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中华何氏总谱》编修问题初探
- 中华何氏网 2013年8月1日 何中兵
《中华何氏总谱》编修问题初探
(2015年4月21日为《第五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提交论文最新修订稿
重庆市璧山区何氏宗亲会 何中兵
第一部分:何氏源流问题
第四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领导班子已于2014年11月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选举产生,香港保利集团董事长何道深连任总会长。在道深总会长的推动下,何氏源流研讨会从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第一届在广东惠州巽寮湾德泽园(粵海)假日大酒店,第二届在安徽省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皖府国际大酒店,第三届在安徽省潜山县恒华大酒店,第四届在山西省太原市康庄生态园,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兵这里只揭示问题,概括起来有:
1、何氏源流多源的共识至今仍是一句空话
2、韩改何的何瑊、何庶、何允三支韩何谱的异同研究没有落到实地
3、姒改何与韩改何真的是无法相容吗
4、何瑊称为何氏太始祖的争议不要成为自家人内讧的笑柄
5、各地修谱广泛存在嫁接始(支)祖的问题,而且越修越乱
6、参会代表性不够广泛的问题
第1点,何氏源流多源的共识至今仍是一句空话
从举办的前四届何氏源流研讨会来看,从网络信息、QQ信息、族谱信息来看,尽管大家都承认何氏源流多源,但都只存在于表面,骨子里过分强调本支系何氏源流过分强调自己始(支)祖进而有一种盲目的排外心里。致使何氏源流多源的共识至今仍是一句空话。表现出来就是,韩何谱与姒何谱之间的争论,何瑊、何庶、何允三支韩何谱之间的争论,韩何、姒何对冒何、赐何、他姓改何的优越感等等。
第2点,韩改何的何瑊、何庶、何允三支韩何谱的异同研究没有落到实地
何瑊、何庶、何允三支韩何谱同时并存,三支谱的支持者相互攻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韩何谱,已有大同,何拒小异?韩何谱应该坐下来,平心静气、平等相待,开宗明义、求同存异。韩何谱应该追求韩何合谱!即使暂时不能韩何合谱,也应在自己谱系中附录其余两支韩何谱系以供参考对照。想他人真诚对待自己,不妨先真诚对待他人,何况这个他人还是何姓人,是自家人。
第3点,姒改何与韩改何真的是无法相容吗
先说韩何对姒何的认知,大抵分为两类:(1)认为姒何乃据谱捏造;(2)从各个方面层面挑刺,譬如从时间、人物、重要事件等入手驳斥。再说姒何对韩何认知,也可分为两类:(1)何瑊、何庶、何允三支韩何谱本身之间的不相容;(2)从时间上驳斥,韩何有的谱系之间,相隔50年以上才有一代人。相区别的是,姒何总体上认可韩何,认为韩何是何氏起源一支。这就回到了第1点,何氏源流多源的共识至今仍是一句空话。
第4点,何瑊称为何氏太始祖的争议不要成为自家人内讧的笑柄
安徽省巢湖市在2000年11月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期间组织与会代表到庐江县何氏陵园进行祭扫活动,瞻仰“庐江堂”何氏太始祖陵园,正式对外公开宣称何瑊墓为“何氏太始祖瑊公之墓”。最近几年频出抗议之声,有给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声辩的,有给地方政府声辩的,也有发文强烈愤概谴责的,动静颇大,端倪不小。其结果高兴了谁?恐怕大家心知肚明,莫白白的成为自家人内讧的笑柄。在何氏源流未明情况下,称何瑊为何氏太始祖确有争议。再次回到第1点,何氏源流多源已是共识,何瑊太始祖自也可理解为何瑊是韩改何之何瑊谱的太始祖,这也是尊重既成事实,尊重持何瑊谱族人的理解、认知和阐述。
第5点,各地修谱存在嫁接始(支)祖的问题,而且越修越乱
在电报、电话、互联网等先进通联方式发明应用以前,何氏族人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分播迁徙一方就各修各支系族谱,致使谱系混乱,加之保存不善,尤其新中国破四旧时期的破坏,断代情况时有发生,何姓族谱更显支零错乱。主要表现在:(1)只知开基祖不知始(支)祖;(2)谱序只提了何姓笼统起源说法缺乏具体指向性;(3)各支系字派各自为政各修各谱,几百年前一支的也分散为数十支系。随着族人对族谱文化认知的发展,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修谱合谱活动,但仍然延续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继续着错漏之路,其错漏主要表现在错接、乱接、冒接始(支)祖。
第6点,参会代表性不够广泛的问题
综观前四届何氏源流研讨会和《中华何氏网》、《世界何氏网》等何氏网站媒体,韩何声音最多,姒何声音也不少,而诸如冒何、赐何、他姓改何声音缺乏甚至缺失。何氏源流探讨,必须具有广泛代表性,韩何、姒何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这不能成为韩何、姒何面对冒何、赐何、他姓改何的优越感。这就第3次回到第1点,何氏源流多源的共识至今仍是一句空话,我们有落实吗?答案是没有。
综述:中兵拙作《何姓(氏)源流定稿暨<何氏总谱>起航》提出,以现有考证出来的何氏源流多源为共识,不要再花费物力财力人力去研究何氏源流了。韩何姒何冒何赐何,一个“何”字天下相通,团结和谐存异求同,何氏多源可尊黄帝。中兵在第三届何氏源流研讨会后通读研讨会论文有感再作《何氏源流研讨何去何从》提出,叫停官方性质何氏源流研讨,此类研讨交由民间自主自发进行。世界何氏宗亲总会、世总会文史部和各地何氏宗亲会,《中华何氏网》、《世界何氏网》等何氏新闻媒体应该都把大力气转到编修《中华何氏总谱》上来。
第二部分:编修《中华何氏总谱》的价值问题
1、《中华何氏总谱》的社会价值
(1)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个姓氏家族组成的,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族就无所谓中华民族,同理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族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中华民族文化。族谱既是姓氏家族的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她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孙中山语)。
(2)族谱是“和”文化:以“收族、睦族”为主旨的族谱文化,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家族的和 睦、团结。它兴于“治”毁于“乱”,成于团结败于分裂。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家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3)族谱文化既是民族大众的“和”文化,其社会价值之大,传承这一文化的意义之深远想必是不言而喻的。
否定族谱 文化之社会价值的主要观点是“族谱文化是封建文化”,对此观点有必要批评几句:族谱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 说到底不过是前人的创造加后人的传承。事实上它既不起始于封建时代,亦没有(也不会!)终结于封建时代,如同汉字、汉语一样,充其量 也只能说它经历了封建时代,怎能凭此就给它戴上一顶“封建”的桂冠呢?封建是个政治概念,把政治概念无端强加到经济、文化 、艺术等领域,西方老师们所犯的这类逻辑概念错误,被东方的一些学生继承了近百年,我想今天总该放弃了吧。
2、《中华何氏总谱》 的经济价值
世间什么事物有经济价值呢?概言之,非自然而能满足于人的需求之对象是也。
族谱文化 并非自然现象,而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它能满足广大族人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有其经济价值。那么族谱文化能满足什么人什么样的需求,它究 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呢?
