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忠孝故事3

    中华何氏网 2014年5月20日 何文博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字难求
何绍基,字子贞,清朝湖南道州人。道光时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任福建、广东、贵州分试主考官,提督四川学政等职。他的书法当时特别出名,但他从不表现自己,更不轻易为他人挥笔写字,因此有“何字不易求”之说。
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是长城东部最重要的关口,它北依燕山,南濒渤海,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当清代山海关城门重修之际,有人带着重金厚礼,千里迢迢来到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请他给城门题字“山海关”,多次登门都被谢绝,来人无奈,就去找何绍基侄儿,侄儿胸有成竹地答应来人的请求,心里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骗取叔叔的真迹。
开始他假装练字,练习写“山”字一次又一次,很是认真。何绍基见侄儿这么刻苦用功,心里非常高兴,便亲手写了一个“山”字,给侄儿临摩。侄儿把“山”字骗到手后,觉得很顺利,就依样画葫芦,改练“海”字,写了一遍又一遍,纸张撕了一张又一张,何绍基见状,又亲笔给侄儿写了一个“海”字。海字一到手,又改练“关”字,这一回他故意把关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像样子。恰巧,何绍基正好与朋友喝酒,酒兴正浓,一见侄儿字写得难看,顿时生起气来,骂道:“你这个笨东西,一个字都写不好!”可他终究心中忍不住,不觉又提笔为侄儿写个关字。谁知,他刚把关字外围门字写好,猛然发觉不对,前几天才有人来求我为山海关题字,我已给侄儿写了“山”字和“海”字,如果再写“关”字,岂不就是“山海关”了吗?何绍基一看出名堂来,觉得自己上当了,气得把笔一搁,不写了。半个字怎么办呢?总不能把半个字给人家,无奈之下,侄儿自己提笔在门内补写余下的部分,成为完整的关字。来人不知底细,高高兴兴地把山海关三字带回去,刻在城门上方。
传说,何绍基写的字闪闪发亮,他侄儿补写的字却没有这个功力,因此此处便出现近看“山海关”远看“山海门”的特殊景观。
奇才妙对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贪玩不爱读书的小孩,很受母亲的宠爱,虽然父亲很严格,但母亲却常常护着他。有一天父亲想检查儿子的学习情况,就叫他到跟前,出了一个“天上”的词让他对,儿子想了半天对不出来。母亲在旁边看了着急,用手指着地下暗示儿子,可是儿子凭小聪明看到他母亲用手指的地下有一堆鸡屎,就回答“鸡屎”,“天上”应对“地下”怎能对“鸡屎”!父亲听了气得直瞪眼。接着又出了一个“父亲”让他对,母亲急忙用手指着自己。儿子看到母亲用手指着胸部的奶头,就喊起来“奶头”,变成“父亲”对“奶头”,父亲气得狠狠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何氏子孙应该勤奋读书,好好学习,才不会闹出“天上”对“鸡屎”,“父亲”对“奶头”的笑话。下面是一个何氏祖先奇才妙对的故事。
何雄,字淡如,清朝广东南海人,是同治年间著名的文人,中过举人,任过高要县教谕,以后在羊城设课授徒,跟随的人不少。此人多学博才,有急智,每每语出惊人,有鬼才之称。他擅长对联,关于他的趣话不少,下面有一段关于他对对子的故事。
那时何淡如多年居于香港,在香港一带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擅于用方言对对子,而且运用得自然成趣,维肖维妙,所以慕名前来对对子的自然不少。一日何淡如在家闲暇无事,正捧一本《资治通鉴》览阅。忽一青年叩门而人,见到淡如便拱手作揖,说来请教对对子,并班门弄斧地先出上联让何先生对下联。何淡如见此情况,忙请那青年端坐,吩咐献茶之后,便请那青年说出联句。那青年胸有成竹说了一句:“有酒不妨邀月饮。”这乃是唐诗一句,要对得绝妙当有难处。但何淡如并不慌张,仔细想了一想,当即对道:“无钱那得吃云吞。”这下联乃是一句广州的俗谚语,用它来对唐诗,一雅一俗,妙趣横生,而且对得也很工整,那青年听后,连连称赞,敬佩不止。
捐赠名圆
何澄,号亚农,民国山西灵石人。早年留学日本,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同盟会”的最早人盟者之一,又是“铁血丈夫团”的军事骨干。辛亥革命爆发后,何澄辅陈其美督师上海,时任沪军督府参谋长。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八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收买的张宗昌派人刺死后,何澄看透军阀混战的真面目,从此息影军政,寓居苏州,以办实业,兴教育为强国富民之要。
何澄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在苏州兴办实业期间就以其极高的鉴赏力与张善子、张大干、叶恭绰等艺术家成为至交。特别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苏州的网师园,当时称逸园,俗称张家花园特别喜爱珍惜。一九四0年国难当头之时,何澄怀着不忍心这座名园的建筑和假山濒临坍塌之忧的复杂心情,倾其大部财力,从园主张锡銮手中将此园购回,遂复原名网师园,并亲自指导,对假山、树木、房屋和现在被人赞不绝口的室内明清家俱等进行了修葺和整治。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突患脑血栓病逝,生前就不断地交代夫人子女说:“网师园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之所以购买网师园,只是为了避免流失毁坏,将来必还之于民。”所以在何澄逝世后三年,其夫人王季山为实现丈夫生前的遗愿,维护网师园竭尽了全部心力和生命。