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脉派】南宋理学家“金华四先生”“北山四先生”历史沿革生平简介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月29日 金华婺城网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何氏脉派】南宋理学家“金华四先生”“北山四先生”历史沿革生平简介


儒学的正宗是朱学,朱学的正宗是“何王金许”“北山四先生”是婺学中坚,成就金华小邹鲁地位

何王金许今安在,试看北山四先生墓如何?

龚剑锋  讲述  许中华  整理  吴美苹  摄

“何王金许附祭孔庙,可见其地位之高”

南宋一直到元朝,金华有四位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被并称为“北山四先生”,而何基为“北山四先生之首”;在山东曲阜孔庙被尊何子,扬名海内外。此四子所传之道,现在我们常称之为“婺学”。什么是婺学?她是婺州地区学术思想的总称。婺学主张什么呢?主张内外并重、本末并举,倡导文道并重、经史并重、道德与知识并重、心性修养与建功立业并重。这是婺学的基本特色。“婺学”就是具有金华地方特色的儒学。

有宋以来,理学界大谈道德心性,不重实事,婺学起而强调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上承孔孟之正传,下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其目的就是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婺学不同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程、朱、陆、王都专重内在的心性而讳言外在的功利,而婺学则主张心性与事功并重;二是程、朱、陆、王都把修养心性看作是超越于功利之外的独立学问,而婺学则主张应把修养心性贯彻于事功之中,即道德的价值应从济世安民的事业中体现出来。程、朱、陆、王之“道学”是旨在修养道德心性之学,而“婺学”则是旨在经世致用之学,把修养道德心性的内容包含在造就经世致用之学的内容之中。

这样的学术思想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大致上始于北宋中期。到了南宋,国难当头,事功重于清谈,婺学最为鼎盛,历经宋元明三个时期长盛不衰。其中诸多流派,精彩纷呈,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北宋末年,早在二程理学(即程颢、程颐的理学)传到婺州之前,婺州就有兰溪范浚,名重一时。范香溪即为婺学的先驱。朱熹曾两次拜访他,都没有见到,见范浚家中所挂心箴条幅,其有“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之谓,朱熹把它抄走,成了他此后注解孟子“心之官则思”的引语。清乾隆时,浙江督学使雷軦为范香溪祠题有“婺学开宗”四字匾额。

到了南宋初期,全国理学界主要有三大家,一个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在福建;一个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在金华;还有一个就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金溪学,在江西。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婺学里面又分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三大家。全祖望《说斋学案序》云:“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吕祖谦)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东莱、同甫互相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而说斋独不与诸子接,孤行其教。”诚然,在婺州同时并兴的三家之中,当推东莱吕氏之学的影响为最大。因为他不仅在婺中的学术地位足以领袖诸家,而且也是全国三大学派之一。此外,南宋有所谓的四大书院,一是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二是张縂主讲的岳麓书院,三是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四是吕祖谦主讲的丽泽书院。兼容朱学、吕学的王柏也曾当做丽泽书院的山长,山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校长。这些在全祖望的文集中有记载。

南宋中期,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三位婺学大师相继去世,他们的子侄和门生都能盛传其学。同时,朱熹的闽学、张縂的湖湘之学、陆九渊的金溪之学以及陈傅良、叶适的永嘉之学也都已传入婺州,其中尤以朱熹的闽学,由于门生众多,势力最为强大,甚至超过了婺州本地的吕、陈、唐三家之学。其广收门生,传播朱学。

由何基所开创,历传王柏、金履祥、许谦,世称“金华四先生”,或因开创者何基号北山而称“北山四先生”。他们所传之学,被朝廷视为朱学的嫡传。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宋元学案》也设有专门一章来谈论“北山四先生”。所谓学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学术流派的档案。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之后,婺学大师就轮到北山四先生了。由何基开宗立派,经历了王柏、金履祥、许谦,朝廷认为他们是朱熹的嫡传弟子,他们虽然传授的是朱学,但没有默守朱学,许多地方都有创新见解,对朱学有一定的发展。何王金许之后,接下去传到婺学之大成的宋濂。婺学从范浚开始到宋濂,其中以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七位先生为代表人物,影响遍及全国。到了清朝,皇帝甚至下旨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孔庙附祭何王金许,嵊州的孔庙就要附祭何王金许,这就说明他们在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婺学的各大学派经过南宋中期以来长达百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学术特色,它既吸取了朱熹、陆九渊心性之学作为修身立德之本,又继承了吕祖谦的经史文献之学和陈亮的事功之学,使得婺学领一时之风骚,成就了金华学术文化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时期。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朱熹具有特殊的地位。到了朱熹这里,儒学成了理学。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儒家学说,我们常称之为宋明理学。朱熹是宋朝最大的儒家,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都以朱熹的学说作为标准学说,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朱熹死了以后,弟子很多,最重要的弟子叫作黄榦,他与朱熹有特殊关系,他既是朱熹的大弟子,同时又是朱熹的女婿。黄榦在世的时候,他对朱熹学说的解释,代表了朱学的正宗。黄榦的后学又分为两派:江西一派和浙江一派。浙江一派,黄榦传给何基,何基传给王柏,王柏传给金履祥,金履祥传给许谦。

