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故事2

    中华何氏网 2014年5月20日 何文博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巧妙应答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后徙成都。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官事不避权威。
杨怀敏是宫廷卫卒的头领,卫卒作乱,杨怀敏没有坐罪,仍为副都知。何郯、张升及鱼周询,上奏弹劾怀敏,要求给以贬谪的处分。仁宗得奏,召集这三人谈话说:“怀敏事先发觉了事变,应当从宽对待。”三人皆说不可,终于把怀敏出放外任。当时何郯在仁宗前事辩更激烈。仁宗于是风趣地问何郯说:“听说古代有把自己的头颅碰碎,以进行谏诤的,卿能否作到这一步?”何郯听仁宗对自己风趣地问话,两眼一转,计上心头,巧妙地回答说:“古代有的君主不纳谏,故臣有碎首之举,现今陛下圣明,远过汉文、唐宗,臣何敢仿学古人碎首进谏,自掠其美而归过于君父。”何郯这几句话,说得甚得体,不仅自己免去碎首的危险,而且甚得仁宗的欢心,帝欣然纳其言。
夏竦为媚好仁宗和张贵妃,极力夸奖贵妃在宫内平贼有功。谏官王贽附和说,贼本起于皇后阁内,请追究其事。目的是想动摇中宫而为贵妃谋后位。仁宗将夏竦、王贽的话说与何郯,郯马上指出问题说:“这正是奸人的阴谋,想夺后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追究此案。出夏竦知河南。夏竦负罪不愿离开京都,郯又上言说:“奸佞小人在君侧,必为陛下善政的累赘,愿执行前边的仁宗想提拨张尧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枢密院)任职,何郯上疏反对说:“张尧佐由于后宫张妃的关系所得的官职,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和才能,外边私议纷纷,今天再把他提升到二府去任职,大拂众议,很为不妥。若此命一发出去,那些御史们必拼死力争。那时罢尧佐则伤恩,黜御史们的话而不用则累德。伤恩也好,累德也罢,但总的说来,对陛下都是个损失。臣以为不如给尧佐以富贵而代之以权,既使御史们无话可说,对尧佐又不失恩,两全其美更为合适。”仁宗喜纳其言。
武学博士
中国设置武学博士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第一个武学博士为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道,福建浦城人。他学问赅博,精通兵法,评论古人用兵得失,往往有独到见解。其文雄快踔厉,文发泉涌,但六次考进士不取。宋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下诏,命朝臣推荐累考未中的饱学之士。中书舍人曾巩对何去非赏识有加,极力推举。何去非因此得以晋见神宗皇帝。宫廷对策时,何去非侃侃纵谈用兵之要,词理优赡,议论雄焯,神宗大为惊叹,当即授予武职,任他为右班殿值武学教授博士。中国最早一名武学博士由此产生。
苏轼见到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备论》二十八篇后,说::此人班马之才。”赞赏他文章笔势雄健,识度高远,认为何去非授为武职,实为不当。在元佑四年(1089年)正月,苏轼向哲宗皇帝进《举何去非换文资状》,何去非因此被擢为承奉郎。因何去非性格强毅,不事阿谀奉承,不苟合当时公卿,不久出京,贬为徐州教授。苏轼怀着举荐人才以报国的急切心情,又写了《进何去非备论状》,在同年(1089年)十月十八日进给哲宗皇帝,但何去非没得到重用,只改知富阳县。他率当地民众筑堤捍钱塘江潮,以后又任沧州通判,卒年七十二岁。
同赴国难
