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故事1

    中华何氏网 2014年5月20日 何相如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秉公断剑
何武,字君公,西汉四川郫县人。初为郡吏时,地方传颂着他一个公正办案的故事。从前地方上有个富翁,临终时因他儿子还太小,就将家产交代给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遗嘱将家传的一口宝剑传给他的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宝剑,可是姐夫不给,于是此事就闹到公堂上来了。当时何武正在此地当地方官,,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听完他们各自的申诉,并经过调查访问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决,断定不仅这口宝剑要归还,而且整个家产也必须物归原主,即归还给富翁的儿子,而这十几年来女婿对家产的享用也就不再计较。这个断案的结果,获得当地老百姓普遍的赞扬,认为何武确实是严明公正,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
原来,这个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为人的险恶居心。他不把整个家产写进遗嘱传给他的儿子,是因为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女婿为了取得整个家产可能谋财害命,危及他儿子生命的安全。为了保护儿子他只传宝剑不谈家产,相信将来等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公正严明的地方官为儿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让我们的祖先何武给实现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富翁多么深思熟虑,女婿又是多么贪得无厌,若是他归还宝剑,将不会失去家产。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结果,贪心的人永远是毫无止境的,最终必然得寸进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狈的下场。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么公正清明,多么聪明智慧。
史书上的何武为人仁厚,善于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他还在做下级官吏时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寿的赏识,认为他有宰相器量,后来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乡侯,与丞相孔光共同辅助汉成帝,成为西汉朝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忠于职守
何汤,字仲弓,东汉豫章(南昌)人,早年师从大名士桓荣。在四百名学生中,他是高才生,桓荣十分器重他,后来做了把守宫门的官。
有一天,光武皇帝微服私访,因路途较远,一直到深夜才赶路回宫。当时,何汤正守卫开阳门,无论皇帝的随从们怎样磨破嘴皮,他都坚决不开宫门,认为过时开门,违反宫中禁令。不得已皇上只得改从中东门人宫。知情人都以为何汤就要大祸临头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却赐何汤一顿早餐,而中东门的守卫却被夺去了俸禄。
建武十八年夏天,久旱不雨,禾稼生烟,众公卿大臣皆便装徒步到城外祈雨,唯洛阳令乘坐着华丽的车子,罩着伞盖从城门外出。何汤率领门卫当即扣留了车辆,还逮捕了洛阳令。皇帝下诏,撤了洛阳令的职务,提升何汤为虎贲中郎将。
何氏祖先何汤忠于职守的故事历代广为流传。
将计就计
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刘裕首举义旗发难,征讨桓玄。桓玄派人坐镇溢口,阻挡刘裕的军队。刘裕派何无忌率水军,进驻溢口东北大江中的桑落州。
