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工匠何夕瑞用中国泡桐树造出世界级提琴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5月10日 重庆日报
巴渝工匠何夕瑞用中国泡桐树造出世界级提琴
工匠名片
何夕瑞,男,71岁,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理由
“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初中未毕业便跟一乡下的木匠学木工,却是中国“何氏三圆琴”的发明人,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默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曾获荣誉
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首届艺术大师,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何夕瑞发誓要造出一把专业的提琴是在他34岁那年。
那是1979年的一天,还是一名普通木匠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到四川音乐学院求教专家。一位教授在试用后对他泼了一盆“冷水”:“这哪是小提琴?明明是板胡的声音。” 随后拿出一把制作精美的欧洲小提琴,让他长长见识。
虽然备受打击,但何夕瑞没有气馁,而是暗自发誓:一定要造出一把超越欧洲制作水平的专业提琴。
自我感觉不错的他,遭遇专家“当头棒喝”
何夕瑞迷上提琴制作背后是有原因的。
1957年,12岁的何夕瑞初中肄业,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下乡。
15岁,何夕瑞拜当地一个老木匠为师,学习农具制作技术。20岁那年,他进入荣昌一家机械厂,从事模具制作。
一次,厂里搞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何夕瑞得知后技痒,找来鼓皮、木料、蚕丝等材料,照着一本书上的图纸,仿出了一把大胡。
这把大胡在文艺演出中“一炮打响”。众人点赞的同时,有人问他:“你制作得出大胡,但能制作出提琴吗?”何夕瑞有些自傲地回答:“提琴制作简单得很,不就是几块板材,加一根音柱和音梁?”
何夕瑞花几个月时间精心仿造了一把小提琴,琴身是普通木板,琴弦用的是二胡弦。在自我感觉不错的情况下,他来到四川音乐学院请专家点评,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专家的“当头棒喝”让何夕瑞明白,制琴不同于普通的木工活,它工序复杂,还涉及多种学科。从此,他开始自学木材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人文学等学科,从基础学科入手,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同时,他还自学乐理、乐器知识。
“何氏三圆琴”是这样诞生的
通过学习,何夕瑞明白,要做出一把好琴,必须要找到好的材质。数百年来,国外制作提琴的材料一直都用的是阿尔卑斯山云杉或冷杉,可不可以换用其它的材料?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何夕瑞一有机会就全世界“乱跑”,为的是搜寻合适的制琴木材。
“跑”了多年后,何夕瑞发现,中国的泡桐树完全可以打破欧洲木材的“百年垄断”。泡桐树是中国原产的一种植物,它以其独特的声学品质早在民族乐器制作中被广泛使用,板胡、扬琴、古筝的共鸣板都是用泡桐木制成。更重要的是,重庆就有很多泡桐树。
那么,如何把这种优秀的材质运用到西洋乐器中呢?何夕瑞进行了上千次试验、研究,但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
一次,曾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的父亲告诉他,影响材质的因素除地理环境、气象环境等因素外,土壤中的PH值也可以改变材质的弹性木量,因为质在变,琴的音色就不稳定和精准。父亲给了他一个建议:不要单纯的选木材,而是要“造”木材,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改变并固定它的质。
怎么改变?何夕瑞想到了铸造好琴之道——酒窖发酵。
所谓酒窖发酵,就是把木板和酒同时放在地下酒窖里,因为地下酒窖的空间相对封闭,常年恒温,弥漫其中的水分子、酒精分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完全浸润木材,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效催化木材的“发酵”,从而改变木材的内应力、改善木材的品质。
实验启动,何夕瑞用在酒窖中储藏了一年的泡桐树木板,精心制作出第一把改良后的小提琴,音质果然与众不同,低间区音质醇厚,高音区音质干净高亢。众多音乐专家试用后称,“超越了欧洲造。”
但何夕瑞并没有就此打住,他提出“破坏性实验”——就是研究在“酒窖发酵”过程中,哪个期间的木材处于制琴最佳值。经过长期试验,他发现,发酵7年的木板是最佳的制琴期,过了10年,基本处于破坏期。
2003年,历时24年后,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他将它命名为“何氏三圆琴”。
“何氏三圆琴”的高品质,得到业界公认。
如果把传统小提琴比喻为妙龄少女的话,“何氏三圆琴”则像是一位风韵少妇。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三个圆弧构成,故名“三圆琴”。
除了造型、用材独特,何夕瑞的三圆琴与传统小提琴的不同还在于,其侧板一边厚一边薄。这是将高音做薄、低音做厚,让高音更集中,同时增大了低音共鸣,让高音清澈透明、低音浑厚有力。
“何氏三圆琴”的高品质得到了弦乐器制作领域专业人士的公认。2003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将一纸聘书送到何夕瑞手中,聘请已跻身中国著名制琴师之列的他为提琴制作专业教授。
2007年,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默来华,在试用了何夕瑞的三圆琴之后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提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他还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到现在,何夕瑞仍拒绝“何氏三圆琴”流水化生产,每把琴都要在他手上完成178道工序,精雕细琢。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胡勇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文史研究专家学者何存兴教授有关情况细节说明
>>读何道深总会长致浙江何德宝宗长的公开信有感