何灌,字仲源,宋朝开封祥符人。武科选举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数试其材,久而说道:“君奇士也,他日当据我坐。”后为府州火山军巡检。盗贼苏延福凶悍狡猾,何灌亲自砍了他的头。贾胡疃有泉水,辽国人常越境来取,何灌亲自画了界线阻止他们,辽人怒忿而举兵来犯。何灌率兵迎敌,并发箭迎高射之,辽人纷纷中箭落马,有时射中崖石,因为大箭头陷人崖石中,敌人见了,皆惊为神力,望风而逃。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与何灌会见,问起神射何巡检,灌说:“就是我也。”萧太师起身敬拜。
何灌为河东将时,与夏人遭遇,夏人派铁骑来追,灌发箭皆射透灰甲,穿胸出背,并连中背后的骑兵,夏人畏惧而退。童贯领兵西征,灌随取古骨龙为马震武军,加吉州防御使,改知兰州,又攻仁多泉城,炮伤足而不顾,并攻破城池,杀死五千敌人,正式任命为廓州防御使。
宣和初年,将军刘法被敌人围困,震武危急,熙河统帅刘仲武命令何灌去救援,他因兵力悬殊,不敢正面进攻,用计谋虚张声势骚扰,夏人上当逃遁。
有一次陪辽国的使节在玉津园射箭,第一箭射中目标,第二箭则没中。客人说:“太尉不能中了?”何灌回答说:“不是,我是以礼让客。”随后他重新整弓,再射复中。观者皆赞叹神箭,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迁步军都虞侯。拜武秦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师寇京城,灌率军人援,被命令守西隅,背城拒战三整日,被创死于阵中,时年六十二岁。长子何蓟也跟随父亲奋战,敌箭射穿左臂,不治而亡。父子双双同赴国难。这位何氏祖先一生戎马,为捍卫边陲立下赫赫战功,令边贼异族畏伏,最后为国效忠,一代名将,永留青史。
伸张正义
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父子受汉奸秦桧等人陷害,被捕坐牢,含冤受屈。何氏一位祖先何铸,不畏权势,敢于挺身而出,为岳飞父子伸张正义,他的正直行动一直为后人所钦佩。
何铸,字伯寿,宋朝浙江余抗人,考中进士后,任州县官,操守耿正,御史中丞廖刚知道后,推荐给宋徽宗,皇帝亲自接见了他,何铸向上进言,说:“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大于诚,诚孝既至,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仍拜他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谏义大夫,后来升为御史中丞。
主战派大将岳飞抗击金兵屡有战功,为金人所忌恨,南宋皇帝也害怕北上抗金,救回被俘前二帝而失去皇位,干扰他偏安江南的美梦,而朝中汉奸宰相,主和派秦桧视岳飞为异已,害怕主战派取胜,主和派必遭祸害,因而设计陷害,逮捕岳飞于大理狱。
当时经由何铸主持审判,他领岳飞至法庭当众审问,为何反叛朝庭,岳飞乃袒示背上其母亲所刺的“精忠报国”四字,表白他忠心为国的实情,何铸经过调查深究,发觉岳飞父子的冤情,不顾主和派强大压力如实上报,并责问秦桧:“仆岂区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去卒心,非社稷之长计也。”秦桧无言以对,仍推诿此乃皇上之意,并造谣何铸与岳飞有私,改命右正言万俟离为主审官。岳飞父子最后被害死于风波亭。
何铸因秦桧排陷,被谪徽州,居住数月,最后忧国而死。何铸一生廉洁清白,做官之后仍无私宅可居,时常住在佛寺里。他在奸臣当道腐败的南宋朝庭中,虽然不能救回岳飞父子的生命,但是他勇敢正直、光明磊落地为岳飞父子伸张了正义,为后代人所怀念。
悬崖听经
何有,宋朝福建漳浦人。有一年他慕名来漳州白云岩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聆听朱文公讲解经书。那一天朱文公在书院里讲“四书”、“五经”中的“诚意”章。四方学子来听讲的非常多,小小的书院里都坐不下了,朱熹只好把讲经地点临时改放到百草亭前坪埔的草地上来。朱文公手捧经书,坐在高处,逐句逐字地讲解。学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草地上,将朱文公紧紧围住,个个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
