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何园保存着安徽望江吉水镇何氏后人赠送的扬州仅存的完整织布机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月29日 扬州晚报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园保存着安徽望江吉水镇何氏后人赠送的扬州仅存的完整织布机
春节将至,很多家庭开始置办年货购买衣物。现如今,无论是网购还是去商店购买,都十分便捷。你知道吗?在以前,自己织布做衣服的话,至少需要准备一个月时间,才能有新衣服穿。何园内就保存着一套老式纺织工具,其中还有扬州仅存的完整的织布机。
弓、纺花车和织布机
何园现存一套纺织工具
昨天,记者在何园内看到了一套完整的弹棉花的弓、纺花车以及织布机。“这个是弹棉花的弓,弹棉花是祖传工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扬州还能见到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工匠。”何园工作人员张玉顺肩扛着一根近两米长的大家伙向记者介绍。“以前都是纯手工弹棉花,工匠用的都是木弓、木槌等工具,要经过打散、铺匀、磨盘、上纱网等数道工序。”
“对,弹棉花就是这个样子。”正在何园游玩的市民徐先生看见张玉顺的造型后,勾起了年幼时的回忆。“我以前住在老城区,时常会有弹棉花的工匠在巷子里吆喝‘弹棉花,弹棉花喽……’这个声音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年纪不大,经常会和邻居家的几个男孩子一同跑去看工匠弹棉花,我记得当时工匠就是用手中的木槌有节奏地打击弓弦,使得弓弦均匀地震动,从而让棉絮重新组合。飞舞的棉絮伴随着弓弦震动发出的‘嘣嘣嘣’的响声,还是很好看的。”
扬州仅存的完整织布机
构造复杂,有十多个挂钩
“要做衣服,弹棉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好多工序。”张玉顺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像风车一样的设备就是纺花车,人坐在边上摇动纺车机把柄,纺花车也随之转动,绕在纺花车上的线绳子也随之转动,不停地正反转动纺花车纺花,抽线,回摇上线,等纺线积攒到如鸡蛋粗,成为两头细的枣核形线穗子,就纺出来。”
张玉顺说,从线到布就需要用到织布机了。这张织布机可以说是扬州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织布机,虽然看上去不大,但是构造非常复杂,而且操作也不是一般人就可以的。整个机器上挂有十多个挂钩,这是在织布的时候挂不同颜色线梭子用的,“可以说,那时候要纺织出一块色彩斑斓的布,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玉顺告诉记者,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经线、刷线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全部采用纯手工,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之后线挂到织布机上,织起来更是经纬交错。“布匹纺织出来之后经过剪裁和缝制,这样一件成型的衣服才能制作完成,所以说,以前想要做一件新衣服,从棉花到衣服成型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何园并未使用过
是安徽何氏后人赠送的
张玉顺告诉记者,虽然弹棉花的弓、纺花车和织布机如今都在何园内展出,实际上,何园自从建成之后,何家的人并未在何园内进行过纺织。“这些设备的确是何家曾经用过的,但都是何家老家——安徽望江吉水镇的何氏后人赠送给何园的。”
“前几年,80多岁的何氏后人黄大用(原名何祚榕)来到何园参加活动时,见到这些纺织设备热泪盈眶,老人说他自幼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如今在何园看到这些东西十分激动,用老人当时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家乡的东西,儿时经常见到的物件’。”
张玉顺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扬州依然有家庭使用这种纺织机。“上世纪80年代末,在扬州的甘泉、仪征一带依然有家庭用这种织布机进行纺织,当时这种机器纺出来的布我们称之为‘土布’,那时候在商店买布需要布票,我们家里人比较多,布票不够用,往往家里大人过年前就会去买些土布回来给我们孩子做新棉袄或者做棉被什么的,我曾经随大人前去人家家里买过土布,所以对这种织布机印象深刻。”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扬州晚报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后溪河村何氏,让好家风代代传承
>>【何氏网新闻】男生何权谋携手女孩何优冉 为异性友谊共同发声新歌《好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