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东阳何氏与“东阳本兰亭刻石”的渊源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月24日 金华新闻网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东阳何氏与“东阳本兰亭刻石”的渊源

金华新闻网 2016年1月23日21:19

(一)

据说这是明代中晚期万历年间的事。

东阳县令黄文炳的轿子刚刚抬出属下的南上湖村村口时,就被愤怒的村民拦下了!

堂堂的知县大人,居然把村里何家祖传的“兰亭刻石”给拿走了,为避人耳目,还偷偷地藏在自己的脚下。这真让人感到好笑又好气。

不过,这何家也不是普通的人家,100多年前宣德皇帝当政的时候,他们的祖上,有个叫何士英的曾经官拜两淮盐运使,驻节扬州。盐是古代最重要的官营物资,是老百姓的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两淮盐运使专门负责盐的生产和买卖,在明清两代是多少官员梦寐以求的肥缺啊?所以,他们当然也是有家底和有势力的人家了。怎么会惧怕你一个小小的县令?

何士英何大人当初在扬州时,当地有一座石塔寺,有一天,石塔寺的僧人在疏浚寺内的一口古井时,挖到了一块小石碑,小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一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墨迹,后来为他所得,传给子孙。就是眼下黄文炳的轿中之物!

(二)

那么,这种所谓的“兰亭刻石”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的呢?

古代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印刷技术,书法作品想传播得广泛一点,无非有这样几种办法,一是直接面对原作临写,被称为“临本”,好处是简便易行,但缺点是相貌神情容易走样,不易相像。二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影印描摹下来,这个可以很像,不过于气息上则未免有些呆板,且复制的次数多了后,肯定会对母本有损坏,如墨色的不小心渗透等。这前二者有时也统称为“摹本”。三是翻刻到石头上,此法最好,由于石性坚硬,不易损坏,可以反复不断地拓印,流传最广。这就是所谓的“刻石”,它拓印出来的纸本被称为“刻本”,是前人学习书法的主要参考物。

像《兰亭序》这样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怎可没有它的摹本与刻本?对于它的大规模复制至迟在唐代就开始了。据说,当年唐太宗得到它后,马上就命令身边的大臣制作了许多复制品。它的摹本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有所谓冯承素、欧阳询与褚遂良等人的作品。尽管有临有摹,但还是非王公不易得。刻石中最著名的是“定武兰亭”。“定武兰亭”的确切由来已不可知,很多人认为,它是当初直接从欧阳询的墨迹上翻刻下来的一个本子,由于摹刻精良,一直深藏于唐代的皇宫。

“定武兰亭”的得名则是因为原石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辗转遗失,直到北宋初年才在河北的“定武军”属地重新发现。它历来为人视若拱璧,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接触得到的。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也就是根据这些复制品再复制出来的作品。尤其是“定武兰亭”,后来根据它翻刻和再翻刻的本子不知凡几。早在南宋时,有人就曾经搜罗到了上百种之多,成了《兰亭序》在古代民间传播的主要母本。由此,也产生了一个复杂的谱系问题,聚讼纷纭。跟人一样,子孙间隔久远以后,定然离先祖越去越远。因此,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兰亭刻本之中,当然是越靠近“定武兰亭”的越尊贵。

东阳南上湖村何家的这块兰亭刻石,珍贵就珍贵在据说它是非常接近于“定武兰亭”的一个版本,属“定武嫡裔”,而且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翻刻自“定武兰亭”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甚至从后来的一些题记看,有些前人似乎不无把它看作“定武兰亭”的原石之嫌。

(三)

那么,这块刻石又为什么会在扬州石塔寺的古井里出现呢,它的由来究竟如何呢?

这里又有个故事,根据后来明代隆庆年间的状元张元忭记载,这块刻石原来应该是北宋的内府之物,但很难断定始刻于唐还是宋。北宋末年的靖康年间,金兵的铁骑攻陷了开封,野蛮的游牧民族大肆烧杀抢掠,抢走了很多财物,不过他们却没有眼光,不知道这块石头的重要性。后来,著名的抗金将领宗泽担任东京留守时,发现了它。

宗泽知道它的重要性,连忙用锦盒盛装之后,派人送给了当时在扬州的康王赵构。宋高宗赵构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在书法上很有成就,非常喜爱。不过,后来金兵又再次大举南犯,他仓皇逃难,没法携带这么笨重的东西,就只好先把它投入石塔寺的井中保存。过后再未取出,从此长眠于井底好几百年。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大大增添了这件作品的光辉。

两淮盐运使虽然不是扬州的地方官,却是当时驻扎在扬州的最高官员,石塔寺的僧人层层上报,最后自然就到了何士英这儿。

何大人读书人出身,他认定这是一件稀世之珍。当世的宣德皇帝据说很喜爱书画艺术,为表忠心,何士英派人到京城进贡给他。这宣德却是明代少有的明君,并不贪臣下之物,而且还因为据说何士英是个难得的清官,就顺势把这块石刻赐给了他。这样才成了他们家的珍藏。何士英在告老还乡之后,把它带回了东阳,还因此得了一个“东阳本兰亭”的美名,赢得了许多名流的褒赞。

(四)

对于这样的一件优秀作品,作为读书人出身的黄文炳没有理由不喜欢啊,他也许见也未曾见过啊!我们仿佛可以想见他在何家面对宝物时那种难舍难离的神情,趁何家人不注意把它塞到轿子中就想拿走。

坦率说,我对黄文炳直接窃取兰亭刻石的说法有所怀疑,一个古代饱读诗书的官员,不至于有如此直接的下作行为吧?

更多的可能是,黄文炳确实被这件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能占为己有当然最好,要不然借看一段时间也可以,再不然就翻刻一块。也许,有几位何家人碍于情面已经同意了他,可是他无法取得整个何氏家族对此的一致共识,于是情急之中做出了前面那幕贻笑大方之举。

外面的村民越聚越多,黄文炳恼羞成怒,他用脚用力一推,只听扑通一声,这块石头滑落在外,一下子在地上碎成了三块。于是,一件书法艺术的奇珍,就这样被破坏掉了。

不过,从遗留至今的拓片上看,石刻不止碎成了三块,而是五块,所以又得了“梅花兰亭”的别名。到底是什么原因,却是无法猜想得出了。据说,后来这块石头一直由何氏的几房子孙分开收藏,有人要拓印的时候除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需要取得几房后代的一致同意。也许,它原先的断裂与后来的进一步断裂和这种摹拓无度有关。

解放后,何氏子孙又把它捐献给了浙江博物馆,从此不用再担心它的安危了。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海南琼海何氏宗亲会暨庐江堂文化研究会成立庆典大会召开
>>【何氏网新闻】德庆何氏宗亲会1月24日“冬日送暖”探访慰问活动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