(1)它为全族同胞留名——只要是同一祖先的裔孙,不论官民、贫富都在族谱世系图(表)上占有一席 之地,这不仅满足了广大族人寻根的欲望,客观地解开了族人们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类的心结。同时也满足了宗亲们 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草根族人来到人世间一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即使一辈子别的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能在族谱上记上几 笔,让后世子孙留个念想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广大族人为了上述文化生活的需求之满足而意愿付出的代价是:每人交款“动辄三十、五 十,多则百儿八十”——(摘自《人民日报》关于民间修谱的一则报道。)
(2) 姓氏家族的精英们为了扬名,首选的平台就是家谱。比如最近,湖北新洲冯氏修谱,人口不足三千,捐资金额竟高达 七十九万元,主修冯火平先生一人捐资高达十九万八千八百元!以族谱为载体为家族精英们扬名的效用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编修《中华何氏总谱》的操作性问题
1、网络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使编修《中华何氏总谱》的操作性得到保障(部分内容摘自中根网,根据需要有编辑)
恩格斯曾说过“价值是费用对效用的比较”,换言之是投入(分母)对产出(分子)的比较。恩格斯的话 为经济事物性状改变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价值论根据,只要这个比值大于1,这种改变就是合理的,有价值、有生 命力的。对传统的族谱文化进行数字化改造能否提升族谱文化的价值,我们不妨从费用和效用(即投入和产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
(1) 族谱数字化编修会节省费用,减少投入,缩小分母
传统方法编修族谱的主要工作量在于编撰人员手工编排世系图(表)。入谱在生人数一万人,总人数约五万上下的世系图编排,按欧、苏体例约为5000个A4页面。一个懂行的编辑约需五百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而今数字化编修,一名计算机操作人员使用逻辑智能工具——用安装有“世系图自动编排系统”这一软件 的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耗时不过三十分钟,两相比较劳动时间的节约何止千倍。
值得注意的是,按传统方法编修族谱,入编世系图人数的增加与编排世系图耗时的增加并非等比例的。人数增加一倍 ,编排耗时绝不止增加一倍。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百万族众以上的总谱的编修进程。以“孔子世家谱”为例,该谱编修团队耗 时十二年,耗资千余万,入编世系图的孔子后裔也不过二百余万人。(而且世系图表中的个人信息量不及其它族谱中个人信息量的一半)倘若 采用数字化技术,二百多万人的世系图编排的耗时绝不超过十二天!
