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好人何氏】黔江区何开泽老师放弃高薪坚守村小30载
- 中华何氏网 2015年4月9日 中国文明网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黔江区何开泽老师放弃高薪坚守村小30载
一、人物简介
何开泽,男,今年50岁,村小教师,是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一组人。
二、事迹概述
三十年前他为了村里的孩子能就近读书,放弃了跟谁父亲创业致富的机会,选择在本村的村小做代课教师,在这高冷苦寒的堰塘村小学一教就是三十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调来的教师也因环境艰苦陆续的调走了,唯有他选择了坚守,继续坚守在只有他这一个老师和八个留守儿童的村小。
三、详细内容
一进入冬季,在海拔1000余米的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便是雾蒙蒙、冷飕飕的。位于该村一组的堰塘村小,一幢三层的教学楼中总会传来朗朗读书声。
1984年9月,原在堰塘村小任教的一名老师被调离,新调来的一名年轻教师,来学校上课不满一周,回去后再也没来了,当时学校的14名学生便停课在家,其中就有何开泽的弟弟和妹妹。
何开泽了解到情况后,为了能让这些学生继续在学校上课,他只好放弃收入不错的木工职业,毅然走上三尺讲台。
“当时我也舍不得放弃这木工职业,一个月啷个都有100多元的工钱,在这当时已算高薪,并且一日三餐有人供,还有酒有肉的。与代课教师一个月30元的工资相比,收入差距确实很大。”何开泽说,当时学校环境很差,教室是石木结构,并且电不通、公路不通,冬天吃水要到10多公里外取水,到集镇要走2个小时。
直到2007年,重庆市出台取消代课教师的政策,在代课教师岗位上奉献了23年的何开泽通过考试,顺利地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堰塘村属高山地区,饮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遇到冬天,村民要到水市乡的边界上取水。为了解决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何开泽也加入了到村民的“抢水”队伍中。
冬天缺水,堰塘村小的老师挑水“挑”哭了,这个辛酸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村民中流传。
那是1987年的冬天,何开泽与当时在这里执教的谭老师到大岩门去挑水,来回需要4个小时。谭老师挑水快到学校时,不慎水桶与路边的岩头相撞碰翻,水泼洒了一地。想到一路几小时的艰辛,谭老师捡回空桶,回校大哭了一场。
后来,何开泽主动把挑水的“重任”一人承担,并把谭老师接到自家屋里吃住直到调离。还有后来调到学校的老师,何开泽都很热心帮他们担水吃。
后来学校饮水条件有所改善,但2010年大旱,山上有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学校的水池露底了,眼看堰塘村小60名师生饮水告急。何开泽先把自家水池里蓄的水烧成开水,送到学校让师生饮用,后来,自家水池的水也枯竭了,何老师要来回走1小时挑水来给师生饮用。
教书育人30载,何开泽教出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学校调来的教师走了一拨又一拨,唯有他坚守在这所高山村小,默默地浇灌着仅有8个学生的校园。
“堰塘村小始建于1975年,当时名为“五七中学”,在1980年秋,正式改名为堰塘村小学。1988年,学校学生有200人,教师10余人。”何开泽说,村里很多家长在外打工,都把学生带出去上学。有条件好的,把孩子送到乡中心小学或城里的学校就读。现在学校就读的8名学生,都是家庭条件差的。其中有6名学生为建卡贫困户家庭,2名为留守儿童。
何开泽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对待每一位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因何开泽踏实敬业、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曾连续3年被评为濯水镇优秀教师。在他所教学生中,村里的郑明山、吴霞兵、罗海强等10余名学生先后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
何开泽老师像高山上的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所高山校园,把知识传给大山里的孩子。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用这句诗来形容在堰塘村小的何开泽老师,是再贴切不过了。30年前,他来到这里时,还是一名20岁的小伙子,如今,30年过去了,他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好人何氏】共产党员何吉祥甘作春蚕奉献山区教育40余载
>>【何氏网新闻】【好人何氏】六旬庄稼汉何治乐守护尿毒症妻子八年 惊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