何有刚从漳浦赶来,看到朱文公已经开始讲经,深感失礼就随便在人口处的台阶上坐下来听讲,不敢任意往里挤。朱文公引经据典,设喻举例,深入浅出,讲古论今,讲得非常贴切生动,引人人胜。何有这个漳浦的举人非常用心听,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听不清楚。他就不自觉地一点一点地往里挪动。
这个坪埔的西北角有一个缺口,悬崖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坑垄,要是掉下去不死,也要丢掉半条命。大家纷纷靠里坐,坐到这个地方的人自然也就少一些。何有听得入迷了,他无意中看到这里人少,也就慢慢地一直往这个地方移来,最后就移到了这个坪埔的缺口悬崖上。这里悬崖的石头比前面的空地略为高些。坐在这块石头上,居高临下感到非常满意,听得最清楚,看得最真切。他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听讲。直到朱文公讲完了“诚意”一章后,他才放下了书,揉了揉酸涩疲倦的眼睛,站起来伸展一下酸痛的腰腿。这时他回头一看,才如梦方醒,吓出了一身冷汗。多危险啊!背后是一个大悬崖,要是稍不小心,掉下去就粉身碎骨,什么都完了。
大家都被何有这种认真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在他坐过的这块大石头上刻下“何有”两个大字,把这块巨石叫做何有石。
表马仇秦
何兑,字太和,号龟津,世居邵武。宋宣和元年(1119年)进士,初任广西提刑检法官。御史马伸宣慰到此,一见贤之,奏请将何兑调为部属。传授他二程《中庸》,何兑归守其学,终身不改,乡人敬重他,至以“中庸何公”目之。靖康(1126-1127年)初,秦桧为中丞,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时金国要宋朝廷立异姓为皇,马伸回书说:“此天位也,安得易?退立不可易议。”拿给秦桧看,要他连署。靖康二年,张邦昌在金人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权,自称楚帝。秦桧被执北去,马伸主持御史台事,怒斥张邦昌,不久被贬死。何兑暗中将马伸生平编成事状。绍兴(1131—1162年)中,何兑任辰州通判,秦桧掠取马伸的功绩,把反正之功全部归已。何兑得知后愤愤不平,把他所辑的马伸事状呈报朝廷,表彰马伸的忠直,揭露秦桧的贪功。当时他的儿子何镐劝他要等秦桧死后再呈报,他说:“万一先死,瞑目有余憾矣。”坚持上报,遂触秦桧怒,被贬为廷尉。秦桧死后,他才得复官。
后人崇敬何兑忠直,设祠供奉。清佘明焰有《谒祠》诗云:“尽说梁溪社稷臣,谁知同志有龟津,方州不怕仇秦桧,正史终能表马伸。道在师徒甘蹈死,天怜节义竟全身。……”
何兑家乡在邵武东乡十九都七台山 (今邵武洪墩尚读村)。他在宅第附近凿泉,泉侧有石方平如砚。后人为纪念他,名其泉为通判泉,石称砚石。
搜身除奸
何瑭,明朝安徽武陟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还阴谋杀害皇帝,夺取帝位。曾经做过皇帝老师的何瑭,早就看破了刘瑾的野心,总想把他除掉,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天,正好皇帝过生日,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齐,刘瑾也骑着高头大马来了,下马时何瑭突然发现刘瑾的大红朝服里面,露出只有当皇帝才能穿的赭黄色提花锦绣龙袍来,便暗暗地打起主意。
这时文武百官走进皇室,给皇帝拜寿,拜完后皇帝设宴招待,在大家忙着找位置坐下时,何瑭趁机拿起一只九龙杯藏起来。九龙杯是宫中御用宝物,太监发现少了一只大吃一惊,到处寻找。这时何瑭站起来故意问道:“是谁拿了九龙杯?还不快交出来!不然就要搜身了!”众官员不知是计都开玩笑似的说:“搜就搜,搜出来罚他一千杯酒!”刘瑾心里有鬼,一听到搜身,心都凉了半截,不敢让搜,可是他越怕,大家就越怀疑,越要搜身。何瑭说:“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一个接一个搜身。”皇帝听说笑道:“别开玩笑,这殿里的东西都是我的,单拿个九龙杯,有什么意思?”何瑭说:“你是皇帝,理应带头。”边说边给皇帝使眼色。何瑭做过皇帝的老师,皇帝知道他爱开玩笑,只好站起来,解开龙袍让大家看。
