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四川广元旺苍木门地区八甲何氏起源篇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月28日 何奎儒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四川广元旺苍木门地区八甲何氏起源篇


何氏起源说

何氏起源,近年来专家学者及何氏族人对此的研究探讨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这本是不容更改的客观严肃的问题,只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导致谱之失传而众说纷纭。

一、册之渊源

“何”在百家姓中处第21位。“何”,在《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而在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也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也没有作姓氏的意项。

何姓到秦时才有记载,说是源出于音讹,据传秦朝统一,韩国灭亡后,韩国后裔韩瑊偕妻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探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秦探登舟问姓,韩瑊不知为探,适天寒地冻,固戏指水以应:“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探不能悟,复问曰:“若是怎为‘河’姓耶?”复曰:“姓氏必人,岂从水耶?”探乃弃何而去。韩瑊后闻为秦探,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免刀锯者,‘何’字也,岂非天启后耶?”遂以何为姓,此为何氏源之于音讹也。到了唐代即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才有对何、韩是同姓及有关对何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即有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不少宗谱把韩瑊(厥、允)说成是何姓始祖,是天下何氏第一人。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二、起源之争

百姓历来有“天下何姓归庐江”、“自古韩何一家亲”的说法,就参阅的已成书何氏族谱及所查阅的碑文来看,莫衷一是。

单从这“归”字来探究,“歸”说文解字中意思是:女嫁也。从止,从婦省,guī聲。这里取其意:一是趋向,去往;二是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就中国整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朝都是世袭的家天下,一人得志,鸡犬升天,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一直以来百姓只有靠强大的家族才能有好的生存。特别是在每个改朝换代时节,不少百姓会隐姓埋名,往往会有投奔势力强大的家族事件发生。这个“归”字就把当年的何姓人全部集于庐江,形成了强大的庐江何氏家族,所以就有了“天下何姓归庐江”的史事发生。“自古韩何一家亲”,“唯有何姓起源以讹传讹”的说法,这让占全国总人口约百分之一的何姓人十分难堪(据公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个大姓中排17位,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我认为就历史事实分析存有疑点:一是在韩姓改何以前有没有何姓?韩瑊(也有记载为“厥”、“ 允”,包括其他韩氏改姓者)改姓是为了避难求存,所改之姓,必须是使人相信,怎么使人相信?改为一个世间没有的姓,他人会信吗?只有改为一个世间已有的姓,他人才能相信。所以,韩氏改姓之前应有“何”姓存在。既然秦以前没有何氏之姓,如此避难事实又怎能使人信服?再者据史书记载在有部分何氏宗谱中出现了韩改何之前何氏名人的有关内容,时间都在西周以前。有如下史事:

1、在公元前2717年至2599年的黄帝时代,轩辕氏之后有田文高者,为田正官,以功封于庐江,赐姓何。

2、 在公元前2377年,帝堯时有何侯者,慕长生之术,隐于苍梧,舜南巡狩,止其家,遂称何氏。

3、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何尊,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何尊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以上内容在(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30959)也有记载,其中不少文字说明了从五帝时期到夏商周三代的公元前两三千年的时间里,何姓宗族的发展轨迹,都有迹可循,何姓是太古姓氏,果不虚言也。

再从何姓有图腾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何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这也说明何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而在秦灭六国后才有韩姓(或姒姓)的一支改为何姓,这已是在公元前220年至207年以后的历史,这个时期距轩辕氏及何侯时期已有2000多年,距何尊时期至少也有500多年,距中国姓氏发展历史也有几千年了,难道几千年后何姓才姗姗来迟?虽说唐宋以来有人承认黄帝时期、西周时期存在何姓,如“何侯”和制造“何尊”何姓贵族等,只是他们的世系难考,所以,要确定谁是中华何姓第一始祖并非易事。把何侯或造尊的何姓贵族定为中华何姓第一始祖,显然还需要更多史料佐证,要等待相关史学者的研究努力,但把秦灭韩后出现的一支何姓的始祖当成中华何姓第一始祖当然更不适合,因他不是我何氏最早的根,更算不上何氏的起源。

这充分说明了何氏起源并非只是由韩改姓而起源的。

我认为“韩”改“何”只是将何氏宗族的人员增多了,让何氏变得更强大了,他只能是何氏的一个分支罢了,他不能替代其何氏的起源,也绝不能改变真正的何氏起源与传承。我赞同当年韩氏在临危保命之际的随机应变 ,但就因此背离自己祖先摇身一变成了何氏起祖的做法我是极不恭维的(这个结果当然也是我们后人的恭奉造成的)。那么这些何姓又是如何传承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到如今又有多少何氏人是韩改何氏的后裔?当然历史已将大家“归”在了一起又何必再去分开呢?不过做为何氏后代切忌不能再以偏概全,再以讹传讹,绝不能将何氏起源说成是背离自己祖宗的韩氏改何氏而起源的瞎话,况且还说是音讹而来,真的是荒唐之极,做为何氏之后是绝不能认可的。