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大型谱局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甚至千万人以上的大姓氏也吹响了统修“统谱 ”、“总谱”的号角。试想,在这样的态势下,族谱数字化编修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会给一个个谱局,进而给整个社会省去多少劳动的投入,节约多少费用。
传统方法编修族谱的最大费用是谱书印刷,其实质是用于族谱信息的存储、复制方面的投入。一个万人的谱局,按传统欧苏体例编排,一套谱书大约十厚册,因其印量太小,全套谱书印刷费不下五百元,而将这同样的信息数据存入光盘,复制成本则不超过二元,两者的性价比又何止1:100! 更何况,网络数字化修谱是用多台安装有若干个大容量硬盘的服务器,采取的是多备份存储技术 ,可确保所有的族谱信息永久性存储,无限次零成本地复制。如果用纸质载体存储,全球数以百万册计的族谱,复制存储一套的费用便当以亿 元为单位来计算,而且想要永久保存它们那只能是幻想。
(2) 数字化族谱信息的数据库存储、加工复制、多媒体传播、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使族谱文化效用价值得以无限倍地提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论上讲,信息这种财富与其它有形财富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可无限重复利用即无限倍扩大其效用价值而不增加成 本的特性,比较纸质族谱信息的存储、加工复制和传播必须承担的巨额费用。只有到了今天,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成本极低的数据库信息存储加工复制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社会化运用,才将信息的存储、加工复制和传播费用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下面 我们作几个假设,算几笔帐:
假定有1000万的何姓儿女每人一生想获取一部与己相关的家谱(信息)。每部谱书为二本(谱首一本、人丁谱一本), 印价为1000元人民币,总印价为百亿人民币!而如果他们想分文不付而获得这些已经数字化、 网络化了的族谱信息,只需轻点鼠标便可如愿以偿。
又假定一些族人想获取本姓氏全部谱书信息,何姓总人口为2000万人,全套总谱约一万厚册,每册印刷费按50元计算,总计一套的购价约为50万元。而如果何姓统谱全面实现了 数字化、网络化,全体宗亲只需轻点鼠标,便都能如愿以偿地获取这五千册总谱的全部信息,而且原本每人需要支付的 50万元现在谁也不必支付一文!更何况若某位宗亲心血来潮,果真购置了这一万厚册谱书,那 么将来这些谱书的存放以及这些谱书资料的查阅,说不定还会给他带来终身的烦恼。
再假定今天有两个同样一万人口的谱局同时修谱。其中一个按传统方法编修,另一个则采用数字化编修,试想三十年 后,当他们再一次同时续修,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作如下预测:前者仍需再设谱局,工期约为二年,除印刷费以外的谱局费用开支 人均不下10元,总计不下10万元。后者无需谱局,主修一人网上操 作即可,实际操作时间不超过两天,印刷费以外几乎没有开支。假定从现在开始,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中华何氏总谱》数字化,到那时设局修谱也就成了历史,全国每年因此节省下来的谱局费用开支当不下四、五亿元。
数据库存储的族谱信息是标准化、格式化了的。比如其中的个人信息就格式化为几十个不同字段,因此族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搜索引擎任意 分离、重组和提取。这些瞬间零成本、零距离、零时差获取的信息甚至可能会对族人的物质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即便你开的是 一个生日蛋糕店,族谱数据库里宗亲们的生卒信息也能让你的生意格外火红。
数字化族谱的优势不胜枚举,然而最根本的还在于它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族人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是留名和扬名的心理需求。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需求的满足本质上是通过某种信息的存储复制和传播实现的。例如某人的一张全家福彩照,把 它刊登在印数有限、保存期有限、传播范围有限的谱书上,与让它永久性存储于可以零成本无限次复制的数据库,随时随地出现在传播范围无限、受众无限的互联网上,两者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所能满足当事人心理需求之程度是有天壤之别的。不仅如此,与谱书中的图文信息相比, 摄像机记录的信息具着更大的价值,这种动态音像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更能满足广大族人文化生活的需求。倘若族谱文化没能步入数字化行列 ,我们只能对这种高端的族谱文化需求市场望洋兴叹,反之则将获得重大的商机,创造出只有数字化族谱才能创造的巨大的经济价值。
2、 运用网络数字化技术,结合何氏自身特点的操作方法(以下内容摘自《何氏源流研讨何去何从》)
中兵设想的《中华何氏总谱》
第一部分:何姓(氏)源流论
第二部分:何姓(氏)各支世系简表
第三部分:何姓(氏)各支世系对照表
第四部分:中华何氏总谱谱序
第五部分:中华何氏总谱
(1)中华何氏总谱统一字派(500-1000)
(2)中华何氏总谱统一字派与各支世系统一字派切换办法:以2015年1月1日24时截止各支系统一字派现存最高字辈为中华何氏统谱第6字辈(这里中兵建议前五字辈留空祭奠先祖圣贤)
这里, 《中华何氏总谱》按照两步走实施。第一步,只设一个纲,这个纲从《中华何氏总谱》谱序和《中华何氏总谱》统一字派两个方面控制总谱的原则和方向,前文提到的网络数字化编排族谱只对现存、现有、现能提供原稿的族谱进行数字化编排操作,这样就减少了前期漫长的准备调研工作,直接进入总谱编修。第二步,以第一步推进效果来定,也许,第一步就已经达到《中华何氏总谱》的功用了。
附录一:道深总会长(2011年9月25日)在第一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要高度重视中华何氏源流研究工作
