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网新闻】走进番禺何氏大宗祠静看历史浮沉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4月10日 信息时报
走进番禺何氏大宗祠静看历史浮沉
走访对象:沙湾古镇何氏大宗祠
地址:沙湾北村庐江周道
目的:探访沙湾古镇何氏大宗祠
中华何氏网综合信息时报(记者梁矩聪) 沙湾何氏所建的祠堂,始于元,大盛于明清。但至康熙三年(1664年)强行海禁后,勒令沿海居民内迁50里,尽毁民房和船只。当时的沙湾正位于内迁境内,所以祠堂房屋尽数毁坏,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解禁复民,沙湾居民才得以重整家园。何氏始祖祠留耕堂,就是在解禁后经历数十年财富积累,规划扩建而成。
如今,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已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建筑,1985年更被国家文物专家组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走访 集三朝工艺于一体
近日记者来到沙湾古镇,在沙湾何氏第二十五代孙何润霖的带领下,走进了何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是番禺沙湾镇何姓的始祖祠,全祠背北向南,面宽24.78米,总进深82.08米,总面积3334.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33.94平方米,是一座由砖、石、木、牡蛎(蚝壳)构成的古建筑。
记者看到,宗祠部分外墙是用牡蛎修建而成,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只有近海的人们才会选用。在祠堂外,可看到正门前檐的檐口梁木雕十分精致,上有金色字体书写何氏大宗祠的牌匾,由明朝书法家陈白沙所书。门檐下列有33个如意斗拱的驼峰,全是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的雕像,其中十多个驼峰更刻有许多历史人物。据了解,此门在元朝曾被毁坏,于明洪武年间重新修建,在清朝又有一次被摧毁和修复的经历。
走进宗祠内,则可见到一个高约2米的月台,这是供村民特别是何氏族人旧时祭天所用。踏上月台再往里,就是何氏大宗祠的前厅象贤堂。再往后,一扇古朴的屏门作为间隔,经左右两券拱砖门,登上两级台阶就有左右两个连廊,分别通往两个衬祠,并以忠和孝两个主题来设定。
正中的祠堂名为“留耕堂”,面积有303.39平方米。“留耕堂”三个大字的牌匾为白底黑字,书法是飘逸的行楷,因为牌匾破旧,所以陈放于饰柜之中。整个留耕堂有木、石柱16根,虽然建筑风格较为简朴,但这里也是整个宗祠的核心所在,堂内奉祀着沙湾何氏1~5世先祖。
历史 700多年间屡毁屡建
据了解,何氏大宗祠集元、明、清三朝建筑精华为一体。但在700多年的历史中,何氏大宗祠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受到了无数次的破坏。何润霖深有感触,他介绍,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1275年),但是屡建屡毁。自明清时期何氏大宗祠得以扩建,而在康熙年间的一次扩建则定下了如今的规模,但这次扩建足足用时17年。
清朝之后,社会动荡,何氏大宗祠因为年久失修,加之多年作为仓库、饭堂、宿舍、蘑菇培殖场等,再加上人为破坏,到20世纪70年代已然是破败不堪。1984年,何氏大宗祠再次得以重修。据介绍,整个重修工程从当年1月30日起,到1986年2月底竣工,历时两年一个月,耗资总共约130余万元。
此次重修后,2008年何氏大宗祠再次得到修缮,祠堂的瓦面、墙体、木柱按照原貌翻新,并且重新设置了祖宗牌位、牌匾、对联等。本次重修历时3年,至2011年12月方才竣工,由广州大学古建筑所所长汤国华教授为总设计师。
故事 忠孝治家 重视教育
留耕堂的左侧,是以何氏“姑嫂墓”为主题的衬祠,该祠堂内摆放着“姑嫂墓”的墓砖。“我们修建这个祠堂的原因在于,这里讲述着我们何氏的孝道以及家庭和睦的故事。”据介绍,何氏“姑嫂墓”位于白云山三台岭,是南宋时期所建的墓群,如今经过多次重修之后,已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我们族人在清明时节都会去拜祭姑嫂墓。”何润霖称,这一拜祭活动参与者不仅只有何氏一族,百余年来已吸引了许多其他姓氏的市民一同前往拜祭。
留耕堂的右侧则是以“忠”为主,该祠堂所供奉的主人是后晋时期的将领何昶,其为清海军节度使,因平定海外、荡寇有功,在北宋时期被皇帝追封。其在宋朝时期的木制雕像的头像如今就摆放在该衬祠内,并附有当年皇帝所书的圣旨。
另外,沙湾何氏自古重视教育,象贤堂就可见房梁之上挂满了“功名匾”,上面书写着有明至清何氏走出的达官贵人,有“进士”、“武进士”、“中书”等。何润霖说,在明清时代何氏一门走出了许多能人,族人为了纪念这些杰出的先祖,就为他们书写了牌匾挂于屋顶,供后人瞻仰。
何润霖还介绍,清代何氏在沙湾创办了学塾,数百年间不断扩建。如今,沙湾镇的象贤中学前身就是何氏所办学塾,坐落于何氏大宗祠背面的文屋山上,学校以留耕堂前厅“象贤”二字命名,占地约153亩。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定居雷州半岛的客家望族——徐闻北松何氏
>>【何氏鉴赏】组诗:重访祖根圣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