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澄,民国收藏家

    中华何氏网 2014年4月4日 何金泽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澄(1880—1946),原名何厚倜,字亚农,先号“两渡村人”,后号“灌木楼主人”“真山”“真山老人”,闻名南北的清代科考世族、山西灵石两渡何家第十五世孙。1897年,入读北方学术重镇直隶莲池书院东文学堂。 

何澄

1902年6月,何澄随莲池书院山长、桐城派古文学家吴汝纶同船前往日本。先自费入清华学校学农,后改官费入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军。当为山西自费留学日本第一人(比他早一年赴日留学的有灵石两渡何家“厚字辈”的何厚個,官费、私费不详),并为山西有史可证的第一位剪断辫子者。赴日之后,何澄即参与了晚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系列活动,如“成城入学”事件发生后,罢课声援吴稚晖;与景梅九奔走时为清国驻横滨领事馆领事、同乡渠本翘,撰文呼吁晋省人多来日本留学;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此后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是山西人在日本第一位结识孙中山、并具有国家观念的先觉者。

1905年,经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为同盟会秘密核心组织“丈夫团”成员之一。他是上海光复时的“何将军”,辛亥革命元勋。北伐期间,他是游说于蒋介石、阎锡山、张作霖等之间的“南北要人”。虽学军事,身份不能暴露,但对推翻腐朽专制的清廷的革命活动,助益良多。如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同盟会会员结社的革命团体“明明社”的秘密聚会处“何公馆”,即是何澄所起,日本之有公馆之称,亦是由“何公馆”引进的,所以大名鼎鼎。为了往国内输入革命宣传品,何澄在天津日租界旭街 (今和平路北段)开办了“利亚”书局。 

 1908年,何澄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毕业回国后,被清廷陆军部派往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后来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兵学教官。

1909年,进入清廷陆军部军谘处(后独立出来,成为清廷的参谋本部,并改称为军谘府),在第二厅任科员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赴沪与陈其美、黄郛等共同发动上海起义,并任沪军督都府精锐之师第二师师参谋长,其下属即有蒋介石及其终生幕僚张群等一批民国军政要人。南北议和时,任招待员。

1912年8月,与师长黄郛将第二十三师自行裁撤,开启了把军权交还国家的第一事例。

1913年,定居苏州,先后建造私宅“两渡书屋”和后来成为名园的“灌木楼”。在袁世凯疯狂逮捕肇建共和的革命党人之时,他大义凛然,亲书界石 “灵石共和堂何”,刻碑立于新建的苏州十全街“灵石何寓”的界墙上。

1915年在苏州安居后,开办益亚织布厂,生产的一种“爱国”丝光布,很受南洋等地华侨的喜爱。

1927年,投身到北伐革命事业之中。系北伐革命军和南京国民政府派到山西的常驻代表,成功说服阎锡山公开拥蒋易帜。

1928年,出任沧石铁路工程局局长。因莫须有的“私订贷款合同”,被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孙科撤职,由是自嘲为“有官无路”的铁路局长。从此以后,拒不出任任何官职。

在1933年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的高等顾问。在“华北事变”期间,曾五次秘访日本,代表中方与日方折冲。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重庆国民政府委派,在上海、苏州等地与汪伪汉奸集团暗战,参与多起中日外交秘密谈判。其间,作有大量讽刺汉奸的打油诗和忧国忧民的诗作,部分在上海的《大众》月刊公开发表。

1945年7月,赴北平,准备先来山西克难坡和阎锡山等山西友人晤面,再前往重庆,后因交通受阻,滞留北平。

1946年5月11日,因患脑血栓症在北平东交民巷法国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何澄著有《舟中随笔》,颇为时重,连胡适的好友、新月派圈子的活跃人物王徵(字文伯)都劝他再作下去。何澄在上世纪30年代即有诗名,尤善打油诗,被誉为“打油博士”。身后,平生所藏1298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及72钮印章印材由子女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其私园 “网师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亦由子女捐献给国家。 

何澄从晚清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到辛亥革命爆发后,襄助有民国诞生摇篮之誉的上海光复,直至国民革命军北伐,建立南北统一的中华民国,每一步,每一路,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前人所说“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与早期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来说,是操守也是德性。何澄为辛亥革命老人中的“十全老人”,毫无愧色。[2]

何澄[民国收藏家] - 与苏州园林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泽涌为著名细胞学家
>>【何氏网新闻】神医何澄拒色淫,子孙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