轮到搜九千岁,刘瑾脸都吓白了,文武百官早就恨透了刘瑾,见他脸上变色,更怀疑九龙杯是他拿了,便一个劲地叫着:“搜,搜!”刘瑾没法子,只好让何瑭来搜。不料朝服一解,里面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刘瑾想做皇帝的阴谋彻底暴露了,大家“啊”了一声,都愣住了。正在这时,只见刘瑾满面杀气,抽出预先藏在袖里的短刀,向皇帝刺去。说时迟那时快,何瑭飞起一脚,把短刀踢落在地上。此时金殿乱了套,皇帝只说了一句:“快把他打死。”就吓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刘瑾已被御林军打死了。
最后,何瑭也把九龙杯献了出来,说明这是个计谋,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都非常钦佩何瑭的忠心和机智。
为父伸冤
何竞,字邦植,明朝浙江萧山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父亲何舜宾曾经做过司风宪的御史,由于直言无隐,屡次揭发他人的短处,得罪了不少人,结果遭人排挤,回到萧山老家。这时,萧山的知县邹鲁也在朝中做过御史,因贪渎之罪被罢官,但是他善于钻营贿赂,所以不久又被派到萧山来当县官。邹鲁贪钱凶暴,狡猾鬼诈,本性难移,与地方豪强勾结,压榨民财,作威作福。何舜宾回到萧山老家后,仍然不改变以前耿直的作风,对知县邹鲁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于是暗中搜集邹知县的不法证据,并公开加以指责批评,使邹鲁大为忌恨,一心想找机会报复。
萧山境内有一座明湖,控制了附近数千顷田地的灌溉,邹鲁哪肯放过这谋取厚利的机会,就暗中和豪强合谋,由豪强出面强占明湖,向需用湖水灌溉的农民强收巨额水费,邹鲁则在豪强的背后撑腰。何舜宾得知此事,就向朝廷狠狠地告了邹鲁一状。不料邹鲁虽然贪赃枉法,却也知道“朝中无人莫做官”的道理,早就先用大把银子去贿赂他的上级长官。所以何舜宾的状子一递出,邹鲁就知道了。就在这个时候,何舜宾的学生童显章得罪了邹鲁,被判了死罪。童显章在被提解衙府途中经过何舜宾家,就人内向老师请教自保之道,两人谈论甚久。邹鲁认为机不可失,就以何舜宾企图帮助重犯脱逃为名,将他逮捕并押解到广西庆远卫。事后,邹鲁左思右想,总觉得留着何舜宾是个后患,于是就命押解的差役在途中趁何熟睡时把他闷杀了。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去逮捕何竞母子。但何竟却抢先一步,带着母亲逃走了。
何竞自父亲遇害之后,始终穿着孝服,前后达十六年之久,以此表示为父申冤雪恨的决心,和对父亲忠直为民的怀念,其情流露,令人感动。不久邹鲁奉调山西,何竞惟恐他一去,报父仇就更难了。于是冒险潜回家中,请求族亲帮助。大家被他一片真诚的孝心所感动,就在邹鲁赴任山西途中捉住他并砍断邹鲁的左腿。何竞不愿连累亲友,就用铁链把邹鲁和自己锁在一起,直奔省衙投案,同时请他的堂伯何泽进京诉冤。
浙江按察司命签事萧忡审讯此案。萧忡早就得过邹鲁的好处,所以对何竞严刑拷问,想屈打成招,何竞悲愤异常,怒目对萧仲大骂说:“你一心想冤杀我,我既然做了,当然就不怕死。但是谁无父母,我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我已上诉朝廷,也不是你们这些人擅自杀害的。”说完,咬下手臂上的肉,鲜血淋淋的丢到公案之上,又咬破舌头以血喷萧忡,怨愤之状,使整个公堂都为之一惊。
不久,朝廷派了刑部的官员会同巡按御史,一同来审理本案,初以邹鲁擅自杀害何舜宾,何竞殴伤朝廷命官都判了绞刑。何竞的母亲不服,又独自进京击鼓陈冤,朝廷再命大理寺正曹廉重审。由于押解何舜宾的衙役自首,及开棺验尸的结果,使得邹鲁罪证大白,于是改判邹鲁斩首,何竞流配边疆三年。等到武宗登基,大赦天下,何竞遇赦回到老家萧山与母亲团圆。
潜心著述
卷帙长达一百五十卷的地方志书《闽书》,乃明代泉州人何乔远的独力编著,立论之持正,资料之丰富,为福建其他志书所不及,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何乔远,字稚孝,号镜山,泉州市区人,自幼天资聪颖,年五六岁即能书写工整的楷书,至十四五岁时,工古文诗词。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仪制郎中、布政使、通政使,最后官至户部及工部右侍郎。