双方交战时,敌人的兵力强于建康的何无忌,但何无忌并不畏惧,只是潜心研究敌军的弱点。敌人率领水军来挑战时,何无忌仔细观察,发现敌军的帅船旗帜密密匝匝,光彩耀人。何无忌便对部将说:“贼帅肯定不在这只船上。敌军是想诱惑我们而已,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攻打这只假帅船,必能一举攻克。”部将说:“这是障眼法,敌军主帅不在船中,攻下此帅船也是徒劳无益。”何无忌说:“现在敌我兵力悬殊,全军交战很难保证取胜,而贼军帅船主帅不在上面,必定防备空虚,我们可以轻易攻下。这样便可一鼓作气,发起全军的攻击。”
部将们觉得有道理,于是率精锐兵力攻打并占领了敌军帅船,果然敌帅不在此船上。何无忌的将土乘机大肆宣扬:“敌帅已被我军俘获了!”敌军大部分将士一开始一直以为自己的主帅在那只帅船上,这时看见帅船已经起火燃烧,船头上尸体狼藉,对方又这么一喊,顿时信以为真,乱了方寸。而晋军官兵听说已擒敌帅,精神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到此时敌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也已无心恋战,纷纷遣退。何无忌乘机挥军乘胜前进。并叫后面的士兵们擂起震天战鼓,制造起浩大的进军声势。敌人的军队越来越混乱,很快溃不成军。敌帅只得率领残军逃到江陵,何无忌紧紧追击,又攻下溢口,进占浔阳。
史书上的何无忌,东晋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恒玄篡位与刘裕起义兵,战败恒玄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园公,后与卢循战,厉声曰:取苏武节来,躬执督战而死。
斗酒只鹅
何远,字义方,南北朝东海郯人(山东与江苏交界)。南朝宋武帝时,当过武康县的县令。他虽然是一县之长,但生活十分简朴。他府上所用的器物没有一件是铜漆制品,他的车马更是破旧无华。当地出产水鲜,可他每顿饭不过是吃几片鱼干。他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妻子儿女的生活犹如百姓中的下等穷人。
有一次,何远的上司太守王彬视察所管辖的几个县,所到之处,都受到盛情接待,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还备下了贵重的礼品,大家不惜耗费重金取悦上司。可偏偏王彬也是一个提倡节俭的人,对下属的献媚并不领情。
几天后,王彬来到了武康县,何远带着手下到城外迎接,两人见了面非常高兴。何远叫人拿出早巳准备好的干粮和开水,对王彬说:“大人,您路远迢迢赶来敝县,想必是又饥又渴了,可是我只为您准备了干粮和开水。我想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应该注意节俭,给老佰姓作出榜样,您不会怪罪我吧?”
王彬听了非常高兴,他马上拿起何远递给他的一大碗开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还吩咐随行人员都来喝口水。
在武康县的一段时间,何远请王彬吃的是便饭,坐的是旧车,住的是一般的房子,生活完全和普通人差不多,老百姓知道了都奔走相告。
经过检察,王彬对何远的为人和政绩都很满意,加上两人志趣相投,等他要离开武康时已经和何远无话不谈了。王彬走时,何远来送他,两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到了武康县界。王彬对何远说:“再过去就不是武康县了,请何县令留步。”
何远对王彬说:“大人在敝县的这几天,我没有好好招待,现在您要走了,我就送您一份小小的礼物,务必笑纳!”说完,就叫手下端上一只大木盘,盘里放着一斗酒和一只鹅。王彬看了后说:“东晋时太守陆纳招待大将军桓温,也只有一斗酒和一盘鹿肉,你的礼物要比当年陆纳好得多了,难道你不怕有人说你太浪费吗?”说完之后,哈哈大笑。
王彬后来将此事告诉了宋武帝,宋武帝就把何远升任为宣城太守。
勤政爱民
何易于,唐朝为益昌县令。县城距离州城四十里,刺史崔朴常常趁着春天大好时光,与宾客坐船到益昌城旁,强拉民工背纤。何易于亲自给他拉船,崔朴吃惊地询问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耕田又养蚕,只有我没事,可以担当这个劳役。”崔朴听后很惭愧,和宾客们骑马疾驰而回。
朝廷里主管盐铁的官征取茶税,皇帝的诏书下达,各个地方都不敢隐瞒违抗。何易于看到诏书说:“益昌的百姓,不征茶税尚且难以活命,何忍心再用重赋来加害他们呢?”他叫办事的官吏把诏书搁置起来,办事的官吏说:“天子的诏书怎么敢拒不执行?我们办事的官吏犯罪而死,你难道能够免于被放逐吗?”何易于回答说:“我岂敢爱惜自己的一身而把暴虐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呢?我独自承担责任,不会连累你们犯罪。”他亲自把诏书烧掉了。观察使一向认为何易于是贤能之士,故没有向上告发他。