第三届世界何氏总会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何氏文化建设,特别是十分重视何氏文史研究、族谱编修和何氏网络宣传工作。2011年春节后,世界何氏总会研究决定举行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和世界何氏网通讯员会议,旨在推动和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世界何氏宗亲联谊十八年来,各地宗亲联谊会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为推动何氏联谊工作的深入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美中不足,在何氏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史研究和交流方面,仍显得较为薄弱。第三届世界何氏总会清醒地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新班子上任后,确立了联谊工作新思路,把文史研究和新闻报道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并下力气予以推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目的就是要抛砖引玉,推动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让更多的宗亲重视和参与到何氏历史文化研究中来,同时也让广大宗亲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了解何氏历史文化。据了解,在座的大部分是业余研究者,全国还有许多何氏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了理想,为了何氏,他们在默默地研究何氏历史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何氏社团内部没有构建好交流探讨何氏历史文化的平台,许多研究成果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地交流与宣示,以致出现了“相互封闭”、“各吹各的号”的局面。今天,世界何氏总会举行首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实际上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企望在不断地交流与“观点碰撞”中逐渐形成共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何氏历史文化研究推上一个台阶。
何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何氏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和研究何氏历史文化是我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研究何氏历史文化,目的是为了把何氏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希望世界各地的何氏历史文化爱好者、专业及业余的研究人员要加强学习,尤其要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和姓氏源流发展史,同时要认真研究何氏家乘谱牒,深入挖掘、整理何姓第一手资料,并用正确思想指导研究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争每年都为宗亲奉献高质量的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何氏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但源流情况较为复杂。在研究探讨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小心求证,融会贯通;实事求是,长期“作战”。切忌钻牛角尖,钻死胡同,更不要食古不化。
研究和编修家谱也是同样道理。今天,全国各地不少地区何氏已经开始重视编修家谱。世界何氏总会也有组织编修《中华何氏总谱》的打算。但编修一部统一的《中华何氏总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甚至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中华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检索便捷、编排自动化、数据格式标准化、技术应用现代化的“修谱软件”。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修谱软件。建议大家用这套软件来编修族谱家谱。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够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
附录二:韩何、姒何世系简表(排名不分先后)
一、何瑊谱1-155简明世系
1、黄帝(有熊氏)
2、玄嚣(青阳氏,兄昌意)
3、娇极(与颛顼堂兄弟)
4、帝喾(高辛氏)
5、后稷(别姓姬氏)
6、玺
7、叔望
8、不窟
9、鞠
10、公刘
11、庆节,国于豳
12、皇朴,嗣位豳国
13、弗差,嗣位豳国
14、毁喻,嗣位豳国
15、公非,嗣位豳国
16、辟方,嗣位豳国
17、高圉,嗣位豳国
18、侯侔,嗣位豳国
19、亚国,嗣位豳国
20、云都,嗣位豳国
21、太公,嗣位豳国
22、组绀,嗣位豳国
23、诸蓝,嗣位豳国
24、公叔祖,嗣位豳国
25、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26、季历
27、文王昌(?-前1122)
28、武王发
29、成王(弟叔虞)、叔虞封于唐故称唐叔虞
30、燮(叔虞子,称晋侯)
31、武侯
32、成侯
33、厉侯
34、靖候
35、厘侯
36、献侯
37、穆侯
38、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
39、万,即韩武子,是为韩氏
40、赇伯
41、定伯
42、舆
43、韩厥,号献子(韩姓始祖)
44、宣子
45、贞子
46、简子
47、庄子
48、康子
49、武子
50、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虔)
51、烈侯
52、文侯
53、哀侯
54、懿侯
55、昭侯
56、宣惠侯,始称王:宣惠王
57、襄王
58、厘王
59、桓惠王、韩瑊(指河为姓,何姓始祖)
60、韩王(安)、通祖(何通)
61、韩成、韩允、亮祖(何亮)
62、叔玉(徙桂汉郡,即今湖南广西)
63、怀祖,生三子:绍姬、绍韩、绍献,迁居湖南
64、绍姬祖
65、筹钟
66、丹祖
67、犹祖(緧)
68、岳祖
69、禺祖偕妻邓氏徙阳山作《祯阳水木记》
70、旦祖
71、睢祖
72、瑷祖
73、靓祖
74、苗祖
75、载祖(栽)
76、鲂祖,任南雄法曹
77、天民(天文)
78、景道
79、原忠
80、长瑜,任南朝宋增城县令
81、三就
82、郭祖
83、朝臣
84、承本
85、牧祖
86、亨祖
87、光述祖
88、梦寿祖(蘿寿)