三、何氏的多元化

(一)西周乃至远古何姓

1、帝尧时代的何候 例证: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出自宋代姓氏书;

2、何尊 例证: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3、周武王之子韩候 例证:《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

(二)韩改何

1、何瑊谱(公元前218年)例证:《浈阳水木记》、广西岑溪市《何氏族谱》、何氏太始祖陵园等;

2、何庶谱(公元前203年) 例证:苍南《何氏宗谱》、兴(宁)梅(州)客家谱、《晋陵何氏家乘》、《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贵州遵义谱》《泰兴何氏家乘》等;

3、何允谱(公元前230年) 例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崇义何氏九合谱》、《九井堂何氏瑞昌谱》、《何氏仲理公支下宗谱》、《蕲阳何氏族谱》等;

(三)姒改何(公元前221年) 例证:《何氏历代世谱》、《史记·卷二》、《辞海(1417页)》、《纲鑑·卷一》、湖南临相市板桥《何氏族谱》等。

(四)冒姓、赐姓、他姓改何 例证:秦统一中国,六国贵族鸟兽散,更有六国遗族伺机颠覆秦改权报仇者。如韩国遗民张良刺杀秦始皇帝失败,致始皇帝大索天下十日,以求刺客。而韩姓散居江淮间(东海郡地区)的人,为避祸寻庇护,一些人放弃韩姓,冒姓何。而其中的不良分子或因不甘冒姓何,故意造流言,说何姓本由韩姓改来,颠客为主以讹传讹,实属可恶。这开了冒姓何之始。后继者有汉时姓朱的冒姓何,叫何苗的,方孝孺改何、鲜卑复姓贺拔氏改何、《五代史》 “吐谷浑有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赐姓何、徐宗富改何、何世璂本姓陈随舅氏姓何、《姓谱》复姓何、何尊为姬姓何氏、商的子姓分支何、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等。

(五)少数民族改姓

1、“昭武九姓”的何 例证: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2、蒙古族汉化改姓 例证: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

3、回族汉化改姓 例证: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

4、锡伯族汉化改姓 例证: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5、达斡尔族汉化改姓 例证: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6、鄂温克族汉化改姓 例证: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

7、鄂伦春族汉化改姓 例证:史籍《布特哈志略》;

8、僰人后裔改姓 例证:民间传说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

总之:韩何姒何冒何赐何,但一个“何”字天下相通,团结和谐存异求同。但何氏的起源应是太古的何氏,各元的何氏形成都应是有了太古的何氏而生的。

当然做为何氏后代的今人,对待起源分歧的观点要敢于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正本清源的态度,要本着不排斥各家观点,但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要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论证严密”,“不要把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当成历史”,“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把局部当成全局”,更不能“宁信谱、不信史”!我相信总有一天对何氏起源问题会认识一致,观点统一。

再观太古何姓族群在三个地方最为繁盛,一曰庐江,今庐江合肥地区;二曰陈州,今河南周口地区。三曰东海郡,今苏鲁邳州郯城地区。这三个地区联成一个三角地带,处中华大地的腹地。这一三角地区才真正是何氏宗族的发源地,所以何姓的郡望是庐州、陈州、东海郡。

注:这也是在2014年第四届(太原)中华何氏源流文化研讨会已达成共识——【大同总谱】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太原共识"

1,中华何氏是多元性的,并非只有一个始祖;

2,庐江郡何氏发源地在今天的潜山县,而非现在的庐江县;

3,何瑊是一部分何氏的先祖,不是所有何氏人的先祖。

鉴于这些共识,2014年11月,庐江县何瑊陵园墓碑上增添了一行小字。

2015年第五届(镇江)中华何氏源流文化研讨会,没有对所谓的何氏太祖有争议与讨论,与会者都认可2014年的太原共识。

四、再说庐江

“天下何姓归庐江”,现在有些人只认始祖在庐江县(更有人还写成了“泸江”),是因为庐江郡名字的认同感在起作用,混淆了庐江郡与庐江县的概念,还有是因庐江县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庐江何氏始祖推演到了此地。实际是庐江郡何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至少有2089支次外迁。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四大郡望及许多小郡望,小郡望多是庐江后裔外迁形成。