何澄夫妇去世以后,他的子女一致遵照父母的愿望,于一九五O年把它捐献给全中国人民。如今苏州的网师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任凭人民寻古探幽,尽情游畅,让全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光辉古老,叹而观止的园林文化。后来网师园作为“以少胜多”的典范,被移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大地增强中华民族园林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何澄高瞻远瞩为保留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一家人为网师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何族的骄傲和榜样。
何澄的三个女儿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三位杰出的女性。何泽慧,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与丈夫钱三强在四十年代的法国巴黎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时,共同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在当时轰动欧洲。何贻贞从事光谱学研究,钇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线就是她最早标定的。其丈夫葛庭燧是中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有三项物理学的定理都是用他的姓氏命名的。何泽瑛一直从事植物形态和种子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植物学界有较大成就的研究员。
众望所归
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曾任澳门何氏宗亲组织一何族崇义堂联谊会会长,曾经出席第二届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并主持了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他是现代优秀何氏宗亲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他当选澳门首任特区首长是何族的骄傲。
何厚铧虽然出身于豪门望族,但没有骄奢之气和纨绔之风,年仅十三岁在澳门中学毕业后,便跨洋过海到加拿大留学。腰缠万贯的父母生怕孩子受不了那个洋罪,每年拨出数万美元专款,何厚铧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但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与其他贫寒子弟一样省吃俭用,磨炼自己,半工半读,自食其力,每年放假都把钱分文不少带回家里。何厚铧学习勤奋努力,学业十分优秀,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位之后,又考取加拿大特许核数师,注册会计师。他不愿受父辈大树的庇荫,只身来到香港,默默无闻地在毕马城会计师楼当一名普通的核数师。
父亲何贤病重,何厚铧临危受命回到澳门掌管家族产业,年纪轻轻就当上大丰银行代总经理。当年秋天银行发生挤提,五个分行纷纷告急,而何厚铧表现异常镇定,一方面吩付各工作人员:“不管存户要求提款多少,都要照付不误,不管存户如何急躁都要耐心热情,服务周到不要惊慌。”另一方面他迅速到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求援,借调资金缓解燃眉之急,这一招果然奏效,挤兑风波很快平静下来了,因而挽回了一场危机。何厚铧在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为众人所折服。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打破常规,实行家族企业改革,这则是振兴大丰银行的关键。家族企业最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形成一套圆满的运作机制,由于企业架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要达到公私分明是主管者最大的困难。因此纯家族式的企业管理必然逐步过渡到半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他采用掺砂子的方法逐步向纯家族式的管理开刀,使专业管理人才均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家族企业管理与决策,从而有效地搞活了他父亲留下半死不活的“烂摊子”。今日大丰银行业绩辉煌,屡创澳门银行业多项之最,成为全澳门赢利最高的银行,闯入亚洲银行五百强。一九八五年何厚铧被推选为澳门银行公会理事会主席,执掌全澳门经济实权。
其父曾于五十年代组织成立福利公共汽车公司,获得澳门公共交通专营权,但福利公司后期亏损严重,背上包袱。何厚铧一九八八年即与其他两位青年商人合作,共同组创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改造旧有的烂摊子,重塑澳门公共汽车运输公司的新形象。于是何氏家族的生意到了何厚铧手中就枯木逢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他以岭南人特有的精明谦和,及一种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风波诡谲的商战中屡占先机,家族生意兴旺于澳门的繁荣发展中。现在何氏家族生意触角几乎遍布澳门的金融、娱乐、交通、文化、服务等诸多领域,何厚铧家族也许不是澳门最富有的家族,但却是最具政治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爱国家族。
