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忠孝故事5

    中华何氏网 2014年5月20日 何文博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氏九仙
人们传说:在汉武帝时,安徽庐江有一个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人,除了老大的额头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双目失明。
有一年,何任侠带了九个儿子,到了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去作客。那天晚上,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什么重大事情。何氏九兄弟就躲在屏风后而偷听,才知道刘安要谋反。九兄弟认为这是叛逆行为,便苦苦劝告父亲千万不要和刘安合谋。可是父亲说啥也不肯听儿子们的劝告。这可把九兄弟气坏了。当天夜里敲响二更,他们撬开窗户,悄悄地从屋后逃了出去。第二天,等到何任侠知道的时候,九兄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何氏九兄弟历尽千难万险,翻过巍巍的武夷山,涉过滔滔的闽江水,经过了福州的鼓山,福清的石竹山等地,来到了仙游县海滨的一个地方。这时秋已深了,只见满山遍野的枫树,叶儿艳红欲滴,胜过二月的鲜花。老大心中无比喜悦,把见的到的情况告诉弟弟们。大家都感到欣喜,决定当晚在这里过夜。他们采来了枫叶,折来了枫枝,不一会儿就在山顶盖起了一座红艳艳的,别具一格的枫亭。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叫做“枫亭”。
第二天,天刚黎明,快乐的鸟儿在林间叽叽喳喳地叫着,何氏兄弟早已起来了。他们离开了枫亭,一直往北面的方面走去。经过一天的旅途跋涉,已是傍晚时分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如海龟的小山,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郁郁葱葱。山脚下,一条清清的小溪,欢快地向东流去。眼看山水如画的美景,老大高兴极了,连忙拉弟弟们的手,来到溪边。大家忘记一天的疲劳,捧起清凉的水,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只觉得一股清甜的味道沁人心脾。最小的弟弟喝完水,又伏在溪边洗脸。忽然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眼睛睁开了,这可把大家乐坏了,争先恐后捧起水往眼里洗。不一会儿大家的眼睛全睁开了,见到了光明。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仙水村。人们还在溪边建了一座洗睛亭。
何氏兄弟重见光明后,欣喜若狂,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当天晚上他们就爬上了九仙山,决定在那里筑舍安家。大家七手八脚忙了一夜。天将黎明时,房子快建好了。这时有几个樵夫正要上山砍柴,刚走到山脚下,只见山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他们以为山上失火,不由得大叫起来。何氏九兄弟听到山下的喊声,不知什么原因,赶忙收拾东西,往东面逃走。至今在九仙山和何岭的石头亡仍有巨大的脚印,传说这是当时他们逃走时留下的脚印。
何氏九兄弟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群山环抱,松柏垂荫。一个天然的石湖,宛如一面银白的镜子。湖的四周,怪石嶙峋,千岩竟秀,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游览胜地,何氏九兄弟被眼前的美妙景色陶醉了,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
当时仙游一带瘟疫盛行,灾害频繁,人民叫苦连天。可是当地官府根本不顾人们死活。何氏九兄弟知道这一情况后,深为关切。白天,他们上山采药,晚上他们在湖边炼丹。他把炼出的驱邪避瘟丹,送给有病的百姓,每人吃一粒,病立刻就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越传越远,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也都到这里来取。从此远近地区病瘟逐渐没有了,人民益寿延年,平安无恙,九兄弟心里高兴极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何氏九兄弟不知在山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来到了。这一夜皎洁的明月高悬空中,银光洒满大地,把群山的轮廓勾勒得分外清晰,把山巅的石湖照得闪闪发光。九兄弟临湖而坐,饮酒赏月。忽然,湖中金光万道,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刹那间,湖中跳出九条鲤鱼,身上长出了翅膀。原来,这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的丹,已经成精,要上天了。九兄弟心中大喜,每人各乘一条鲤鱼,飞上天成了神仙。听说何氏兄弟上天后,还经常显灵,保佑百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九位为人民做好事的仙人,就在湖边建了一座九仙祠,雕塑他们的神像。这湖就命名为九鲤湖,至今在湖的旁边还有他们炼丹留下的遗址,这里也成了闽南地区著名的风景区。
生死相依
宋国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叫何贞夫,她的丈夫韩凭在宋康王的手下做一个小官。宋国的君主是一个贪恋女色、花天酒地的昏君。有一天他知道韩凭的妻子何氏是个美女,便起了邪念。有个叫苏贺的奸臣看出康王的心思,拍起了马屁,说“大王看中了何氏,那是他们的福气,只要给韩凭那小子一点好处,他哪有不对大王您感恩戴德的?”康王嘿嘿一笑说:“那好,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不过要小心为好,不必过于张扬。”苏贺领了康王的旨意,一脸得意地退了下去。
苏贺回到家里,就把几个心腹仆役召到内屋里,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那几个家伙听了频频点头,然后就鬼鬼祟祟地出门去了。
过了半响,门外有人进来通报,说是韩凭到了。苏贺连声说“有请”,便把韩凭引进了内厅。见厅内摆了桌酒席,韩凭疑惑不解地问:“大人今天叫我前来,究竟有何吩咐?”
