼近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直接威胁到元朝统治的时候,在东莞县境内(包括现在的深圳、香港地区),也出现了二十多伙各霸一方争强斗胜的土豪势力。其中占据深圳地区为王的土豪就有七八伙。

那时,何真对元政权尚存幻想,于是派人到广州告发东莞较强的两伙土豪势力王成和陈仲玉,不料广州帅府受了王、陈两人的贿赂,反而下令逮捕何真。何真遂率家人从老家圆头山逃至泥岗隐居。不久,何真就在泥岗发动村民组成义军,迅速攻克了吴园,处死了陈仲玉。王成闻讯筑寨加强防守,何真久攻不下,只得退回泥岗,聚集力量,伺机而动。在这期间,他把各据一方且势力较小的土豪或消灭、或收伏。后来,占据归德盐场(今沙井一带)的曾伯由投降了何真,使归德盐场一带地区免遭战火,深受乡民的拥护。

此后,惠州人王仲刚和元朝叛将黄常占据惠州(今惠阳市),鱼肉百姓。当时,何真正在泥岗以“保障乡里”为号召组建义军,惠州老百姓纷纷加入何真的义军,并说服他率义军前往惠州建立更大的根据地。于是何真率兵攻下惠州,杀死王仲刚,驱逐黄常,在惠州重新建立起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更加受到百姓的欢迎与拥戴。他将逐杀叛将、收复惠州府一事通报给元朝中央政府后,朝廷授他惠州府通判之官,不久又被任命为惠阳路同知兼广东都元帅,官署设在惠州。

此时的元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在广州的封疆大吏们开始互相残杀。周围各县也是土豪蜂起,驱逐官吏,各霸一方。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南海县民邵宗愚假借反对元朝暴政的名义起义,率众攻占了广州,大肆烧杀抢掠。何真以惠州为大本营,率兵攻取广州,邵宗愚乘乱潜逃。何真治理广州号令严明,有条有理,元政府任命他为广东分省参政,再提拔为广东行中书省右丞。不久,元政府将江西、福建与广东合为一省,封何真为资德大夫、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还赐南台银印,官署仍在广州。于是何真就成了粤闽赣三省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物之一。之后,何真攻破东莞茶山,生擒了上文提及的王成。何真东征西讨,在朱元璋派兵收取广东之前,逐渐控制了西起苍梧东连潮惠二州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刚刚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就迫不及待地派征南将军廖永忠从福州出发,从海路略取广州,并传书何真陈述天下大势,晓以利害,劝他归降明朝。

此时何真已是岭南一代霸主,其部下曾以秦末赵佗自立终为“南越王”之例劝何真自立为王。何真斟酌再三,决定迎降,以免岭南父老生灵涂炭。所以征南将军廖永忠几乎没有遇上任何重大战事,舟师就抵达潮州。何真当即遣其部属刘克佐呈上印章与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这一年的四月,何真率官属在赤湾港张灯结彩,跪迎征南将军的舟师。

明太祖朱元璋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广东,大喜,连连称赞何真:“可谓识时务者!”何真奉诏入朝拜见朱元璋,被封了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后又转官山东省参政和四川省布政司等职。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于东莞境内元末留下来的地方武装力量仍然很强大,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朝廷遂令何真回乡,收编了这些在元末乱世中独霸一方,自称为“围主”、“元帅”的土豪,把他们编成“职目军”,发配到河南彰德一带充军。此后,何真多次申请隐退还乡未成。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因对广东民间原有的武装力量仍不放心,再次派何真和他的儿子何贵回来,又收编了大小土豪武装一万余人,编入守卫京城的驻军“将集军”。因为将集军全部是何真原来的部属及亲戚,所以其中包括了许多深圳地区的军士。

就在何真收编一万余名土豪武装之后不久,笋岗(今深圳罗湖区笋岗)又出现了占山为王的“土匪”,被官兵迅速镇压。由于造反者多半与何真的家族有关,因此明洪武十七年,明政府第三次派何真回乡,收编旧部三千余人。

而在这之前的公元1381年,何真和其子何贵还担任了傅友德、沐英、蓝玉三位骁将的开路先锋和后勤部长,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武力征服了“蛮烟漠漠”的云南。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劳苦功高的何真病逝于南京宅第,享年67岁,赐葬京城南八里岗。朱元璋为何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祭文中再一次称赞何真保境安民,“可谓识时务者矣”。

