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于改造先进进口设备的“包机人”何亚卓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4月29日 石家庄新闻网
一个敢于改造先进进口设备的“包机人”何亚卓
何亚卓,一位从藁城农家走出来的大学生“师傅”,制药车间主任。十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从一名操作工变成了车间主任;用过硬技术玩转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多国最先进的制药机器;逐渐领悟了工匠精神的精髓,成为一名为人称颂的“师傅”。33岁的何亚卓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心沉下去”,本事才能“跑出来”。
典藏匠心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
匠人匠语
社会不会抛弃
每一个奋斗的人
十年磨一剑,只要踏实肯干、甘于付出,无论在哪里,都能有一番作为。基层是施展个人才干的理想舞台,关键是要有敢于留下来的勇气和自信。俯下身来、从基层起步,持之以恒、不好高骛远,虚心学习、勇敢接受挑战,在工作中把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社会不会抛弃每一个奋斗的人。
在有些人眼中,我的工作很苦闷,每天都要待在车间里,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其实,机器也是有血有肉的,也需要和它“聊天”,和它每天见面沟通。在10年的时间里,我和车间里的每台机器都成了“知心朋友”,并用自己娴熟的技术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未来,我会继续将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自己车间流水线上的药品无懈可击。
多项发明
获国家专利
十年时间,何亚卓在同班同学中脱颖而出,走到了前列,从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主任,这个速度全班第一。在“玩”设备的同时,“甲醛消毒发生器”已获国家专利,硬邦邦的。与设备厂家一起搞的“热封口机的加热装置及热封口机”也已获得国家专利。另外,“自动放入纸张的设备”和“灌装充氮提高合格品率的装置”两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入厂一年完成职业生涯第一跳
“前途在哪里,当时确实很迷茫。”2006年,23岁的何亚卓从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毕业。毕业前夕,何亚卓非常迷茫,看着同学们奔走在找工作的路上,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这个时候,石家庄四药集团的一则招聘启事吸引了他。“我看到四药招人,当时就决定前来试试,谁不想进名企啊!”就这样,何亚卓成功应聘入职石家庄四药。
何亚卓去车间报到的第一天,心里却感到了一丝失落。“我刚进厂子的时候,让我在车间里做操作工。当时,觉得自己一个大学生,却天天干着技校生都能干的工作,真是有些不甘心。”就这样,何亚卓迷茫着,他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早晚会辞职的。
这样一个在何亚卓眼中毫无技术含量的操作工岗位,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感到了“科技含量”。当时,何亚卓所在的车间使用的都是德国进口设备,在国内都属领先。先不说这样的设备出现故障后,老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很快就能修好,单是更换生产线软袋这一项技术,就让何亚卓自叹不如。何亚卓说,自己所在的车间是制剂灌装车间,由于生产制剂的规格不同,生产线软袋需要经常更换。当时,师傅一个小时就可更换一条生产线的软袋,自己则需要三个小时才能换完。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我再也不敢对操作工这个岗位有抱怨了。”何亚卓说,原来最简单的机械操作岗位也有大学问。
此后,他下定决心,要潜下心来从最基层做起,认真向老师傅求教,巡视设备时自己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脚踏实地,加上师傅的不断鼓励,2个月后,何亚卓换生产线上软袋的速度便缩短到了半个小时,超过了师傅们。入厂一年后,他就成为了一台价值700万元设备的“包机人”,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跳。
“包机人”多先进的设备也敢改造
“你看,这个小挡板就是我发明的,没有这个小挡板,需要二三十名工人在流水线旁不停地把药袋摆整齐。”何亚卓告诉记者,装药液的药袋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摆放并不整齐,不能直接装箱,需要几十名工人站在流水线旁,手工摆放整齐,非常辛苦,也很单调。
看到工人们辛苦而单调的工作,何亚卓开动大脑,思索着如何改进。“这套系统是从西欧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之一,改造需要很大勇气。”何亚卓说,改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药袋前增加了一个自动挡板,药袋一下子就摆整齐了。
成为“包机人”后,何亚卓肩上的担子一下变重了。“这台设备是德国进口的,价值700万元。而且设备出了故障,就会影响生产进度,我可是第一责任人。”俗话说,有了动力才会有压力。回忆起“包机人”的日子,何亚卓说,那段日子自己的成长最快。“开个玩笑,当时我总是盼着机器出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仔细研究设备的构造。”
也正是有了不断的钻研,使得何亚卓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并完成了第一次创新。“我们制剂灌装车间生产的是输液制剂,所以生产线需要换膜。当时的设备每次换膜都需要停机,这样一来就会耽误生产时间。”何亚卓说,自己当时想,能不能改造一下设备,不停机就换膜呢?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他和车间的其他业务骨干反复研究、实践,终于完成了不停机换膜的创新。
这项创新完成之后,何亚卓和他所在的团队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改造在全国都领先了。“那台设备是德国生产的,当时连德国专家都为我们竖大拇指。”说起这些,33岁的何亚卓很是自豪。
一旦踏上创新之路,何亚卓就再也停不下来了。2009年,他被派到湖南一家制药设备厂学习,在湖南2个月的时间里,又一项创新技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我们的设备每个月都需要更换加热片,一个加热片就要1.2万元。当时我就想,如何改造一下设备,让加热片的使用寿命延长呢?”何亚卓是个有心人,他不停地翻阅资料,并反复实践。最后他发现频繁更换加热片是因为高温后会发生黏连,只要在黏连的地方加个设备就可以了。就这样,何亚卓的这项创新,让加热片的使用寿命延长到了半年。自此以后,每台设备他都想要改造一下,让它变得更完美。因为厂里的机器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玩转多国设备也就成了他的目标。
从迷茫中成长为车间主任
执着和认真的态度,让何亚卓的工作越来越顺,也让他肩上的担子不断变重。
毕业4年之后,他便成了车间的大班长,管理整个车间的设备。原先只是一台机器的“包机人”,现在却要管理全车间的设备,何亚卓心里有些没底了。
可压力通常是动力的摇篮,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他和机修师傅吃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边干边问,再次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何亚卓成功了。他认为正是这些最基层的磨练,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也正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下,2014年31岁的何亚卓从设备主管,变成了石家庄四药集团制剂灌装车间的车间主任。当了车间主任后,何亚卓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只做玩转机器的“修理工”了。他面对的是全车间的300余名职工,每天需要记挂职工们的安全。“我们这个车间组建时,设备就是全厂最先进的,理念自然也很超前。”
制药车间需要定期用化学气体熏蒸消毒,在平时工作中,他发现熏蒸消毒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操作工人就会被毒倒。“原来熏蒸消毒,甲醛和高锰酸钾接触后会立即产生化学反应,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及时撤离的时间,存在一定危险性。”为此,何亚卓又动了脑筋。作为一名车间主任,他认为员工的安全和生产是一体的,只有让员工在工作时安心,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过硬。
何亚卓的这项创新思路很清晰:控制甲醛与高锰酸钾的接触时间,也就是延迟30秒钟,使操作人员有充足的时间离开需要消毒的车间。也就是说,操作人员离开车间后,熏蒸消毒才会正式开始。
如今,何亚卓的车间里已经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创新团队,这支团队的成员都非常年轻。“我就是要传承当年师傅交给我的‘传帮带’精神,让我们的工匠精神也传承下去。”石家庄新闻网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晓华 孙会芳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文化古迹】何氏宗亲会概述
>>【央视视频】记住乡愁:不忘从何来,因何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