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闽书》作者何乔远墓志铭现世
- 中华何氏网 2015年4月27日 海峡都市报网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目前该墓志铭被闽台缘博物馆收藏,鉴定为原件
《闽书》作者何乔远墓志铭现世
墓志铭拓片
何乔远蜡像
何乔远(1558—1632),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明·晋江人,是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刊行于世。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海都记者 李熙慧 文/图
一块深灰色的残缺
墓志铭,夹杂在93件文物内,4月9日一同被征集到闽台缘博物馆内。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块墓志铭的正反面分别刻着不同人物的生平,出现了“何乔远”的字样。
昨日,记者从闽台缘博物馆了解到,研究人员确认,这块墓志铭系何乔远和妻子温氏共用的墓志铭,原件。
但是让专家称奇的是,温氏先于何乔远去世,墓志铭的内容显示是明代;而何乔远是在清康熙年间才下葬,距他去世时已间隔57年了。
晋江老先生古道上寻到墓志铭
何乔远一家是我国少见的方志家族。其父何炯就重视地方文献,是泉州著名学者、教育家,曾编纂《清源文献》。其兄何乔迁也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万历年间中解元,编纂《潭阳文献》。家族影响使他年轻时有机会接触与搜集福建的地方史。
他本人也是福建卓有成就的地方志研究者,经历了从明嘉靖到崇祯五朝,因正直敢言,得罪权贵,前后被迫乡居30多年。他一生编史、写文献有《泉州府志》、《安溪县志》、《东湖浚湖记》、《同安海丰棣记》、《项济桥记》等大量方志碑记及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最受历代史学家推崇的是《闽书》。
何乔远墓志铭被发现的这一消息在泉州文史界传开了,成为今年首个重磅文史实物资料。不少人都好奇这块墓志铭是如何被发现的。
在博物馆的允许下,记者辗转找到了墓志铭曾经的拥有者——晋江紫帽镇81岁的李老先生。
“这块墓志铭说来和我真有缘分,它是我在紫帽山附近的一条古道上看到的。”李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原来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石头,铺在紫帽山的古道上,深灰色的石头和边上的白石块很不一样,上面还有字,能看到“明”的字样。去年年初附近的村庄进行搬迁,自己也要离开这里了,随后上山将这块石头挖出来带回家。
李老先生说,挖出来才发现,石头埋在土里的那部分上面也有字。今年3月份,一位研究文史的朋友来家里,看到了这块墓志铭,辨认出其可能与何乔远有关。随后被博物馆征集、收藏。
民国初年匪患多 古墓可能当时已毁
古道上缘何有墓志铭铺路,这块墓志铭又铺了多久?
记者带着疑问请教了泉州市文保中心吴艺娟副主任,她告诉记者,晋江紫帽山和泉州清源山是历代名人青睐的安葬之处,尤其是紫帽山上,埋葬了很多名人。《晋江县志》上记载何乔远和其父何炯的墓都安葬在此山,但是具体位置没有标注。
“地方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1920年前后,紫帽山上匪患猖獗,山上的大部分古墓都被盗掘一空。”吴主任说,泉州市博物馆馆藏一方何炯墓志铭,也是在附近的古道上发现的。
她说,泉州乡村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使用墓碑、墓砖修路、砌墙的现象,何乔远等墓志铭很可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农业生产中,被挪作修补古道使用。15年前,晋江博物馆曾前往紫帽山进行名人墓葬的踏勘,可能还有所记录。
记者多方打听到,现任泉州府文庙管委会何振良主任,是当时晋江博物馆馆长。问及当年调查的事情,何主任说,2000年左右,他带着泉州九三学社的多位文史专家前往紫帽山。
“山上的草木繁茂,根本找不到上山的路,请了当地一名工人用镰刀砍出一条通道。”何振良主任说,专家们是根据《晋江县志》上的记载在山上寻访,山上的古墓大都被破坏殆尽,甚至连墓碑都丢失,只剩下空空的墓室。
他说,何乔远的墓没有找到,对照方位描述,找到了其父亲何炯的墓。但因没有找到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墓碑等文字内容,也不能下最后结论。在山脚的泥田中找到石羊、石马各一只,也不知是哪一座墓葬,现仍存放在晋江博物馆内。
明朝去世清朝才下葬间隔57年
今年泉州文库正在进行古籍点校工作,其中包括何乔远的《名山藏》一百卷、《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明文徽》七十二卷等。
负责本次古籍点校工作的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告诉记者,见到这份墓志铭的拓片,很是感慨。何公生前地位极高,身后却落得连块自己的墓志铭都没有,还是与早已过世的妻子共用。
查询史料得知,何公妻子温氏,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病亡,他随后隐居清源山上的镜山附近内,并建有镜山书院。而何公于崇祯四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1632年初)去世,中间相隔35年。
“很多文史专家都没有想到的。”杨清江说,他在不少志书上都看到清·乾隆《泉州府志·何乔远》提到他身后事是“赠工部尚书,予祭葬”,后人看到都认为他是正常下葬,谁知对照墓志铭的内容后,才知从他去世到下葬中间竟然间隔了57年的历史。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儿子在京曾被李自成俘虏
“何公夫人的那一面几乎被踩得磨平了,字数不多。何公墓志铭开头是用‘前赐进士出身’来讲,写的时候已经改朝换代到清朝了。”杨清江一边看墓志铭拓片一边说,这段文字是何乔远的儿子何九云在康熙己巳1689年所写。
他说,墓志铭当中的文字大都是介绍何公生平,因墓志铭有残损,字又极小,辨认起来难度很大。看过去,大致是描写他几十年来将全部投入到编撰志书当中,语言文字大都是称颂赞扬,最后与妻子合葬在一起,并没有解释下葬寒酸、停棺几十年的内容。
“清代时,泉州寻访风水宝地才安葬的习俗,停棺时间有些在几十年甚至百余年。”杨清江说,从墓志铭内容来看是与妻子合葬,而妻子提前下葬,但何乔远的棺木在家停放多年,可能不光与习俗有关,还很可能与当时改朝换代有关。
而在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晋江县志》中,找到一些端倪。何乔远的儿子何九云此前在京做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京后,何九云因父亲死而未葬,忍辱投降李自成。清初,何九云勉强南归,安葬父亲之后,闭门不出,没多久就去世了。
“停棺时间长还可能与清初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他说,何乔远的《名山藏》中,里面提到不少理解农民起义的观点,清乾隆年间将这套书列为禁书进行销毁。
闽台缘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何乔远墓志铭是珍贵的明代研究史料,馆内将对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辨认、记录并进行详细的研究。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何鲁丽为最佳邮票奖获得者颁奖
>>【何氏网新闻】湖北随州医生何先勤夫妇圆了“援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