何厚铧秉承何氏家族的遗风,不摆架子,有急公好义,古道侠肠,经常介入社会,为人排难息事。澳门汽车运输交通因罢工造成社会混乱,他主动调度运输,疏散码头旅客,平息了一场社会风波。一九九三年七月,因“道路法典”条文不完善导致有关行业停工,在澳门引起一场更大的混乱。何厚铧接受中华商会委托,以他的社会关系和应变能力,迅速平息了社会动乱。在回归前许多鲜为人知的纠葛事端中,他不厌其烦,不辞劳苦,为人排解,往往使双方获得满意的结局,和气收场,在诸多事件合理解决中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才智,树立起独具魅力的公众形象,从而赢得澳门各界的认同,以高票当选为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真正是深得人心、众望所归。
风云人物
何大一博士出生于台湾台中市,父亲何步基给他取名为“大一”,这两个字原是道家用语,寓意宇宙万物的根源。他三岁时父亲毅然决定离乡背井到美国攻读工程学博士,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当何大一十二岁随母到美国,看到父亲为了追求学业,甘愿抛弃长达九年的家庭生活,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中国文化重视读书,重视教育就是后人受惠无穷的精神遗产,也是父辈传给他最珍贵的财富。
何家到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一个落后的非洲裔社区落脚。何大一上学因不懂一句英语,而经常被同学耻笑,面向异国文化的震荡,他虽然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但没有惊慌失措,而把全部精力专注于学业,认真学习一套教非母语人士学习英语的课程,下课后再从电视节目中学些短语。开学仅六个月,何大一就克服了不懂英语造成的困难。高中毕业后何大一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主修物理和数学,但后来凭自己敏锐的悟性,发现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已成为科学研究当红的领域,就决定转学到哈佛医学院。投身医学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使他虽居劣势,但终于走向他出头的一天。
机遇总是给予头脑有准备的人士,在世界上尚无人知道爱滋病和病毒存在之际,何大一已经在治疗感染爱滋病的患者,并下决心要去征服这种罕见的疾病。当时医学界有人认为爱滋病免疫系统的崩溃是由兴奋剂药物所引起的。又有人认为是过多性伴侣导致的过敏反应,而何大一就怀疑是由病毒引起的。中华文化的修养以及移民经历养成他出奇冷静和勇敢的个性。他不顾生命的危险及同行的白眼,经常去寻找那些男同性恋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大一不仅分离出爱滋病毒,而且证实病毒在感染初期几个星期内突然下降,甚至降到无法侦测的程度,他的这一发现导致了以后鸡尾酒混合疗法的成功。何博士发现的这种疗法,能使三分之一的爱滋病毒感染急性期病人,得以控制血液中病毒的数量,也能使晚期的病人缓解,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其先驱研究至少使病发时间延长数年,而且极可能为治愈病患者带来曙光,意义非凡。
他曾创出多个“第一”,包括首次以终点滴定培养法测定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首次在男性精液中释出病毒;首次发现病毒会侵人中枢神经。何大一更卓越的贡献在于将定量概念首次引入爱滋病毒学的研究,创建一个病毒动力学的新学派,这是现代医学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他过去的成绩和今后发展的潜力,这位年纪轻轻仅三十七岁,且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少数族裔,被破格任命为美国艾隆戴蒙德爱滋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及洛克斐勒大学教授。
何大一的成功在于永不疲累和无休止的努力,加上幸运。这句话长久以来证明对所有科学家都适用。立志毕生献身爱滋病研究的何博士已经找对了方向,并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一个年青的华裔移民到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在时间的压力下,他想与家里人充分相处已成生活的奢望,兴趣与嗜好都被研究剥夺了。由于他华裔的文化背景,因而愿意比他人付出更多的辛劳。特别是处在充满机会的美国,在他获得机会后也正是他的华裔文化传统,更容易聚集一批优秀专家来共同努力。这些都是他事业顺利和成功的原因。
何大一博士因在治疗世纪绝症爱滋病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发现而荣膺《时代周刊》九六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刑》评论说,何博士不是制造最多头条新闻的人,但他缔造了历史,当今后再撰写这个时代历史时,会把人类在对抗爱滋病之战中扭转乾坤的人视为真正的英雄。
该杂志自评选以来接近七十个年头的悠久岁月中,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华裔人士仅有四人,即一九三七年获选的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以及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九五年两度获选的中共元老邓小平,而历年曾获选为风云人物的亚洲人士中,除上述外也只有一九三O年的印度“圣雄”甘地及一九八六年菲律宾总统科拉桑,以上当选者均是以其政治影响而获推崇,而因科学成就成为风云人物的华裔只有何大一一人。