89、言祖,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云浮镇将
90、徽祖(云浮-福建武平-梅州-岩前-增城)
91、昌期祖,阳山首建大宗祠
92、鸣珦
93、庭扬
94、甸祖,祖坟皆在曲江界内
95、国祚
96、楷祖,太和初应进士,迁番禺
97、鼎祖,重修宗牒,理南雄谱系。坟在沙湾
98、泽祖,考妣合葬于南海界内
99、昶祖,拜南海参军,立庙南雄,赐扁“忠义何公庙”
100、迥祖,定居南雄沙水里,祖妣合葬于嵩秀山
101、范祖
102、弼祖,在南雄立家庙
103、任重(任仲)
104、伯达,祖妣合葬于何村水口山遂溪(今德庆州)
105、照祖
106、西杰祖
107、明允祖,生三子:棠、栗、榘称何氏三凤
108、棠祖、栗祖(1089-?)、榘祖
109、雍
110、七郎...
111、受,因变乱兄弟奉母迁至东莞西栅口
112、汝正,居东莞
113、德谦,居东莞
114、松隐
115、仲英,迁顺德
116、仙域公,居福岸村村心坊
117、东碧公
118、乡判公
119、税珍公
120、道坚公
121、彦碧公
122、云岩公
123、成秉公
124、岑石公
125、思廪公
126、广濂公,千官谭官寨创宅起造建祠立户
127、达生、汉生、赤生、汉生公
128、非潜公
129、宗择云元英公
130、逢尧公
131、清字辈,即分房后各房按辈份字派排序(祥见各房世系图)
132、经字辈
133、品字辈
134、泰字辈、其字辈
135、云字辈、新字辈
136、鸣字辈、子字辈
137、盛字辈、兴字辈
138、灼荣,世字辈、佰字辈
139、伟锋,同字辈、万字辈
140、乐、财
141、享、荣
142、国、华,至2006年2月广东千官何氏已黄帝142代、庐江84代、七郎官33代
143、家、秀
144、文
145、章
146、增
147、光
148、肇
149、鸿
150、景
151、杨
152、威
153、振
154、全
155、球
二、 何庶谱1-142世系(黄帝-庶祖-大郎公-源美公)简表
1 黄帝(有熊氏)
2 玄嚣(青阳氏,兄昌意)
3 娇极(与颛顼堂兄弟)
4 帝喾(高辛氏)
5 后稷(别姓姬氏)
6 玺
7 叔望
8 不窟
9 鞠
10 公刘
11 庆节,国于豳
12 皇朴,嗣位豳国
13 弗差,嗣位豳国
14 毁喻,嗣位豳国
15 公非,嗣位豳国
16 辟方,嗣位豳国
17 高圉,嗣位豳国
18 侯侔,嗣位豳国
19 亚国,嗣位豳国
20 云都,嗣位豳国
21 太公,嗣位豳国
22 组绀,嗣位豳国
23 诸蓝,嗣位豳国
24 公叔祖,嗣位豳国
25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26 季历
27 文王昌(?-前1122)
28 武王发
29 成王(弟叔虞)、叔虞封于唐故称唐叔虞
30 燮(叔虞子,称晋侯)
31 武侯
32 成侯
33 厉侯
34 靖候
35 厘侯
36 献侯
37 穆侯
38 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
39 万,即韩武子,是为韩氏
40 赇伯
41 定伯
42 舆
43 韩厥,号献子(韩姓始祖)
44 宣子
45 贞子
46 简子
47 庄子
48 康子
49 武子
50 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虔)
51 烈侯
52 文侯
53 哀侯
54 懿侯
55 昭侯
56 宣惠侯,始称王:宣惠王
57 襄王
58 厘王
59 桓惠王
60 韩王(安)
61 韩成、韩允
62 韩隆,字子孟
63 韩骘,字雍佰
64 韩信,字亚仲
65 韩庶(惊答成何,何姓始祖)
66 何成(字伯爰)
67 何果(字长孟)
68 何比干(字少卿)
69 何頴考(字万利)
70 何承天(字邦玉)
71 何求(字子有)
72 何长瑜(字季章)
73 何敬叔(字桂万)
74 何思澄(字绣芳)
75 何广泰(字定山)
76 何珮(字茂达)
77 何敬容(字桂礽) 据褔建馆藏文史资料证实,何姓是西晋后的“入闽八姓”之一,龙泉《清源何氏宗谱》载,南北朝时吏部尚书、附马都尉、宰相何敬容为入闽何氏始祖,定居褔建建州毕岭中村。其后人何谨因爱括苍龙泉山水之胜,于五季时(五代记年,约为公元907—960)迁本门一支定居于浙江龙泉的兰巨乡豫章上河村,北宋丞相何朝纲、宰相何执中均为何谨后人。
78 何承利(字连山)
79 何琅珊(字本玉)
80 何元湘(字万章)
81 何贵和(字茂金)
82 何吕泰(字宗洪)
83 何易于(字丙先)
84 何继均(字仕余)
85 何百寿(字洪荣)
86 何子恭(字标林)
87 何生照(字思恩)
88 何继源(字清煌)
89 何坚文(法名千十郎)
90 何大一(又叫大郎,今大郎公后裔称大郎公为入闽始祖)
91 何五郎(字景行)
92 何十六郎(字义元)
93 何三十(又名念三郎)
94 何六一
95 何佰一(字发伯)
96 何千九
97 何念六(入怀开元太祖)、千九郎
98 汉泉公
99 通公
100 碧睿公
101 让公
102 大乙公
103 念四郎公(源美公,兴宁肇基祖)
104 文渊公、文滨、文深、文汜
105 “德”字辈
106 仲
107 景
108 有
109 善
110 贻
111 自
112 先
113 风
114 云
115 万
116 国
117 际
118 嘉
119 祥
120 亦
121 世
122 连
123 理
124 学
125 恢
126 前
127 烈
128 名
129 臣
130 希
131 祖
132 贤
133 清
134 时
135 隆
136 作
137 述
138 同
139 庆
140 道
141 光
142 天
三、何允谱1-187世系简表:
1、黄帝(有熊氏)
2、玄嚣(青阳氏,兄昌意)
3、娇极(与颛顼堂兄弟)
4、帝喾(高辛氏)
5、后稷(别姓姬氏)
6、玺
7、叔望
8、不窟
9、鞠
10、公刘
11、庆节,国于豳
12、皇朴,嗣位豳国
13、弗差,嗣位豳国
14、毁喻,嗣位豳国
15、公非,嗣位豳国
16、辟方,嗣位豳国
17、高圉,嗣位豳国
18、侯侔,嗣位豳国
19、亚国,嗣位豳国
20、云都,嗣位豳国
21、太公,嗣位豳国
22、组绀,嗣位豳国
23、诸蓝,嗣位豳国
24、公叔祖,嗣位豳国
25、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26、季历
27、文王昌(?-前1122)
28、武王发
29、成王(弟叔虞)、叔虞封于唐故称唐叔虞
30、燮(叔虞子,称晋侯)
31、武侯
32、成侯
33、厉侯
34、靖候
35、厘侯
36、献侯
37、穆侯
38、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
39、万,即韩武子,是为韩氏
40、赇伯
41、定伯
42、舆
43、韩厥,号献子(韩姓始祖)
44、宣子
45、贞子
46、简子
47、庄子
48、康子
49、武子
50、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虔)
51、烈侯
52、文侯
53、哀侯
54、懿侯
55、昭侯
56、宣惠侯,始称王:宣惠王
57、襄王
58、厘王
59、桓惠王
60、韩王(安)
61、允公(指河为姓,何姓始祖)
62、隆公,字子孟
63、骘公,字雍佰
64、信公,字亚仲
65、庶公,字自修(前203-?)
66、成公,字佰爰(前181-?)