文定公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婺州金华后溪河村人。早年师承朱子高弟兼女婿黄榦,后回故里,隐居北山盘溪,人称“北山先生”。婺州知州相继聘其主讲丽泽书院,皆辞不就,后被特荐授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又力辞未受。唯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何基是金华罗店后溪河村人,号北山,由他创建的学派,也叫北山学派。去世以后,皇帝赐谥号文定。

文宪公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王柏问学于何基,何基曾讲,王柏跟我十二年,胜过人家跟我四十年。现在我们查阅留下来的何基文集,大概有三十卷,其中十八卷都是何基跟王柏之间讨论学术的文字记录。王柏接传何基的学统,他曾经担任过丽泽书院的山长,也曾去台州上蔡书院担任过山长。一生致力于钻研学问。去世以后,皇帝赐谥号文宪。他的后代现在主要分布在金华王五元村、雅里村。

文安公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婺州兰溪人。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何基。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坚辞不受,寻主讲钓台书院。宋亡入元,不仕,专意著述,曾讲学于丽泽书院,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他的后代现在既有分布在诸葛镇长乐村的,也有分布在芝堰乡铜山后金村的。金履祥的墓保存比较完整,我曾陪同哈佛大学的包弼德教授步行铜山后金访兰溪金履祥墓,后因天色太晚未曾拜访铜山后金的金履祥墓,至今仍然引以为憾。金履祥去世以后,皇帝赐谥号文安。

文懿公

许谦(公元1270—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婺州金华人。师承金履祥,刻苦勤奋。讲学东阳八华山中。许谦去世以后,皇帝赐谥号文懿。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号北山,婺州盘溪(今后溪河)人。宋元时期,中国理学盛行,金华也因文献渊薮,名贤辈出,而被冠以“小邹鲁”之誉。何基是金华理学派奠基人之一,是中兴婺学的代表人物。他为人治学淳固笃实,“为学立志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由传以求治学路径,以诚为立身之本,以无欲为修养方法,被推崇为朱子学嫡脉,理学正宗。何基与王柏、金履祥、许谦师承相递,在宋明理学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婺州朱学推向鼎盛,门徒遍及大江南北。何基一生不事科举,州郡聘用或朝廷诏命,皆不受。正是这种不愿跻身官场的纯粹义理探索精神,才使朱子学得以继承弘扬。他一心潜心著述,为文和畅,编有《易系辞发挥》、《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太极通书西铭发挥》、《近思禄发挥》、《代请立北山书院文》、《理学宗传》、《周易启蒙》、《理学宗传辩证》诗文等,有文集三十卷。著作多亡佚,今仅存《何北山遗集》4卷。何基被称为宋史“绝类汉儒”。卒后,门生葬以士礼,不用官仪,谥文定,从祀金华县孔庙。北山四先生亦称四贤。何基虽是南宋时人,但他的思想,学术成就为后世所敬仰,一直影响着宋、元、明、清的文化传承。据了解,何基的学问,与朱熹一脉相承,又有其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何北山祠里的“理学世家”的牌匾,就是来源于此。

近年来,后溪河村何氏后裔积极寻根溯源,组织编纂了村志和何氏家谱,记录该村的历史,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瑰宝,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何基这位祖先,村民非常尊崇,为他建了祠堂———何北山祠。祠堂里挂着何氏族训,还有不少先人的画像。如今,何北山祠已经成为承载何氏文化的一个基地。