苏贺先让韩凭坐在桌前,又替他斟上一杯酒,然后自己也端起酒杯,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今天是特地为你摆酒贺酒的呀!”
韩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不知小人喜从何来?”
苏贺嘿嘿一笑说:“大王看中了你家夫人,要接她进宫去享福了。你嘛,也要发财啦!”
“什么?”韩凭好象当头挨了一捧,一阵头晕,“这怎么可能!”
苏贺忽地拉长了脸,恶狠狠地说:“这事还能开玩笑吗?你可要放明白,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真有此事?”韩凭猛地站起身来,冲出房门,拼命往家里跑去。
韩凭一口气跑回家,只见房门大开,里面空无一人,他大声呼喊妻子,可哪有何氏的影子啊!几个邻居闻声过来,告诉韩凭说:“刚才有一辆马车来把何氏接走了,说是你在路上摔坏了腿,要她前去照料。没想到你倒自己回来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韩凭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可他顾不上说话,一转身又发疯似地向王宫跑去。他拼命敲打着王宫的红漆大门,哭喊着妻子的名字。这时门里闪出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卫土,把他抓了进去。
第二天,韩凭因为大胆冒犯君主,被罚去城外做苦工了,一个文弱书生很快就被折磨得不像人样。韩凭有冤无处申,有苦无人诉,心里又惦念着妻子何氏的命运,真是痛苦万分。
再说那何氏被骗进王宫以后,死也不肯让宋康王欺侮玩弄。她整天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闹着撞墙自杀,弄得康王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关在一间小屋里,派几个宫女看守着。
一天,何氏偷偷地写了一封信,托一个好心的宫女悄悄地带出宫外,送到了丈夫的手里。韩凭读着妻子的来信,不禁失声痛哭。这事被卫士们发现了,抢过书信,把它送给了宋康王。康王一看,上面只有十二个字:“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看了半天,也没看懂什么意思,于是就把苏贺召来,让他解释。苏贺接过书信,眼珠骨碌碌地转了几圈,就对康王说:“这是何氏向韩凭表达思念之情的信。这‘其雨淫淫’是说她愁思像阴雨一般连绵不断;‘河大水深’是说他俩被大王相隔,不得往来;‘日出当心’意思是对天发誓,矢死不二。”宋康王听了,心中大为不快,“这女子居然还想着韩凭,怪不得整天哭哭啼啼的,不肯好好侍候本王。”苏贺在旁边奸笑一声说:“其实大王也不必过虑,那韩凭恐怕也熬不了几天。等他一死,那何氏断了想头,自然就顺从大王了。”康王“嗯”地一声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点了点头。
果然不出三天,便传来韩凭自杀的消息。宋康王十分高兴,连忙派宫女去告诉何氏。何氏听到丈夫的死讯,顿时昏倒在地,醒来后放声大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何氏似乎平静下来不再哭闹了。康王以为何氏已经回心转意,便派人把她带到楼上,陪自己饮酒作乐。一连几天康王得意洋洋,好不快活。只是何氏坚决不肯饮酒。康王每次劝酒,都被何氏洒在衣裙上。
这天,康王又在楼台上宴请群臣,几个奸臣和昏君喝得不亦乐乎。何氏乘他们不防备,突然站起来,纵身跳下楼去。两旁的人急忙伸手去拉,哪知道,何氏的衣裙早被酒浸酥了,一拉就破。楼上的人只抓到几片破布,何氏已撞死在楼台下的台阶上。这位刚烈的女子在腰带上写了一封遗书,请求康王把她和韩凭合葬在一处。康王恼羞成怒,哪里肯答应。他命人修了两座坟,中间故意将它们隔开好几丈远。他冷笑着说:“不是说我河大水深吗?我偏偏把你们隔开,看你们再传什么书信吧!”