67、果公,字长盂
68、比干公,字少卿
69、寿公,比干公第四子
70、显公,寿公次子。任京辅都尉,居蜀郡郫县
71、鄢公。汉光禄大夫。居陕西平阳
72、宠公。济南都尉
73、敞公,字文高。曾任侍御史,汉章帝时为汝南太守、尚书
74、豹公。东汉时任少府,迁任城之樊邑
75、休公,字邵公(?-182)东汉灵帝时为谏议大夫。精研《六经》
76、昌公(三国时人,事迹不详)
77、桢公,尚书,由任城迁居潜山
78、恽公。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官至豫州刺史丞相
79、睿公。晋朝时安丰太守
80、准公,其女为东晋穆帝(公元345-361年)皇后
81、琰 公,妣黄氏。曾任南康太守
82、叔度公:妣袁氏。曾任大常卿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83、佟之公;妣郭氏。官任骠骑司马迁兵部尚书左丞
84、昌寓公。官任吏部尚书
85、敬蓉公。妣杨氏。官任吏部尚书
86、之元公(?-593)葬安徽怀宁独秀山下,人称“晋陵坟”
87、伯典公。居晋陵;今江苏武进县板乡何墅村
88、焕公。以母疾疾弃官
89、廷桂公、原粹公(池州今安徽贵池市人,以孝闻于世)
90、煌公、昌期公(寄籍山阳,与李白交善)
91、成塾公、恭公、权公、埏公、埒 公
92、眉公、祥公、诰公
93、清渭公、昕公(葬九江瑞昌,未找到)、耀公
94、嘉公(迁居安徽宿松)、奖公(九井何支祖)
95、偕公(江西瑞昌)、渭公(河南新居)、兴公(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昇 公(江西省南康赤土墩)、俊公(德安岷山)、享公(江西饶州)、向公(江西湖口东山)、昌公(兴州何山头)、仁公(江西永修)
96、质公(659-742,瑞昌-湖北大治兴国州)、申、巩、群、阜
97、实廷公(686-764)、景元、景亨、敦民、泽民、润民、济民
98、原旭公(711-792)、原道、容远、致远、信远、彦远、仁远、明善、明玉、明珠、孚仁、孚义
99、有政公(731-799)、伯清、伯滨、若渊、若济、伯理、伯瑀、伯瑞、洲
100、朴常公(759-813)、曰政、曰光、曰微、明、如玉、如金、如圭、山、节、藻、棁
101、文仲公(786-828)、祖元、祖瑀、祖尧、祖汤、祖卿、祖文、好礼、好义、好智、好谦、好信、好仁、好杰、好俊
102、章宪公(805-891)、章明、汝荣、汝弼、汝撝、逢运、谒道、谒孔、谒孟、谒高、谒广
103、用钟公(826-891)、用铜、美晖、光晖、千春、应星、应魁、应明、应斗、应宿(居平江)
104、切英公(841-909)、均政、均祥、均朝、宗好、宗训、宗玉
105、磋玉公(861-923)、磋珠、孟羔、孟荣、孟贵(为河北屯田制置使,敕封太尉、武功大夫,后赠金紫光禄大夫)、孟龙、友信、友宜、友谅、友闻、友益
106、尚存公(894-945)、龙凤、思胜、思明、思崇、思高、思缘、思隐、思玲、思昌
107、德先公(924-959)、德黄、德辉、子通、德新、德厚、德升、德仁、德静、德广、德时、德海、德徵
108、“天”字派。且斌公、且训(939-1016)、天宝、天玉、天金、汝端、汝梁、汝让、汝滨
109、“地”字派。重金公(960-999)、地玺、地瑚、地琏、地异、地珍、地瑞、良琦、良珩、
110、“元”字派。义宏公(977-1064)、义太、元琪、元珠、元环、元瓘、元珨、元现、玄籥、玄简、元琳、元琼、万鐬、万钥、万钫
111、“黄”字派。可咸公(998-1085)、可佳、黄珊、黄琏、黄珙、黄吉、黄珂、黄、黄渭、黄海、黄柜、黄柽、黄檥、黄珦、黄玘、黄珠、荣京、荣会、荣桂、荣冞、荣海、荣谷、荣甫、荣仁、荣产、荣亲、荣梅、荣新
112、“宇”字派。许经公(1016-1094)、宇班、宇佩、宇、宇栋、宇材、宇坪、宇贞、宇明、宇施(迁湖北通城,为通城始祖)、茂发、宇珏、宇玘、宇璐、文学、文府、文熙、文阁、文全、文纪、文就、文兴、文美、文达、文弼、文化、文备、文超、文运、文辉、文杰、文景、文可、文馆、文晹、文远、文德
113、“宙”字派。蕃训公(1029-1071)、宙英、宙雄、宙坤、宙坦、宙减、宙滮、宙垣、宙堘、宙道、宙坦、宙北、宙康
114、“洪”字派。衍庆公(1062-1171)、衍庭、洪、洪琅、洪珢、洪坚、国安、洪一、洪文、洪德、洪秀、洪民、洪玙(1174徙居湖北名何天佑为武穴开基祖)、洪、洪瑞、洪珪
115、“运”字派。溥楫公(1080-1127)、贵义、贵礼、贵辉、贵煌、祖信、贵瑞、贵文、贵发、贵仁、贵宗、贵和、贵用、贵伦、贵雍、贵基(迁鄂州市何兴庄)
116、“唐”字派。纲清公(1101-1160)、唐际、唐振、唐起、唐永、唐奠、荣胜、荣进、荣春、荣学、荣海、唐茂、賓禄、定国、唐元、唐亨、唐利、唐利、唐贞、成六、成七、唐泰、荣一、荣二、荣三、荣四、荣五
117、“虞”字派。纪摇公(1124-1174)、纪鸿、虞炳、虞灼、虞焜、虞杠、虞桂、虞柛、虞梓、留七、俊八、华贤、华室、华文、华胜、华国、华恺、华进、虞祖(迁楚北)、虞英、虞江、虞淮、虞河、虞汉、虞海、虞沔、虞水、虞兴、虞盛、虞旺、虞昌、虞隆