自学成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专家何光岳,湖南岳阳县人,已经出版了《中国民族源流史丛书》等几十部专著,发表三百余篇学术论文,共约800万字,史学界有人称他为“史坛怪杰”。然而有谁知道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却是一位仅拿到小学毕业文凭靠自学成才的农民。
何光岳七岁丧父,七口之家全靠母亲和大哥拼命劳动养家糊口,一年中有半年靠吃红薯、野菜度日。寒冷的冬天,一家人躺在破麻袋垫的木板上,盖的是有几十年历史又黑又硬的破棉絮,没有棉衣,没有袜子,兄弟几人蜷缩着紧紧地挤成一团,还是颤抖不已,夏天没有蚊帐,洞庭湖区的蚊子有虾米那样大,何光岳家只得夜夜焚艾蒿、辣蓼草驱赶毒蚊,浓烟呛鼻,令人喘息,邻居们讥笑他们哥儿,个个是“八卦炉里炼出的孙悟空”。苍蝇、蚊子的叮咬,致使他们每年夏季都要生几茬疮毒。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哪还有钱供何光岳上学读书;后来在堂兄的帮助下向何氏宗族申请公费上学,这才领到一张小学文凭。
贫困的家境再也无法供何光岳上中学了,他只有去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借书读,他经常燃着乾蒿和竹蔑,诵读达旦,有时几乎忘记了昼夜之轮转。家里太穷买不起纸笔墨砚,就经常聚砂为纸,折柳为笔,又写字又画画。他从小就很聪明,精力过人,且有很强的记忆力,读过的书不仅能领会精髓,而且近几过目能诵,再加上勤备以及惊人的毅力,因此进步很快,十二岁便开始自学历史、地理,并将初高中课程读完。有一次他把牛拴在草地上,自己搬上一张小板凳,趴在一所中学教室的窗台上听国文老师讲解《古文观止》。有一个学生背不出《岳阳楼记》正挨老师的教鞭,何光岳跳上窗台大喊:“老师,您不要打他,我来替他背书。”李老师惊奇地望着这个放牛娃,叫他进教室背诵课文,何光岳一口气背诵完368字的《岳阳楼记》全文,果然一字不差,老师非常高兴,允许他进教室听课。
后来,何光岳当了农村农业技术干部。他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去钻研粮食、经济作物、土壤、肥料、植保、气象等,一有空便去逛书店,光顾图书馆。炎夏的夜里,为了躲避蚊虫叮咬,只得把电灯拉到蚊帐边,把书带进蚊帐里读,经常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湿透衣衫、竹席而不顾,困倦了就咬朝天辣椒或用生姜磨擦额角,使口、额头火辣辣地驱除睡意。寒冬以冷水洗脸泡足,保持头脑清醒。他不仅勤学而且好问,经常远近到处求教,并亲自参加农业实验,试验成功早稻晚种的新成果,即“倒种春”品种和成功从海南岛引种木薯,为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何光岳还效法司马迁走出书斋,到各地进行考察和调查研究,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通过挖掘和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传说,参阅有关史籍,考证地名和地形变迁,写出洞庭湖变迁史,以及杨幺起义历史地理研究,编纂岳阳楼志等,获得专家的赞赏。
何光岳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破格录用,他以勤奋、毅力、德操作为座右铭,每天坚持十四、五小时用于读书写作、调查思考,并且嗜书如命,以自己微薄的工资购置了三万多册图书。被湖南省评为十大藏书家。他的巨著十五分册,八百万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以崭新的源流史体裁,采用泛史学和模糊史学的观点,填补了史学界研究的空白。不久的将来还将完成二百万字以上的《中国姓氏史》,使海外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根,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古老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引以自豪,他为中华民族完成一项.有利子孙千秋万代的宏伟基业。
善行可嘉
台湾嘉义市宗亲何明德是“嘉邑行善团”的创建者。过去二十四来率领行善团团员在嘉义、云林、台南三县偏远地区兴建两百余座桥梁,改善台湾农村生活。一九九五年被菲律宾“麦格塞塞奖”评审委员会评选为“社区领袖奖”的得奖人。“麦格塞塞奖”是亚州声望最崇高,且见重国际的大奖,由于审核过程十分严格,除非有特殊贡献并不容易获奖,因此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
何明德宗长是土生土长的嘉义市人,年轻时曾任职水利会,对土木工程极为在行,后来在嘉义市广宁街开设杂货店,本人笃信佛教,热心行善。二十多年前他的一位好友骑车因马路的坑洞而摔倒,伤势严重。他到医院探望,深感路面不平,害人不浅,所以和一群好友利用晚间修补道路,不为人知,不求名誉。一九七一年嘉义中埔乡国小一对兄弟,因下雨河水暴涨,在涉水过溪上学时双双灭顶。消息传出,引起他造桥行善的念头,于是发起组织“嘉邑行善团”,发动亲戚朋友出钱出力,筹募建桥经费,亲自勘查、设计。利用休息日,大家不用通知,上午七时,自动带工具在嘉义市民族国小前集会出发造桥。由于何明德以刚毅正直闻名,在他“做善事,积功德,为善最乐”的感召下,加入行善团的人愈来愈多。上班族、企业家、教师、记者、家庭主妇,男女老少,甚至国外都有人加入行善团行列。行善团没有固定的团员,没有组织章程,每人出钱以一百元为限,以示人人为善机会均等,且从来不报姓名,不求表扬,做善事天知道,只求自己心灵安定,这些就是行善团的特别所在。
嘉邑行善团在穷乡僻壤居民的要求下,足迹遍及嘉义、云林、台南,并远及南投等许多地方造桥。二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二百一十二座桥,长短不一,短的不到十公尺,最长一百零五公尺,宽七点八公尺,这座桥前后花了三今月时间才完成。行善团又为未来设计许多新的桥梁,直到任何地方都不需要造桥为止。造桥之余,行善团也将剩余捐款用来济贫、施棺,协助无力下葬的死者人土为安。