庐江郡:西汉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变迁不断:两汉在舒(今庐江县),汉末迁皖(今潜山县),魏迁阳泉(今霍邱县、六安县),晋在诶县(霍山县,也称潜县),南齐、北齐在舒(庐江县,称潜县);南梁、隋朝在合州(合肥)。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富裕。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庐江何氏的始祖。何桢至南朝宋齐梁陈的300余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10代48人。因此,庐江郡为何氏第一郡望。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今天的庐江县与历史上的庐江的区别。经考证庐江郡何氏发源地在今天的潜山县。

五、“湖广填川”说

不少老者说我八甲何氏是庐江何氏,是湖广填川来的,那么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是怎么一回事,我何氏又是什么时候来川的?

这里先要明确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而我八甲何氏据碑记考证记载最早的是楼房岭退堂湾碑记中可追溯到元代,(在正直八甲何氏宗祠碑记中也有“惟溯祖籍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其故祠也”,“何氏祖籍自选扬祖由湖入川,插站南江何殿山并巴广一带,卒广元独柏树”这个记载乍看起来意思成了是我八甲何氏是南江何殿山起祖了,据手中现有资料推知我八甲何氏还是蒙溪河起祖的)进而推知我何氏最早是历史上的第四次移居来的。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元末时期四川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战乱,蒙古人灭宋的激战主要发生在四川及相邻的陕西、鄂西一带,四川人大部分死于战争。二是连续多年天旱,造成颗粒无收,不少人被饿死。三是四川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奇特的地方疾病“大头病”,得了这种病,全家人患病,而无药可治,造成一家一家的人死绝。四是猛兽频繁袭击人类,在许多史志中描述“田土荒芜,虎患酷烈”,不少人被野兽致死。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

又有说是从“麻城县孝感乡”来的,要明白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麻城孝感乡都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来,麻城移民后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而今每年前往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人士络绎不绝。作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的聚散地和中转站,“孝感乡”一直被掩藏在历史迷雾的深处,其真实情况不被社会和学界所知,淹没在历史中达500多年。不过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在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也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使得许多寻根者断然否定曾经有过孝感乡的历史存在。但麻城县曾有过孝感乡,其地名并非虚构。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里”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境与河南省接壤。孝感乡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大部分在麻城市境内。这说明麻城孝感实有其地,但并非来川的就是麻城孝感本地人,它在“湖广填川”中只是个转运站而已。其具体入川途经路线,怎样入川已无据可考。

六、说蒙溪河起祖,独柏树分支

追访本族黄发皓白一直说我八甲何氏是蒙溪河起祖,独柏树分支。吾辈为寻此踪,反复寻查宗祠旧址,搜录参阅遗谱,多次考证先祖碑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再下巴中正直,考究本族发祥分支脉络,可谓历千辛万难,力求理清氏源,然年代久远,史迹破碎散失,实据难觅。在双桂八甲何氏族谱中记述说:我何氏“选扬公于元朝时代迁居旺苍县,后坝、三江坝、花园、独柏树居住”。“闻祖迁蜀后,谱系冠隳,自选扬公前不可考,公,八男,”“起祖何选扬,八男二女,一代祖启泽、启折、二代祖于唐、于海,”(摘选自《双桂山何氏族谱》),其子分为八房,分别到各地插点起祖发展。

在正直宗祠碑记中有如下记载:“实思本之深者未必茂,源之远者流自长。如我庐江自叔虞递衍,而后年湮世远,本源难稽,惟溯祖籍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其故墟也,大明定鼎(公元1368年)移籍西蜀,世历八朝,越弘治庚申(即弘治13年公元1500年),乡进士出身原任湖广武昌府江夏知县,远祖讳温公解组归,卒葬广元高城堡。”(今旺苍蒙溪河)。

关于我族分支情况在何选扬墓耳碑(主碑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平坟建炉毁坏)的记载中有如下文字:“蒙溪河起祖,独柏树分支。”我族各分支于旺苍三江后坝独柏树小溪沟、五郎庙、爬高溪河、大南会、楼房岭、柿树坪、双桂山、豹子岩、镇子坝、巴中茶坝等地。分房建祠,议派品辈通叫不通婚。(摘自正直坝八甲何氏宗谱)

独柏树瓦子坟忠兴族碑记:“闻祖迁蜀后,谱系冠隳,自选扬公前不可考,公八男,次哲公子唐公,子兴与赵合墓,有明徽焉。公三子,长公康熙扎站南邑李洪营创业也……”