118、"夏"字派。正福公(1140-?)、正禄、正寿、彦迁、彦武、彦远、彦迭、彦巡、彦发、彦闼、彦达、彦谏、彦通、彦遂、彦同、彦迅、彦速、彦元、彬五、彬六、彦盛、彦发、彦美、彦财、彦有、彦成、彦海、彦沧、彦顺、彦发、彦财、彦宝、彦召、彦溥、彦博、彦道、彦辿、彦迪、彦迎、彦逢、彦英、彦成、彦烷、彦文、彦述、彦贻、彦谅、彦谋、彦德、彦典、彦谟、彦贵、彦业、彦统、彦经、彦纶、彦绘、彦鼎、彦铭、彦垂
119、“商”字派
120、周
121、秦
122、汉
123、晋
124、哲
125、后
126、禅
127、统
128、雍
129、熙
130、太
131、平
132、我
133、清
134、鼎
135、建
136、咸
137、庆
138、深
139、仁
140、锺
141、祥
142、毓
143、秀
144、肇
145、衍
146、贤
147、英
148、景
149、阳
150、辉
151、映
152、奋
153、发
154、青
155、春
156、隆
157、昌
158、理
159、教
160、诚
161、信
162、至
163、尊
164、相
165、谐
166、济
167、美
168、恩
169、惠
170、康
171、宁
172、环
173、宇
174、平
175、顺
176、征
177、象
178、全
179、新
180、祖
181、业
182、宏
183、扬
184、共
185、振
186、家
187、声
四、姒何谱1-200世简明世系
1 黄帝(公孙)(前2697-前2599)
2 昌意(姬姓)
3 颛顼
4 骆明
5 鲧
6 禹(姒姓)(前2300-前2198)
7 启
8 太康(?-前2150)、仲康(?-前2147)
9 相
10 少康(前2118-前2058)
11 杼(?-前2041)、无余(越始祖)
12 槐(?-前2015)
13 芒(?-前1997)
14 泄(?-前1981)
15 不降、扃(?-前1901)
16 廑、孔甲(?-前1849)
17 皋(?-前1838)
18 发(?-前1819)
19 癸(?-前1764)
20 懿公(前1764封于杞)
21 宣公
22 显公
23 昭公
24 穆公
25 康公
26 惠公
27 戴公
28 庄公
29 景公
30 高公
31 睿公
32 定公
33 怀公
34 度公
35 肃公
36 襄公
37 威公
38 灵公
39 安公
40 元公
41 东楼公(前1122再封于杞)
42 西楼公
43 题公
44 仁公
45 哲公
46 钦公
47 敬公
48 英公
49 献公
50 顷公
51 谋娶公
52 武公(?-前704)
53 靖公(?-前681)
54 共公(?-前673)
55 德公(?-前655)
56 成公、恒公(?-前567)
57 孝公、平公(?-前518)
58 悼公(?-前506)
59 隐公、釐公(?-前487)
60 湣公(?-前471)
61 哀公(?-前461)
62 出公(?-前449)
63 简公、佗公(前445封夏侯)
64 禹裔
65 绍圣
66 念祖
67 徽廕
68 熙菴
69 裕昌
70 衍夏
71 贲偾(前246-?前221舍姒改何姓,何姓始祖)
72 迪光
73 脩(修)
74 禧、卓、宪
75 清(果)、澜
76 比权、比干、比烈
77 刚、毅、木、讷、近、仁、寿、考、万、並
78 文、武、显、承、谟
79 况(郫县)、鄢(郫县-河南嵖岈山-扶风平陵)
80 寰、宠
81 腾、敞(?-105)、敦
82 玮、灿、煜、熙
83 芸、豹、淳、忠
84 雄、休、固(一女为东汉灵帝后)、凤
85 瞻、黼、黻、进、苗、颙
86 楷、潜、
87 恂、旻、宴(晏)
88 贞、心德、恒德
89 宣、祐、夔
90 攀、恽、曾
91 璋、敏、遵、邵(劭)
92 表、泰、嵩、绥(?-309)、机、羡
93 行、函、充(?-346)、范、矩(?-404)、修
94 琦、玄、 惔、澄、谦
95 风度、元度、叔度、融、谨度、慎度
96 羡之、尚之、佟之、祚徵、无忌(?-410)、长瑜、承天
97 达、偃、伦、昌寓、燧、春、遹
98 敬叔、戢、炯、求、点、敬容、迈、宪、象坤、昭序、昭度
99 思澄、子守、逊、远
100 晦、细胡(东海郯-郫县)
101 俊、通、妥 (西城人,亦作郫县人)
102 容、稠
103 政(安徽舒城-山东郯城-安徽庐江)
104 德馨(644为给事中)
105 芬(664-665为中书侍郎)
106 宽(684拜舒州【今安徽安庆县】都督)
107 应奎(705-706为常州剌史、长沙太守)
108 修文(713-741御史大夫、国子祭酒
109 欣(760-761为江南道巡察使)
110 翰(780-783年为翰林侍诰)、翬(785-804年为大理寺评事)
111 浩(809进士、河北按察使,人称“庐江学士”)、淮
112 伟(823判度支、同州刺史)、进滔(?-840,魏博节度使、宰相)
113 彙(841-846为剑南巡察使)、彝(841-846年-为刑部侍郎)、宏敬(?-866)
114 琇(迁湖北黄州)、莹(迁浙江会稽)、瑜(833任户部郎中)、全皞
115 锡嘏(唐时为大理司直)、锡畴(唐时为太常侍丞)、锡圭(唐时为司农寺卿)
116 鼎(唐末为容管经略使)、羲图、羲易(904-918为监察御史)、羲庆
117 泽(925为太仆少卿)、渊、神剑、清(923-925为建昌【今江西建昌】令)
118 延、福进、廷、建(982为巩昌【陕西巩昌】刺史)
119 继夏、继筠(963-967-为李继勋前锋将)、继禹、继杞(991建祠冶父,掘得敞公所瘗“历代源流碑”,续成《何氏历代世谱》五十六卷)