奇怪事情发生了,一夜之间,两座坟头上各冒出一棵树,并且越长越高,长长的树枝就像人的手臂一般向对方伸出。十天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两棵大树的枝叶已经密密地交叉在一起,融为一体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杜鹃鸟,双双落在树上,发出凄婉的呜叫声。
人们为了纪念何氏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就将这两棵树叫相思树。相思树表达他们生死相依的炽热感情。
仙姑传奇
《福建通志》载:“姑世居武平南岩。”康熙《武平县志》记载:“何仙姑世居南安岩。”即武平县岩前镇的“狮岩”,又称“狮口”,素为武平八景之一的“南岩石洞”。何仙姑是何大郎公之女,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即公元九二七年)。据《何氏族谱》记载,仙姑生时情况异凡,幼性清净,不饮酒,不食荤,誓不嫁人。她甚得父母宠爱。又据县志载“吕纯阳(即八仙之吕洞宾)见其仙质,日过索饼啖,给与之。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避居南岩。长年隐居狮岩之中,修其真性。”传说何仙姑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善男信女不知其名,都称她为“仙姑”。仙姑天生善根,喜为人排难解困,消灾除病,颇识中草药。方圆数十里内,谁家大人小孩生病,凡有求于仙姑,她抓一把草药及供奉神灵的香灰,给来者回家治病,患者服之,往往药到病除。因此,何仙姑颇受远近百姓的敬仰。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有泉州府同安县,姓郑名自严(俗称定光古佛),抵岩前募捐化缘,说岩前狮口宜建禅堂。仙姑时年二十八,郑自严欲撵走仙姑。仙姑对自严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静修在这里,岂肯让岩而到其他地方去呢?”原来狮岩本属仙姑生父何大郎公所有。郑自严为使何大郎施舍狮岩为佛殿,并捐资献田建寺供僧,传说他作起佛法来。他跌坐岩中,大蛇猛兽皆驯然盎伏,倾刻间化为乌有。仙姑见状,当即告知其父大郎公。何大郎钦其神异。遂施岩为佛殿,捐地三十三亩八分为均庆寺建宅宇僧房,腴田四千七百八十坪,粮米正耗三十九石三半八合,塘田四十六亩,永充供养。
何仙姑卒于宋哲宗元献元年丙寅(公元一O八六年)何大郎公世孙六一郎家中。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共十四个皇帝,享年一百四十九岁,为武平县有史至今最长寿的人。据族谱记载:仙姑寿终时,听到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奇。乡人生加敬慕,塑造像于仙姑楼,僧人供奉,长年香火不绝。
庐江三高
何氏宗族府第通常写有“三高门第”的横批,三高是指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南北朝时期庐江人。老大何求字子有,号东山,老二何点字子皙,号大山,老三何胤字子季,号小山。三人的学问就像三座高山引人注目,他们虽然博学多才,最后皆谢绝仕宦,过着隐居生活,成为一代高士。
求、点两兄弟,不结婚不当官,当时称为通隐,在南北朝时期非常重视门阀观念的士大夫家族中是很难做到的。两人博览群书,才智过人,遨游人间,天下闻名,上层社会以与他们结交为荣,当朝皇帝曾多次甄拔聘任,均不愿接受,最后逃避于深山小阁,钻研学问,著书立说。
何求,作过宋太子洗马,丹阳县丞,一生清廉无私欲。妻亡之后,隐居波若寺,自此足不出户,消声匿迹,后又因父母亡故,先后隐居虎丘山、南涧寺,朝廷多次征召拜宫,力辞不就。
何点,年十一岁父母双亡,为父母守孝,几乎灭绝了个人的一切欲望。成年之后,感悟世态炎凉,哀其家庭之不幸,便打算终生不做官,不婚娶,杜绝私欲。在其祖父强迫下,娶了琅邪王氏为妻。礼毕,将人洞房,何点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誓不相从,结果是不欢而散。他虽出身世族大家,但从不以门户自矜,胸怀坦荡,好结交,喜谈论。常穿草鞋,乘柴车,随心所欲,世人称他为“孝隐士”。
胤公八岁时就失去父母,但勤学好问,拜沛国刘锹为师,学习《易经》及《礼记》、《毛诗》,又进人钟山定林寺学习内典,所学皆通。齐武帝时被任命为建安太守,施政时对民有恩惠、诚信,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不敢有所违抗,每到过年他就释放所有囚犯,让他们回家团圆,而囚犯皆依期而返。这在当时是破例首创之举,就是到了现代仍很难见到这种情况出现。后来胤公隐居会稽苦邪山云门寺。武帝即位时又要起用他为光禄大夫,始终坚辞不就,逃迁到秦望山,盖起学舍,招收学生,筑起小阁,生活在山中。有一次山洪并发,冲毁了所有的建筑物,唯独他所居的小室安然无恙,太守王元令人刻石称颂纪念。
胤公曾受命领导组织了二十人庞大的班子撰写《新礼》,位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位。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死后留给后代许多著作,如《百法论》、《十二门论》、《注周易》、《毛诗统集》、《毛诗隐义》、〈礼记隐义》、《礼答问》等。
东海三何
东海何氏是中古时期何氏最具影响的三大郡望之一,即庐江何氏、陈郡何氏以及东海何氏。而东海何氏这个家族是以文化上的卓越建树而出名,家族中多有文学奇才,成员多以文事出众,多年以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当时文化还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形成了家学的传统。下面介绍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俗称“东海三何”。