对于老百姓有丧事而无钱办理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薪俸,派手下的官吏去替他们办理。他还召请年老的人座谈,询问政事的得失。凡是打官司的人在庭堂上,何易于叮嘱指明是非曲直,对有罪的人,用木杖责打,然后遣送他们回家,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因而狱中三年没有囚犯。他催督赋税徭役,不忍心逼迫贫困的人民,有时拿自己的薪俸代交。与往来官员交际,除驿馆正常接待外,没有特殊进贡,因而没有人为他颂扬褒奖,因此考评时列为中上等,调任罗江县令。刺史裴度曾到过那个县,何易于派遣随侍人员也不超过三人,清廉节俭大概是他的天性如此。
从这篇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何氏祖先何易于是一个为官勤政爱民、廉洁正直、不媚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好官。
冒死劝谏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谏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言,提出忠告,而何氏祖先何泽、何遵就是比较出名的两位。古代是皇权至上,皇帝是天子,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不能违逆,否则皇帝动怒,要你死,你就不得不死。但是这两位何氏忠臣就是不怕死,为了仁义可以断头,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传颂。
何泽,五代广东番禺人,从小好学,擅长诗歌,后来考中进士做洛阳县令,这个职位是个小官,但他关心国家大事,看到当时皇帝唐庄宗喜欢打猎,不关心政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朝中许多大官都怕得罪皇帝,不敢发表意见。而何泽为了国家安危,不怕让皇帝扫兴,决心冒死劝谏,等到唐庄宗一次出猎,他早早地倒伏在皇帝必经途中的草地里,当唐庄宗皇帝马队到达面前时,起身挡住谏道:“现在天下还未安定,请皇上千万不能沉迷打猎,践踏农民田地,而应多施行仁政德教。如果皇上不听臣的劝告,请赐臣死于马前,使世人都知道皇上的过失。”唐庄宗听了,被他忠心无畏所感动,决定不怪罪他,并停止打猎,返回宫中办理政事。
到了唐庄宗驾崩后,其义子李嗣源继位,即唐明宗。当时何泽乃在朝为官,唐明宗喜欢外出巡游,这也是劳民伤财的事,对国家不利。当明宗游完了汴州又要到邺这个地方,何泽上书言明,国家仍有战乱,百姓苦于兵灾,到处有人在挨饿,应该提倡节俭,不要乱花钱,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明宗还算明智,接受他的意见并表扬他。而何氏另一祖先就没有那么幸运,他遇到的是明朝的一位昏君。
何遵,字孟循,明朝江宁人,出身于贫穷的家庭。父亲要他去学商,而他却喜欢读书。正德年间中了进士,任工部主事。当时皇帝正想到江南游玩。此时国库亏空,皇帝南游将会花费大批人力、财力,加重百姓负担,对国家建设不利;加上宗蕃朱宸濠虎视眈眈,阴谋造反;于是许多大臣都想阻止皇帝南巡。而皇帝的游兴正浓,当众愤怒地宣布,谁敢劝阻南巡就在朝庭上杖打四十板。即使这样,那些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大臣,仍不顾个人安危,一个接着一个挺身而出,如黄巩、林大辂、蒋山乡等一共有三十九人,因上书挨打,而被打死者就有十一人,这些大臣为国尽忠,视死如归真为后人所敬仰,而何氏祖先何遵就是其中之一。
当何遵在书写奏章时,忠心的书僮知道主人的危险,抱着主人大哭说:“主人如不考虑自己的生命,也要考虑上有年老的父母,下面还有年幼的儿子,以后谁来照顾。”极力劝阻。何遵执笔从容地说:“为我感谢父母养育恩情,请照顾我年幼的儿子不要让他荒废学业。我知死期不远,但忠心为国,心甘情愿。”后来被杖打四十,身体俱裂,创伤严重,两天后就死了。那年他才刚三十四岁。何遵居官清贫,死后还是同僚朋友资助才得以安葬。糊涂的皇帝不听劝阻,以致后来果然发生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分享按钮>>【夏氏网新闻】中华夏氏大禹文化筹备会议在修召开
>>【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