120 允元、承矩(993为河北屯田制置使)、允信、允文(迁浙江余杭)、允修、允武(迁浙江龙泉)
121 绍、龟龄、昌龄、九龄、遐龄、经、纶、纲、纪(迁四川顺庆府南充县)
122 自康(迁湖北武昌通城,迁湘始祖)、象中、自修、自明、自强、自行、自尊、自立
123 周士、煌、炳、琬、琳、涉(南充)、涧、群(西充)、郯 、邦(迁资州)
124 淙尧、淙舜、程、秩、穆、守中、执中(宰相)、致中(迁温州)、榛、栗(宰相)
125 翼凤、附凤(湖北沔阳州何家塆益兰马埠四世祖)、钊、铸、镕、锦、修年、亿年、南轩
126 念六、鹏(1249任利州【四川广元】守将)、鹓、伯熭、大德、大受(1222任安徽颖州府泰和县教谕)、大一、澹(浙江龙泉)、逢源(浙江温州)
127 朝栋(任江西道赣州府瑞金邑宰)、朝祯(任齐地青州剌史)、基、侯(湖北黄州)、尚一
128 煁心(1276丙子乡榜)、煁思(子迁湖北监利、沔阳)、顺(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教谕)、颐、颜、宣仪、宣仁
129 万一(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万二(何桥关祖)、万三(神二祠中源祖)、万四、万五(凤雁二关祖)、万六、宽、安、容、宥、宜、念一(旧居新化沣溪,转徙蒋家坪今成都司马进卿公之后)、念四(旧居御浦河底溪,转徙新仪口东今文学自如公之后)、念七(旧居新化何家坪,转徙大洋溪三江口,今文学自得公之后)、念八(旧居新化石溪塘下山,转徙思沣溪,今孝廉东俊公之后)、念九(旧居新化白溪,转徙白沙坪,即昔旧县,今颖川司马相公之后)、念十(徙豫章)、念二(徙中湘彭山)、念三(由新化徙宁乡黄材)、念五(徙宝庆何家桥)、念六(徙资阳小子江,今万历解元守初之后)
130 得经(同父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得申(自临湘县雁岭迁湖北武昌府嘉鱼县)、得晋、得量、得瑛(长子由西井桃林迁巴陵县官桥塅;次子迁寒婆坳)、得春(生三子:长元泰,西港山祖;次谅泰,何家洞祖;三晨泰,平桥祖)、得世、得众、得绶、福、祉、祥、祖、祐、祧、祜、祀、禧、礼、时兴
131 辛一、辛二、辛三(迁巴陵襄阳)、胜一、胜二、胜三(同父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何家塆)、大器、大成、大传(迁兴国州,通神关祖)、大贵(迁兴国州,通神关祖)、大明(迁湖北兴安府)、大俊(奇中关祖)、大宝、大荣(迁巴陵县)、元泰、谅泰、晨泰、承绪、仲五、添视、文富、文贵、承纲、承纪、承纶(徙银邑凤凰山阳界)、承坤(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玉明、绍明(湖南巴陵县迁四川叙州府庆符县,光绪间署涪州训导何世熙字介堂即其后)、开明(明洪武初年携《大受谱》由齐安迁黔)、圣(迁湖南岳阳)、贤(迁湖北汉阳府沔阳州八角楼)、英(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雁岭)、哲(迁湖北荆州府公安)、邦(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聂家市)、国(迁湖北安陆府潜江县)、隆(湖北黄州府)、盛(后更名德明,入川始祖)、新、克仁、克义、克礼、克知
132 仁二、仁五、仁七、仁八、贵(迁湖北兴安府)、道、振、祥、奇、义、至广、伏五、俸元、储丰、储足、功鼎、山鼎、仕成、起(居贵州)、赴、超(述有《何氏本纪》) 、越(与兄超迁湖北汉阳府沔阳州南湖)、赵、尧卿(1343-1412)、尧卿(1351-1372)
133 仁、义、礼、智、信、孝、弟(县庠生,与父居齐安)、兴(1368-1410与公合葬)、清(1377-1428)、洪(后改冯姓)、澄(与方孝儒同殉难)
134 “友”字派
135 “仲”字派
136 “山”字派
137 “文”字派
138 “以”字派
139 “仕”字派
140 “应奉”字派
141 “首”字派
142 “重”字派
143 “文”字派
144 “思”字派
145 “美”字派
146 “现”字派
147 “天”字派
148 “国”字派
149 “正”字派
150 “玉”字派
151 立
152 品
153 希
154 贤
155 圣
156 敦
157 本
158 重
159 纪
160 伦
161 积
162 善
163 膺
164 余
165 荫
166 修
167 福
168 永
169 康
170 定
171 体
172 心
173 贵
174 笃
175 厚
176 志
177 学
178 尚
179 精
180 勤
181 济
182 世
183 宏
184 远
185 谟
186 佐
187 治
188 颂
189 升
190 平
191 丕
192 显
193 光
194 禹
195 绩
196 勋
197 猷
198 昭
199 鼎
200 铭
分享按钮>>【鲍氏家谱源流】百余年祖孙三代效忠于祠堂
>>【何氏网新闻】七月十大何氏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