何乔远为官清廉,任事尽职,享有“仕不择官,必尽其职;禄不营家,必敬其事”的良好声誉。
明天启二年(1622年)朱元标创办“首善书院”被朱童蒙寻隙弹劾而被罢官。何乔远不怕受牵连,上书说:“书院上梁祭文是我起稿书写的,建书院如果有罪,那我也应当受到处分。”这种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态度,很受时人的赞许。
何乔远在泉州居住的时间很长。他虽然曾经身居高位,但廉洁奉公,生活是“宅仅能蔽风雨,租不足以供食粥。”他在泉州北郊的赐恩岩西南麓,筑有茅屋数椽。平居与儒学子弟讲经,论文于其中,乐此不疲,因该处有石,面平如镜,遂号为“镜山书房”,众人称之为镜山先生。四方学子,“慕镜山而思造其门者踵相接。”为泉州一带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福清人宰相叶向高景慕他的人品和治学精神,特地与南安叶有声、晋江黄国升、郭梦詹等诸名士,远道到镜山书房去拜访,晤谈甚欢。后诸名士还为此留题记事镌于山房前面巨岩上。至今诸石刻尚存崖壁间,成为泉州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何乔远所撰《闽书》,保存了大量史书所未收人的难得资料,常为后人所引用。如关于泉州灵山圣墓的建造时间,就明确记载唐武德中,到泉州传教的“默德那国二人葬焉。”书中还辑录了明代十三朝遗事和碑刻诗词等有价值的资料,为后来修省志者之所本。此外他的另一著作《名山藏》亦有名于世。
事母至孝
何伦,明朝浙江江山人。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但他在每年的纪念日仍然哭泣哀悼如刚刚逝世。对母亲至为孝顺,虽然个人贫困节俭,但仍然借贷家用,奉母亲,丰富的食品、整洁的衣服。母亲丢失鸡豚,明里为他寻找,暗地找相似的补还,有的人笑他迂笨,何伦说:“虽然是鸡豚小物,但使母亲挂怀,便心中不安。”
有一次小偷到家里来偷东西,虽然发觉隐忍不发,等到小偷要拿家里烧饭菜的锅时,乃开口说道:“请不要拿,那是我每天用来煮饭菜侍候我母亲的,你若拿去母亲就会挨饿。”那小偷为他的孝行所感动,自觉惭愧,乃尽还他所偷的东西,并回答道:“偷孝子的东西将终身不吉利。”
母亲去世后,周围邻居朋友,赞赏他的孝行,资助丧葬费,他皆不接受。认为自己对母亲仍然孝顺不周,一定要亲自在死后再尽孝心。
何伦事母至孝的事迹,被地方民众传为佳话。
背父逃难
何源澄,明朝邹县人,阳州知州何珠之孙,天性孝友,臂力过人。明天启二年有强盗攻城,源澄当年才十七岁,背着八十八岁生病的祖父,并保护着父母引绳缒城而下,并且行了数里,遇到强盗,持着铁棍,奋力杀退众盗。后来又遇一群强盗,其中有一位认识其祖父,仍对贼众说:“弱孙负老祖,殊可悯也。”乃放了他们。
晚上下了大雨,结了草衣为祖父遮盖,而自己任凭雨淋。又遇贼众千余人,源澄背着祖父立在道旁诉说:“此乃我老祖病父,请留下我一人以帮助全家。”贼众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忍杀他,让他们安全逃命。
到了济宁,源澄的双足起了许多大水泡,大的有像铜钱那么大,脚底插满了棘刺,有一百多处,但他却完全没有感觉到。
何源澄的孝行被人们传颂称赞,后来被载人地方史志。
宁死不降
何可刚,明朝辽东人,天启中年,从袁崇焕典宁远道中军,为人清廉,善抚士卒。六年宁远被围,帮助崇焕捍御有功,升为都司佥书,第二年再被围攻,依然坚守成功,升迁为参将,主持宁远副将事务。
崇祯元年,巡抚毕自肃令可刚典中军。.以后袁崇焕再出阵,乃以他为副将领导中军事。崇焕要更置大将,向皇帝上书:“以臣中军何可刚专防宁远。可刚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有所建树,实可刚之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皇帝同意他的意见,可刚辅佐崇焕更定军制,一年省军饷一百二十万有馀,并至春、秋二季的防御有功,进职都督。
