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14年山乡录民歌 南充七旬老人何跃抢救民间“好声音”
- 中华何氏网 2015年4月14日 华西都市报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跃(左)向老船工采录“船工号子”。
开栏语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从我们哇哇坠地那一刻开始,所有人都在书写不可复制的故事,不可替代的印记。这些故事、印记或惊心、或感人、或阴晦,但它们却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个个结点,交织着我们的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们平凡的人,注定都有不平淡的人生。今天,我们开设“凡人”栏目,讲诉周围凡人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失落。在这些些许的片段里,零碎的细节中,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也有和他们相似的执着,相似的奋斗。
你,我,他……凡人的故事。
人物素描
何跃:年过七旬,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挖掘和保护,14年来走街串户抢救民歌民谣百余首,方言俚语100多段。
严苛现状:
现在农村社会发生很多变化,年轻人出去打工,民间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是当前需解决的问题。
严酷使命:
14年来十次深入到偏僻山乡,探访了 100多名民间歌手,整理、抢救出民歌 12 首,民谣100多首。
严峻形势:
“我在与时间赛跑,如再不采录,几年后‘民歌老人’可能就‘人去艺绝’了……所以我不能停歇!”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路上有朵花,千万莫盯她……”昨日,明媚春光泻在年已七旬的何跃老人脸上,他扯开喉咙吼出一段刚从民间收集的“滑竿号子”时,完全如痴如醉,仿佛十里春风不如他采录到的一首民歌。
何跃,一个年已七旬的民间艺术家,为了抢救性的收集、挖掘嘉陵江流域的民歌、民谣,仍然活跃在川北山乡。在最近 14 年中,何跃走访了 100 多名民间老歌手,整理抢救了民歌 12首,民谣 100 多首,方言俚语100多段,其中包括黄溪乡的“哭嫁歌”,走马乡的“石工号子”,龙门镇和青居镇的“船工号子”,东观镇的“滑竿号子”等。结缘民歌 生在嘉陵江边,听船工号子长大
何跃家住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嘉陵江边。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唱当地民歌。他经常去江边玩耍。当拉船的纤夫吟唱“船工号子”时,何跃一听就是一下午。民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上深深的烙印。
1958年,何跃从原南充地区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南充县川剧团工作。他演武小生,英俊潇洒,性格开朗,台上台下颇受欢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时农村文化演出活动很多,他到处演出。“今天去这个村,明天去那个村,有时甚至会到百十里地之外去演。”回忆起那段岁月,何跃豪情满怀。1992年,何跃担任高坪区文化馆副馆长,接触民歌的机会更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高速发展,何跃发现许多民歌正在消失。“1992年,高坪一代还能听到的民歌就只剩高坪胜观乡皇溪乡的‘哭嫁歌’和走马乡的‘石工号子’了。”更令何跃着急的还有:无数的民间老艺人正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抢救民歌 14年探访百名艺人,四处采民歌
“如果我们现在再不采录,会有更多的民歌民谣‘人去艺绝’。”为此,2000年,何跃发起了民歌民谣抢救计划,着手普查民歌民谣。
走访艺人 挖掘原始歌谣
何跃知道,要想收集到最原始的民歌民谣,就必须找到会唱民歌民谣的人,“这些民歌大多都是通过口传身授,世代相承,而关系到民歌存亡的,则是歌手的状况。”从2000年开始,55岁的何跃踏上漫漫寻访、整理民歌老歌手的征程。
尚存的民歌老歌手,很多在交通不便的偏僻旮旯,那里往往留存有最珍贵的“民歌余音”。赶公交车、坐摩托车,步行……嘉陵江两岸,每一个可能有民歌的地方,哪怕再远,他都愿留下他的脚印。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何跃和同伴到民歌艺人的家中,采用了面对面近距离的访录方式。
收获乐趣 辛苦得到回报
从2000年至2014年,何跃数十次深入到偏僻山乡,共探访了100多名民间歌手,当时他们绝大部分有八九十岁了,整理、抢救出民歌12首,民谣100多首,方言俚语100多段。其中包括黄溪乡的“哭嫁歌”,走马乡的“石工号子”,青居镇的“船工号子”,东观镇的“薅秧歌”、“滑竿号子”、“板车号子”、“打夯歌”。“一些只剩只言片语的民歌,被整理出来,辛苦点也是值得的。”何跃说。
何跃介绍,其中最有趣的是“滑竿号子”,由于滑竿是两人一前一后抬,后面的人基本看不见前面的事物,前面的人就会“报路”,一般一喊一答,“如‘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表示地面有水坑。‘天上乌鸦飞、地上黑一堆’,是说路上有牛粪。‘路上有朵花,千万莫盯她’,说的是路上有妹仔过路,诙谐的提醒后面的伙伴认真抬滑竿,不要摔倒了。所以滑竿号子又叫‘报路号子’。”
“‘石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其精彩之处是一个‘调情’,据说要‘唱得怪’,才‘做得快’。”何跃称,石工们常年面对石头,难免孤独枯燥。只要有女人过路,便唱来“调戏”,这就是所谓的“荤号子”,如“对门二嫂你莫笑,哥哥把脚崴到了;喊声二嫂请二嫂,帮我扯来帮我摇”。
对话何跃
“我与时间赛跑所以不能停歇”
何跃说,“一些传统民歌需要在一定的场合、活动中才能演唱。例如过去结婚是在家摆酒席,过门是坐轿子,所以有‘敬酒歌’、‘拦门歌’、‘拦路歌’、‘上轿歌’等,现在年轻人结婚则选择旅游结婚、或是到酒店请喝喜酒、过门则坐小轿车等,使得‘哭嫁歌’、‘拦路歌’等无处可唱。因此,一些民歌民谣也会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仪式的简化甚至消失而不复存在,歌谣也随之消失。”“对此,我得赶紧收集、采录、整理。”
在谈及民间文化艺人传承问题时,何跃也有感而发:“现在农村社会文化状态发生很多变化,年轻人出去打工,民间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是当前需解决的问题,而且这种传承要人文传承,本体是人,需要在生产生活中传承。”
何跃希望,他的抢救民歌工程能唤醒大众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要将传统文化丢弃,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在收集、整理民歌路上,何跃有时有些遗憾:有的民间歌手,在他探访后不久就离世了,“所以,我在与时间赛跑,慢了,会唱民歌的老人就可能‘走’了……所以我不能停歇!”
令何跃欣慰的是:在收集、整理民歌路上,他并不孤独,“当地政府已经在重视此事了,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们也在上山下乡,为民歌而‘歌’。”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任星旗(图片由何跃提供)
原标题:14年山乡录歌 七旬老人抢救民间“好声音”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记如皋市精神病防治医院精神科医师何华
>>【何氏网新闻】婺源恭友堂何氏外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