独柏树八甲何支房坟罩子坟何国玺碑记:“闻之考也,系之终始,要知终始,必有谱所考而后知也。不然何由而自知乎?即如我族郡系庐江,分为八甲,虽闻发源于蒙溪河,继迁于茶溪沟,木门堡、镇子坝、豹子岩,本系同族而采远访迩,碑碣俱残,考核无,自父老传之诚未迄,止有茶溪沟之后茔,柏树坝小房茔古碑三座,成化万历(明成化即公元1465年-1487年,明万历即公元1572年-1620年),国号庐江郡,及阅姓字,毁坏不真,何敢谬叙,以率世系乎,余无所考,仅将所知者,历叙重铭,以启谱叙。”

以上内容可知木门堡——楼房岭(过水坝包括于楼房岭)何氏是八甲何氏,其远祖是温公,起祖是何选扬。

其中木门嶺上何氏起祖何相为八男之一(据记载只有何选扬之子有分支之说),这里有以下几方面依据:

一、“选扬公于元朝时代迁居旺苍县、后坝、三江坝、花园、独柏树居住,八位兄弟之坟有部分在居住地。”八个儿子中只有两个儿子有信息,“长子何启泽,次子何启折,其它儿子姓名不知”。(摘自《庐江氏双桂山何氏族谱》,我这里理解应是在元代入川的是选扬公的先辈叔虞,而不是选扬公本人)

二、从木门孙氏族谱记载有三江黑炉溪何氏女出嫁后赔嫁土地事实逆推,(从何相碑记中土地座落、从现孙氏坟茔中只有何相之孙媳独坟的事实分析,土地是何相的已无可争议,)为什么用何相的土地来作赔?只能是何相与三江何氏女间是亲姊妹才能有如此事实,这里就证明了何相也就是从三江独柏树及蒙溪河来的,那只有是何选扬的八男之一;

三、从何相的孙媳碑记中记载的何相、何国明生卒于明代的记述、从何氏女嫁给的孙氏男生活的时代(孙氏男为1627年明丁卯举人)同是明末年代,为此也说明何相是何选扬八男之一,嫁给孙氏男的何氏女(何大脚)是何选扬二女之一。

再分析楼房岭、过水坝何氏同样是何选扬八男之后裔。这里理由之一,过水坝与蒙溪河何氏之间关系,在过水坝祠堂碑记及蒙溪河九栋碑记中已有记载(在九栋碑记中记载有过水坝,而在过水坝祠堂碑记落款有九栋碑墓主署名为:族孙何先泰);理由之二是楼房岭与嶺上何氏多年关系分析:一是辈份彼此明确;二是从未通婚;三是从明清时代至解放前夕彼此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大族解决,由大族族长说了算,是明显的一家人。

至于蒙溪河起祖的具体时间,独柏树分支的详细情况无据可考。

七、另有凝点

之一:据木门李氏宗祠碑记有如下说法:我李氏自唐由陇西入川,与当地巨族何氏联姻。可知木门何氏自唐代就为当地望族。当年的何氏与当今的何氏有何联系已无据可考。

之二:据楼房岭退堂湾的明代古墓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庚子二月朔日,巴庠增孙何登迁书写的碑文中,追溯了15代人,按此推,这里何氏至少也是1300年前就生活在这里,即至少也是在元末明初时代,现此处碑记已被毁,但在楼房岭何之碧的碑记上又将此碑文基本是原文照抄,但又未说明他们间的联系,令人费解,但就时代上看,仍与李氏宗祠碑记还相差太远,就目前所发现的史料来看,无法与我八甲何氏联系起来,实属难考。

之三:嶺上与楼房岭、过水坝这三处八甲何氏历来联系紧密,但各自是从何时起祖的,其具体关系又是如何的已无据证实。

                           

—— 编者八甲何嶺上分支第十三世孙何奎儒

注:世界何氏总会长何道深指出——对何氏历史源流问题的研讨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希望各地何氏宗长宗亲们积极参与。但是,研讨中要十分注意把握一个重要原则,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氏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何氏多源且问题比较复杂,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又因年代久远、史料残缺,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搞清楚,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不要随便给别人“扣帽子、打棍子”,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但不能骂人。个人观点充其量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何氏历史源流问题比较复杂,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让时间和史料来证明,要通过不断研讨逐步达成共识,未达成共识的观点,不要轻易地拿到“恳亲大会”上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四川广元旺苍木门地区八甲何氏各地谱摘年代推算
>>【何氏网新闻】四川广元旺苍木门地区八甲何氏后裔关于族谱编撰进展情况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