二年正月,永平滦州失守,而可刚战古治乡及双望两地,颇有斩获。四月枢辅孙承宗,令可刚督诸将经营双望诸山,以牵制清兵永平之师。令祖大寿诸军直趋滦州,滦州既收复,大清兵放弃永平,可刚遂人城,论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而后锦州被围,可刚督诸将援救,取得邮马山大捷,再次被奖励。
崇祯四年,筑城大凌河,命令可刚与祖大寿保护版筑。八月才竣工,大清以十万兵众来攻,可刚等坚守不下,久而久之粮尽援绝。祖大寿及诸将都要投降,唯独可刚不服从。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令部下暗中逮捕可刚,并捉到城外杀害,可刚面对屠刀,脸色一点都不改变,亦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明朝末年抗清名将,为国家屡建奇勋的何氏祖先何可刚忠于朝廷,宁死不降,英勇献身,他的高风亮节被载人史书,成为后代光辉的榜样。
诚信还金
何绛,字不偕,明朝广东顺德人。当明朝末年清兵席卷中原,他曾与友人多次策划抗清复明皆不成功,后来隐居西樵罗浮山中读书写作,以消其悲愤慷慨之意,宣其浩然正气,决心不为清朝做事。晚年回乡定居,经常给乡亲讲解古今典故,终日不倦,讲到忠孝之事更常常义形于色。性复英爽,以贤、智、信服于家庭和宗族。下面是宗族中流传着他一段诚信还金的故事。
在中年时,何不偕有一位很要好的福建朋友,来广东经商,因动乱路途不便,就将三百两金子寄在何不偕这个老朋友处。二十年后这个朋友已经死了很久,有一天这个朋友的儿子突然来找他,问起他父亲寄存金子的事。何不偕二话没说,就带着朋友的儿子来到一个古井旁边,说:“你父亲的金子寄在我这里,我一动也不动埋在这古井旁边的地里。”朋友的儿子在他的指导下,从井边的地里挖出三百两金子,还包装得好好的,分毫不少。在场的人看了都很感动,为了表扬何不偕对朋友的忠诚不折不扣,对金钱的信实不贪不取,就将这口井命名为还金井,并将它刻在井台上历久不废,作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还将此事记载在志书里,成为地方永远流传的掌故,何不偕以诚信而扬名天下。
福建晋江“好德”何氏一支的始祖叫何添治,字子进。明朝初年,他在泉州城南以织造为业,由于刻苦勤劳,善于经营,讲究信用,故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不少。有一天晚上,在收拾店铺关闭店门时,发现地上行客人丢掉的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都是一些金珠财宝,何子进就带着疑问暂时收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就见一位妇人边走边流泪,向路边的人家询问是否看到她丢掉的包裹。原来这妇人的父亲被人诬告,身陷牢狱,而她正想变卖私房积蓄,请人搭救其父亲。子进问妇人包裹里有什么东西,经查证包裹确实为妇人所遗失的,他即当众归还所有的金珠财宝,那妇人感恩不尽,再三叩头致谢,周围的邻里也都为子进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称此织造坊为“好德坊”,从此子进的名声四传,生意越做越好,子孙繁衍昌盛,迁移到晋江以及福建全省各地,成为“好德”何氏一大支派。
为国尽忠
何刚,字懿人,明朝江苏上海人,崇祯三年即一六三O年中了举人。当时明朝已接近衰亡,内忧外患,天下大乱。何刚怀着匡世之志,投笔从戎,曾经上书朝廷,力陈戡乱之策,以治兵为先,但为时已晚,后来广交天下豪俊,募兵金华,准备北上保卫京城,因京城陷落而返回家乡。
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叛变,带领清兵人关。清兵大规模南下,势如破竹,贪生怕死的明朝官员大都逃亡,何刚毅然北上抗清,紧急招募二千士兵投奔当时兵部尚书史可法属下。史可法很高兴在危难的情况下能得到何刚这一知已的帮助,大大地增加誓死守卫扬州,抗击清兵的信心。