 “狡兔死,走狗烹”,何真死后的第五年,(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袭封“东莞伯”的长子何荣因为曾经是蓝玉的部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斩。消息传来,不愿坐以待毙的何真之弟何迪同年五月聚众造反。何迪造反震惊朝野,持续了10个月才被镇压下去。何真的8个儿子除何崇祖逃生之外,其余7子皆死于党祸。何崇祖一家从此山居岛宿,潜形匿迹。直至朱元璋驾崩西宫,建文帝登基大赦,何崇祖才带领着子侄等返回故乡,收拾旧一钵一片。(应该还有其他子孙在逃)

 为使后世子孙不忘前耻,何真子何崇祖八十余岁时于宣德九年辑录了《庐江郡何氏家记》,详尽地记录了何氏家族的种种事迹。何崇祖称《家记》始出何真之手:“洪武五年(1372),公事余,辑录家记与义祠遗训”。

洪武二十年,何真获封东莞伯,命子崇祖“携家记并遗训及诗文回惠,藏于义祠”。六年后,何氏受蓝玉案牵连。《家记》称“诚岭南罕有不幸家,罹池鱼之祸,兄弟八人止二兄存,二侄一孙,余父子五人得以复生,泪思避难六载,无日不忧一死。日无温饱,夜无枕毡。度日如年,朝不保夕”。

昔日,何真逃难时,居住在深圳泥岗,他看到这里长满了大而白的竹笋,认为这里是建设家园的好地方。后来,何真将其母亲及次子、五子从东莞接来定居,开基辟地,命名为笋岗村。笋岗村的意思是将来的子孙后代会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越发越多。何母叶夫人,辞世后葬于笋岗村北侧的朗贝山。

明代中期,何真四世孙何云霖等耗资兴建田宅、祠宇,把何真曾居住过的地方扩建为城寨式的村围。这就是现在仍保持着原有风格的“元勋旧址”。城寨四角有二层的阁楼,阁楼间连以城墙,均以厚大结实的青砖砌成,宽1.2米高5米,甚为壮观。城寨呈方形,东西宽68米,南北深63.5米,四角有碉堡,碉楼间连以高5米、宽2米的围墙,内有3条纵巷,6条横巷,共140多间房,还有3个水井。

“元勋旧址”已经600多年了,是目前深圳市区最为古老的村寨建筑。1988年7月2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勋旧址”虽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元勋旧址”的建筑产权仍属于何真的后代们。目前何真的后代有一部分在笋岗村,一部分在香港和国外,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的其他地方。

 

附:【新浪网“何氏乐园”在《东莞何氏源流》】

员头山何氏:

    何任重次子伯逢仍居南雄,传五代,至五十一世何雍,生八子:贵一郎、贵四郎、贵五郎、贵六郎、贵七郎、贵八郎、贵九郎、贵十郎(五十二世)。
贵七郎生三子,长何嗣,次何袭,三何受。时方宋末,元兵南侵,何嗣、何袭、何受兄弟奉母避难,由南雄迁莞城西门外的栅口,母死,葬?船澳。兄弟三人,随即分迁。何嗣迁员头山。何袭迁广州。何受迁茶山森巷。
    员头山何氏奉贵七郎为一世祖,何嗣为二世祖。何嗣生发藻(1137—1192) (三世),发藻生七子:伯贞、仲立、仲和、叔膺、叔贤、季坚、季直(四世),叔贤生二子,长何真,次何迪。
    何真有子八人:荣、华、富、贵、崇、宏、弼、维(六世)。何荣袭封东莞伯。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蓝玉案牵连,荣、贵宏俱被杀。何真弟何迪疑祸作遁归广东,占海岛,为广东都司击杀。(据[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一《前事略》)
    何真次子何华,逃避于何真曾驻之地笋岗(今属深圳市),遂为笋岗何氏始祖。何真第三子何富,寓居莞城。何真第五子何崇逃难于寮步岗头村,是为岗头何氏始祖。
    何崇生四子,第三子公勋、第四子公宣仍居岗头。长子公秀迁莆心(今属深圳市),次子公悦分居大莆心(今属深圳市),是为两地何氏始祖。     (东莞《员头山《何氏族谱》》

 

附:西子城事:明初惠州何真父子与胡蓝党案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准西农民集团的支持下,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封建势力,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封建明皇朝。接着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展开了一系列诛杀功臣的行动,其中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和洪武二十六年诛杀凉国公蓝玉最为惨烈。他把与胡惟庸、蓝玉有关联的被杀人犯称为“胡党”和“蓝党”,共约四万人左右。而元未明初惠州豪强何真的三个儿子,就在蓝玉党案中被诛。   