何逊,字仲言,南朝东海郯人,八岁就能作诗,不到二十岁就举为秀才,才思敏捷,诗作多有奇妙独特之处,深受当时文人们推崇。大文学家沈约对他的诗特别欣赏,说:“我每读他的诗,一天要重读三次,好像还觉得不够,还想再读,不愿意停止。”连梁元帝也称赞他的诗为“少而能者何逊。”他品行清洁,志趣高雅,对梅花有特别爱好,擅作咏梅诗。梁朝时任扬州法曹,家有梅花一株,含苞待放,清香袭人,何逊常吟咏其下,流连忘返。后奉调到洛阳做官,还时时怀念扬州的梅花,以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眷念之情不能自己,竟向皇帝上书,请调回扬州再任,回任时刚好梅花盛开,他欣喜异常,即邀请天下文士赏梅咏诗,并终日徘徊树下,吟诗作文,每日里只见眼中梅花,不知还有何逊其人。著作有《何水部集》。
何思澄,字元静,南朝东海郯人,少年勤学刻苦,擅作诗文,大文学家沈约在读到他的《游庐山诗》,大加称赏,自以为不如,并在别墅新建的阁斋中,命人题此诗于墙壁上,可见他的诗在当时的影响力,著有文集十五卷。开始被任命为南康王侍郎,升迁治书侍御史?最后任武陵王中录事参军。
何子郎,字世明,南朝东海郯人,早有才思,工清言,太子詹事周舍与他接谈,非常佩服他的议论精辟,当时人称为“人中爽何子朗”,历官员外散骑侍郎,出为固山令,卒时年二十四岁,与思澄、何逊俱擅文名,世人称为东海三何,子郎最多,他也有文集行于世。
四友人家
何氏的郡望堂号作为何姓氏族文化中特殊部分,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具有突出的姓族文化特色。它们当初原是表明地域关系,或作为家族的徽记,后来便演变成为姓族的专有符号。今天,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何姓郡望堂号,我们不难看出在其背后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内容。
何姓的“四友”堂号,也有称作“四杰之家”。其来源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南朝宋代的何长瑜,东海郡人,曾做过增城的县令,有很好的政绩,且性格豪迈,很会作诗词文章。当时与谢灵运、荀雍、羊浚以文章结为好友,并一起周游山泽,故后人称之为“四友”。
第二种说法是,何良俊,字元郎,明朝江苏华亭人,少年好学,以贡生人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与当时学界名流上海张之象、松江徐献忠、董宜阳等为友。后于仕途久不得志,乃弃官归隐,笃志向学,相传终日与书籍为伴,二十余年不下楼。有藏书四万余卷,名画百余幅,古帖数十种,都被他披阅一遍,因此史称博览群书,学问广博。同时他的处世态度又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李白三人为友,加上他自己合为四友,甚至把自己读书的地方称为“四友斋”,把所著书籍称为《四友斋丛说》。他的后人为了对他永久怀念,便把家族的堂号称为“四友堂”。
第三种说法,何景明,字仲默,明朝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和古文,十五岁就参加乡试,十九岁中了进士,授中书舍人,进升吏部员外郎,正德年间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崇尚节义,淡薄荣利,有国土之风。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与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为文坛“四杰”,著作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等。后代即自称为“四杰之家”。
第四种说法,何凌汉,字云门,清朝湖南道州人。嘉庆十年,廷试探花。道光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并且在吏部、工部也任职很久。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其间主持公议,熟思利弊,一无所苟。以文章道德,闻名于世数十年,尤其善书法,著作有《云腴山房集》。他生有四子绍基、绍业、绍祺、绍京,皆书有专攻,学有所成。
绍基,字子贞,道光进士,官职为编修,并主持福建乡试,博涉群书,特别对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是个著名的学者兼书法家。上溯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帖,皆心慕手追,卓然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有诗文集。
绍业,字子毅,精通绘画,刻意追求宋元画风,花鸟人物,清超绝俗,同时亦精算学。
绍祺,字子敬,道光举人,官至浙江道员,学问兼承家学,书法方面也有成就。
绍京,字子愚,道光举人,候选道员,书法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外。 
何氏四兄弟均以自己在文化上的贡献,赢得了时人赞誉,美称“何氏四杰”。他们的后代也自称“四杰人家”。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氏名人忠孝故事3
>>丹麦作家凯伦曾创作"走出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