当时十五万清兵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陆续开到扬州,把新旧两城围得水泄不通,而城内明朝军队只有一万多人,敌我悬殊的形势吓坏了一些软骨头的将领,李栖风、高岐风二将利用夜间,带领所属的部下逃出城外,投降了清营,这一哗变使守城兵力减少了一半,形势更趋严重。但是史可法、何刚以及扬州军民并不被强大的清兵所吓倒,毫不示弱,勇敢地投入扬州保卫战。
南明朝中奸臣马士英不满意史可法与何刚等主战派,下令何刚出任贵州遵义知府,企图分散主战派的力量。史可法见到这一命令,垂泪对何刚说:“你若这时离开,我还有谁可依靠呢厂何刚也哭泣回答说,“请阁下放心,我一定留下与扬州城共存亡。”他不是为个人着想,逃避责任,远走高飞,而是选择为国家为民族尽忠。于是与史可法下了军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南明弘光元年,即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人多势壮的清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依仗重炮的威力,将西门城墙轰开缺口,何刚与守城军民不等令下,就奔向缺口挺身迎敌,展开一场肉搏战,一次又一次把清兵杀下去。城墙的缺口越来越多,城下的尸体堆积得越来越高,清兵借着同伴的尸堆登上城头,他们蜂拥扑上来,西门终于被首先攻破。何刚见大势已去,不愿被抓当俘掳,故投井而死。史可法身陷敌围,被俘惨遭肢解,两人同殉国难。民族英雄史可法和一位何氏祖先何刚英勇抗清,视死如归,与扬州城共存亡,为国尽忠的事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驱荷首功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厦门、金门两岛为基地,领导东南沿海军民展开英勇的抗清斗争。他一直有心想率师东征,收复被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用此长期与满清统治者周旋。但苦于对荷兰侵略者在台的军事布防缺乏了解,对港口的水陆形势十分不明,因此不敢贸然开展军事行动。而我们一位何氏祖先叫何斌,在这一方面给郑成功很大的帮助,使他下定了决心,并取得军事胜利,收复了宝岛台湾。
何斌又名何廷斌,明朝福建泉州人,是个海上冒险家。早年即出海谋生,先曾到日本经商,后到台湾发展贸易,前后达三十余年。明朝末年即公元一六二四年,荷兰人窃据了台湾的南部及北部。何斌生逢乱世,为了谋生之计,乃以干事练达,善于言辞,特别懂得交际,熟悉番语,故受荷兰官僚和商人的信任,以致到当时最大的贸易商东印度公司任通事,为汉人长老。
何斌目睹荷兰人恣意剥削奴役中国人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气愤,切盼有朝一日能将荷兰人驱逐出去,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清顺治十四年即公元一六五七年,荷兰人派何斌到厦门送信,要与郑成功商谈双方通商贸易的有关事宜。到厦门后知道郑成功有攻取台湾驱逐荷兰的打算,何斌深明大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将有关台湾情况详细介绍给郑成功。回台后,安排部下装扮成渔夫设法探测荷兰在台湾的军事布署,以及台湾各大港口的水陆形势,并制成地图,秘密献给郑成功,并亲自带领郑成功的海军船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师,直扑鹿耳门,登陆赤嵌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光复了台湾,取得了驱逐荷兰殖民者的首功。
后来台湾人民对何斌爱国家爱民族的举动,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献图成决策,领港率艨艟,台海升平日,驱荷第一功。”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故事1
>>【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忠孝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