洪武十四年何真被起用,命其及子何贵同往云南规划粮饷,以俟大军征进。及还,升山西右布政使。洪武十八起复何真为浙江右布政使,十九年调湖广左布政使,二十年笫三次致仕,封东莞伯、赐铁券、赐钞万贯、赐第京师、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何真薨。同年四月,命何真子何荣袭父爵为东莞伯。

何真居惠州时,兴建书室,教育本宗子侄。后来他的三个儿子都进入了仕途:大儿子何荣于洪武二十一年袭父爵为东莞伯,二儿子何贵为镇南卫指挥,三儿子何宏为尚宝司少卿;他弟弟何迪的三个儿子何润、何弼、何敬也分别授官。后来何真这三个儿子参与蓝玉谋反案,于洪武二十六年先后被诛。

  蓝玉谋反案    凉国公蓝玉与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是明皇朝的开国元勋,自徐达、常遇春去世后,蓝玉独挡一面,几次统率大军出征,战功卓著,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宠爱。后来蓝玉开始逐步骄横,肆无忌惮。洪武二十六年初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明太祖命将蓝玉逮捕进行审讯。狱词曰:“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微、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俟上出籍田举事。”定案后,明太祖命将蓝玉等人处死,并诛连族人朋党列侯以下大小官员15000余人。而狱词中第四号人物“东莞伯何荣”,就是何真的儿子。

蓝玉等人被诛后,明太祖亲自下命将蓝玉等人的供词,编成《逆臣录》颁布天下。在明.钱谦益撰《国初群雄事略》卷十四中,记述了何荣、何贵、何宏兄弟三人参与蓝玉谋反的招供状。

何真薨后又没有什么靠山,故祸及他们兄弟是迟早的事。最后何荣的弟弟镇南卫指挥何贵,在龙虎左卫指挥法古的挑唆下,把自已属下的一千兵马交给他,由他指挥进行谋反,再终导致兄弟三人被诛的下场。

后孙蕡曾与宋濂等人征修《洪武正韵》一书,授翰林院典籍。有一天他往访驸马不遇,题壁诗曰:“踏青骑马未还家,公主传宣坐赐茶。十二栏杆春似海,隔窗间杀碧挑花。”一时传为佳话。洪武二十六年,他也象何真的三个儿子一样破卷入蓝玉谋反案中,其罪行主要说他为蓝玉题画,但与何真父子关系密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明大学士焦竑的《玉堂丛语》卷七记述,孙蕡临刑时口占一绝:“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孙蕡死得如此潇洒和从容。  

  

 

关于《庐江郡何氏“家记”》 

《庐江郡何氏家记》(以下简称《家记》)由东莞伯何真子何崇祖于宣德九年辑录。流传至今的是其裔孙何渐逞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重抄本,今人郑振铎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并影印出版【3】。按何崇祖序,《家记》原本出自何真,于“洪武五年(1372),公事余,辑录家记与义祠遗训”,曾出示给宋濂阅览。洪武二十年,何真获封东莞伯,命子崇祖“携家记并遗训及诗文回惠,藏于义祠”。六年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何氏受蓝玉案牵连,“阖族丧于非命,祠废记亡”。朱元璋的大赦,何崇祖得以“苟幸一生,复见天日”,至八十余岁始将散佚的《家记》辑录成篇。《家记》记述何真及其家族事迹相当详细,尤其是元末何真起兵的历次战争,非亲历者不可能记载如此纤悉。相信何崇祖在经历家难后手里应有若干残简保留,作为辑录的依据。因此《家记》有着非常高的史料价值【4】。按何崇祖的辈份,《家记》首叙家世源流,始祖乾符在宋室南渡后“由南雄郡宝昌县沙水乡七星树下珠玑巷”南下抵东莞,初居莞邑附郭栅口【5】,生高祖,高祖娶东莞横冈袁氏,生曾祖发藻,发藻娶四妻、妾,共七子,其中邝氏生何真父亲何贤等三子,何贤生何真、何迪(太湖县谱为贺、真)二子,何真有六子。何氏传五世,在东莞开枝散叶。文内对曾祖何发藻“家道寝昌”的事迹着墨颇多,称其“创土名员头山、石壁头、周塘等宅场,筑居员头山【6】,招佃张、游、吴、黎、陈、魏、黄、叶等姓旁居”【7】。有大片耕地和佃户,说明至何真祖父一辈何氏在当地已颇具实力。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家谱】江西省雷源何氏
>>【何氏文化】何育清诗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