何明德最能感受上天对善心人的照顾,七十四岁高龄走起路来仍然健步如飞,经常带着他特有注册商标的笑容。一个人做几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善事且不计报答,不求名誉。何明德宗长把“麦格塞塞奖”五万美金,全部捐给行善团做基金,本人继续做善事,并培养行善团的接班人,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海外赤子
加拿大国家文明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东方文化研究专员何万成博士,是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加拿大实用人类学学会的创始人,并曾任加拿大民俗学会主席。他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精深研究。他虽然在海外出生成长,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深以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他把中华文化当作团结华人在异域奋斗的纽带,积极宣扬中华文化。他对南洋和北美的华人社区文化作过长期的专门考察,写了大量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题论著。在筹办加拿大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工作中,他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何博士的祖籍是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福塘村。他1939年3月27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他虽然出生于海外,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华文教育,从当地的正修小学、华仁中学到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无论在学识上或思想品德上,他都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使他的中国心根深蒂固。
他在南洋大学修完史地与教育,又到新加坡念了行政管理与国际法。由于认识到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他决定赴北美深造,以学习用西方最新的社会学理论和科技手段研究华人文化,并实地考察当地的华人社区。何万成是用科学方法研究加拿大东方文化的第一位华人学者,他是一位锲而不舍、求索不止的学者,学识渊博,治学方法严谨又新颖。他用人类学、种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方法研究移民的历史与他们的谋生之道,并研究他们的团体活动。他利用录音、摄影、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各种资料记录下来,进行深人分析。他的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甚丰。后来他应聘到加拿大国家博物馆担任亚洲项目的负责人,随后又担任东方文化研究员。
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建成开馆以后,首批展览的除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之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光荣。中国传统文化能取得首展资格,除了因为这一古老文化本身的源远流长之外,与何万成博士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和精心设计、筹划也是分不开的。为了筹办这个展览,何万成花了多年时间进行研究、考察、筹划、搜集资料与文物。他咨询、采访不同地区的华人社团,向老一辈华人请教。他冒着酷暑严寒,风尘仆仆,东奔西走,足迹遍及加拿大各大小城镇。
这一题为“中国文化在加拿大”的展览,以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立场来表现华人移民的加拿大130多年的历程。一组组实物、图片辅以现代化的音像设备,展示了一个多世纪里加拿大华人所经历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显示了华人文化对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贡献。从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100多年来华人在加拿大如何从受歧视、被隔离的状况经过奋斗而踏上成功之路,从而被尊敬,受欢迎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大大扩展了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的影响,使加拿大人民增进了对古老中华文化的了解,当时甚至一度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可谓规模宏伟,盛况空前,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在赞叹这一展览的巨大成就时,人们对何万成表示由衷的敬佩,为有何万成这样一位海外赤子而感到自豪。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故事2
>>【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忠孝故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