2011年初,许谦的家族墓葬群在浙师大区域现身,许谦当年就住在十里牌楼附近,故有“城北十里许”的说法。听说在浙师大发现宋墓,我当时想到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嘉定年间的状元刘渭,一个是王柏,还有一个就是许谦。最后我考证出是许谦的家族墓,后被许谦后人的家谱得到证明。一年以后,王柏墓也得到了金华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许谦的墓了,那里只有菜地。许谦后人只好扒了两块砖头回去,建墓东阳八华山。何基墓原来在安地的油塘,邻人贪心起意,霸占了三百多亩墓地。尽管后来把何基的墓碑找出来了,后来又重修回去,但现在还是毁了,只好在故乡后溪河的山上重造了何基墓,算是有个交代。王柏墓在浙师大正大门南边,也就是荷花塘角,望柱、坊柱、墓碑等均在,是十分重要的文物,眼下正处于多方博弈之中,其去向犹未可知,但是社会各界拭目以待。金履祥墓在芝堰乡算是善终的一个。吕祖谦墓在武义明招山重修过,陈亮墓在永康龙山镇,唐仲友墓至今众说纷纭。在历史上颇多记载的名人墓葬,经历了解放初期、文革十年的大冲撞,早就所剩无几,再加上今天的建筑热潮,即便有大规模文物普查在前,历朝历代的府志、县志上都有记载的文物古迹还是淹没于尘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文化为重,可见文化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

“王柏一生著述92部可谓著作等身”

北山一脉,师承相递,硕儒辈出,连绵数百年,对元明理学产生很深的影响,被称为朱学的正宗,朱学又是儒学的正宗。其学说成就,跟吕祖谦又很不一样。南宋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是一次朱熹与陆九渊两派最堪着墨的哲学辩论,吕祖谦作为两派的仲裁人,其谓“元晦(指朱熹)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指陆九渊)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时人将吕祖谦与朱熹、张縂并称东南三贤,可见吕祖谦学识、人望之高,与朱熹不相上下。北山学派虽是创新朱学,其与吕学也是有所获取,因此,在何王金许四人的有生之年,皆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

《二十四史·宋史·儒林》,其中就有王柏传,可见对整个宋朝来说,王柏都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王柏其学识之丰,修养之高,著作之多,恐怕在当时不做第二人想。王柏共有92部著作,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其中经部31种,史部、子部35种,集部26种。主要有王柏文集七十五卷、《读易记》八卷、《论语衍义》七卷、《太极衍义》一卷、《伊洛精义》一卷、《研几图》一卷、《书附传》四十卷、《鲁经章句》三十卷、《左氏正传》十卷、《拟道学志》二十卷、《六义字源》六卷、《论语通旨》二十卷、《孟子通志》七卷、《大尔雅》五卷、《伊洛指南》八卷、《朱子指要》十卷、《续国语》四十卷、《紫阳诗类》五卷、《诗可言》二十卷、《江左渊源》五卷、《濂洛文统》二百卷、《文章续古》三十五卷、《文章复古》七十卷、《困学之书》四卷、《天文考》一卷、《地理考》二卷、《墨林类考》十六卷、《文章指南》十卷、《正始之音》七卷、《帝王历数》二卷、《杂志》二卷、《周子》二卷、《发遣三昧》三十五卷、《朝华集》十卷、《家乘》十卷、《涵古易说》、《大象衍义》、《涵古图书》、《读书记》、《书疑》、《诗疑》、《读春秋记》、《孟子通旨》、《帝王历数》等。台湾学者程元敏所著《王柏之生平与学术》一书,竟有上千页之巨。学术界研究王柏的论文也很多。

王柏出生于名门望族,金华王氏原来就是文化世家。金华城有名的四世一品,指的就是王家,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宋朝宰相王淮,王柏是王淮的堂侄辈,他们的族人还出了个王象之,他所编纂的《舆地纪胜》是一部有名的地理总志。王柏少年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所以改号鲁斋,开始用心于家学。他的祖父王师愈是杨时的弟子,杨时则是二程(程颢、程颐)的大弟子,王师愈死的时候,朱熹亲自给他写了墓志铭,甚至还给他的书斋写了篇记。他的父亲王瀚则是吕祖谦的弟子,因此传到王柏这一代,他的学问兼得朱、吕两家之传,故能成一家之言。

王柏15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三十以后,才知家学之源,开始弃文求道,学四书。因为儒学是当时全国的指导思想,当他听说何基是朱熹大弟子王的学生,他就跑去跟何基学习。何基很喜欢他,专门为他写了一篇《鲁斋箴》用来劝勉他。以致后来王柏学有所成之时,原本疏落狂放的那个王家少年,甚至在大热天也很注意自己的穿着,接见弟子时必须整冠以待。他死的时候已经是南宋末年,元朝已经在北方建立,1274年的五月,他感到不舒服,把儿子王籅叫来,说道“吾大命不远矣”。写了一幅字,谓“有生必有死,天地之常。予已大幸,年过祖父,无德可纪,不必作墓志铭、行状。平生所编述,未经有道订正,不可轻以示人”,将逝之时,他整衣端坐,叫女人出门,惟有子侄门人在,怡然而终。享年七十有八。丽泽书院的山长带着学生来追悼他,天台的学生也穿着麻衣来痛哭。都说先生“学博而艺精,心平而识远”。王柏死后,和他27年前过世的夫人娄氏葬在一起。他的学生叶由庚所撰圹志记载,王柏墓在金华县婺女乡金村,即今荷花塘角村金村塘。明朝人在正德十年(1515年)夏六月写的文章中也讲到了王柏的墓,“鲁斋先生以咸淳十年甲戌十一月甲申(公元1274年12月11日)葬金华县婺女乡望柴岭金村之怀原。墓地六十亩,子孙世守之”。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先儒谥文宪王柏墓,县西北婺女乡金村之怀原,叶由庚撰圹志。案:金村,见圹志。道光志:墓在荷花塘角望山岭,亦今昔异名。又案:墓入防务录。”

王柏父亲王瀚的墓也在王柏墓南边,骆家塘西,但是已淹没不见。

王柏的著作流传下来还能见到的有《鲁斋集》、《诗疑》、《书疑》几种。他既可以称得上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无愧于史学家、文字学家。王柏的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文学史上、史学史上都有他独特的成就,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朱熹,并且有所发展,王柏认为每个事物都有理、气两极,理在气中,气在理中。他提倡理气合一。所谓“寓理帅气”,就是能够蕴藏理而统帅气,气为理之用度,理为气之形所。他对理气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见解。理就是道理,我们甚至可以把理看作精神,气即物质,王柏阐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对中庸之道的见识,都能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中庸就是把握事物最佳点。

“元时,你要学朱熹的学问,就得到金华学”

“何王金许”北山学派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对儒学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首先他们强调道统的重要性,建立了理学发展的脉络,从孔孟以下,以至朱熹、黄榦,再至何王金许,他们以朱熹的嫡传弟子自居,他们的地位也就相当于宋明理学从二程到王阳明这条线上的一座里程碑了。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否则他们就不会配享孔庙。儒学从汉武帝开始到清朝末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中国人的行为规则都是按照儒家学说界定的,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孝道,通过强调这些思想来统率国人的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但并没有全盘否弃,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仍是以儒家思想为重。这几年的文化倡导,似乎人们开始清醒过来。问“谁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人们又开始认孔子了。遍布全世界传播汉文化的机构也命名作孔子学院。和谐思想的源头还是儒家思想。

北山学派不仅促进了程朱理学在元朝的北传(许谦他们把朱熹的学问传到了北中国),也开启了明初的理学。人们都承认北山四先生是朱学嫡传、理学正宗。元朝的时候,你要学朱熹的学问,就得到金华学。我们现今开始重视吕祖谦、陈亮他们,但对北山四先生还重视不够。他们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孔子死了听谁的?听朱熹的。朱熹死了听谁的?听黄榦的。黄榦死了听谁的?听北山四先生的。到明朝的时候,听王阳明的。文化名人不是你听多了他就是。那得看他在专门文化史上有没有地位?史学家有史学史,画家有美术史,在中国的专门文化史上,你是一章还是一节,这就是你的地位象征。过去我强调何炳松为什么有地位,那是因为他和梁启超都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学术界对北山四先生很关注、很重视,但是社会上对王柏认识不足。作为婺学的遗址已经很少了,王柏墓最好的措施就是保护,给后人一个瞻仰先贤、凭吊古今的场所,也给金华增加一个文化景观。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广州何氏宗亲总会暨关爱基金会举行敬老、助残、济困"关爱行"活动
>>【滕氏网新闻】滕姓通谱:一部值得传家的通史性谱牒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